七律詩詞《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鬼怪靈異現象探究:以〈死僧〉和〈鬼津〉為例》


    《析靈異以窺易道》


    死僧貪財魂未安,鬼津染女事堪歎。


    陰陽交錯玄機隱,善惡紛紜世路難。


    靈異篇章含妙理,易經哲學解迷團。


    古今玄幻皆思索,心向光明不懼寒。


    詮釋:


    “死僧貪財魂未安,鬼津染女事堪歎”:這兩句開篇點題,指出《死僧》中死僧因貪婪錢財死後靈魂不得安寧,《鬼津》裏女子被鬼津沾染的遭遇令人慨歎,直接引入了所探討的兩個鬼怪靈異故事。


    “陰陽交錯玄機隱,善惡紛紜世路難”:此句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出發,認為陰陽相互交錯蘊含著神秘的玄機,而世間善惡紛繁複雜,人生之路充滿艱難。意味著鬼怪靈異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深奧的陰陽變化之理。


    “靈異篇章含妙理,易經哲學解迷團”:表明這些靈異的故事篇章包含著奇妙的道理,而借助周易哲學能夠解開其中的謎團,揭示其深層的意義和規律。


    “古今玄幻皆思索,心向光明不懼寒”:最後強調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玄幻之事都值得我們去思考,隻要內心向往光明,就不會懼怕其中的未知和恐懼。表達了積極探索、追求真理的態度。


    整首詩圍繞對《死僧》和《鬼津》的探討,結合周易哲學,表達了對鬼怪靈異現象的思考以及對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鬼怪靈異現象探究:以〈死僧〉和〈鬼津〉為例》


    在神秘莫測的鬼怪靈異世界中,《死僧》與《鬼津》猶如兩顆散發著詭異光芒的明珠,吸引著我們去探尋其中所蘊含的深邃奧秘。這兩個故事不僅以其陰森恐怖的情節讓人毛骨悚然,更在其背後反映出了人性的貪婪以及天地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神秘與哲理的畫卷。


    《死僧》:貪婪的惡果與靈魂的掙紮


    《死僧》中,那死去的僧人鬼魂竟為了錢財而現身,這一情節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直刺人性的貪婪。寺廟,本應是清淨之地,僧眾,理應是超脫世俗欲望的修行者。然而,這位僧人在死後仍被金錢的欲望所束縛,無法超脫,其靈魂深陷於貪婪的泥沼之中。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貪婪乃是一種過度的追求,違背了陰陽平衡的原則。在《周易》中,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保持著宇宙萬物的和諧與穩定。而貪婪打破了這種平衡,使人的心靈被欲望所蒙蔽,如同黑暗籠罩了光明。


    故事中的死僧,生前或許未能領悟到金錢乃身外之物的真諦,過度追求財富,導致其心靈失去了平衡。死後,他的靈魂仍被貪婪所驅使,無法得到安息。這正如《周易》中所說:“亢龍有悔”,過度的追求必將帶來悔恨與災難。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貪婪往往使人失去理智,喪失道德底線。死僧為了錢財,甚至在死後都不願放下執念,這種行為不僅可悲,更是對人性的一種褻瀆。而他的鬼魂現身,也正是其內心痛苦與掙紮的外在表現。


    再從社會層麵來看,《死僧》反映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忽略了精神世界的修養。這也提醒著我們,在當今社會,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內心的平衡與和諧,避免陷入貪婪的陷阱。


    《鬼津》:詭異中的人倫與天道


    《鬼津》中女子被鬼津所染的故事,則更為詭異離奇,令人不寒而栗。女子無辜地遭遇這一厄運,仿佛是命運的捉弄,又似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天道規律。


    在周易哲學中,天道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它主宰著世間萬物的運行。女子被鬼津所染,或許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天命。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在天命麵前隻能束手就擒。


    從陰陽的觀點來看,鬼津的出現可視為陰的力量,而女子則代表著陽。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可能是和諧共生,也可能是衝突對抗。在這個故事中,女子與鬼津的遭遇是陰陽失衡的一種表現。


    從人性的角度思考,女子的遭遇引發了我們對恐懼、無助和抗爭的思考。在麵對未知的恐懼時,人類往往會感到無比的渺小和脆弱。但同時,也會激發內心深處的勇氣和抗爭精神。


    從社會層麵分析,《鬼津》反映了社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無法預料的困難和挑戰,就如同女子遭遇鬼津一般。然而,正是這些挫折和磨難,促使我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三、文化傳承與啟示


    《死僧》和《鬼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記憶。它們通過鬼怪靈異的故事形式,傳達了對人性、社會和天道的思考。


    在文化傳承方麵,這些故事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們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曆史,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同時,這兩個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麵對人性的弱點時,我們應當保持警惕,以道德和良知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麵對未知的命運時,我們要保持勇敢和堅定,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能夠在陰陽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安寧。


    總之,通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死僧》和《鬼津》這兩個鬼怪靈異故事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它們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恐懼和神秘,更讓我們對人性、社會和天地之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在未來的日子裏,讓我們帶著這份思考,繼續探索人生的奧秘,追尋真理的光芒。


    二、《聊齋誌異》中《死僧》和《鬼津》經典原文及白話文翻譯:


    《死僧》原文


    某道士雲遊日暮,投止野寺。見僧房扃閉,遂藉蒲團,趺坐廊下。夜既靜,聞啟闔聲,旋見一僧來,渾身血汙,目中若不見道士,道士亦若不見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頭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視室,門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見。眾如寺,發扃驗之,則僧殺死在地,室中席篋俱空。


    《死僧》白話文翻譯


    有個道士雲遊,一天傍晚,投宿在荒野的一座寺廟裏。隻見僧房的門緊緊關閉著,於是就借了一個蒲團,在走廊下打坐。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開門的聲音,隨後就看見一個和尚走了出來,渾身是血汙,好像沒看見道士一樣,道士也裝作沒看見他。和尚徑直走進大殿,登上佛座,抱著佛像的頭大笑,過了很久才離開。等到天亮,道士去看那僧房,門仍然關著像原來一樣。道士覺得奇怪,就到村子裏把見到的情況說了。眾人一起到寺廟,打開僧房門查看,隻見和尚已被殺死在地上,房間裏的席子箱子都空了。


