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便宜行事
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 作者:青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迴大地,微風輕拂,山海關沐浴在和煦的日光下,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
此刻,一行身著別樣服飾的人馬,正徐徐穿過山海關的城門。他們正是達延汗部派出的求和使者,肩負著重大使命,馬蹄聲聲,在這充滿希望的春日裏格外清晰。
使者們一路快馬加鞭,顧不上旅途的勞頓,一心隻想盡快趕到京城完成和談。
按當下的行進速度估算,再有短短七天,他們就能踏入京城,與明朝的掌權者展開至關重要的對話,這對話的結果,或許會改寫兩國長期以來的緊張局勢。
紫禁城,乾清宮內,朱佑樘端坐在禦案前,眉頭微蹙,神色凝重。
他手中輕輕轉動著毛筆,雙眼凝視著窗外滿樹綻放的桃花,陷入沉思。達延汗部此次求和來得突然,背後必定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隱情。
這消息一傳開,朝堂之上就像被投入巨石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朱佑樘深知,此事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容不得半點疏忽。
略作思考後,朱佑樘提筆寫下一道旨意,命司禮太監即刻傳召內閣眾人與素有謀略的徐誌道,到文華殿一同商討應對之策。
文華殿內,氣氛凝重壓抑。內閣大學士們身著華麗朝服,神色各異,有的眉頭緊皺,有的若有所思。
他們心裏都清楚,這次商討的議題,不僅關係到邊境的安寧,更關乎國家未來的走向。
不多時,徐誌道匆匆趕來,他身著一襲素色長袍,雖然行色匆匆,卻依舊不失沉穩氣度。
進入殿內,徐誌道先向眾人行了一禮,隨後來到朱佑樘旁邊為期磨墨。
其餘大臣見此情形也見怪不怪了。
內閣首輔劉健率先打破沉默,他清了清嗓子,聲音低沉有力。
“陛下命我等商議達延汗部求和之事,此事幹係重大,諸位有何高見?”
禮部尚書馬文升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
“達延汗部多年來與我朝時有衝突,這次突然求和,實在令人費解。
依我看,其中恐怕有詐,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現場響起一陣低聲的附和。
這裏徐誌道和朱佑樘可是知道達延汗為什麽這次能主動求和。
因為他們被打怕了!
發現了追不上,大軍圍剿找不到,找到了反而又打不過!
對於這種戰爭,誰能想打下去?
一千多人耍著整個達延汗部落玩,換誰都會抓狂。
二人對視一眼,笑了笑繼續聽著眾人的對話。
戶部尚書佀鍾接著說。
“除了要警惕其背後的陰謀,咱們也得考慮到求和成功後,雙方的邊境貿易、人員往來等事宜。
若能借此機會,打開邊境貿易的通道,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增進兩國百姓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化幹戈為玉帛,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話一出,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有人支持佀鍾的觀點,覺得邊境貿易確實能帶來諸多好處;也有人提出擔憂,害怕貿易開放後,會引發一係列管理難題,甚至可能導致軍事機密泄露。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得麵紅耳赤。
而徐誌道依舊沉默不語,他時而微微皺眉,時而輕輕點頭,似乎在心裏暗自權衡著眾人的觀點。
在激烈的討論中,時間悄然流逝。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暗,殿內的燭火被一一燃起。
最終,眾人達成初步共識:一方麵迅速派遣密探收集情報;另一方麵,由禮部牽頭,會同戶部、兵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擬定應對達延汗部求和的初步方案,等使者抵達京城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完善。
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商討,在夜色的籠罩下暫告一段落。
眾人陸續退下,文華殿內漸漸安靜下來,隻剩下朱佑樘和徐誌道。
殿內燭火搖曳,將兩人的身影拉得長長的。
朱佑樘輕輕放下手中的茶盞,目光看向徐誌道,神色透著幾分期許,緩緩開口。
“濟危,此番眾人對達延汗部求和一事各執一詞。
朕想著,若讓你主持這次兩方議和,你會如何行事?”
徐誌道聞言,微微欠身,略作思忖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議和首在立威。
達延汗部雖來求和,但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待使者入京,可先以盛大的軍容相迎,彰顯我大明的雄厚武力,讓他們知曉我朝軍事底蘊,不敢輕易生變。”
朱佑樘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再者是定條件。
關於邊境劃分,務必明確清晰,還是以長城為界即可。
目前我大明內憂未除,向外擴張暫時還有些不便。
如達延汗部的人若是敢再進入我大明境內打秋風,那麽我們可直接讓達延汗部變成一個地名!
貿易方麵,可開設互市,但需製定嚴格的交易規則,限定交易品類與時間,派遣專員管理,既能促進經濟,又能防止機密外流。”
“而對於達延汗部的稱臣納貢一事,臣認為必須要讓他們肉疼。
每年上供牛羊數量既不能讓他們餓死,也不能讓他能有結餘!
皮毛等物也要如此!
