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形勢危急,蘇代就給燕昭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燕國作為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把人質送到齊國,這樣名聲低下而且權勢輕微;出動萬輛兵車的兵力去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百姓勞累而且財力耗費;攻破宋國,使楚國的淮北地區受到殘害,讓齊國變得強大,與強敵結仇並且危害自己的國家:這三點都是對國家很不利的事啊。然而大王您還是這樣做了,是想以此來取得齊國的信任。可是齊國卻更加不信任大王您,而且對燕國的猜忌也更厲害了,這就是大王您計策上的失誤了。把宋國加上楚國的淮北地區,那可是一個強大的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力量,要是被齊國兼並了,那就等於又增加了一個齊國啊。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方圓七百裏,再加上魯國、衛國,又是一個強大的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力量,要是也被齊國兼並了,那就等於又增加了兩個齊國啊。一個齊國強大起來,燕國還像狼一樣顧慮重重難以抵擋,現在要是有三個齊國那樣強大的力量逼近燕國,那災禍必會很大了。
“即便如此,聰明的人辦事,能夠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齊國的紫色絲綢,本來是用白色的素絹染成的,可價格卻高出十倍;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上,後來又消滅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些都是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的例子啊。
“現在大王您要是想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那就不如挑動齊國去稱霸並且尊崇它,派使者到周室去結盟,燒掉和秦國的盟約,宣稱‘最好的計策是攻破秦國;其次,一定要永遠排斥它’。秦國懷著被排斥的心態等待被攻破,秦王必然會為此擔憂。秦國五代都在攻打諸侯,現在卻屈居齊國之下,秦王的誌向要是能實現對齊國的窮追猛打,他是不會害怕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去爭取成功的。既然這樣,大王您為什麽不派能言善辯的人用這樣的話去遊說秦王呢:‘燕國、趙國攻破宋國使齊國變得強大,還尊崇齊國並甘居其下,燕國、趙國這樣做並不是想從中獲利啊。燕國、趙國不想獲利卻還是這樣做了,是因為不信任秦王啊。既然這樣,大王您為什麽不派可以信賴的人去聯合燕國、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秦國要是有變故,就把他們作為人質,那麽燕國、趙國就會信任秦國了。秦國做西帝,燕國做北帝,趙國做中帝,擁立三個帝王來向天下發號施令。韓國、魏國要是不聽從,秦國就去攻打它們,齊國要是不聽從,燕國、趙國就去攻打它,天下誰還敢不聽從呢?天下都服從聽從了,就趁機驅使韓國、魏國去攻打齊國,說‘一定要讓齊國歸還宋國的土地,把楚國的淮北地區歸還給楚國’。讓齊國歸還宋國的土地,把楚國的淮北地區歸還給楚國,這是燕國、趙國所希望的;擁立三個帝王,這也是燕國、趙國所願意的。燕國、趙國實際上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在名分上得到了所期望的尊崇,它們拋棄齊國就會像甩掉一隻草鞋一樣容易了。’現在如果不聯合燕國、趙國,齊國稱霸就必然會成功。諸侯們都支持齊國而大王您不跟從,那燕國就會遭到攻打;諸侯們都支持齊國而大王您跟從了,那燕國的名聲就會低下。現在聯合燕國、趙國,燕國就能國家安定而且名聲尊崇;不聯合燕國、趙國,燕國就會國家危險而且名聲低下。舍棄尊崇安定卻選擇危險低下,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秦王聽到這樣的話,必然會像被刺痛了心髒一樣。那麽大王您為什麽不派能言善辯的人用這樣的話去遊說秦國呢?秦國一定會被爭取過來,齊國也一定會遭到攻打了。
“爭取秦國,是深厚的邦交;攻打齊國,是正當的利益。尊崇深厚的邦交,追求正當的利益,這是聖明君主所做的事啊。”