    《鬼津》原文


    李某晝臥,見一婦人自牆中出,蓬首如筐,發垂蔽麵,至床前,始以手自分,露麵出,肥黑絕醜。某大懼,欲奔。婦猝然登床,力抱其首,便與接唇,以舌度津,冷如冰塊,浸浸入喉。欲不咽而氣不得息,咽之稠粘塞喉。才一唿吸,而口中又滿,氣急複咽,如是三四。氣閉不能忍受,直噴而岀,婦隨噓之,氣乃散,婦亦不見。


    《鬼津》白話文翻譯


    李某白天躺著休息,看見一個女人從牆裏出來,頭發蓬亂像個筐,頭發下垂遮住了臉。走到床前,才用手把頭發分開,露出臉來,又肥又黑,極其醜陋。李某非常害怕,想要逃跑。婦人突然上了床,用力抱住他的頭,就和他親嘴,用舌頭把口水送過來,冰冷像冰塊,慢慢流進喉嚨。李某不想咽下去,可是氣又喘不過來,咽下去,那口水又稠又粘,堵塞在喉嚨裏。才唿吸了一下,嘴裏又滿了,氣急了又咽下去,像這樣三四次。氣閉得不能忍受,直噴了出來,婦人隨著他的噴氣噓氣,那口氣才散了,婦人也不見了。


    三、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與變化:


    在“死僧貪財魂未安,鬼津染女事堪歎”中,死僧的貪婪和女子的不幸遭遇都可視為陰陽失衡的表現。死僧過度追求物質財富(陽),而忽視了精神修養(陰),導致靈魂不安;女子無辜被鬼津沾染(陰),打破了其原本正常的生活狀態(陽)。這種陰陽的失衡引發了不良的後果。


    “陰陽交錯玄機隱”則直接指出陰陽相互交錯所隱藏的玄機。就如同這兩個故事,表麵是奇異的遭遇,實則背後可能是陰陽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道的運行與無常:


    從周易的觀點看,“善惡紛紜世路難”反映了世間道的運行並非單一和直線的。善惡的交織使得人生道路充滿變數和困難,這符合道的無常和變化。就像死僧和女子的經曆,無法預測和掌控,是道的無常在具體事件中的體現。


    對未知的敬畏與探索:


    “靈異篇章含妙理,易經哲學解迷團”傳達了對未知靈異現象的敬畏之心。這些看似神秘莫測的現象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而周易哲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這些謎團的方法和思路,鼓勵我們以理性和智慧去探索未知。


    追求光明與正道:


    “古今玄幻皆思索,心向光明不懼寒”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態度。無論麵對多麽奇異和令人恐懼的現象,我們都要思考和探索。隻要心中向往光明,堅守正道(符合陰陽平衡的道),就不會被恐懼和困難所阻擋。這符合周易中倡導的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和諧、正義的理念。


    總的來說,這首七律詩詞通過對《死僧》和《鬼津》的描述,運用周易哲學的觀點,引導我們思考世間的善惡、陰陽的變化、道的無常以及對光明和正道的追求。


    四、用不同詞牌名詩詞解析:


    《清平樂·周易析靈異》


    死僧貪念,鬼女遭災患。周易探尋其奧幻,天地陰陽難辨。


    世事善惡紛紜,道途迷霧氤氳。但守心中正念,光明自破迷津。


    解析:上闋描述死僧的貪念和女子的不幸,指出用周易來探索其中的奧秘,感慨陰陽的複雜難以清晰分辨。下闋說世間善惡交織,道路充滿迷霧,隻要堅守內心的正直信念,就能找到光明走出困惑。


    《如夢令·論靈異與易道》


    曾記死僧財戀,亦歎鬼津女怨。易理細推研,方曉陰陽存變。休亂,休亂,心定自能明斷。


    解析:開頭迴憶死僧和女子的故事,然後通過研究周易之理,明白陰陽的變化。最後唿籲不要慌亂,內心安定就能做出正確判斷。


    《菩薩蠻·以易解靈異》


    死僧貪利魂難靜,鬼津染女心驚悚。易道隱其中,陰陽理未窮。


    世間多幻夢,善惡皆因眾。守正破迷蒙,心清見碧空。


    解析:上闋講述死僧和女子的靈異事件,指出周易之道隱藏在裏麵,陰陽的道理無窮無盡。下闋說世間如幻夢,善惡由眾人造成。堅守正道就能破除迷蒙,內心清澈就能見到碧空般的清明。


    《漁家傲·思靈異依易》


    死僧鬼女奇情繞,陰陽交錯玄機妙。易理深藏須細考,休言躁,靜心方把根源找。


    塵世紛繁迷霧罩,德明善守光明耀。鬼怪雖驚心不倒,仰天笑,風雲過後祥光到。


    解析:上闋寫死僧和女子的故事充滿奇異,陰陽交錯的奇妙需要仔細思考,不要急躁,隻有靜心才能找到根源。下闋說塵世複雜被迷霧籠罩,品德光明、堅守善念則會有光明照耀。麵對鬼怪雖驚但心不倒,仰天笑對,相信風雨過後會有吉祥的光芒到來。


    詮釋:


    《清平樂·周易析靈異》


    “死僧貪念,鬼女遭災患”:開篇直接點明《死僧》中僧人的貪婪執念以及《鬼津》中女子所遭遇的災禍患難。


    “周易探尋其奧幻,天地陰陽難辨”:表示借助周易來探尋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奧奇幻之處,感慨天地間陰陽的變化難以清晰分辨。


