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也沒奢望,陳慶之率領一萬北伐軍,能打出什麽驚人的效果。
其實他期望的是在淮河以北,建立一個‘南魏’附庸國,作為與北朝間的緩衝,緩解南朝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時刻維係數千裏防線的痛苦。
趁著北朝內亂,確實不需要多少兵力,就有可能偷雞成功。
但臨別時,陳慶之問了蕭衍一個問題。“設若有機會攻入洛陽,當如何?”
蕭衍不禁失笑,沒想到小心謹慎的陳慶之,還有如此張狂的一麵。
但他還是正色答道:“當取之。”
這不廢話嗎?自從晉室南渡以來,北伐中原、收複洛陽就是南朝君臣的最高政治理想。雖然自元嘉以來,北伐已經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但那不是北伐本身的問題,而是南朝自己出了問題。
這就好比陳霸先天天喊著要娶公主,也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並不是公主沒有吸引力,而是他根本沒這個能力。
倘若有機會北伐成功,哪怕再現實主義,蕭衍也不會說‘勿取之’的。
接著陳慶之又問道:“若取下洛陽之後呢?”
“朕自會親率大軍,北上與你匯合。”蕭衍便不假思索答道。
“那臣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陳慶之說完再次行禮告退。
~~
這次北伐極為低調,朝廷甚至都不宣稱是北伐,隻說是應元顥所求,借兵一萬送他迴國。
這樣雖然不夠提氣,但調子低了也有好處,那就是完全沒有人在意這支小小的北伐軍,不管南朝還是北朝。
陳慶之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來組建這支部隊。
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為南朝的軍隊,自來就士氣低迷,戰鬥力低下。原因很簡單,門閥社會下,軍官都低人一頭,何況士兵了?
士兵在社會的最底層,還有生命危險,根本沒人願意當兵。沒辦法,隻能采取兵戶製,強行發召士兵。還得地方官府像押犯人一樣全程押送,不然當兵的人沒到前線,中途就會跑光。
帶著這樣一群‘奴兵’,怎麽可能打勝仗?所以南朝才會被,以部落兵為骨幹的北朝兵屢屢擊敗。
所以陳慶之出道以來,打仗從來隻依靠自己的嫡係,就沒指望過大部隊。這也是他一直無往不利的關鍵所在。
“而且深入敵境,客場作戰,兵力太多反而是累贅。光後勤的壓力就能把大軍壓垮。”他對麾下眾將這樣解釋道:
“此外軍隊一多,行軍勢必遲緩,很容易落進對方的包圍網中。兵力再多,還能多過主場作戰的北朝?一樣會被數倍敵軍包圍。”
“還不如帶一支小而精悍的騎兵,侵略如火,勢若奔雷,一直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呢。”最後他斬釘截鐵道:
“所以這次北伐,就算沒有一萬兵馬的限製,我依然會走寧缺毋濫的精兵路線!”
“明白!”眾將如醍醐灌頂,都明白了主帥的苦心。
“所以接下來兩個月時間,你們的任務就是招兵!”陳慶之對眾將下令道:“就兩個要求,一是自願。得自願參加北伐才行,不要強拉硬拽。”
“二是要選精兵強將,能一個頂倆都不夠,得一個頂五個,最好能以一當十!”陳慶之最後強調道:“能招多少算多少,寧缺毋濫,湊不齊一萬人不要緊,有多少帶多少。”
“遵命!”眾將領轟然應聲。
~~
於是大通二年的夏天,任元、胡龍牙等人全都化身成了征兵官,到處挖人招兵。
但其實,北伐軍還是以勾陳司的人馬為班底。除了已經追隨陳慶之的兩千精騎外,那些從勾陳司出去的官兵,也紛紛響應號召,報名參加了北伐軍。
當然,陳慶之過去一年也沒白忙活,他在彭城、在壽陽、在渦陽的輝煌戰績;還有他愛兵如子,賞罰分明的優良口碑,都招徠了不少將士,甚至很多將門的年輕人,也願為他效命。
再加上每個軍官都多多少少有些族人、同鄉之類的班底,北伐軍還是不缺人報名的。隻是陳慶之‘寧缺毋濫’的要求,並非一句口號,而是真的嚴格審核,無情淘汰。
結果招兵期結束,隻招到了七千將士,距離皇帝給的一萬限額還差一截呢。陳慶之卻斷然宣布,招兵結束,就帶這七千將士北伐!
