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譙郡銍人,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與魏晉名士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並稱為“竹林七賢”。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幼年成長:嵇康年幼時,父親嵇昭就去世了,由母親孫氏和哥哥嵇喜等撫養長大。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道家著作《老子》《莊子》。成年後的嵇康身量挺拔,容貌出眾,但並不注重打扮。


    婚姻與官職:嵇康二十五六歲時,娶曹魏宗室女為妻,後被授官為中散大夫。不過,他並不熱衷於仕途。


    隱居交遊: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氏大權獨攬,嵇康不願歸順,舉家遷到山陽縣隱居。在此期間,他常與阮籍、山濤等竹林名士在竹林中喝酒、縱歌、清談。


    被害身亡: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好友呂安的案件受到牽連。此前,嵇康曾得罪過司馬昭的心腹鍾會,鍾會趁機向司馬昭進言陷害嵇康,最終嵇康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神色不變,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後從容就戮,年僅四十歲。


    2. 思想主張:


    宇宙觀:吸收了漢人的陰陽五行之說,沿用哲學本體的概念太素,認為太素之後,陰陽兩分,兩者相錯而成五行,由此演化人類萬物,萬物之中又有氣的作用,氣的盛衰推進物的演變。


    社會治理:推崇道家清靜無為的政治思想,認為社會應處於君靜於上、臣處於下、群生安逸的狀態,君主不應幹擾民眾的生活,強調君、臣、民的和諧關係。


    人生處事:主張觸情而行、率真自然,不滿當時崇尚名教的社會環境,認為應該以“是非與公私”的標準來判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為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否定禮法之士的虛偽,追求清靜無欲的恬淡生活。


    3. 文學藝術成就:


    文學: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律詩居多。其作品風格峻切而清麗雅潤,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音樂: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在《聲無哀樂論》中,他認為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是人的情感而非音樂的感情。他還作有《風入鬆》等琴曲,其《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著名琴曲。


    書法繪畫: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淩雲”,被列為草書妙品;又善丹青,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但已失佚。


    4. 曆史影響:


    嵇康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的思想和行為對當時的文人階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領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新風。


    他的作品反映出當時的時代思想,給後世的思想界、文學界帶來了許多啟發,其養生思想也對後世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立誌與拒仕:阮籍三歲喪父,早年與寡母相依為命,文思早熟,八歲能屬文。年少時立誌以儒家思想建立功業,但成年後麵對曹氏與司馬氏兩大集團爭權的波雲詭譎的政治環境,對實現儒家政治理想不再抱希望,拒絕了兩大集團請他做官的邀請。正始三年,太尉蔣濟征辟他,他寫《奏記》婉言謝絕,後勉強就任但不久托病返鄉。曹爽輔政時召他為參軍,他也一直稱病不仕。


    竹林之遊:正始末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阮籍雖免於災禍,但政治環境更加險惡。此後,他不問世事,與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鹹諸位士人並居、共遊於河內郡山陽縣,史稱“竹林七賢”。這一時期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階段,其代表性著作大多也完成於此。


    被迫出仕:司馬氏掌權後對阮籍不斷拉攏,他曆任太傅司馬懿的從事中郎、關內侯、散騎常侍等職。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請求出任步兵校尉,以此擺脫司馬氏與曹氏的政權之爭,因擔任此職時間較長,後世也稱之為“阮步兵”。


    晚年勸進: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阮籍在政治壓力下寫下《為鄭衝勸晉王箋》。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2. 思想主張:


    玄學思想:主張“貴無論”,認為“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故天下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這種思想脫胎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強調天下之亂始於“有”,隻有“無”才能令天下安。


    音樂思想:強調“和”,認為“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視自然之樂為達至神人和諧的手段。


    文學思想:受玄學中莊學的影響,文學思想形成“放達玄遠”的風格特征。他在作品中駁斥君子與禮法,主張個人精神自由的解脫。


    3.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以五言詩馳名於世,代表作有《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作風格渾樸,多用比興手法,表達了他在亂世中的憂思、孤獨和對人生的思考,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詩反映了他在險惡政治環境中內心的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了他害怕政治風險,希冀避世遠禍的思想;有些詩借古諷今,寄托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


