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室中,迴響著蕭衍的罵聲。
“不超過一萬,你聽聽這是人話嗎?!”皇帝漲紅了臉,顯然被老禿驢氣得不輕。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萬兵馬夠幹什麽的?還不夠給人家塞牙縫的呢!”
“那皇上同意了?”陳慶之輕聲問道。
“他就沒問我同不同意。”這才是蕭衍最生氣的地方。“直接來傳的神諭,朕不執行也得執行,不然就等著被他們拆台吧!”
“確實。”陳慶之理解地點點頭,浮屠教行事霸道不是一天兩天了。一旦跟他們對著幹,難保重演去歲元旦的慘劇。
“所以現在,要麽現在按兵不動,要麽隻能派一萬兵馬北伐。”蕭衍恨得牙根癢癢道:“不管朕怎麽選,都會被天下人笑掉大牙。”
“那皇上的意思是?”陳慶之追問道。
蕭衍沉默了好一會兒,方吐出兩個字:“北伐。”
“……”陳慶之並不意外,他深知對精於算計的皇帝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題……
攏共隻派一萬兵馬北伐的話,都搭上也不心疼,若能攻城略地就是賺的,無非就是大賺還是小賺。
所以皇帝再不爽,也會捏著鼻子北伐的。
“朕冷靜下來想了想,還是不能感情用事。如今機會太好了,北朝群龍無首,局麵糜爛到了極點,哪怕隻派一萬精兵,也能從他們身上咬下好大一塊肉來。”蕭衍振奮精神道:
“就算無力收複洛陽,但能把戰線盡量推到北朝腹地,為將來統一全國創造有利條件,也是極好的!所以還是要抓住機會,爭取勝果的。”
“皇上所言極是,日子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過法,一樣都能往下過。”陳慶之輕聲附和道。
“子雲說的太對了,”蕭衍大讚道:“和朕想到一塊去了!”
“而且現在北朝剩下的文官武將,雖然懾於爾朱榮的淫威,暫時臣服於他,但心裏肯定都恨透了這個殺人魔王。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歸降的北朝宗室,打著替他們報仇複國的旗號,來盡可能的拉攏北朝的人心。”
“是極。”陳慶之頷首道:“隻要操作得當,可以極大的降低北伐的難度,甚至反客為主都有可能。”
“正是如此。”蕭衍含笑點頭道:“朕選來選去,選擇了封元顥為魏王,準備派兵送他迴北朝複國。”
“元顥?”陳慶之聽到皇帝的選擇,既感到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他對北朝諸王知之甚詳,知道元顥此人乃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宣武帝時繼承父爵,被封為北海王。
所以他是元詡的堂叔,屬於繼承北朝皇統的第一梯隊。正統性上不用擔心,打著他的旗號北伐,肯定會有很多人歸順的。
但是陳慶之覺得元顥,不是個好的人選。首先,此人是出了名的誌大才疏,品行也很一般……
其實元顥就是元法僧前一任徐州刺史,因為地皮刮得太狠,結果遭到禦史彈劾,被朝廷削除爵位,罷免官職,在家一蹲就是好幾年。
由此也能看出,他在北朝的地位怕是沒多高。要知道北朝可是貪汙成風。自太後以下,袞袞諸公一個幹淨的都沒有,也沒見誰因為貪汙倒台。
何況他還不是在洛陽,卻連個徐州刺史都當不住,分量可想而知。
一直等到去年,朝中實在無人可用,元顥才得以恢複爵位,被任命為左仆射、西道行台,率軍征討在關隴造反的宿勤明達。
河陰之變後,元顥原本身在西北,想叛逃都沒機會。
結果葛榮火並了杜洛周,將其軍隊撤出了河南,爾朱榮便以朝廷的名義下旨,讓元顥去鄴城接收義軍讓出來的地盤。
結果元顥人一到河南,就帶著兒子元冠受和左右親信投奔了大梁。
見到蕭衍後,元顥涕泣陳情,請求立己為魏主,派兵幫自己殺迴北方;言辭頗為悲壯豪邁,給蕭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封他為意義重大的魏王。
~~
但無論如何,元顥被封為魏王,就說明皇帝決定要打著他的旗號北伐了。
陳慶之無力改變皇帝的心意,也就沒有對元顥進行褒貶。
便聽蕭衍接著道:“但元顥隻是個幌子而已,靠他指揮的話,朕的一萬大軍怕是剛出國門,就要準備全軍覆沒。”
“皇上聖明。”陳慶之鬆口氣道:“魏王殿下確實欠缺將才,還需要另派大將輔佐。”
“不錯,朕就是看中他誌大才疏,不至於養虎為患。把他養得再肥,也不過是頭肥羊而已,隨時可以宰了吃肉。”蕭衍點頭道:
“但是得給這頭羊配上隻猛虎才行……”
說著他看向陳慶之道:“子雲,你這頭猛虎,可願意陪他一行?”
