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議和
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 作者:青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禮部安排的館驛之中,氣氛格外壓抑。
副使進進出出,神色間帶著幾分傲慢,而禮部官員與徐誌道等人則滿臉疑惑與不滿。
禮部侍郎李源眉頭緊皺,忍不住抱怨道。
“這達延汗部到底是何意?求和使者不露麵,全由這副使傳話,簡直毫無誠意!”
徐誌道目光深沉,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
“其中必有緣由。
或許這是他們試探我大明的手段,故意擺出這般姿態,想看看我們的反應。”
就在眾人商討之際,副使又一次前來,高聲說道。
“我家主使身體抱恙,無法出麵。
但此次求和誠意十足,現在請大明開出條件即可。”
李源冷哼一聲,眼中滿是不悅:“主使抱恙?這理由可真夠牽強的。這般藏頭露尾,叫我們如何相信你們的誠意?”
徐誌道抬手示意李源稍安勿躁,向前一步,目光緊緊盯著副使,不卑不亢地說道。
“既言誠意十足,卻又不肯以真麵目示人,此事於理不合。
貴部求和,我大明自是願意坐下來談,可這般遮遮掩掩,反倒讓人心生疑慮。”
副使臉色微微一變,卻仍強撐著那副傲慢的模樣。
“我家主使確是身體不適,並非有意怠慢。
此次求和,我們已拿出最大的誠意,還望大明莫要再刁難。”
這時,一位禮部官員忍不住站出來質問道。
“誠意?你們所謂的誠意體現在何處?口說無憑,總得有些實際行動吧。”
副使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情緒,神色稍緩後接著說道。
“我們大汗交待,議和,全權由主使負責。
我們主使也說了,條件大明提,隻要不太過分我們都答應。”
徐誌道聽聞,目光如炬,盯著副使道。
“既如此,除了退兵、開放互市與進貢,貴部還需歸還這些年擄掠我大明百姓、牲畜以及財物。
百姓乃我大明根本,財物牲畜乃民生所需,這些本就該物歸原主。”
副使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囁嚅道。
“這……這歸還擄掠之物,數量龐大,一時之間如何能清點歸還,還望大明寬限些時日。”
李源立刻接口。
“寬限時日可以,但必須給出明確期限,一個月內,貴部需列好詳細清單,半年內完成歸還,否則,這和談怕是難以繼續。”
副使額頭冒出細密汗珠,猶豫片刻後,咬牙道。
“我記下了,定會如實轉達。”
這時,一位年輕的禮部官員上前一步,義正言辭道。
“此外,為表誠意,貴部需派皇室宗親來我大明為人質,直至所有議和條件履行完畢。”
此言一出,副使當場變了臉色,大聲道。
“這如何使得?派皇室宗親為人質,這是折辱我部!”
徐誌道沉聲道。
“這是必要之舉。以往貴部多次背信棄義,此次若無人質,我大明如何能放心?
若貴部真心求和,便不應在這一點上推脫。”
副使沉默良久,臉上陰晴不定,最終歎道。
“此事太過重大,我實在無法擅自做主,還望諸位容我迴去與主使、大汗從長計議。”
待副使離開後,禮部眾人圍聚過來。李源憂心忡忡道。
“徐大人,這些條件提得如此強硬,就怕達延汗部惱羞成怒,和談破裂,邊境再起戰火。”
徐誌道神色凝重,緩緩道。
“我大明已仁至義盡,若他們真心求和,便會權衡利弊接受條件;若隻是假意試探,即便我們一味退讓,邊境也難有安寧。
如今,我們能做的便是整軍備戰,以強硬姿態應對,同時靜候他們的答複。”
眾人皆默默點頭,館驛內彌漫著緊張與期待交織的複雜氛圍。
待副使轉身進了鴻臚寺外邦使者的居所內向主使匯報之時,禮部眾人和徐誌道在等待。
鴻臚寺偏廳裏,氣氛凝重,眾人都屏氣斂息,唯有燭火跳躍,映照著眾人或憂慮或嚴肅的麵龐。
李源在廳中來迴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極重,好似要將心中的不安都通過這腳步聲驅散。他終於忍不住開口。
“徐公子,你說這達延汗部到底打的什麽主意?
如此輕易就鬆口答應條件,莫不是有詐?”
徐誌道端坐在椅上,神色沉穩,目光緊緊盯著門口,仿若能透過那扇門看穿對方的心思。
他輕輕摩挲著手中的茶盞,緩緩說道。
“達延汗部向來狡黠,此次求和本就疑點重重。
他們這般痛快,背後定有深意。
但不管如何,我們既已提出條件,便要堅守,絕不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一位年輕的禮部官員,滿臉焦急,忍不住插話道。
“可若他們真的答應了所有條件,我們當真要與他們議和?