哦不,送魏王殿下北歸……
~~
七千兵馬中,衝陳慶之的自然占大頭。第二就是衝任元來的……足足五百多人,讓胡龍牙等一幹同僚大跌眼鏡。
他們本來以為任元年紀輕輕,在京裏又舉目無親,應該招不到幾個人的,沒想到比他們加起來招的都多。
其實這還是任元刻意壓了人數,加上北伐軍的選拔確實嚴格,不然他還能再多招上個一兩千。
這些人,都是衝著他道門盟主的身份來的,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當初鮑道長帶去寧州的那近千名道士。有了太平的修煉環境,又有任元源源不斷給他們提供丹藥,大小牛鼻子們成長飛快,也到了拉出來曆練一下的時候。
另一部分則是陶弘景秘密培養的弟子,還有他暗中接濟的同門。陶弘景不愧是當過帝師的,能量十分驚人,這一部分的人數居然比寧州的總壇還多。
其實這些道士和前道士,之所以能存活下來,也多虧了蕭衍和陳慶之放水。雖然當初蕭衍被迫下旨崇佛滅道,但他心裏很清楚,讓浮屠教一家獨大的危害。
雖然胳膊拗不過大腿,沒法保護到家,但他還是授意陳慶之,盡可能的給道門留條活路。不然當初第五維不會放過鮑仁,還幫他碎鼎成丹。更別說在桃花源幫道門迎戰鬼軍了。
去年蕭衍和浮屠教大戰後,更是徹底不裝了,直接讓陳慶之向道門敞開供應外丹。一年下來不知催生出多少,四五六竅的神通者,七竅大神通也不乏其人。
但光靠吃藥是培養不出真正的高手的,道門的複興還需要血與火的淬煉。
任元跟陶弘景和鮑仁商量後,一致認為可以投桃報李,派一批道士參加北伐軍的選拔。一來,戰場是淬煉神通最好的地方,二來任元這個道門盟主,也不能一直是光杆司令。
其實他期望的是在淮河以北,建立一個‘南魏’附庸國,作為與北朝間的緩衝,緩解南朝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時刻維係數千裏防線的痛苦。
趁著北朝內亂,確實不需要多少兵力,就有可能偷雞成功。
但臨別時,陳慶之問了蕭衍一個問題。“設若有機會攻入洛陽,當如何?”
蕭衍不禁失笑,沒想到小心謹慎的陳慶之,還有如此張狂的一麵。
但他還是正色答道:“當取之。”
這不廢話嗎?自從晉室南渡以來,北伐中原、收複洛陽就是南朝君臣的最高政治理想。雖然自元嘉以來,北伐已經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但那不是北伐本身的問題,而是南朝自己出了問題。
這就好比陳霸先天天喊著要娶公主,也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並不是公主沒有吸引力,而是他根本沒這個能力。
倘若有機會北伐成功,哪怕再現實主義,蕭衍也不會說‘勿取之’的。
接著陳慶之又問道:“若取下洛陽之後呢?”
“朕自會親率大軍,北上與你匯合。”蕭衍便不假思索答道。
“那臣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陳慶之說完再次行禮告退。
~~
這次北伐極為低調,朝廷甚至都不宣稱是北伐,隻說是應元顥所求,借兵一萬送他迴國。
這樣雖然不夠提氣,但調子低了也有好處,那就是完全沒有人在意這支小小的北伐軍,不管南朝還是北朝。
陳慶之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來組建這支部隊。
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為南朝的軍隊,自來就士氣低迷,戰鬥力低下。原因很簡單,門閥社會下,軍官都低人一頭,何況士兵了?
