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4號早新兵起運,先汽車,後火車,3月5號到達遼寧省興城縣城北六裏一個叫北大營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部隊的所在地,短暫集訓後,我被分到3160部隊88分隊。
3月4號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我坐著奔馳的列車,沸騰的心早飛向了遠方;我看著那寬廣的華北平原,心裏想像著戰鬥的邊疆。快把,車!讓我快些到達目的地,車,快把!讓 我快些走向保衛毛主席、反帝反修的戰場。”心情是歡快的。記錄入伍起運的詩歌是這樣寫的:
“馬達吼叫著把大地振蕩,
雄壯的歌聲在漫空迴響。
家鄉啊,我將要離開你,
奔向遙遠的邊疆。
號手吹起了行進的號聲,
汽車發出了強烈的光芒。
大家都互相招著手,
再見啦親人!再見啦家鄉
……
汽車向著北方飛馳,
颼颼的北風理裹著身上的綠裝。
我眨眨眼望著南方的樹木,
我點點頭望著家鄉薄薄的白霜。
……“
從旋律上看,心情有些沉重,十七周歲,遠離家鄉、父母,要建功立業,為家庭爭氣,為個人爭氣,心事重重。當時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學雷鋒、學王傑,解放軍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我們這一代從小就接受英雄的教育,我也想當英雄,對參軍充滿了幻想希望。
我們是高炮兵,我分在指揮班當無線話務兵,所謂無線話務就象電影《英雄兒女》裏的王成那樣,背著調頻機進行通信聯絡。帶我的老兵叫郝冀生,1968年兵,來自哈爾濱市。分班時我們班正在興城縣白塔公社支農,分班後我和郝冀生一塊背著背包、我們的一台調頻機迴營房訓練。白塔離營房30多裏,其中有山路。調頻機有40斤重,調頻機、我的背包我一直背到營房,郝冀生沒替我一替。放下調頻機,累得我一邁步就要傾倒。我把它看作是對我的考驗和鍛煉,沒吭聲過去了,可在以後的訓練中他一直對我帶答不理。我不知該如何是好,我蒙了,我睡不好覺,訓練中、生活中沒精打采,成了部隊中所說的蔫巴兵。關心我的人也有,班長王清學、連長趙海清,他倆都是四川人,他們批評了郝冀生,鼓勵我不要背包袱。郝冀生在班裏作了檢查,他說原先帶他的山東老兵對他不好,他就把氣撒到了我的身上。我待他一直很好,他很後悔。集中訓練一段時間後,一個副連長帶著我等4人又去白塔支農,後又去羊安支農,離開連隊直到1970年的上半年。我蔫巴兵的印象就留在了連隊。郝冀生是真後悔,他有行動想彌補對我的過失,但對他、對我都晚了。二年兵役製,兵源代謝似流水,一旦落後,想追何難!一個群體的印象,想變何難!時間不允許啊!1971年他便退伍。我為改變形象,1970年4月便調到了炮班,曾當壓、退彈的炮手,速度是全連最快的。1970年5月正要研究團員發展的時候,我又做了一件這樣的事:部隊出外訓練,該我站崗,看守的是汽車裝備,炊事班往往預先烹製一些熟食放在炊事車上,我正站崗,剛入伍的一個四川兵過來對我說:“你看王某某在炊事車那兒偷吃東西呢,我們新兵不敢說,你是老兵……”我不假思索便去製止,單刀直入的說:“你怎麽偷吃連隊的東西啊……”弄得王某某很不好意思。王某某是1968年兵,連團支部副書記,這以後,研究團員發展時隻要提到我,他便不同意,以致我1971 年才入團。林彪事件後,部隊要求學馬列原著,我買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真學真記,在戰士中是少有的。我奮發學習文化知識,兩個年頭我學完了一本《四角號碼詞典》,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大量的政治曆史知識。我也曾提出:“發揚政治民主,講評連隊”的建議,采納後,營裏來連總結典型材料。能寫是我的強項,我雖是高小畢業,寫作水平遠高於一般的初中生。摘錄一首反映支農生活代表當時寫作水平的一首小詩吧。
支農
風兒吹,霧彌漫,鳥雀一翅展雲天。
遠方一聲笛,隱約霧和煙。
嘩嘩撞擊聲,不見火車在那邊。
跑步走,急向前,
古老山城近,紅旗迎笑臉。
三支兩軍會,經驗四方傳……
日已暮,新月現,夜幕籠罩起伏山。
去山城,迴首看,銀光點點燈一片。
奔走急,返羊安,噠噠步,汗如泉。
