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全詩如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猶如梨花爭相開放。


    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戰士們冷得拉不開弓,鎧甲凍得難以穿上。


    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裏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台東門外歡送你迴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隻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這首詩是邊塞詩的經典之作。詩中既描繪了奇異壯麗的邊塞雪景,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意境清新誘人;又展現了送別的場景和離別的愁緒,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將詩人的不舍與牽掛表現得真摯而深沉。整首詩氣勢渾雄,色彩瑰麗浪漫,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為: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起,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傳軍令,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1. 內容解析


    描繪邊塞環境:詩的開頭極力渲染了邊塞環境的惡劣。如“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通過描寫狂風怒吼、鬥大的碎石被風吹得滿地亂滾的景象,展現出走馬川一帶自然環境的嚴酷,狂風大作的場景如在眼前。


    展現軍隊出征的狀態:“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描寫了將士們在惡劣環境下緊張的行軍狀態。將軍夜不解甲,士兵們在半夜行軍,兵器相互碰撞發出聲響,寒風凜冽如刀割人麵,體現出軍紀嚴明和戰士們不畏艱險的精神。


    表達必勝的信心:詩的結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詩人推測敵軍不敢短兵相接,大軍必將在車師西門等待勝利捷報,表達了對出征軍隊必勝的信心。


    2. 藝術特色


    節奏明快: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促有力,與詩中所描繪的緊張的行軍氛圍相契合,仿佛讓讀者也能感受到軍隊急速前進的步伐。


    誇張手法:詩中運用誇張手法,如描寫狂風中石頭亂走、馬毛帶雪汗氣蒸發後又旋即結冰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將邊塞的惡劣氣候和行軍的艱辛誇張地表現出來,從而突出將士們的英勇無畏。


    高適也有一首類似的詩:《赴彭州山行之作》,全詩內容如下:


    峭壁連崆峒,攢峰疊翠微。


    鳥聲堪駐馬,林色可忘機。


    怪石時侵徑,輕蘿乍拂衣。


    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


    且悅岩巒勝,寧嗟意緒違。


    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


    以下是其具體賞析:


    首聯:“峭壁連崆峒,攢峰疊翠微”描繪了彭州山的雄偉壯觀和秀美景色。峭壁與崆峒山相連,山峰聚集,翠色重疊,呈現出一幅壯闊的山水畫卷,既顯其雄渾,又不失秀美。


    頷聯:“鳥聲堪駐馬,林色可忘機”,鳥鳴聲婉轉悠揚,讓人忍不住停下馬來聆聽;山林的景色宜人,能讓人忘卻世俗的紛擾和機心。此聯以動襯靜,體現出大自然的和諧與純淨之美,足以淨化心靈。


    頸聯:“怪石時侵徑,輕蘿乍拂衣”,描繪了山行途中的野趣。道路上不時有怪石突出,輕柔的藤蘿偶爾會拂過行人的衣裳,生動地展現出山路的崎嶇和自然的親近感。


    尾聯上兩句:“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筆鋒一轉,從賞景的愉悅轉入到旅途的勞頓和思鄉之情。路途遙遠使詩人倍感漂泊之苦,年歲增長讓歸家之心愈發迫切,體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無奈。


    尾聯下兩句:“且悅岩巒勝,寧嗟意緒違”,盡管有旅途的愁苦和對歸家的渴望,詩人仍選擇暫時沉浸於眼前岩巒的美景之中,不願徒自嗟歎心情的不順。展現出詩人雖處逆境,但仍力求超脫,享受當下的生活態度。最後的“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以問句結尾,既是對未知旅程的期待,又流露出對能共賞美景夥伴的渴望,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餘韻悠長。


    這首詩通過對山行所見所感的細膩描繪,不僅展現了自然風光的壯麗,更深刻反映了詩人豐富而複雜的情感世界。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蘊深遠的佳作。


    《燕歌行》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代表作。不得不說在唐朝你要是不會寫詩,你都不配被稱為一個文人!全詩如下: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迴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以下是對這首詩的具體解讀:


    1. 首段出師(前八句):


    戰爭背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指明了戰爭發生在東北邊境,將軍離家出征去攻打殘忍的邊賊,烽火狼煙,戰事緊急。


    出征氣勢:“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寫出了男子本來就看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天子也格外賞賜,給予了出征的將軍極高的榮耀和恩寵,這也為後文將領的輕敵埋下伏筆。接著“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描述了出征的場麵,鑼鼓震天、旌旗飄揚,軍隊浩浩蕩蕩地通過榆關,奔赴碣石山間,而校尉的緊急文書飛馳在浩瀚的沙漠,單於的獵火已經照亮了狼山,戰爭一觸即發,氣氛也逐漸緊張起來。