“臣遵旨!”陳慶之毫不猶豫地沉聲應下。
“哎,不要著急答應。”蕭衍擺擺手道:“你先想清楚了,有信心建功立業,平安歸來,再接這個差事不遲。”
“為臣已經想清楚了。”陳慶之卻斷然道:“一來,聖命不可違,既然皇上想派為臣去,自然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二來,北伐也是為臣的夙願,我自知資曆不足,無法統帥大軍,能率領一萬兵馬北伐一次,已經求之不得了。”
“三來,三千越甲可吞吳!戰爭的勝敗不在兵力多寡,而在於能否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頓一下,他又沉聲道:
“而如今北朝正如皇上所言,一盤散沙、人心渙散,這時隻需派少量同心同德的精兵,由一位有勇有謀的強將率領,便可長驅直入,直搗洛陽!”
“哈哈哈,好,有信心就好!”蕭衍不禁大喜道:“子雲口中那位強將,是說的你自己吧?”
“臣狂妄了。”陳慶之口中謙虛,卻當仁不讓。
“好,朕便封你為常勝鄉侯,飆勇將軍,假節,率兵護送元顥北歸!”蕭衍便沉聲下旨道。
“臣接旨!”陳慶之鄭重行禮,接下了北伐主將的大印。
“不超過一萬,你聽聽這是人話嗎?!”皇帝漲紅了臉,顯然被老禿驢氣得不輕。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萬兵馬夠幹什麽的?還不夠給人家塞牙縫的呢!”
“那皇上同意了?”陳慶之輕聲問道。
“他就沒問我同不同意。”這才是蕭衍最生氣的地方。“直接來傳的神諭,朕不執行也得執行,不然就等著被他們拆台吧!”
“確實。”陳慶之理解地點點頭,浮屠教行事霸道不是一天兩天了。一旦跟他們對著幹,難保重演去歲元旦的慘劇。
“所以現在,要麽現在按兵不動,要麽隻能派一萬兵馬北伐。”蕭衍恨得牙根癢癢道:“不管朕怎麽選,都會被天下人笑掉大牙。”
“那皇上的意思是?”陳慶之追問道。
蕭衍沉默了好一會兒,方吐出兩個字:“北伐。”
“……”陳慶之並不意外,他深知對精於算計的皇帝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題……
攏共隻派一萬兵馬北伐的話,都搭上也不心疼,若能攻城略地就是賺的,無非就是大賺還是小賺。
所以皇帝再不爽,也會捏著鼻子北伐的。
“朕冷靜下來想了想,還是不能感情用事。如今機會太好了,北朝群龍無首,局麵糜爛到了極點,哪怕隻派一萬精兵,也能從他們身上咬下好大一塊肉來。”蕭衍振奮精神道:
“就算無力收複洛陽,但能把戰線盡量推到北朝腹地,為將來統一全國創造有利條件,也是極好的!所以還是要抓住機會,爭取勝果的。”
“皇上所言極是,日子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過法,一樣都能往下過。”陳慶之輕聲附和道。
“子雲說的太對了,”蕭衍大讚道:“和朕想到一塊去了!”