這些年邊境百姓受苦,將士們也死傷無數,就這麽輕易放過他們,實在難消心頭之恨。”
徐誌道抬眸看向他,目光中帶著幾分安撫。
“議和並非放過,而是為了邊境長久安寧。
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國力也在連年征戰中損耗。
若能通過議和換來和平,讓百姓休養生息,這才是我大明之幸。
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和談之時,定要將各項條款落到實處,確保他們不敢再有異動。”
時間在眾人的低聲議論中悄然流逝,每一刻都顯得格外漫長。
燭火漸弱,有小廝進來添了燈油,可眾人的心卻愈發懸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鴻臚寺居所的門緩緩晃動,副使的身影出現在門口。
眾人瞬間安靜下來,目光齊刷刷地射向他,好似要從他的神情中提前窺探出和談的結果。
副使快步走來,神色複雜,既帶著幾分為難,又隱隱有一絲妥協。
他在廳中站定,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我家主使……”
副使在廳中站定,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我家主使表示,大明所提條件,我部願悉數答應。
退兵、歸還擄掠之物、開放互市、進貢以及送皇室宗親為人質,一應事項,皆無異議。”
此言一出,廳內瞬間炸開了鍋。李源滿臉驚愕,難以置信地追問。
“此話當真?
你們主使可別是為了敷衍,空口承諾。”
副使忙掏出一封蓋有主使印信的文書呈上,信誓旦旦道。
“大人放心,這是主使親筆簽署的承諾文書,絕無虛假。”
徐誌道接過文書,細細端詳,神色依舊凝重。
他抬眸看向副使,目光銳利如鷹。
“既答應了,便要一諾千金。
退兵時限、互市細則、進貢規格、人質抵達時間,這些都需在三日內擬定詳細條款,雙方簽字畫押,方能生效。”
副使連連點頭,應道。
“是,我定會盡快迴稟,全力配合。”
說罷,便匆匆退下,準備迴稟主使。
待副使離去,禮部眾人仍沉浸在震驚之中。
年輕官員興奮地嚷嚷。
“沒想到,達延汗部竟真的答應了!這下邊境終於能太平了!”
李源卻搖頭,神色憂慮。
“事情太過順利,我總覺得不安。徐大人,咱們還得做好萬全準備。”
徐誌道神色冷峻,沉聲道。
“不可掉以輕心。
傳令邊境守軍,在和談條款正式簽訂前,加強戒備,以防達延汗部狗急跳牆。
同時,安排禮部精幹官員,與對方擬定細則,每一條都要反複斟酌,不能留下任何漏洞。”
眾人領命,迅速行動起來。
三日後,雙方在鴻臚寺正式會麵,就各項條款展開激烈討論。
大明官員據理力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力求保障國家利益。
經過整整一天的磋商,終於敲定所有細則,雙方簽字畫押,和談協議正式生效。
然而,徐誌道心中的憂慮並未消散。
因為,達延汗部的主使一直都未曾露麵。
和談協議生效後,鴻臚寺內的氣氛卻並未因此輕鬆多少。
盡管眾人都在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而慶幸,可徐誌道的眉頭始終緊緊皺著,達延汗部主使自始至終的神秘缺席,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徐大人,這和談都成了,您還在憂心什麽呢?”
那位年輕的禮部官員湊過來,一臉不解地問道。
徐誌道輕輕歎了口氣,目光望向窗外,遠處的京城街道車水馬龍,一片繁華,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喜悅。
“主使不露麵,這和談協議便如空中樓閣,看似穩固,實則暗藏危機。
達延汗部行事向來詭譎,我擔心他們在暗中謀劃著什麽。”
禮部官員上前一步,寬慰道。
“徐公子,不必如此憂心,兩日後陛下邀請達延汗部,他們主使必定會露麵。
到時候,咱們當麵鑼對麵鼓,把事情都敲定,也好徹底消除疑慮。”
徐誌道微微點頭,神色卻依舊凝重。
“但願如此。此次陛下宴請,事關重大,切不可有任何差池。
我們必須提前做好周全準備,以防達延汗部借機生事。”
隨後幾日,禮部眾人忙得不可開交,精心籌備著宴會的各項事宜。
從宴會場地的布置,到菜品酒水的安排,再到安保人員的部署,每一個細節都反複斟酌。
宴會當日,鴻臚寺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莊重的氣氛。
大明的文武百官早早到場,分列兩旁。達延汗部的使者隊伍也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步入。
徐誌道目光緊緊盯著隊伍,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當隊伍行至近前,卻仍不見主使的身影,他的心瞬間懸了起來。
副使進進出出,神色間帶著幾分傲慢,而禮部官員與徐誌道等人則滿臉疑惑與不滿。
禮部侍郎李源眉頭緊皺,忍不住抱怨道。
“這達延汗部到底是何意?求和使者不露麵,全由這副使傳話,簡直毫無誠意!”