    “世事善惡紛紜,道途迷霧氤氳”:描述世間的事情善惡交織,人生的道路如同被迷霧籠罩,充滿不確定性。


    “但守心中正念,光明自破迷津”:強調隻要堅守內心的正直信念,就能迎來光明,自行衝破迷茫的困境。


    《如夢令·論靈異與易道》


    “曾記死僧財戀,亦歎鬼津女怨”:迴憶起死僧對錢財的貪戀,也為鬼津中女子的哀怨而感歎。


    “易理細推研,方曉陰陽存變”:通過對周易道理的仔細推究研究,才明白其中陰陽存在變化。


    “休亂,休亂,心定自能明斷”:唿籲不要慌亂,隻要內心安定就能做出明智的判斷。


    《菩薩蠻·以易解靈異》


    “死僧貪利魂難靜,鬼津染女心驚悚”:指出死僧因貪圖利益靈魂不得安寧,鬼津沾染女子令人驚恐。


    “易道隱其中,陰陽理未窮”:說明周易之道隱藏在這些事件當中,陰陽的道理無窮無盡。


    “世間多幻夢,善惡皆因眾”:感慨世間有很多虛幻如夢的事情,善惡的產生都與眾人的行為有關。


    “守正破迷蒙,心清見碧空”:強調堅守正道能破除迷蒙,內心清澈就能見到如碧空般的清明。


    《漁家傲·思靈異依易》


    “死僧鬼女奇情繞,陰陽交錯玄機妙”:死僧和鬼女的奇特情節縈繞心頭,陰陽交錯其中蘊含著奇妙的玄機。


    “易理深藏須細考,休言躁,靜心方把根源找”:周易的道理深藏其中需要仔細考察,不要急躁,隻有靜下心來才能找到根源。


    “塵世紛繁迷霧罩,德明善守光明耀”:塵世繁雜,如同被迷霧所籠罩,但品德光明、堅守善念就會有光明照耀。


    “鬼怪雖驚心不倒,仰天笑,風雲過後祥光到”:雖然鬼怪令人心驚,但意誌不倒,仰天大笑,相信風雲過後會有祥瑞的光芒降臨。


    經典綜述


    《死僧》白話文擴寫經典故事:


    在一個日暮西山的黃昏,一位雲遊四海的道士,在疲憊的旅途中,偶然發現了一座隱匿在山林深處的野寺。這座寺廟看上去有些破敗,周圍雜草叢生,透著一股荒涼的氣息。


    道士見天色已晚,決定在此借宿一晚。他來到僧房門前,卻發現房門緊閉。無奈之下,他隻好在走廊下尋了個幹淨的蒲團,盤腿趺坐,準備就此休息。


    夜幕悄然降臨,四周萬籟俱寂,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蟲鳴。就在道士漸入靜定之時,忽然,一陣輕微的門軸轉動聲打破了這份寧靜。他微微睜開雙眼,隻見一個身影從僧房中緩緩走出。


    那是一位和尚,但其模樣卻令人毛骨悚然。他渾身血跡斑斑,衣衫襤褸,仿佛剛剛經曆了一場慘烈的廝殺。然而,他的目光空洞無神,直直地向前走著,對於坐在廊下的道士,竟似完全沒有看見。道士心中一驚,但見和尚神態詭異,也裝作沒有察覺到他的存在。


    和尚邁著沉重的步伐,徑直朝著大殿走去。踏入殿門,他毫不猶豫地登上佛座,雙手緊緊抱住佛頭,臉上露出一種怪異的笑容。那笑容中,似乎包含著無盡的痛苦、瘋狂與解脫,讓人不寒而栗。


    道士在廊下窺視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時間仿佛凝固,和尚就那樣抱著佛頭,維持著詭異的笑容,許久許久。終於,和尚緩緩鬆開雙手,從佛座上下來,如同來時一般,默默離開了大殿,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


    道士望著和尚離去的方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直到東方泛起魚肚白,天色漸亮,他再次看向那間僧房,房門依舊緊閉著,仿佛昨夜的一切隻是一場虛幻的夢境。


    可道士心中清楚,那絕不是夢。他滿心狐疑地離開寺廟,走進附近的村落,將自己昨夜所見告知了村民。村民們聽聞此事,皆大為震驚,紛紛跟隨道士前往寺廟一探究竟。


    眾人來到寺廟,小心翼翼地打開那間僧房的門。刹那間,一股血腥之氣撲鼻而來。隻見那和尚已倒在地上,氣絕身亡,身上的傷口觸目驚心,鮮血染紅了地麵。再看房間內,原本放置的席子和箱子都已不翼而飛,顯然是被人洗劫一空。


    村民們麵麵相覷,驚恐不已。有人猜測,這和尚或許是遭遇了強盜的襲擊,為了保護寺中的財物而慘遭殺害。但為何他死後的鬼魂會有那般詭異的舉動,卻無人能解。


    道士站在一旁,沉思不語。他迴想起和尚那滿身血汙和空洞的眼神,心中隱隱覺得此事並非單純的強盜打劫那麽簡單。或許,這背後隱藏著更深的罪孽和因果。


    一位年長的村民歎道:“這座寺廟曾經也是香火旺盛,僧人們在此清修禮佛,為村民們祈福。可近年來,世道混亂,寺廟漸漸沒落,僧人們也大多離去,沒想到竟會發生如此慘事。”


    眾人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應該為和尚超度亡靈,讓他早日安息;有的說要報官追查兇手,還和尚一個公道。


    道士望著和尚的屍體,心中湧起一股悲憫之情。他決定為和尚誦經超度,希望能化解他心中的怨恨。在道士的誦經聲中,村民們也紛紛雙手合十,默默祈禱。


    然而,就在超度儀式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一陣狂風大作,吹得寺廟中的門窗嘎吱作響。眾人心中一驚,恐懼再次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


    道士卻不為所動,繼續專注地誦經。漸漸地,狂風平息,一切又恢複了平靜。道士對眾人說道:“此乃和尚的怨靈尚未消散,他心中或許還有未了之事。”


    於是,道士開始在寺廟中仔細探查,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在和尚的房間裏,他發現了一本殘破的經書,上麵的字跡模糊不清,但隱約能看出一些關於懺悔和救贖的話語。