張嘴唿涼氣,昂首視群山。
環宇多闊,高天多藍。
唿嘯一聲,濃煙彌漫。
啊——列車!讓我們並驅向前。
當時部隊整體文化水平低,很需要能寫成象樣文章的人才。在食堂吃飯時念稿,是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一個方式,我寫了不少稿。我盡了我最大的努力,該做的我都做了,可我還是看著同入伍的老鄉都先我入團,入黨更與我無緣。我不能光埋怨郝冀生、王某某;沉鬱的性格,缺少親和力,應是更重要的原因。其實,處理王某某偷吃東西的事,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我太幼稚了。連隊也有報道組,沒能參加,我到底沒能找到切實發揮自己寫作才能、文藝才能的渠道。這應是在部隊的一個遺憾。賞識我的人也有,提拔的機會也有,我的第二任連長陳錫明曾打算提拔我當文書,但最終告吹。後來他轉業到山東省莘縣煤炭公司。
1973年2月23號晚,我坐上了返迴山東陽穀的火車,結束了4年的部隊生活,退伍了。看看同車去同車迴的戰友:政治上入黨的入黨,評五好的評五好;物資上大包小包的被子、衣服,可謂名、利雙收。我呢,你幹得怎樣啊?我怎樣向家鄉人說,怎樣向我的父母說?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啊!我真有輕生的心,死對自己是一種解脫,但最難過的是養育過我掛念著我的親人,我不能!人生的路還長,我要向未來要證明!參軍,就目的來說我失敗了,但就過程來說,收獲有,最大的收獲隻能是我對文化和政治、哲學、曆史知識的學習了。
4年中,我的父親給我寫信也有20多封,每封信的後半部分都有:“要尊敬領導,團結同誌,做好工作。”每每看到這裏,我都很迷茫,我做夢都想著和領導、同誌搞好關係,可為什麽有的領導、同誌就不和我團結呢?作為過來人我對父親的教育方式是這樣認識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指導,這幾句話作為“綱”是可以的,但還要有具體的闡釋,教孩子尊敬領導、團結同誌、化解糾紛的方法細節,否則等於沒說,這幾句話從課本到會議有時一天聽十幾遍,你家長再作簡單的重複有什麽意義呢?教育孩子真用了心的家長不這樣作。處理人際間的關係,有人說不是教的,也不是學的,是生下就有的,在這裏他們指的是性格,性格外化的親和力,意思是方法是學的,性格不是學的,人們對性格無能為力,但環境造就性格,人可以營造、選擇環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對社會對前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小青年初涉社會,通常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以致在複雜社會現實的挫折麵前無法理解、無法承受,輕則沮喪,重則輕生。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等這是我們宣傳提倡的社會和人際關係中光明的一麵,部隊中有,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有;作為家長則要使孩子認識人性和社會人際關係中的另一麵,即私欲的各種派生物,地方觀念、小團體、嫉妒、暴力和人情傾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他也包括部隊和行政機關。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是叫他去搞人情傾軋、爭名奪利、社會暴力,而是在這些麵前能夠應對,有承受的心理準備,心理上對社會對工作有一個基本符合實際的期望值。這樣目標易實現,即便受挫折,失敗感也不致太重,較易承受。知道退伍消息的時候,我對迴家後的前途也做了幾種打算,一是上學,直接上高中,走升學發展的路。二是接替父親教民辦小學,我參軍後的當年,父親迴村當了民辦教師,哥哥高中畢業後也迴村當了民辦教師。三是就按上級所說的那樣紮根農村,在農村幹一番事業。為著紮根農村我還向村黨支部、革委會寫了一封信,對幾年來他們對我家的照顧表示感謝,說退伍後打算在他們的領導下好好幹。然而這根“紮”的難啊,我這棵小草種在了大路上!