徐誌道目光深沉,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
“其中必有緣由。
或許這是他們試探我大明的手段,故意擺出這般姿態,想看看我們的反應。”
就在眾人商討之際,副使又一次前來,高聲說道。
“我家主使身體抱恙,無法出麵。
但此次求和誠意十足,現在請大明開出條件即可。”
李源冷哼一聲,眼中滿是不悅:“主使抱恙?這理由可真夠牽強的。這般藏頭露尾,叫我們如何相信你們的誠意?”
徐誌道抬手示意李源稍安勿躁,向前一步,目光緊緊盯著副使,不卑不亢地說道。
“既言誠意十足,卻又不肯以真麵目示人,此事於理不合。
貴部求和,我大明自是願意坐下來談,可這般遮遮掩掩,反倒讓人心生疑慮。”
副使臉色微微一變,卻仍強撐著那副傲慢的模樣。
“我家主使確是身體不適,並非有意怠慢。
此次求和,我們已拿出最大的誠意,還望大明莫要再刁難。”
這時,一位禮部官員忍不住站出來質問道。
“誠意?你們所謂的誠意體現在何處?口說無憑,總得有些實際行動吧。”
副使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情緒,神色稍緩後接著說道。
“我們大汗交待,議和,全權由主使負責。
我們主使也說了,條件大明提,隻要不太過分我們都答應。”
徐誌道聽聞,目光如炬,盯著副使道。
“既如此,除了退兵、開放互市與進貢,貴部還需歸還這些年擄掠我大明百姓、牲畜以及財物。
百姓乃我大明根本,財物牲畜乃民生所需,這些本就該物歸原主。”
副使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囁嚅道。
“這……這歸還擄掠之物,數量龐大,一時之間如何能清點歸還,還望大明寬限些時日。”
李源立刻接口。
“寬限時日可以,但必須給出明確期限,一個月內,貴部需列好詳細清單,半年內完成歸還,否則,這和談怕是難以繼續。”
副使額頭冒出細密汗珠,猶豫片刻後,咬牙道。
“我記下了,定會如實轉達。”
這時,一位年輕的禮部官員上前一步,義正言辭道。
“此外,為表誠意,貴部需派皇室宗親來我大明為人質,直至所有議和條件履行完畢。”
此言一出,副使當場變了臉色,大聲道。
“這如何使得?派皇室宗親為人質,這是折辱我部!”
徐誌道沉聲道。
“這是必要之舉。以往貴部多次背信棄義,此次若無人質,我大明如何能放心?
若貴部真心求和,便不應在這一點上推脫。”
副使沉默良久,臉上陰晴不定,最終歎道。
“此事太過重大,我實在無法擅自做主,還望諸位容我迴去與主使、大汗從長計議。”
待副使離開後,禮部眾人圍聚過來。李源憂心忡忡道。
“徐大人,這些條件提得如此強硬,就怕達延汗部惱羞成怒,和談破裂,邊境再起戰火。”
徐誌道神色凝重,緩緩道。
“我大明已仁至義盡,若他們真心求和,便會權衡利弊接受條件;若隻是假意試探,即便我們一味退讓,邊境也難有安寧。
如今,我們能做的便是整軍備戰,以強硬姿態應對,同時靜候他們的答複。”
眾人皆默默點頭,館驛內彌漫著緊張與期待交織的複雜氛圍。
待副使轉身進了鴻臚寺外邦使者的居所內向主使匯報之時,禮部眾人和徐誌道在等待。
鴻臚寺偏廳裏,氣氛凝重,眾人都屏氣斂息,唯有燭火跳躍,映照著眾人或憂慮或嚴肅的麵龐。
李源在廳中來迴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極重,好似要將心中的不安都通過這腳步聲驅散。他終於忍不住開口。
“徐公子,你說這達延汗部到底打的什麽主意?
如此輕易就鬆口答應條件,莫不是有詐?”
徐誌道端坐在椅上,神色沉穩,目光緊緊盯著門口,仿若能透過那扇門看穿對方的心思。
他輕輕摩挲著手中的茶盞,緩緩說道。
“達延汗部向來狡黠,此次求和本就疑點重重。
他們這般痛快,背後定有深意。
但不管如何,我們既已提出條件,便要堅守,絕不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一位年輕的禮部官員,滿臉焦急,忍不住插話道。
“可若他們真的答應了所有條件,我們當真要與他們議和?