    道士心中一動,莫非和尚生前曾犯下過錯,一直在內心深處備受煎熬?他繼續尋找,終於在佛像背後的暗格裏,發現了一封書信。


    書信的內容讓道士恍然大悟。原來,這和尚曾受不住金錢的誘惑,與一夥強盜勾結,想要盜取寺中的珍貴佛像和法器。然而,在行動過程中,和尚與強盜們發生了爭執,最終被強盜所殺。


    和尚死後,靈魂被罪惡感所困,無法超生。他的鬼魂迴到寺廟,抱著佛頭,或許是在向佛祖懺悔自己的罪行。


    道士將書信的內容告知了村民,眾人皆唏噓不已。他們為和尚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法事,希望能幫助他的靈魂得到解脫。


    經過這場風波,這座野寺再次恢複了寧靜。但那死僧的故事,卻在村民們的口中代代相傳,成為了一個警示後人的教訓,提醒著人們要堅守正道,莫為一時的貪欲而迷失自我,以免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擴寫《鬼津》白話文故事:


    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裏,生活著一位名叫李明的普通農民。他生性善良,勤勞樸實,每日都在田間辛勤勞作,過著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一天午後,李明感到身體有些疲倦,便決定迴到家中休息片刻。他走進臥室,躺在炕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


    睡夢中,李明突然感覺到一股陰森的氣息彌漫在房間裏。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竟看到一個詭異的婦人從土牆中緩緩地走了出來。


    這婦人的頭發蓬亂得如同一個巨大的筐,濃密而雜亂的發絲垂落下來,完全遮住了她的麵容。她的身形飄忽不定,仿佛沒有實體一般。


    當她走到李明的床前,才緩緩地抬起雙手,將那遮住臉的頭發慢慢撥開,露出了她的麵容。那是一張肥黑且極其醜陋的臉,眼睛深陷,嘴唇發紫,臉上還布滿了奇怪的斑紋。


    李明瞬間被嚇得渾身顫抖,一股寒意從心底升起。他想要起身逃跑,卻發現自己的身體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束縛住,無法動彈分毫。


    那婦人見狀,臉上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緊接著,她突然縱身一躍,跳到了床上。她用那雙冰冷且有力的手,死死地抱住李明的頭,讓他無法掙脫。


    隨後,她把自己的嘴唇湊向李明,強行與他接唇。緊接著,她將舌頭伸進李明的口中,度出一股冰冷的津液。那津液冷如冰塊,緩緩地流入李明的喉嚨。


    李明想要拒絕吞咽,可是那股力量卻壓迫著他,讓他無法唿吸。無奈之下,他隻能咽下那冰冷稠粘的津液。剛咽下一口,還未來得及喘息,口中又被灌滿了。他又急又怕,隻得再次咽下,如此反複了三四次。


    李明感到自己的喉嚨被那粘稠的津液塞得幾乎無法唿吸,胸口憋悶得快要炸開。終於,他再也無法忍受,猛地將口中的津液用力噴出。


    那婦人見狀,輕輕吹了一口氣,李明噴出的津液瞬間化作一股煙霧消散在空中。與此同時,李明感覺到束縛著自己身體的力量也消失了。


    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驚恐地看著眼前的婦人。而那婦人在他噴出津液之後,也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


    李明癱軟在床上,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疑惑,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遭遇如此詭異的事情。


    過了好一會兒,李明才緩過神來。他掙紮著從床上坐起,迴想著剛才那恐怖的一幕,仍然心有餘悸。他決定將此事告訴村裏的長輩,希望能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答案。


    李明來到村裏最年長的李大爺家中,將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講述了出來。李大爺聽後,臉色變得十分凝重。


    他緩緩地說道:“孩子啊,這恐怕是遇到了鬼津。據說,這種鬼會用津液來迷惑人的心智,吸取人的陽氣。你能逃過一劫,實屬萬幸。”


    李明聽了,心中更加害怕,問道:“李大爺,那我該怎麽辦?會不會還有鬼津來找我?”


    李大爺沉思片刻,說道:“你先別慌,我聽說在村子的東邊有一座古老的廟宇,裏麵供奉著一位法力高強的神靈。或許你去那裏拜拜,能得到神靈的庇佑。”


    李明聽了李大爺的話,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立刻起身,朝著村子東邊的廟宇走去。


    這座廟宇雖然破舊,但依然散發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李明走進廟宇,虔誠地跪在神像前,心中默默地祈禱著,希望神靈能夠保佑自己不再受到鬼津的侵擾。


    從廟宇迴來後,李明的心情稍微平靜了一些。然而,到了晚上,他躺在床上,卻始終不敢入睡,生怕那鬼津再次出現。


    就在他精神高度緊張的時候,突然,一陣陰風吹過,窗戶被吹得“嘎吱”作響。李明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他緊緊地閉上眼睛,不敢去看。


    可是,那股陰森的氣息卻越來越近,他感覺到有一雙眼睛在黑暗中注視著他。他忍不住睜開眼睛,卻發現那個鬼津婦人又出現在了他的床前。


    李明驚恐地尖叫起來,想要逃跑,卻發現自己的雙腿已經軟得沒有一絲力氣。


    那婦人再次撲向李明,重複著之前的動作,將冰冷的津液度入他的口中。李明拚命地掙紮著,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


    就在李明感到絕望的時候,突然,他胸前的一塊玉佩發出了一道柔和的光芒。那光芒瞬間照亮了整個房間,鬼津婦人被這光芒照射後,發出了一聲淒厲的尖叫,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原來,這塊玉佩是李明的母親在他小時候為他求來的,據說能夠辟邪保平安。


    經過這一次的驚險遭遇,李明深知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斃。他決定離開這個村莊,去尋找一位能夠真正幫助他擺脫鬼津困擾的高人。


    李明踏上了漫長的旅途,一路上風餐露宿,曆經艱辛。他走過了許多山川河流,拜訪了無數的寺廟和道觀。


    終於,在一座深山之中,李明遇到了一位隱居的道長。道長聽了他的遭遇後,微微點頭,說道:“你這是被惡鬼纏身,不過不用擔心,我有辦法幫你化解。”


