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715年—770年),南陽棘陽人,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高岑”。其人生經曆與詩歌創作具有獨特的特點:


    1. 人生經曆:


    出身官宦世家但家道中落:岑參出自三代相門之家,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長倩、堂伯父岑羲都曾擔任過宰相,但堂伯父岑羲死後,家族沒落。他的父親岑植早亡,岑參因此“早歲孤貧”,經曆了一段艱苦的生活。


    仕途坎坷:岑參自幼讀書,為求仕進不斷努力。天寶三載(公元744年),30歲的他中進士,被授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的官職,但此後“十年皆小官”。他曾兩次出塞,第一次出塞在安西節度使幕,第二次出塞在北庭都護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亂後,他在官階上有所升遷,但最高也隻做到了郎官。後來被外調入蜀,任嘉州刺史,因與上司不和等原因被罷官,最後客死他鄉。


    2. 詩歌創作特點:


    題材豐富:


    邊塞生活:其邊塞詩描寫了邊塞艱苦的戰鬥生活、邊防將士的英雄氣概等,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這些詩歌格調高昂,氣勢雄壯,讓人讀之仿佛身臨其境。


    思鄉情懷:像《逢入京使》“東望長安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以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都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風土人情:他還描寫了邊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邊區各民族間融合的關係,如《趙將軍歌》《胡歌》《輪台即事》等,展現了獨特的地域風情。


    藝術風格獨特:


    想象豐富:詩歌構思奇特,色彩瑰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如他對飛沙、走石、冰天、雪地、熱海、火山以及嚴寒酷暑、狂風暴雪等奇異風光的描寫,生動且誇張,創造出雄偉壯闊、光怪陸離的藝術世界。


    語言清新奇妙:語言深入淺出,富有樂府民歌的特色,易於理解和傳唱。


    形式多樣:長於七言歌行,且在韻律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形式豐富多樣,節奏、音韻講究。


    岑參的詩歌在當時就廣為流傳,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唐代詩歌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適(?—765 年),字達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縣,行次三十五,故稱“高三十五”,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落魄:高適出生時家境已逐漸衰敗,他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仕無果,後遊曆梁宋等地,並定居宋州,曾一度以耕釣為生,甚至到了乞討的地步。


    入仕曲折: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曾落第。後來受到張九齡之弟張九皋賞識,被推舉為封丘尉,但因官職卑微、難以實現濟世之誌,於公元 752 年辭官。


    中年機遇:天寶十二年(753 年),經節度判官田良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受到哥舒翰的賞識,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先後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向唐玄宗獻策等,逐漸受到朝廷重視。


    晚年顯達:安史之亂期間,高適先後出任淮南、劍南節度使等職。後來還陸續擔任過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等,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 年)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2. 文學成就:


    詩歌題材廣泛:


    邊塞詩:高適三次出塞,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邊塞詩,成為盛唐邊塞詩的領軍人物。其邊塞詩既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如《塞下曲》;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願望,如《薊門行五首》;還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等問題,例如《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民情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並據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代表作有《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封丘縣》等。


    詠懷詩:數量較多,抒寫了他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如《別韋參軍》《封丘作》等。


    藝術風格獨特:意氣高昂,慷慨悲壯,以質實的古體見長,氣質沉雄,境界壯闊,以渾厚骨力取勝。


    3. 曆史地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歌在唐代詩壇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邊塞詩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淩(一作季淩,又說一作季陵),生於洛陽,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是唐代著名詩人。其相關信息如下:


    1. 生平經曆:


    出身仕宦之家:王之渙的家族是晉陽“太原王氏”,魏晉以來的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官至後魏絳州刺史,後移家絳州,祖父王德表又隨官遷至洛陽。到其祖父和父親時,官職不過縣令,屬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渙是父親的第四子,排行第七,自幼聰明,少年時就精通文章、窮經義。


    仕途坎坷:玄宗開元年間,年近三十的王之渙以門子身份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在此期間娶衡水縣令李滌之女為妻。開元十四年(726年),他遭人誹謗而辭去官職,攜妻子歸鄉賦閑15年,遊曆四方。天寶元年(742年),再次入仕,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留下“智審黃狗”的軼事傳說,最終在任上染病不起,病逝於官舍,終年55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2. 詩歌風格與成就:


    風格特點:王之渙擅長邊塞題材,詩作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詩意境壯闊雄渾,音韻流暢鏗鏘,情思高遠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詩人開朗的胸襟。