3月4號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我坐著奔馳的列車,沸騰的心早飛向了遠方;我看著那寬廣的華北平原,心裏想像著戰鬥的邊疆。快把,車!讓我快些到達目的地,車,快把!讓 我快些走向保衛毛主席、反帝反修的戰場。”心情是歡快的。記錄入伍起運的詩歌是這樣寫的:
“馬達吼叫著把大地振蕩,
雄壯的歌聲在漫空迴響。
家鄉啊,我將要離開你,
奔向遙遠的邊疆。
號手吹起了行進的號聲,
汽車發出了強烈的光芒。
大家都互相招著手,
再見啦親人!再見啦家鄉
……
汽車向著北方飛馳,
颼颼的北風理裹著身上的綠裝。
我眨眨眼望著南方的樹木,
我點點頭望著家鄉薄薄的白霜。
……“
從旋律上看,心情有些沉重,十七周歲,遠離家鄉、父母,要建功立業,為家庭爭氣,為個人爭氣,心事重重。當時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學雷鋒、學王傑,解放軍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我們這一代從小就接受英雄的教育,我也想當英雄,對參軍充滿了幻想希望。
我們是高炮兵,我分在指揮班當無線話務兵,所謂無線話務就象電影《英雄兒女》裏的王成那樣,背著調頻機進行通信聯絡。帶我的老兵叫郝冀生,1968年兵,來自哈爾濱市。分班時我們班正在興城縣白塔公社支農,分班後我和郝冀生一塊背著背包、我們的一台調頻機迴營房訓練。白塔離營房30多裏,其中有山路。調頻機有40斤重,調頻機、我的背包我一直背到營房,郝冀生沒替我一替。放下調頻機,累得我一邁步就要傾倒。我把它看作是對我的考驗和鍛煉,沒吭聲過去了,可在以後的訓練中他一直對我帶答不理。我不知該如何是好,我蒙了,我睡不好覺,訓練中、生活中沒精打采,成了部隊中所說的蔫巴兵。關心我的人也有,班長王清學、連長趙海清,他倆都是四川人,他們批評了郝冀生,鼓勵我不要背包袱。郝冀生在班裏作了檢查,他說原先帶他的山東老兵對他不好,他就把氣撒到了我的身上。我待他一直很好,他很後悔。集中訓練一段時間後,一個副連長帶著我等4人又去白塔支農,後又去羊安支農,離開連隊直到1970年的上半年。我蔫巴兵的印象就留在了連隊。郝冀生是真後悔,他有行動想彌補對我的過失,但對他、對我都晚了。二年兵役製,兵源代謝似流水,一旦落後,想追何難!一個群體的印象,想變何難!時間不允許啊!1971年他便退伍。我為改變形象,1970年4月便調到了炮班,曾當壓、退彈的炮手,速度是全連最快的。1970年5月正要研究團員發展的時候,我又做了一件這樣的事:部隊出外訓練,該我站崗,看守的是汽車裝備,炊事班往往預先烹製一些熟食放在炊事車上,我正站崗,剛入伍的一個四川兵過來對我說:“你看王某某在炊事車那兒偷吃東西呢,我們新兵不敢說,你是老兵……”我不假思索便去製止,單刀直入的說:“你怎麽偷吃連隊的東西啊……”弄得王某某很不好意思。王某某是1968年兵,連團支部副書記,這以後,研究團員發展時隻要提到我,他便不同意,以致我1971 年才入團。林彪事件後,部隊要求學馬列原著,我買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真學真記,在戰士中是少有的。我奮發學習文化知識,兩個年頭我學完了一本《四角號碼詞典》,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大量的政治曆史知識。我也曾提出:“發揚政治民主,講評連隊”的建議,采納後,營裏來連總結典型材料。能寫是我的強項,我雖是高小畢業,寫作水平遠高於一般的初中生。摘錄一首反映支農生活代表當時寫作水平的一首小詩吧。
支農
風兒吹,霧彌漫,鳥雀一翅展雲天。
遠方一聲笛,隱約霧和煙。
嘩嘩撞擊聲,不見火車在那邊。
跑步走,急向前,
古老山城近,紅旗迎笑臉。
三支兩軍會,經驗四方傳……
日已暮,新月現,夜幕籠罩起伏山。
去山城,迴首看,銀光點點燈一片。
奔走急,返羊安,噠噠步,汗如泉。
張嘴唿涼氣,昂首視群山。
環宇多闊,高天多藍。
唿嘯一聲,濃煙彌漫。
啊——列車!讓我們並驅向前。