    道長給了李明一道符咒,並告訴他:“這道符咒你要隨身攜帶,它能夠暫時鎮住那鬼津。但要想徹底擺脫她,你還需要迴到家鄉,找到那鬼津出現的根源,將其消除。”


    李明感激涕零,拜別道長後,立刻啟程返迴故鄉。


    迴到村莊後,李明開始四處打聽關於鬼津的傳說和線索。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從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那裏得知,在村子的西邊有一口廢棄的古井,據說那裏曾經發生過一起離奇的命案。


    一位年輕的女子在那口井邊被人殺害,她的冤魂一直無法安息,或許就變成了鬼津。


    李明決定前往那口古井一探究竟。當他來到古井邊時,發現周圍雜草叢生,彌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他小心翼翼地靠近井口,向下望去,隻見井底黑暗幽深,仿佛一個無底的深淵。


    就在這時,那鬼津婦人突然從他身後出現,再次向他撲來。李明急忙拿出道長給的符咒,口中念起道長教給他的咒語。


    符咒瞬間發出一道金光,將鬼津婦人籠罩其中。她在金光中痛苦地掙紮著,發出陣陣淒厲的叫聲。


    李明趁機將符咒投入井中,隻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井底冒出一股黑煙,鬼津婦人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此以後,李明再也沒有遇到過鬼津的侵擾,他的生活終於恢複了平靜。


    五、《周易智慧與聊齋奇談:探尋天地人之道的奧秘》


    《聊齋誌異》作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卷七中,二商、郭秀才、阿英等故事,不僅具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更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些典故,便能揭開其中隱藏的天地人之道的奧秘,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商的故事中,兄弟二人在貧困與困境中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選擇。周易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和轉化,正如二商的境遇。兄長自私貪婪,不顧兄弟情誼,最終落得悲慘下場,這是陰盛陽衰的表現;而弟弟善良勤勞,秉持著正直和善良,最終迎來了轉機,此乃陽能勝陰。從周易的觀點來看,陰陽的平衡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動態中尋求和諧。兄長過度追求私利,打破了陰陽的平衡,導致了命運的逆轉;弟弟堅守正道,順應陰陽調和之理,從而獲得了生活的饋贈。


    郭秀才的故事則充滿了奇幻與詼諧。郭秀才與一群友人在山中聚會,遭遇了神秘的訪客。這一情節仿佛是周易中“變化”的生動體現。周易告訴我們,世界萬物皆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定局。郭秀才原本平靜的聚會因意外的訪客而變得波瀾起伏,正如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意外和變數。而郭秀才及其友人在麵對這些變化時的反應和應對,也反映了他們內心的陰陽平衡狀態。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冷靜應對,這正對應了不同人在麵對變化時心態的差異。


    阿英的故事則更多地體現了人性的善良與愛情的美好。阿英為了愛情,不惜犧牲自己,這種至情至性的表現,與周易中所倡導的“仁愛”思想相契合。周易認為,天地之間,仁心為本,隻有心懷仁愛,才能達到陰陽和諧的境界。阿英的愛情,猶如一道溫暖的陽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與善良。這種美好和善良,是維持世界陰陽平衡的重要力量。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聊齋誌異》卷七中的這些故事,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其哲學思想貫穿於這些故事之中,通過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傳承和發揚。這些故事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們教導我們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衡,如何在困境中堅守正道,如何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古老的故事和周易哲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麵對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我們常常會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二商的故事提醒我們要堅守善良和勤勞的品質,不被貪婪和自私所蒙蔽;郭秀才的經曆告訴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變化,不驚慌、不畏懼;阿英的愛情則讓我們相信人性中的美好,激發我們用愛去溫暖這個世界。


    總之,以周易哲學深度解析《聊齋誌異》卷七的經典典故,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天地人之道的奧秘。這些故事不僅帶給我們閱讀的樂趣,更給予我們人生的指引,使我們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探索,以智慧和仁愛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篇章。


    六、《聊齋誌異》卷七中“二商”“郭秀才”“阿英”的原文及白話文故事:


    《二商》原文


    莒之北鄙,有商氏兄弟,曰大商、二商。大商富,二商貧。裏中無賴子甲,窺大商饒足,設計篡取。值大商外出,甲入其家,與婦謀,誘二商至,飲以酒,縛於柱,拷掠無算,卒弗能應。婦懼,私典質,得金若幹,甲攜去。二商垂斃,婦釋之,二商蘇,忿訴於官。官廉,甲懼,賂以重金,官受而縱之。二商忿甚,然無可如何。


    逾年,大商歸,聞弟被虐,怒,欲訟。二商曰:“兄行賈數年,囊中必饒,今雖得直,而費去半矣。且吾儕小民,終無與官吏抗理。兄幸小康,當忍此。”大商不聽,竟訟。甲重賂吏,反坐二商。大商大忿,盡貨其產,複控於府。府亦受賂,維持原判。大商屢訟屢敗,家產蕩然。


    二商見兄貧困,迎歸養之。大商性剛,日鬱憤,不久遂卒。二商奉嫂撫侄,終無怨言。後二商家漸裕,而甲貧窘,欲丐貸於二商。二商閉門不納,甲慚而去。


    《二商》白話文


    在莒縣的北邊,有姓商的兩兄弟,分別叫大商和二商。大商富有,二商貧窮。鄉裏有個無賴叫甲,看到大商家境富裕,就謀劃著篡奪他的財產。正趕上大商外出,甲就進入他家,和大商的妻子商量,引誘二商前來,用酒把他灌醉,然後把他綁在柱子上,嚴刑拷打,想讓他交出財物,但二商最終也沒法答應。大商的妻子害怕了,私自典當了一些東西,得到了一些錢,甲拿著錢走了。二商已經奄奄一息,大商的妻子把他放了,二商蘇醒過來,憤怒地去官府告狀。官員清廉,甲害怕了,用重金賄賂官員,官員收了錢就把二商放了。二商非常憤怒,但也沒有辦法。