我們是被求的人,反正臣不信他們就算我們要求的貢品少了,他們就不會有不臣之心。”
朱佑樘聽完,眼中滿是讚賞。
“濟危考慮周全,條理清晰,不愧是朕倚重之人。
朕一會下旨,讓你去配合禮部。
必要時刻,你可全權做主。”
徐誌道連忙跪地領命。
“臣定當殫精竭慮,不負陛下厚望,力求為我大明謀得長久和平。”
起身時,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決心,深知此次任務艱巨。
徐誌道領命起身,抬眼望向殿外那被夜色籠罩的宮牆,心中暗暗思量著即將到來的挑戰。
朱佑樘看著他若有所思的神情,又開口道。
“濟危,此次議和,外交周旋固然重要,可國內也需做好萬全準備。
邊境百姓長期受戰亂之苦,人心浮動,你覺得該如何安撫?”
徐誌道轉過身,神色肅然。
“陛下聖明,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在邊境地區開設粥棚,賑濟那些因戰火流離失所的百姓。
同時,組織工匠修繕被損毀的房屋,發放農具、種子,鼓勵百姓恢複農事生產。
如此一來,方能穩定民心,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關懷。”
朱佑樘頷首認可。
“甚好,此事便交由戶部與工部協同辦理,你多留意進度。
另外,軍中士氣關乎國之安危,達延汗部求和消息傳出,軍中將士或有懈怠之心,這又該如何應對?”
“陛下,”徐誌道胸有成竹地迴應,“可傳令邊境駐軍,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練,一來檢驗軍隊實戰能力,二來向達延汗部展示我軍時刻保持戒備,不敢有絲毫鬆懈。
對於表現出色的將士,給予豐厚賞賜與晉升機會,激勵全軍士氣。”
朱佑樘微微眯起雙眼,目光中透著審視與考量。
“若議和期間,達延汗部使者故意刁難,提出無理要求,你又當如何應對?”
徐誌道目光堅定,毫不退縮。
“陛下放心,臣定當據理力爭,以我大明律法和以往慣例為依據,駁迴其無理訴求。
若使者態度強硬,臣便以暫停和談相威脅,讓他們明白,我大明求和是為蒼生,絕非畏懼退縮。”
朱佑樘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有你在,朕便安心了。
去吧,做好準備,莫要辜負朕的信任,也莫要辜負天下百姓對和平的期許。”
徐誌道再次跪地叩首,隨後轉身,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走出文華殿。殿外,夜色深沉,冷風拂麵,卻吹不滅他心中那團為大明謀福祉的火焰。
他深知,從這一刻起,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國家興衰,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曆史的走向。
未來的路荊棘密布,但他已做好準備,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邊境百姓的安寧生活,與達延汗部展開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
此刻,一行身著別樣服飾的人馬,正徐徐穿過山海關的城門。他們正是達延汗部派出的求和使者,肩負著重大使命,馬蹄聲聲,在這充滿希望的春日裏格外清晰。
使者們一路快馬加鞭,顧不上旅途的勞頓,一心隻想盡快趕到京城完成和談。
按當下的行進速度估算,再有短短七天,他們就能踏入京城,與明朝的掌權者展開至關重要的對話,這對話的結果,或許會改寫兩國長期以來的緊張局勢。
紫禁城,乾清宮內,朱佑樘端坐在禦案前,眉頭微蹙,神色凝重。
他手中輕輕轉動著毛筆,雙眼凝視著窗外滿樹綻放的桃花,陷入沉思。達延汗部此次求和來得突然,背後必定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隱情。
這消息一傳開,朝堂之上就像被投入巨石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朱佑樘深知,此事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容不得半點疏忽。
略作思考後,朱佑樘提筆寫下一道旨意,命司禮太監即刻傳召內閣眾人與素有謀略的徐誌道,到文華殿一同商討應對之策。
文華殿內,氣氛凝重壓抑。內閣大學士們身著華麗朝服,神色各異,有的眉頭緊皺,有的若有所思。
他們心裏都清楚,這次商討的議題,不僅關係到邊境的安寧,更關乎國家未來的走向。
不多時,徐誌道匆匆趕來,他身著一襲素色長袍,雖然行色匆匆,卻依舊不失沉穩氣度。
進入殿內,徐誌道先向眾人行了一禮,隨後來到朱佑樘旁邊為期磨墨。
其餘大臣見此情形也見怪不怪了。
內閣首輔劉健率先打破沉默,他清了清嗓子,聲音低沉有力。
“陛下命我等商議達延汗部求和之事,此事幹係重大,諸位有何高見?”
禮部尚書馬文升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
“達延汗部多年來與我朝時有衝突,這次突然求和,實在令人費解。
依我看,其中恐怕有詐,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現場響起一陣低聲的附和。
這裏徐誌道和朱佑樘可是知道達延汗為什麽這次能主動求和。
因為他們被打怕了!
發現了追不上,大軍圍剿找不到,找到了反而又打不過!
對於這種戰爭,誰能想打下去?