“而且現在北朝剩下的文官武將,雖然懾於爾朱榮的淫威,暫時臣服於他,但心裏肯定都恨透了這個殺人魔王。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歸降的北朝宗室,打著替他們報仇複國的旗號,來盡可能的拉攏北朝的人心。”
“是極。”陳慶之頷首道:“隻要操作得當,可以極大的降低北伐的難度,甚至反客為主都有可能。”
“正是如此。”蕭衍含笑點頭道:“朕選來選去,選擇了封元顥為魏王,準備派兵送他迴北朝複國。”
“元顥?”陳慶之聽到皇帝的選擇,既感到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他對北朝諸王知之甚詳,知道元顥此人乃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宣武帝時繼承父爵,被封為北海王。
所以他是元詡的堂叔,屬於繼承北朝皇統的第一梯隊。正統性上不用擔心,打著他的旗號北伐,肯定會有很多人歸順的。
但是陳慶之覺得元顥,不是個好的人選。首先,此人是出了名的誌大才疏,品行也很一般……
其實元顥就是元法僧前一任徐州刺史,因為地皮刮得太狠,結果遭到禦史彈劾,被朝廷削除爵位,罷免官職,在家一蹲就是好幾年。
由此也能看出,他在北朝的地位怕是沒多高。要知道北朝可是貪汙成風。自太後以下,袞袞諸公一個幹淨的都沒有,也沒見誰因為貪汙倒台。
何況他還不是在洛陽,卻連個徐州刺史都當不住,分量可想而知。
一直等到去年,朝中實在無人可用,元顥才得以恢複爵位,被任命為左仆射、西道行台,率軍征討在關隴造反的宿勤明達。
河陰之變後,元顥原本身在西北,想叛逃都沒機會。
結果葛榮火並了杜洛周,將其軍隊撤出了河南,爾朱榮便以朝廷的名義下旨,讓元顥去鄴城接收義軍讓出來的地盤。
結果元顥人一到河南,就帶著兒子元冠受和左右親信投奔了大梁。
見到蕭衍後,元顥涕泣陳情,請求立己為魏主,派兵幫自己殺迴北方;言辭頗為悲壯豪邁,給蕭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封他為意義重大的魏王。
~~
但無論如何,元顥被封為魏王,就說明皇帝決定要打著他的旗號北伐了。
陳慶之無力改變皇帝的心意,也就沒有對元顥進行褒貶。
便聽蕭衍接著道:“但元顥隻是個幌子而已,靠他指揮的話,朕的一萬大軍怕是剛出國門,就要準備全軍覆沒。”
“皇上聖明。”陳慶之鬆口氣道:“魏王殿下確實欠缺將才,還需要另派大將輔佐。”
“不錯,朕就是看中他誌大才疏,不至於養虎為患。把他養得再肥,也不過是頭肥羊而已,隨時可以宰了吃肉。”蕭衍點頭道:
“但是得給這頭羊配上隻猛虎才行……”
說著他看向陳慶之道:“子雲,你這頭猛虎,可願意陪他一行?”
“臣遵旨!”陳慶之毫不猶豫地沉聲應下。
“哎,不要著急答應。”蕭衍擺擺手道:“你先想清楚了,有信心建功立業,平安歸來,再接這個差事不遲。”
“為臣已經想清楚了。”陳慶之卻斷然道:“一來,聖命不可違,既然皇上想派為臣去,自然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二來,北伐也是為臣的夙願,我自知資曆不足,無法統帥大軍,能率領一萬兵馬北伐一次,已經求之不得了。”
“三來,三千越甲可吞吳!戰爭的勝敗不在兵力多寡,而在於能否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頓一下,他又沉聲道:
“而如今北朝正如皇上所言,一盤散沙、人心渙散,這時隻需派少量同心同德的精兵,由一位有勇有謀的強將率領,便可長驅直入,直搗洛陽!”
“哈哈哈,好,有信心就好!”蕭衍不禁大喜道:“子雲口中那位強將,是說的你自己吧?”
“臣狂妄了。”陳慶之口中謙虛,卻當仁不讓。
“好,朕便封你為常勝鄉侯,飆勇將軍,假節,率兵護送元顥北歸!”蕭衍便沉聲下旨道。
“臣接旨!”陳慶之鄭重行禮,接下了北伐主將的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