當時部隊整體文化水平低,很需要能寫成象樣文章的人才。在食堂吃飯時念稿,是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一個方式,我寫了不少稿。我盡了我最大的努力,該做的我都做了,可我還是看著同入伍的老鄉都先我入團,入黨更與我無緣。我不能光埋怨郝冀生、王某某;沉鬱的性格,缺少親和力,應是更重要的原因。其實,處理王某某偷吃東西的事,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我太幼稚了。連隊也有報道組,沒能參加,我到底沒能找到切實發揮自己寫作才能、文藝才能的渠道。這應是在部隊的一個遺憾。賞識我的人也有,提拔的機會也有,我的第二任連長陳錫明曾打算提拔我當文書,但最終告吹。後來他轉業到山東省莘縣煤炭公司。
1973年2月23號晚,我坐上了返迴山東陽穀的火車,結束了4年的部隊生活,退伍了。看看同車去同車迴的戰友:政治上入黨的入黨,評五好的評五好;物資上大包小包的被子、衣服,可謂名、利雙收。我呢,你幹得怎樣啊?我怎樣向家鄉人說,怎樣向我的父母說?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啊!我真有輕生的心,死對自己是一種解脫,但最難過的是養育過我掛念著我的親人,我不能!人生的路還長,我要向未來要證明!參軍,就目的來說我失敗了,但就過程來說,收獲有,最大的收獲隻能是我對文化和政治、哲學、曆史知識的學習了。
4年中,我的父親給我寫信也有20多封,每封信的後半部分都有:“要尊敬領導,團結同誌,做好工作。”每每看到這裏,我都很迷茫,我做夢都想著和領導、同誌搞好關係,可為什麽有的領導、同誌就不和我團結呢?作為過來人我對父親的教育方式是這樣認識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指導,這幾句話作為“綱”是可以的,但還要有具體的闡釋,教孩子尊敬領導、團結同誌、化解糾紛的方法細節,否則等於沒說,這幾句話從課本到會議有時一天聽十幾遍,你家長再作簡單的重複有什麽意義呢?教育孩子真用了心的家長不這樣作。處理人際間的關係,有人說不是教的,也不是學的,是生下就有的,在這裏他們指的是性格,性格外化的親和力,意思是方法是學的,性格不是學的,人們對性格無能為力,但環境造就性格,人可以營造、選擇環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對社會對前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小青年初涉社會,通常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以致在複雜社會現實的挫折麵前無法理解、無法承受,輕則沮喪,重則輕生。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等這是我們宣傳提倡的社會和人際關係中光明的一麵,部隊中有,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有;作為家長則要使孩子認識人性和社會人際關係中的另一麵,即私欲的各種派生物,地方觀念、小團體、嫉妒、暴力和人情傾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他也包括部隊和行政機關。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是叫他去搞人情傾軋、爭名奪利、社會暴力,而是在這些麵前能夠應對,有承受的心理準備,心理上對社會對工作有一個基本符合實際的期望值。這樣目標易實現,即便受挫折,失敗感也不致太重,較易承受。知道退伍消息的時候,我對迴家後的前途也做了幾種打算,一是上學,直接上高中,走升學發展的路。二是接替父親教民辦小學,我參軍後的當年,父親迴村當了民辦教師,哥哥高中畢業後也迴村當了民辦教師。三是就按上級所說的那樣紮根農村,在農村幹一番事業。為著紮根農村我還向村黨支部、革委會寫了一封信,對幾年來他們對我家的照顧表示感謝,說退伍後打算在他們的領導下好好幹。然而這根“紮”的難啊,我這棵小草種在了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