一千多人耍著整個達延汗部落玩,換誰都會抓狂。
二人對視一眼,笑了笑繼續聽著眾人的對話。
戶部尚書佀鍾接著說。
“除了要警惕其背後的陰謀,咱們也得考慮到求和成功後,雙方的邊境貿易、人員往來等事宜。
若能借此機會,打開邊境貿易的通道,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增進兩國百姓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化幹戈為玉帛,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話一出,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有人支持佀鍾的觀點,覺得邊境貿易確實能帶來諸多好處;也有人提出擔憂,害怕貿易開放後,會引發一係列管理難題,甚至可能導致軍事機密泄露。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得麵紅耳赤。
而徐誌道依舊沉默不語,他時而微微皺眉,時而輕輕點頭,似乎在心裏暗自權衡著眾人的觀點。
在激烈的討論中,時間悄然流逝。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暗,殿內的燭火被一一燃起。
最終,眾人達成初步共識:一方麵迅速派遣密探收集情報;另一方麵,由禮部牽頭,會同戶部、兵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擬定應對達延汗部求和的初步方案,等使者抵達京城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完善。
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商討,在夜色的籠罩下暫告一段落。
眾人陸續退下,文華殿內漸漸安靜下來,隻剩下朱佑樘和徐誌道。
殿內燭火搖曳,將兩人的身影拉得長長的。
朱佑樘輕輕放下手中的茶盞,目光看向徐誌道,神色透著幾分期許,緩緩開口。
“濟危,此番眾人對達延汗部求和一事各執一詞。
朕想著,若讓你主持這次兩方議和,你會如何行事?”
徐誌道聞言,微微欠身,略作思忖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議和首在立威。
達延汗部雖來求和,但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待使者入京,可先以盛大的軍容相迎,彰顯我大明的雄厚武力,讓他們知曉我朝軍事底蘊,不敢輕易生變。”
朱佑樘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再者是定條件。
關於邊境劃分,務必明確清晰,還是以長城為界即可。
目前我大明內憂未除,向外擴張暫時還有些不便。
如達延汗部的人若是敢再進入我大明境內打秋風,那麽我們可直接讓達延汗部變成一個地名!
貿易方麵,可開設互市,但需製定嚴格的交易規則,限定交易品類與時間,派遣專員管理,既能促進經濟,又能防止機密外流。”
“而對於達延汗部的稱臣納貢一事,臣認為必須要讓他們肉疼。
每年上供牛羊數量既不能讓他們餓死,也不能讓他能有結餘!
皮毛等物也要如此!
我們是被求的人,反正臣不信他們就算我們要求的貢品少了,他們就不會有不臣之心。”
朱佑樘聽完,眼中滿是讚賞。
“濟危考慮周全,條理清晰,不愧是朕倚重之人。
朕一會下旨,讓你去配合禮部。
必要時刻,你可全權做主。”
徐誌道連忙跪地領命。
“臣定當殫精竭慮,不負陛下厚望,力求為我大明謀得長久和平。”
起身時,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決心,深知此次任務艱巨。
徐誌道領命起身,抬眼望向殿外那被夜色籠罩的宮牆,心中暗暗思量著即將到來的挑戰。
朱佑樘看著他若有所思的神情,又開口道。
“濟危,此次議和,外交周旋固然重要,可國內也需做好萬全準備。
邊境百姓長期受戰亂之苦,人心浮動,你覺得該如何安撫?”
徐誌道轉過身,神色肅然。
“陛下聖明,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在邊境地區開設粥棚,賑濟那些因戰火流離失所的百姓。
同時,組織工匠修繕被損毀的房屋,發放農具、種子,鼓勵百姓恢複農事生產。
如此一來,方能穩定民心,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關懷。”
朱佑樘頷首認可。
“甚好,此事便交由戶部與工部協同辦理,你多留意進度。
另外,軍中士氣關乎國之安危,達延汗部求和消息傳出,軍中將士或有懈怠之心,這又該如何應對?”
“陛下,”徐誌道胸有成竹地迴應,“可傳令邊境駐軍,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練,一來檢驗軍隊實戰能力,二來向達延汗部展示我軍時刻保持戒備,不敢有絲毫鬆懈。
對於表現出色的將士,給予豐厚賞賜與晉升機會,激勵全軍士氣。”
朱佑樘微微眯起雙眼,目光中透著審視與考量。
“若議和期間,達延汗部使者故意刁難,提出無理要求,你又當如何應對?”
徐誌道目光堅定,毫不退縮。
“陛下放心,臣定當據理力爭,以我大明律法和以往慣例為依據,駁迴其無理訴求。
若使者態度強硬,臣便以暫停和談相威脅,讓他們明白,我大明求和是為蒼生,絕非畏懼退縮。”
朱佑樘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有你在,朕便安心了。
去吧,做好準備,莫要辜負朕的信任,也莫要辜負天下百姓對和平的期許。”
徐誌道再次跪地叩首,隨後轉身,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走出文華殿。殿外,夜色深沉,冷風拂麵,卻吹不滅他心中那團為大明謀福祉的火焰。
他深知,從這一刻起,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國家興衰,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曆史的走向。
未來的路荊棘密布,但他已做好準備,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邊境百姓的安寧生活,與達延汗部展開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