燕昭王認為這封信寫得很好,說:“先輩們曾經對蘇氏有恩,在子之之亂的時候蘇氏離開了燕國。燕國想要向齊國報仇,除了蘇氏沒有別人可以依靠了。”於是就召見蘇代,又優厚地對待他,和他一起謀劃攻打齊國的事。最終攻破了齊國,齊湣王出逃。
過了很久,秦國召見燕王,燕王想去,蘇代勸阻燕王說:“楚國得到枳地卻導致國家滅亡,齊國得到宋國卻導致國家滅亡,齊國、楚國不能因為占有枳地、宋國就去侍奉秦國,這是為什麽呢?是因為有功勞的國家,正是秦國深深仇恨的對象啊。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施行道義,而是靠暴力啊。秦國施行暴力,是明確地告知天下的。
“秦國告知楚國說:‘蜀地的軍隊,乘船沿著汶水而下,趁著夏季江水上漲進入長江,五天就能到達郢都。漢中之兵,乘船從巴地出發,趁著夏季江水上漲進入漢水,四天就能到達五渚。我在宛城東邊集結軍隊順流而下攻打隨國,聰明的人來不及謀劃,勇敢的人來不及發怒,我就像射下飛鳥一樣容易。大王您卻還想著等天下諸侯去攻打函穀關,這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都侍奉秦國。
“秦國告知韓國說:‘我從少曲起兵,一天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從宜陽起兵去攻打平陽,兩天就能讓韓國各地全都服從。我離開東西周去攻打鄭國,五天就能攻下整個韓國。’韓國認為確實如此,所以就侍奉秦國。
“秦國告知魏國說:“我攻下安邑,堵塞女戟,韓國的太原、卷邑就會被切斷。我攻下軹道,取道南陽,封鎖冀邑,包圍東西周。趁著夏季江水上漲,乘坐輕便的戰船,強弩手在前麵,鋒利的戈矛在後麵,掘開滎口,魏國就沒有大梁了;掘開白馬渡口,魏國就沒有外黃、濟陽了;掘開宿胥渡口,魏國就沒有虛邑、頓丘了。從陸路進攻就攻打河內,從水路進攻就消滅大梁。’魏氏認為確實如此,所以就侍奉秦國。
“秦國想要去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就把宋國這塊利益許給齊國。說:‘宋王荒淫無道,製作了個木人寫上我的名號,對著木人射它的臉。我的國土與宋國隔絕,軍隊距離宋國又遠,沒辦法去攻打它。大王您要是能攻破宋國並占有它,就如同我自己得到了一樣。’等到秦國攻下安邑,堵塞了女戟要道後,就把齊國攻破宋國當作齊國的罪過。
“秦國想要攻打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就把齊國推到天下諸侯麵前當作借口。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都欺騙我,還三次要率領天下諸侯來攻打我。有齊國就不能有秦國,有秦國就不能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消滅它。’秦國攻下宜陽、少曲,奪取藺、石兩地後,就把齊國當作是被天下諸侯討伐的對象,把攻破齊國當作天下諸侯的罪過。
“秦國想要攻打魏國又看重楚國,就把南陽之地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要和韓國絕交了。楚國要是能攻占均陵、堵塞鄳地,隻要是對楚國有利的,就如同我自己得到好處一樣。’魏國因此拋棄了盟國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又把楚國堵塞鄳地當作楚國的罪過。
“秦軍在林中這個地方受困,看重燕、趙兩國,就把膠東之地許給燕國,把濟西之地許給趙國。和魏國講和後,派公子延去,通過犀首連兵一處接著去攻打趙國。
“秦軍在譙石受到損傷,又在陽馬遭遇敗仗,因而看重魏國,就把葉、蔡兩地許給魏國。和趙國講和後,就脅迫魏國,不讓魏國割讓土地。秦軍受困時就讓太後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秦軍取勝時就同時欺騙舅舅(穰侯)和母親(太後)。
“對燕國就說‘把膠東給你們’,對趙國就說‘把濟西給你們’,對魏國就說‘把葉、蔡給你們’,對楚國就說‘把堵塞鄳地的好處給你們’,對齊國就說‘把宋國給你們’,這必然使得秦國的這些承諾像循環一樣沒有盡頭,用兵作戰就像刺殺小飛蟲一樣隨意,使得母親(太後)沒辦法製約,舅舅(穰侯)沒辦法約束。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殺掉的三晉百姓有幾百萬,如今那些活下來的人都是死於秦軍之人的孤兒了。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地區,晉國所遭受的災禍,使得三晉的一半地區都受影響,秦國帶來的災禍如此之大呀。然而燕國、趙國那些親附秦國的人,都用爭相侍奉秦國的話去勸說自己的君主,這是我最擔憂的事啊。”
燕昭王因此沒有去秦國。蘇代再次在燕國受到重用。