    詩歌成就:他精於絕句,被稱“盛唐無出其右”。僅憑借傳世的六首詩,便贏得了享譽千年的詩壇地位。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被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涼州詞》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代表詩作: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意境恢弘,富有哲理,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描繪了邊塞的蒼涼景色和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意境深遠。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迴。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展現了當時的邊疆局勢和民族關係。


    《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九日送別》:“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智審黃狗”是一個流傳下來的軼事傳說。故事大概如下:


    天寶元年,王之渙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當時文安縣內有一個案件,民婦劉月娥的丈夫常年在外經商,家裏公婆已去世,她便與小姑子在家相依為命。為了安全,劉月娥在家裏養了一條黃狗。一天,劉月娥去鄰居家幫忙,小姑子留在家裏做活計。劉月娥忽然聽到屋裏傳來小姑子的唿喊聲,急忙跑迴家,隻見一個赤裸著上身的男人從屋裏跑了出來,她沒能攔住,男子很快逃得沒影。她跑進屋內,發現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著一把剪刀,最終小姑子因傷勢過重身亡。


    王之渙詢問劉月娥是否看到兇手樣貌,劉月娥表示天太黑沒看清,隻知道是個男人。不過王之渙問到一個重要信息,事發時她養的狗一直沒有叫。王之渙思考後推斷是熟人作案,而且此人住所離劉月娥家不遠,有經常上門的條件。於是他命人按照特定範圍搜查,把符合條件的男子都帶到堂上,讓他們脫掉上衣。這時,王之渙發現一個男人胸前有明顯的抓痕,神色慌張,而當把狗牽到他麵前時,狗對他顯得非常溫順。見此情景,王之渙突然變聲嗬斥他,男子隻能乖乖招認。


    原來,這個男子是當地一個光棍,劉月娥家的黃狗便是他早年喂養大的。他看到劉月娥的小姑子長得漂亮,便動了邪念,熟悉劉月娥家的作息後,找機會潛伏進去欲行不軌,遭小姑子拚死反抗後將其殺害。王之渙靠著自己的才智,成功破獲了這樁奇案。不過,幾個月後王之渙就因病去世。


    這則故事展現了王之渙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還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斷案能力。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虛構和演繹成分,但也從側麵反映了人們對王之渙的敬重和讚賞。


    王昌齡(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人,唐代邊塞詩人,世稱王江寧、王龍標,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一生經曆豐富,創作風格獨特,在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貧苦,遊曆邊塞:王昌齡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較為貧寒,早年依靠農耕維持生活。他曾遊曆河北、河東、河西、隴右等邊塞地區,寫下大量邊塞詩,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這段邊塞經曆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進士及第,仕途坎坷: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又任汜水尉、江寧丞等職。但他因同情張九齡罷相,得罪李林甫等當朝權貴,曾被貶嶺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護細行”獲罪,從江寧丞任被謫龍標尉。


    不幸遇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放棄官職從湖北返鄉。次年經過亳州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五十八歲。


    2. 文學成就:


    詩歌題材廣泛:


    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對邊塞將士給予極大同情,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艱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既歌頌了唐朝軍隊的正義戰爭,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展現了邊疆戰事的殘酷激烈和將士們誓死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則以聲聲羌笛反襯出將士們對故鄉與親人的深切思念。


    送別詩:他交友廣泛,留下了大量送別詩,感情真摯而不消沉,還帶有一種昂揚的格調。例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表達了對親友的思念,又體現出自己的高潔品格和堅守氣節的決心。


    宮怨詩:反映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嬪妃製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無恥和喜新厭舊的行徑。同時,他的閨怨詩反映了戰爭對於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藝術特色鮮明:


    意境高遠:他重視詩的意境,善於將情與景巧妙融合,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如“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一片濃愁淡緒被消散在無聲冷月之中,意境蒼涼而壯闊。


    語言精煉:詩歌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他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


    修辭巧妙: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烘托環境氛圍,為突出主題奠定情感基調,還擅長創設空間跳躍式背景切換為主題服務,如《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景襯情,情景相應。


    3. 曆史影響:王昌齡是盛唐詩壇的先驅者和盛唐邊塞詩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高亢激越的邊塞詩和精萃優美的七言絕句,揭開了盛唐詩歌高潮的序幕。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七絕聖手”的美譽也被後人廣泛認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