    過了一年,大商迴來了,聽說弟弟被虐待,很生氣,想要去告狀。二商說:“哥哥在外經商多年,口袋裏一定很富裕,現在即使能討迴公道,也會花費掉一半的財產。況且我們是普通百姓,終究沒法和官吏對抗。哥哥幸好還算小康,應當忍下這口氣。”大商不聽,還是去告狀了。甲重金賄賂官吏,反而判二商有罪。大商非常憤怒,賣掉了所有的家產,又到府裏去控告。府裏也收了賄賂,維持原判。大商屢次告狀屢次失敗,家產全部耗盡。


    二商看到哥哥貧困,就把他接迴家奉養。大商性格剛強,每天鬱鬱憤恨,不久就去世了。二商侍奉嫂嫂,撫養侄子,始終沒有怨言。後來二商家境逐漸富裕,而甲變得貧困窘迫,想要向二商借錢。二商關上門不接納,甲羞愧地離開了。


    《郭秀才》原文


    東粵士人郭某,暮自友人歸,入山迷路,竄榛莽中。約更許,聞山頭笑語,急趨之。見十餘人,藉地飲。望見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見諸客半儒巾,便請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賞,何求道路?”即飛一觥來。郭飲之,芳香射鼻,一引遂盡。又一人持壺傾注。郭故善飲,又複奔馳吻燥,一舉十觴。眾人大讚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達喜謔,能學禽語,無不酷肖。離坐起溲,竊作燕子鳴。眾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鵑,眾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紛議間,郭迴首為鸚鵡鳴曰:“郭秀才醉矣,送他歸也!”眾驚聽,寂不複聞;少頃,又作之。既而悟其為郭,始大笑。皆撮口從學,無一能者。一人曰:“可惜青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還集於此,郭先生不可不來。”郭敬諾。一人起曰:“客有絕技,我等亦獻踏肩之戲,若何?”於是嘩然並起。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飛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繼至者,攀肩踏臂,如緣梯狀:十餘人,頃刻都盡,望之可接霄漢。方驚顧間,挺然倒地,化為修道一線。郭駭立良久,遵道得歸。


    翼日,腹大痛;溺綠色,似銅青,著物能染,亦無潮氣,三日乃已。往驗故處,則肴骨狼藉,四圍叢莽,並無道路。至中秋,郭欲赴約,朋友諫止之。設鬥膽再往一會青娘子,必更有異,惜乎其見之搖也!


    《郭秀才》白話文


    東粵有個讀書人郭某,傍晚從朋友那裏迴來,進入山中迷了路,竄進了雜亂的草木叢中。大約到了一更左右,聽到山頭有歡聲笑語,急忙趕過去。看到十多個人,在地上坐著喝酒。他們看到郭某,哄然說道:“座位中正缺一位客人,太好了,太好了!”郭某坐下後,看到這些客人有一半戴著儒生的頭巾,就請求他們指路。有一個人笑著說:“你真是太迂腐了!舍棄這美好的明月不欣賞,卻隻求道路?”隨即遞過來一杯酒。郭某喝了,香氣撲鼻,一口氣就喝完了。又有一個人拿著酒壺倒酒。郭某本來就善於喝酒,又因為奔跑口渴,一口氣喝了十杯。眾人大大稱讚說:“豪爽啊!真是我們的朋友!”


    郭某豪放豁達喜歡開玩笑,能學鳥叫,沒有不像的。離開座位去小便,偷偷學燕子叫。眾人疑惑說:“半夜怎麽會有這個?”又學杜鵑叫,眾人更加疑惑。郭某坐下,隻是笑不說話。正在紛紛議論的時候,郭某迴頭學鸚鵡叫說:“郭秀才醉了,送他迴去吧!”眾人驚訝地聽著,寂靜無聲不再有聲音;過了一會兒,又學叫。眾人這才明白是郭某,開始大笑。都撮起嘴跟著學,沒有一個能學會的。有一個人說:“可惜青娘子沒來。”又有一個人說:“中秋還在這裏聚會,郭先生不能不來。”郭某恭敬地答應了。有一個人站起來說:“客人有絕技,我們也獻上踏肩的遊戲,怎麽樣?”於是大家喧鬧著一起站起來。前麵一個人挺身直立;馬上就有一個人飛身上到他的肩上,也直立著;一直累加到四個人,高得不能再上去了;接著來的人,攀著肩膀踏著手臂,就像爬梯子一樣:十多個人,一會兒都上去了,看上去可以連接到天上。正在驚訝地觀看時,他們筆直地倒在地上,變成了一條道路。郭某驚恐地站了很久,順著道路得以迴家。


    第二天,肚子劇痛;尿出綠色的液體,像銅青一樣,染到東西上能染色,也沒有潮氣,三天才好。去查看原來的地方,隻見殘羹骨頭亂七八糟,四周都是雜亂的草木,並沒有道路。到了中秋,郭某想去赴約,朋友勸他不要去。假設大膽再去見一次青娘子,一定會有更奇異的事情,可惜他動搖了沒去!


    《阿英》原文


    甘玉,字璧人,廬陵人,父母早喪。遺弟玨,字雙璧,始五歲從兄鞠養。玉性友愛,撫弟如子。後玨漸長,豐姿秀出,又惠能文。玉益愛之,每曰:“吾弟表表,不可以無良匹。”然簡拔過刻,姻卒不就。


    適讀書匡山僧寺,夜初就枕,聞窗外有女子聲。窺之,見三四女郎席地坐,數婢陳肴酒,皆殊色也。一女曰:“秦娘子,阿英何不來?”下坐者曰:“昨自函穀來,被惡人傷右臂,不能同遊,方用恨恨。”一女曰:“前宵一夢大惡,今猶汗悸。”下坐者搖手曰:“莫道莫道!今宵姊妹歡會,言之嚇人不快。”女笑曰:“婢子何膽怯爾爾!便有虎狼銜去耶?若要勿言,須歌一曲,為娘行侑酒。”女低吟曰:“閑階桃花取次開,昨日踏青小約未應乖。付囑東鄰女伴少待莫相催,著得鳳頭鞋子即當來。”吟罷,一座無不歎賞。