燕國派使者去邀約諸侯合縱親善,就像蘇秦在世時那樣,諸侯們有的聽從,有的不聽從,但天下從此推崇蘇氏的合縱盟約。蘇代、蘇厲都長壽而終,名聲在諸侯間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靠遊說諸侯來顯揚名聲,他們的策略擅長隨機應變。而蘇秦遭反間計被殺害,天下人都譏笑他,忌諱學習他的謀略。然而世間流傳的蘇秦事跡有很多差異,不同時期有類似他這樣情況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了。蘇秦出身於民間,聯合六國合縱相親,他的智慧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所以我羅列他的事跡,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載,不讓他獨自蒙受不好的名聲啊。
蘇秦這人是周人,曾師從鬼穀先生。鑽研揣摩之術後有所成就,埋頭苦讀《陰符》。主張合縱,離間連橫,曾佩掛六國相印。連周天子都為他清掃道路,家人也都恭敬地伏在地上。蘇代、蘇厲也很賢能啊,能延續家族榮耀,使親族受益。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鄙,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鄂卮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
“兵傷於譙石,而遇敗於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後弟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
“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酈’,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母不能製,舅不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蘇代複重於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季子周人,師事鬼穀。揣摩既就,陰符伏讀。合從離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賢哉代、厲,繼榮黨族。
“燕國作為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把人質送到齊國,這樣名聲低下而且權勢輕微;出動萬輛兵車的兵力去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百姓勞累而且財力耗費;攻破宋國,使楚國的淮北地區受到殘害,讓齊國變得強大,與強敵結仇並且危害自己的國家:這三點都是對國家很不利的事啊。然而大王您還是這樣做了,是想以此來取得齊國的信任。可是齊國卻更加不信任大王您,而且對燕國的猜忌也更厲害了,這就是大王您計策上的失誤了。把宋國加上楚國的淮北地區,那可是一個強大的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力量,要是被齊國兼並了,那就等於又增加了一個齊國啊。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方圓七百裏,再加上魯國、衛國,又是一個強大的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力量,要是也被齊國兼並了,那就等於又增加了兩個齊國啊。一個齊國強大起來,燕國還像狼一樣顧慮重重難以抵擋,現在要是有三個齊國那樣強大的力量逼近燕國,那災禍必會很大了。
“即便如此,聰明的人辦事,能夠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齊國的紫色絲綢,本來是用白色的素絹染成的,可價格卻高出十倍;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上,後來又消滅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些都是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的例子啊。