    2. 戰鬥經過(中間八句):


    戰況慘烈:“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展現了邊境地區的荒蕪和蕭條,胡人騎兵來勢兇猛,如風雨般難以抵擋,突出了戰爭的殘酷。“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生死未卜,而將領們卻在營帳中欣賞美人歌舞,逍遙自在,深刻地揭露了軍中將領和士兵之間的矛盾。


    困境僵持:“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描繪了深秋時節,大漠中塞外的草已經枯萎,孤城在落日的餘暉下,戰鬥的士兵越來越少,烘托出了一種淒涼的氛圍。“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則直接指出了將領因為受到皇帝的恩寵而常常輕敵,導致士兵們雖然竭盡全力,但仍未能解除敵人的包圍。


    3. 征人思婦(再八句):


    思念之苦:“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寫戰士們身披鐵甲,長期守衛邊疆,十分辛苦,而家中的妻子思念丈夫,淚水漣漣。“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迴首”進一步描寫了城南的少婦思念丈夫,傷心欲絕,薊北的征人陡然迴首,思念家鄉和親人,他們相隔萬裏,難以相見。“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強調了邊境地區遙遠,環境惡劣,難以跨越,更加突出了征人和思婦的痛苦。


    4. 死鬥結局(末四句):


    視死如歸:“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描寫了戰士們在戰場上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他們視死如歸,並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功勳。


    懷念良將:“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詩人感慨,現在的將領們不能像漢代的李廣那樣愛護士兵、英勇善戰,表達了對古代良將的懷念,也再次點明了主題,對軍中將領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了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反映了士兵的艱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批判了將領的驕奢輕敵和不恤士卒。


    《東平路中遇大水》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全詩如下: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


    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


    傍沿钜野澤,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


    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


    我心胡鬱陶,征旅亦悲愁。


    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


    以下是具體的詩句解析:


    1. 開頭四句: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詩人開篇感慨天災自古以來就有,而今年秋天這種水患的災難更為嚴重。“昏墊”指水災,這裏直接點明了大水的災害性質。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連綿不斷的大雨淹沒了山川平原,“霖霪”形容雨勢連綿不斷,“澒洞”形容水勢浩大,這兩句生動地描繪出洪水泛濫、水漫田野的場景。


    2. 中間八句: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這幾句寫詩人在前往汶陽的途中,經過蘆洲,遠望齊魯大地的郊外,白雲悠悠,景色本應美好,但與大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傍沿钜野澤,大水縱橫流。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詩人沿著钜野澤前行,看到大水縱橫流淌,蟲蛇聚集在孤獨的樹上,麋鹿在水中奔跑仿佛在船上一般,這些景象十分奇特且驚悚,展現出大水給生物帶來的巨大影響。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莊稼隨著波浪起伏,意味著秋天的豐收已經不可能了,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生計的擔憂。


    3. 接著四句: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房屋被水浸泡,人們相互倚靠,青蛙和蟾蜍的叫聲此起彼伏,描繪出受災後人們的艱難處境和周圍環境的嘈雜。“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詩人憐憫洞穴中的螞蟻被水衝走,同時更加羨慕天上的飛鳥能夠自由飛翔,通過對比進一步表達了對受災生靈的同情。


    4. 最後八句: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農民失去了依靠,鄉野老人深深憂慮,體現出大水對普通百姓生活的沉重打擊。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詩人希望聖明的君主能夠施行仁德,朝廷能夠想出好的計策,給百姓提供糧食,免除田租,表達了對朝廷救助百姓的期望。


    “我心胡鬱陶,征旅亦悲愁。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最後詩人表達自己內心的鬱悶和憂愁,雖然自己有拯救時世的策略,但又有誰願意聽取呢?既體現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的擔憂,也流露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慨。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描寫東平路中遇到的大水,展現了水災的嚴重程度以及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期望和自己的感慨。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壯闊的自然景象。“白日依山盡”寫太陽挨著山巒漸漸落下,給人一種時光流逝的感覺;“黃河入海流”則展現黃河奔騰向大海的宏偉氣勢。後兩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富有哲理,它告訴人們如果想要看到更遠更廣闊的風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這兩句也常被用來激勵人們要有進取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描繪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畫麵。“秦時明月”和“漢時關”是互文手法,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隘,說明邊塞戰爭持續時間之久。第二句“萬裏長征人未還”,寫出了邊塞戰士長期征戰不能迴家的悲哀。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人借漢代名將李廣來表達希望能有像他一樣的將領,使敵人不敢輕易侵犯邊境,體現出詩人對邊疆和平的渴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