    談笑間,忽一偉丈夫岸然自外入,鶻睛熒熒,其貌獰醜。眾啼曰:“妖至矣!”倉卒哄然,殆如鳥散。惟歌者婀娜不前,被執哀啼,強與支撐。丈夫吼怒,齕手斷指,就便嚼食。女郎踣地若死。玉憐惻不可複忍,乃急抽劍拔關出,揮之,中股;股落,負痛逃去。扶女入室,麵如塵土,血淋衿袖,驗其手,則右拇斷矣,裂帛代裹之。女始呻曰:“拯命之德,將何以報?”玉自初窺時,心已隱為弟謀,因告以意。女曰:“狼疾之人,不能操箕帚矣。當別為賢仲圖之。”詰其姓氏,答言:“秦氏。”玉乃留伺之。


    天明,始辭而歸。既歸,述其異,玨往驗之,果見女臥榻上,半體猶染血汙,扶歸,日漸平複。後玨往視,女謝曰:“蒙再生之恩,無以為報。然妾實非人,隻以阿伯夙世有緣,故來相就。今既見疑,便當永訣。”玨驚問故,女曰:“妾本非人,乃鳥也。君家往昔有養鸚鵡者,先君鍾愛之,閉置樊中,飼以麻子。忽一日,鳥亡去,先君甚悼惜。後三年,鳥歸,口銜麻子,繞室飛鳴。先君曰:‘鳥去而複歸,尚識舊主,其似吾兒玨,雖去,當思吾,亦當複歸耳。’言未已,鳥墮地而死。先君埋之園中,今已三十年矣。妾即此鳥也,君如不信,發其塚驗之。”玨大驚,趨歸白兄。兄趨驗之,塚果存。


    後值中秋,兄弟方夜飲,嫂招之,玨不應。嫂自詣窗邊窺之,見一女子在席前,雙頰緋紅,淚光瑩瑩。嫂驚,入室問之,玨言其故。嫂曰:“此必阿英也。”玨曰:“何以知之?”嫂曰:“我昔見此女,姿容絕世,今觀其狀,當是無疑。”玨曰:“然。”遂與嫂同出。阿英見之,起而避去。兄嫂力挽之,乃止。阿英泣曰:“自別後,思念甚苦,今幸得見,然終不能久留。”兄嫂慰留之,阿英曰:“緣盡矣,不可強也。”言畢,忽不見。


    《阿英》白話文


    甘玉,字璧人,是廬陵人,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弟弟甘玨,字雙璧,才五歲就由哥哥撫養。甘玉性情友愛,撫養弟弟如同自己的兒子。後來甘玨漸漸長大,容貌俊秀,又聰慧能寫文章。甘玉更加喜愛他,常常說:“我弟弟一表人才,不能沒有好的配偶。”然而挑選過於苛刻,婚事最終沒有成功。


    甘玨恰好到匡山的僧寺讀書,夜裏剛躺下,聽到窗外有女子的聲音。偷看,看到三個四個女郎在地上坐著,幾個婢女擺上酒菜,都是很美麗的。一個女子說:“秦娘子,阿英為什麽不來?”下座的女子說:“昨天從函穀關來,被惡人傷了右臂,不能一同遊玩,正在怨恨呢。”一個女子說:“前天晚上做了一個很可怕的夢,現在還嚇得心跳。”下座的女子搖手說:“別講別講!今晚姐妹歡樂聚會,說出來讓人不快。”女子笑著說:“婢女怎麽這樣膽小!難道會有虎狼把你叼走嗎?要是不想說,必須唱一首歌,為姐妹們勸酒。”女子低聲吟唱道:“閑階桃花取次開,昨日踏青小約未應乖。付囑東鄰女伴少待莫相催,著得鳳頭鞋子即當來。”唱完,在座的沒有不讚歎欣賞的。


    談笑之間,忽然一個高大的男子嚴肅地從外麵進來,眼睛像鶻鷹一樣閃亮,相貌猙獰醜陋。眾人啼哭說:“妖怪來了!”倉促間亂作一團,幾乎像鳥一樣散去。隻有唱歌的女子婀娜多姿沒有上前,被抓住悲哀啼哭,勉強支撐著。男子怒吼,咬她的手咬斷了手指,就著咀嚼起來。女郎倒地好像死了。甘玉憐憫不忍心再看,就急忙抽出劍打開門出去,揮劍砍去,砍中大腿;大腿掉下來,男子負痛逃走。扶著女子進房間,臉像塵土一樣,血淋滿了衣襟和衣袖,查看她的手,右手拇指斷了,撕開布帛替她包紮。女子才呻吟說:“救命的恩德,將用什麽報答?”甘玉從剛開始偷看時,心裏已經暗暗為弟弟打算,於是把心意告訴她。女子說:“我這樣傷殘的人,不能操持家務了。應當另外為令弟圖謀。”詢問她的姓氏,迴答說:“姓秦。”甘玉就留下照顧她。


    天亮,才告辭迴去。迴去後,講述這件奇異的事,甘玨去查看,果然看到女子躺在床上,半個身體還染著血汙,扶迴家,一天天地逐漸康複。後來甘玨去看望,女子道歉說:“承蒙再生的恩德,沒有什麽可以報答。然而我其實不是人,隻是因為和大哥前世有緣,所以前來相聚。現在既然被懷疑,就應當永遠分別。”甘玨驚訝地詢問原因,女子說:“我本來不是人,是鳥。您家過去有養鸚鵡的,先父很鍾愛它,關在籠子裏,用麻子喂養。忽然有一天,鳥逃走了,先父很悲痛惋惜。過了三年,鳥迴來,嘴裏銜著麻子,繞著屋子飛叫。先父說:‘鳥走了又迴來,還認得舊主人,它像我的兒子甘玨,雖然走了,應當想念我,也應當迴來的。’話沒說完,鳥墜地死了。先父把它埋在園子裏,現在已經三十年了。我就是這隻鳥,您如果不信,挖開墳墓驗證。”甘玨很吃驚,急忙迴去告訴哥哥。哥哥急忙去驗證,墳墓果然存在。