“現在大王您要是想把災禍轉化為福運,把失敗轉變為成功,那就不如挑動齊國去稱霸並且尊崇它,派使者到周室去結盟,燒掉和秦國的盟約,宣稱‘最好的計策是攻破秦國;其次,一定要永遠排斥它’。秦國懷著被排斥的心態等待被攻破,秦王必然會為此擔憂。秦國五代都在攻打諸侯,現在卻屈居齊國之下,秦王的誌向要是能實現對齊國的窮追猛打,他是不會害怕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去爭取成功的。既然這樣,大王您為什麽不派能言善辯的人用這樣的話去遊說秦王呢:‘燕國、趙國攻破宋國使齊國變得強大,還尊崇齊國並甘居其下,燕國、趙國這樣做並不是想從中獲利啊。燕國、趙國不想獲利卻還是這樣做了,是因為不信任秦王啊。既然這樣,大王您為什麽不派可以信賴的人去聯合燕國、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秦國要是有變故,就把他們作為人質,那麽燕國、趙國就會信任秦國了。秦國做西帝,燕國做北帝,趙國做中帝,擁立三個帝王來向天下發號施令。韓國、魏國要是不聽從,秦國就去攻打它們,齊國要是不聽從,燕國、趙國就去攻打它,天下誰還敢不聽從呢?天下都服從聽從了,就趁機驅使韓國、魏國去攻打齊國,說‘一定要讓齊國歸還宋國的土地,把楚國的淮北地區歸還給楚國’。讓齊國歸還宋國的土地,把楚國的淮北地區歸還給楚國,這是燕國、趙國所希望的;擁立三個帝王,這也是燕國、趙國所願意的。燕國、趙國實際上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在名分上得到了所期望的尊崇,它們拋棄齊國就會像甩掉一隻草鞋一樣容易了。’現在如果不聯合燕國、趙國,齊國稱霸就必然會成功。諸侯們都支持齊國而大王您不跟從,那燕國就會遭到攻打;諸侯們都支持齊國而大王您跟從了,那燕國的名聲就會低下。現在聯合燕國、趙國,燕國就能國家安定而且名聲尊崇;不聯合燕國、趙國,燕國就會國家危險而且名聲低下。舍棄尊崇安定卻選擇危險低下,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秦王聽到這樣的話,必然會像被刺痛了心髒一樣。那麽大王您為什麽不派能言善辯的人用這樣的話去遊說秦國呢?秦國一定會被爭取過來,齊國也一定會遭到攻打了。
“爭取秦國,是深厚的邦交;攻打齊國,是正當的利益。尊崇深厚的邦交,追求正當的利益,這是聖明君主所做的事啊。”
燕昭王認為這封信寫得很好,說:“先輩們曾經對蘇氏有恩,在子之之亂的時候蘇氏離開了燕國。燕國想要向齊國報仇,除了蘇氏沒有別人可以依靠了。”於是就召見蘇代,又優厚地對待他,和他一起謀劃攻打齊國的事。最終攻破了齊國,齊湣王出逃。
過了很久,秦國召見燕王,燕王想去,蘇代勸阻燕王說:“楚國得到枳地卻導致國家滅亡,齊國得到宋國卻導致國家滅亡,齊國、楚國不能因為占有枳地、宋國就去侍奉秦國,這是為什麽呢?是因為有功勞的國家,正是秦國深深仇恨的對象啊。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施行道義,而是靠暴力啊。秦國施行暴力,是明確地告知天下的。
“秦國告知楚國說:‘蜀地的軍隊,乘船沿著汶水而下,趁著夏季江水上漲進入長江,五天就能到達郢都。漢中之兵,乘船從巴地出發,趁著夏季江水上漲進入漢水,四天就能到達五渚。我在宛城東邊集結軍隊順流而下攻打隨國,聰明的人來不及謀劃,勇敢的人來不及發怒,我就像射下飛鳥一樣容易。大王您卻還想著等天下諸侯去攻打函穀關,這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都侍奉秦國。
“秦國告知韓國說:‘我從少曲起兵,一天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從宜陽起兵去攻打平陽,兩天就能讓韓國各地全都服從。我離開東西周去攻打鄭國,五天就能攻下整個韓國。’韓國認為確實如此,所以就侍奉秦國。
“秦國告知魏國說:“我攻下安邑,堵塞女戟,韓國的太原、卷邑就會被切斷。我攻下軹道,取道南陽,封鎖冀邑,包圍東西周。趁著夏季江水上漲,乘坐輕便的戰船,強弩手在前麵,鋒利的戈矛在後麵,掘開滎口,魏國就沒有大梁了;掘開白馬渡口,魏國就沒有外黃、濟陽了;掘開宿胥渡口,魏國就沒有虛邑、頓丘了。從陸路進攻就攻打河內,從水路進攻就消滅大梁。’魏氏認為確實如此,所以就侍奉秦國。
“秦國想要去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就把宋國這塊利益許給齊國。說:‘宋王荒淫無道,製作了個木人寫上我的名號,對著木人射它的臉。我的國土與宋國隔絕,軍隊距離宋國又遠,沒辦法去攻打它。大王您要是能攻破宋國並占有它,就如同我自己得到了一樣。’等到秦國攻下安邑,堵塞了女戟要道後,就把齊國攻破宋國當作齊國的罪過。
“秦國想要攻打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就把齊國推到天下諸侯麵前當作借口。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都欺騙我,還三次要率領天下諸侯來攻打我。有齊國就不能有秦國,有秦國就不能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消滅它。’秦國攻下宜陽、少曲,奪取藺、石兩地後,就把齊國當作是被天下諸侯討伐的對象,把攻破齊國當作天下諸侯的罪過。