士兵在社會的最底層,還有生命危險,根本沒人願意當兵。沒辦法,隻能采取兵戶製,強行發召士兵。還得地方官府像押犯人一樣全程押送,不然當兵的人沒到前線,中途就會跑光。
帶著這樣一群‘奴兵’,怎麽可能打勝仗?所以南朝才會被,以部落兵為骨幹的北朝兵屢屢擊敗。
所以陳慶之出道以來,打仗從來隻依靠自己的嫡係,就沒指望過大部隊。這也是他一直無往不利的關鍵所在。
“而且深入敵境,客場作戰,兵力太多反而是累贅。光後勤的壓力就能把大軍壓垮。”他對麾下眾將這樣解釋道:
“此外軍隊一多,行軍勢必遲緩,很容易落進對方的包圍網中。兵力再多,還能多過主場作戰的北朝?一樣會被數倍敵軍包圍。”
“還不如帶一支小而精悍的騎兵,侵略如火,勢若奔雷,一直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呢。”最後他斬釘截鐵道:
“所以這次北伐,就算沒有一萬兵馬的限製,我依然會走寧缺毋濫的精兵路線!”
“明白!”眾將如醍醐灌頂,都明白了主帥的苦心。
“所以接下來兩個月時間,你們的任務就是招兵!”陳慶之對眾將下令道:“就兩個要求,一是自願。得自願參加北伐才行,不要強拉硬拽。”
“二是要選精兵強將,能一個頂倆都不夠,得一個頂五個,最好能以一當十!”陳慶之最後強調道:“能招多少算多少,寧缺毋濫,湊不齊一萬人不要緊,有多少帶多少。”
“遵命!”眾將領轟然應聲。
~~
於是大通二年的夏天,任元、胡龍牙等人全都化身成了征兵官,到處挖人招兵。
但其實,北伐軍還是以勾陳司的人馬為班底。除了已經追隨陳慶之的兩千精騎外,那些從勾陳司出去的官兵,也紛紛響應號召,報名參加了北伐軍。
當然,陳慶之過去一年也沒白忙活,他在彭城、在壽陽、在渦陽的輝煌戰績;還有他愛兵如子,賞罰分明的優良口碑,都招徠了不少將士,甚至很多將門的年輕人,也願為他效命。
再加上每個軍官都多多少少有些族人、同鄉之類的班底,北伐軍還是不缺人報名的。隻是陳慶之‘寧缺毋濫’的要求,並非一句口號,而是真的嚴格審核,無情淘汰。
結果招兵期結束,隻招到了七千將士,距離皇帝給的一萬限額還差一截呢。陳慶之卻斷然宣布,招兵結束,就帶這七千將士北伐!
哦不,送魏王殿下北歸……
~~
七千兵馬中,衝陳慶之的自然占大頭。第二就是衝任元來的……足足五百多人,讓胡龍牙等一幹同僚大跌眼鏡。
他們本來以為任元年紀輕輕,在京裏又舉目無親,應該招不到幾個人的,沒想到比他們加起來招的都多。
其實這還是任元刻意壓了人數,加上北伐軍的選拔確實嚴格,不然他還能再多招上個一兩千。
這些人,都是衝著他道門盟主的身份來的,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當初鮑道長帶去寧州的那近千名道士。有了太平的修煉環境,又有任元源源不斷給他們提供丹藥,大小牛鼻子們成長飛快,也到了拉出來曆練一下的時候。
另一部分則是陶弘景秘密培養的弟子,還有他暗中接濟的同門。陶弘景不愧是當過帝師的,能量十分驚人,這一部分的人數居然比寧州的總壇還多。
其實這些道士和前道士,之所以能存活下來,也多虧了蕭衍和陳慶之放水。雖然當初蕭衍被迫下旨崇佛滅道,但他心裏很清楚,讓浮屠教一家獨大的危害。
雖然胳膊拗不過大腿,沒法保護到家,但他還是授意陳慶之,盡可能的給道門留條活路。不然當初第五維不會放過鮑仁,還幫他碎鼎成丹。更別說在桃花源幫道門迎戰鬼軍了。
去年蕭衍和浮屠教大戰後,更是徹底不裝了,直接讓陳慶之向道門敞開供應外丹。一年下來不知催生出多少,四五六竅的神通者,七竅大神通也不乏其人。
但光靠吃藥是培養不出真正的高手的,道門的複興還需要血與火的淬煉。
任元跟陶弘景和鮑仁商量後,一致認為可以投桃報李,派一批道士參加北伐軍的選拔。一來,戰場是淬煉神通最好的地方,二來任元這個道門盟主,也不能一直是光杆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