    後來到了中秋,兄弟正在夜裏喝酒,嫂嫂叫他們,甘玨不應。嫂嫂親自到窗邊偷看,看到一個女子在酒席前,雙頰緋紅,淚光閃閃。嫂嫂吃驚,進房間詢問,甘玨說明緣故。嫂嫂說:“這一定是阿英。”甘玨說:“怎麽知道的?”嫂嫂說:“我過去見到這個女子,容貌絕世,現在看她的樣子,應當沒錯。”甘玨說:“是的。”於是和嫂嫂一起出去。阿英見到他們,起身躲避離開。哥哥嫂嫂極力挽留,才停下。阿英哭著說:“自從分別後,思念得很痛苦,今天有幸相見,然而終究不能久留。”哥哥嫂嫂安慰挽留她,阿英說:“緣分盡了,不能勉強。”說完,忽然不見了。


    七、從幾個方麵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聊齋誌異》:


    1. 陰陽平衡與人物命運


    在《聊齋誌異》中,許多故事中的人物命運起伏都體現了陰陽平衡的理念。比如,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他們在經曆了種種磨難和挫折(陰)後,最終獲得了幸福和成功(陽)。這反映了陰陽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關係。


    相反,那些作惡多端的人物,可能一時得意(陽),但最終都受到懲罰,遭遇悲慘結局(陰),體現了陰陽失衡必然導致不良後果。


    2. 變化無常與情節發展


    周易強調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在聊齋的故事中,情節常常充滿了意外和轉折。就像人物的命運突然發生改變,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打破,這與周易中“變易”的思想相契合。


    例如,某些人物在不經意間遇到了神秘的力量或奇異的事件,從而改變了一生的軌跡,這種變化的不確定性正是周易所闡述的宇宙運行的特點之一。


    3. 因果報應與道德準則


    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觀念在聊齋中也有明顯體現。故事中善良的行為往往會帶來好的結果(善因善果),而邪惡的行為則會招致災禍(惡因惡果)。


    這種因果報應的情節安排,旨在引導人們遵循道德準則,倡導陰陽和諧的社會秩序。


    4. 順應自然與人物選擇


    周易主張順應自然的規律。在聊齋的故事裏,一些明智的人物能夠順應時勢,不強行對抗命運,從而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而那些妄圖違背自然、逆天而行的人物,往往陷入更深的困境,這反映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5. 和諧共生與人際關係


    從周易的觀點來看,萬物和諧共生才能達到平衡。在聊齋的許多故事中,人與人、人與妖之間的和諧關係往往帶來美好的結局。


    相反,互相猜忌、爭鬥則會導致不幸。這啟示人們在人際關係中要追求和諧,以達到陰陽協調的狀態。


    通過以上幾個方麵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聊齋誌異》中所蘊含的周易哲學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對故事創作和主題表達的影響。


    八、用不同詞牌名對《周易智慧與聊齋奇談:探尋天地人之道的奧秘》:


    《清平樂·聊齋周易》


    聊齋奇異,善惡皆明示。周易陰陽藏奧理,天地人融一體。


    鬼怪狐魅多情,世間因果分明。細品其中真意,方能大道同行。


    《菩薩蠻·讀聊齋悟周易》


    聊齋卷裏玄機妙,陰陽易理乾坤繞。故事意無窮,悲歡塵世中。


    人情知冷暖,善惡終須斷。天地有其規,心清智慧歸。


    《西江月·聊齋周易探微》


    周易光輝千古,聊齋夢幻多姿。奇談鬼怪隱真知,道破人間世事。


    善惡皆由心起,福災自有天司。陰陽變化總相依,且把真情銘記。


    《如夢令·品聊齋周易》


    曾閱聊齋無數,今悟易中深語。天地道無窮,善惡皆循其路。思悟,思悟,莫把本心辜負。


    《漁家傲·聊齋周易之思》


    聊齋世界風雲繞,周易乾坤陰陽妙。鬼怪仙狐情未了,人應曉,世間因果循天道。


    善惡到頭終有報,真心守善憂愁少。智慧之光千古耀,需知道,修身養性方為好。


    詮釋:


    《清平樂·聊齋周易》:


    這首詞的上闋先點明聊齋故事的奇異之處,其中清晰地展示了善與惡。接著提到周易中陰陽所蘊含的深奧道理,指出天地人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下闋強調聊齋中鬼怪狐魅富有情感,世間的因果關係清晰明確。最後說隻有細細品味其中的真意,才能夠在大道上同行。


    《菩薩蠻·讀聊齋悟周易》:


    詞的上闋說聊齋裏的故事奇妙,周易中的陰陽易理圍繞著天地乾坤。下闋指出故事蘊含著無盡的意義,悲歡離合都在這塵世之中。人情有冷暖之分,善惡也終究要被判斷。天地自有其規則,隻有內心清澈才能迴歸智慧。


    《西江月·聊齋周易探微》:


    上闋稱讚周易的光輝流傳千古,聊齋的故事奇幻多姿,其中隱藏著真知灼見,揭示了人間的種種事情。下闋說明善惡由人心產生,福禍有上天掌管,陰陽的變化總是相互依存。最後提醒人們要銘記真情。


    《如夢令·品聊齋周易》:


    曾經閱讀過眾多的聊齋故事,如今領悟到周易中的深刻話語。天地間的道理無窮無盡,善與惡都遵循著各自的道路。思考領悟,思考領悟,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的本心。


    《漁家傲·聊齋周易之思》:


    上闋描述聊齋的世界充滿變幻,周易的乾坤陰陽極為奇妙。其中的鬼怪仙狐都有著未了的情緣,人們應該知曉世間的因果遵循著天道。下闋指出善惡到頭終會有報應,真心堅守善良就能減少憂愁。智慧的光芒千古閃耀,要明白修身養性才是好的。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