“秦國想要攻打魏國又看重楚國,就把南陽之地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要和韓國絕交了。楚國要是能攻占均陵、堵塞鄳地,隻要是對楚國有利的,就如同我自己得到好處一樣。’魏國因此拋棄了盟國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又把楚國堵塞鄳地當作楚國的罪過。
“秦軍在林中這個地方受困,看重燕、趙兩國,就把膠東之地許給燕國,把濟西之地許給趙國。和魏國講和後,派公子延去,通過犀首連兵一處接著去攻打趙國。
“秦軍在譙石受到損傷,又在陽馬遭遇敗仗,因而看重魏國,就把葉、蔡兩地許給魏國。和趙國講和後,就脅迫魏國,不讓魏國割讓土地。秦軍受困時就讓太後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秦軍取勝時就同時欺騙舅舅(穰侯)和母親(太後)。
“對燕國就說‘把膠東給你們’,對趙國就說‘把濟西給你們’,對魏國就說‘把葉、蔡給你們’,對楚國就說‘把堵塞鄳地的好處給你們’,對齊國就說‘把宋國給你們’,這必然使得秦國的這些承諾像循環一樣沒有盡頭,用兵作戰就像刺殺小飛蟲一樣隨意,使得母親(太後)沒辦法製約,舅舅(穰侯)沒辦法約束。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殺掉的三晉百姓有幾百萬,如今那些活下來的人都是死於秦軍之人的孤兒了。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地區,晉國所遭受的災禍,使得三晉的一半地區都受影響,秦國帶來的災禍如此之大呀。然而燕國、趙國那些親附秦國的人,都用爭相侍奉秦國的話去勸說自己的君主,這是我最擔憂的事啊。”
燕昭王因此沒有去秦國。蘇代再次在燕國受到重用。
燕國派使者去邀約諸侯合縱親善,就像蘇秦在世時那樣,諸侯們有的聽從,有的不聽從,但天下從此推崇蘇氏的合縱盟約。蘇代、蘇厲都長壽而終,名聲在諸侯間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靠遊說諸侯來顯揚名聲,他們的策略擅長隨機應變。而蘇秦遭反間計被殺害,天下人都譏笑他,忌諱學習他的謀略。然而世間流傳的蘇秦事跡有很多差異,不同時期有類似他這樣情況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了。蘇秦出身於民間,聯合六國合縱相親,他的智慧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所以我羅列他的事跡,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載,不讓他獨自蒙受不好的名聲啊。
蘇秦這人是周人,曾師從鬼穀先生。鑽研揣摩之術後有所成就,埋頭苦讀《陰符》。主張合縱,離間連橫,曾佩掛六國相印。連周天子都為他清掃道路,家人也都恭敬地伏在地上。蘇代、蘇厲也很賢能啊,能延續家族榮耀,使親族受益。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鄙,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鄂卮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
“兵傷於譙石,而遇敗於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後弟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
“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酈’,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母不能製,舅不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蘇代複重於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季子周人,師事鬼穀。揣摩既就,陰符伏讀。合從離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賢哉代、厲,繼榮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