這些年邊境百姓受苦,將士們也死傷無數,就這麽輕易放過他們,實在難消心頭之恨。”
徐誌道抬眸看向他,目光中帶著幾分安撫。
“議和並非放過,而是為了邊境長久安寧。
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國力也在連年征戰中損耗。
若能通過議和換來和平,讓百姓休養生息,這才是我大明之幸。
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和談之時,定要將各項條款落到實處,確保他們不敢再有異動。”
時間在眾人的低聲議論中悄然流逝,每一刻都顯得格外漫長。
燭火漸弱,有小廝進來添了燈油,可眾人的心卻愈發懸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鴻臚寺居所的門緩緩晃動,副使的身影出現在門口。
眾人瞬間安靜下來,目光齊刷刷地射向他,好似要從他的神情中提前窺探出和談的結果。
副使快步走來,神色複雜,既帶著幾分為難,又隱隱有一絲妥協。
他在廳中站定,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我家主使……”
副使在廳中站定,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我家主使表示,大明所提條件,我部願悉數答應。
退兵、歸還擄掠之物、開放互市、進貢以及送皇室宗親為人質,一應事項,皆無異議。”
此言一出,廳內瞬間炸開了鍋。李源滿臉驚愕,難以置信地追問。
“此話當真?
你們主使可別是為了敷衍,空口承諾。”
副使忙掏出一封蓋有主使印信的文書呈上,信誓旦旦道。
“大人放心,這是主使親筆簽署的承諾文書,絕無虛假。”
徐誌道接過文書,細細端詳,神色依舊凝重。
他抬眸看向副使,目光銳利如鷹。
“既答應了,便要一諾千金。
退兵時限、互市細則、進貢規格、人質抵達時間,這些都需在三日內擬定詳細條款,雙方簽字畫押,方能生效。”
副使連連點頭,應道。
“是,我定會盡快迴稟,全力配合。”
說罷,便匆匆退下,準備迴稟主使。
待副使離去,禮部眾人仍沉浸在震驚之中。
年輕官員興奮地嚷嚷。
“沒想到,達延汗部竟真的答應了!這下邊境終於能太平了!”
李源卻搖頭,神色憂慮。
“事情太過順利,我總覺得不安。徐大人,咱們還得做好萬全準備。”
徐誌道神色冷峻,沉聲道。
“不可掉以輕心。
傳令邊境守軍,在和談條款正式簽訂前,加強戒備,以防達延汗部狗急跳牆。
同時,安排禮部精幹官員,與對方擬定細則,每一條都要反複斟酌,不能留下任何漏洞。”
眾人領命,迅速行動起來。
三日後,雙方在鴻臚寺正式會麵,就各項條款展開激烈討論。
大明官員據理力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力求保障國家利益。
經過整整一天的磋商,終於敲定所有細則,雙方簽字畫押,和談協議正式生效。
然而,徐誌道心中的憂慮並未消散。
因為,達延汗部的主使一直都未曾露麵。
和談協議生效後,鴻臚寺內的氣氛卻並未因此輕鬆多少。
盡管眾人都在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而慶幸,可徐誌道的眉頭始終緊緊皺著,達延汗部主使自始至終的神秘缺席,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徐大人,這和談都成了,您還在憂心什麽呢?”
那位年輕的禮部官員湊過來,一臉不解地問道。
徐誌道輕輕歎了口氣,目光望向窗外,遠處的京城街道車水馬龍,一片繁華,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喜悅。
“主使不露麵,這和談協議便如空中樓閣,看似穩固,實則暗藏危機。
達延汗部行事向來詭譎,我擔心他們在暗中謀劃著什麽。”
禮部官員上前一步,寬慰道。
“徐公子,不必如此憂心,兩日後陛下邀請達延汗部,他們主使必定會露麵。
到時候,咱們當麵鑼對麵鼓,把事情都敲定,也好徹底消除疑慮。”
徐誌道微微點頭,神色卻依舊凝重。
“但願如此。此次陛下宴請,事關重大,切不可有任何差池。
我們必須提前做好周全準備,以防達延汗部借機生事。”
隨後幾日,禮部眾人忙得不可開交,精心籌備著宴會的各項事宜。
從宴會場地的布置,到菜品酒水的安排,再到安保人員的部署,每一個細節都反複斟酌。
宴會當日,鴻臚寺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莊重的氣氛。
大明的文武百官早早到場,分列兩旁。達延汗部的使者隊伍也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步入。
徐誌道目光緊緊盯著隊伍,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當隊伍行至近前,卻仍不見主使的身影,他的心瞬間懸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