    散文和賦方麵:著有《大人先生傳》《達莊論》《通易論》等。在《大人先生傳》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這一形象,激烈地抨擊了統治階級的“禮法”製度,宣泄了內心的積鬱,寄托了自己不與物交、神遊自得的意趣。他的賦現存6篇,其中述誌類的表現了作者超凡絕塵、清虛自守的精神境界;詠物類的借詠物抒發了自己的懼禍心情,諷刺了虛偽的“禮法之士”。


    阮籍在魏晉時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思想等方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讚賞他的才華和在亂世中堅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對他晚年寫《為鄭衝勸晉王箋》的行為有所詬病。


    山濤(205 年 - 283 年 3 月 3 日),字巨源,出生於河內郡懷縣,是魏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山濤早年喪父,家中貧困,但少年時即有器量,與眾不同。他喜好讀《莊子》《老子》,常隱居鄉裏掩蓋自己的誌向才能。山濤與嵇康、呂安交好,後又認識阮籍,幾人誌趣契合,成為莫逆之交。山濤四十歲時才入仕途,最初擔任過河內郡主簿、功曹及上計掾等職。曾有一天,他與石鑒一起過夜,談及太傅司馬懿稱病臥床的事,山濤認為事出反常,於是棄官而去。正始十年(249 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身死,大權盡歸司馬懿,山濤於是歸隱不問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濤與司馬懿夫人是表親,因此受到司馬氏的重視。司馬師命令司隸推舉山濤為秀才,之後他曆任郎中、驃騎將軍王昶的從事中郎、趙國國相、尚書吏部郎等官職。景元五年(264 年),鍾會在蜀地作亂,司馬昭準備西征,命山濤鎮守鄴城,並代理行軍司馬一職,還撥給其五百親兵。同年,山濤受封為新遝子,並轉為相國左長史,統領別營兵。司馬昭曾讓長子司馬炎拜見他。司馬昭想將世子之位傳給小兒子司馬攸,山濤認為廢長子立少子違背禮製,會影響國家安危,司馬炎最終得以被定為世子,還親自拜謝山濤。


    西晉為官: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 年 2 月 8 日),魏元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司馬炎任命山濤為大鴻臚,護送陳留王曹奐返迴鄴。同年,山濤加奉車都尉,進爵新遝伯。之後,山濤在西晉朝廷擔任過冀州刺史、侍中、尚書、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職務,還曾多次負責遴選官吏。


    晚年及去世:山濤曾多次以年老病重為由辭官,但均未被司馬炎允許。太康三年(282 年),司馬炎下詔升授山濤為司徒,山濤堅決推辭。司馬炎不允,下令不準他再上表辭職,並派使者將印綬交給臥病在床的山濤。山濤未接,帶病乘車迴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 年 3 月 3 日),山濤去世,終年七十九歲。司馬炎以太牢禮儀祭祀他,諡號“康”。


    2. 思想特點:


    玄儒兼治:在處理現實與理想的關係問題上,山濤致力於名教與自然的結合。他有儒家用世進取、幹名求祿的功利思想,希望通過參與政治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同時,他也將老莊超脫物外的精神,具體化為保存自身的實踐,以處柔不爭的方式應對世事,在名利財貨麵前,始終以“賤物貴身”為準則。


    3. 政治貢獻:


    選拔人才:山濤在選拔人才方麵眼光獨到。他任冀州刺史時,甄別選拔隱士、查訪賢才,表揚征召三十多人,都顯名於當世,當地風俗也為之改變。他兩次擔任遴選官吏一職,為舉薦官吏所寫奏章被世人稱為《山公啟事》,選用的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


    建議時政:山濤曾反對廢除州郡武備,認為這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後來的局勢發展也證明了他的觀點的正確性。


    4. 人物評價:


    晉文帝司馬昭認為山濤辦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東晉名士孫綽以東晉高僧法護比山濤;唐朝宰相房玄齡認為山濤在當官和侍奉親人這兩件事上做到了兩全其美。


    總的來說,山濤是魏晉時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為西晉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文學和思想方麵,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成就。


    向秀(約 227 年 - 272 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人,是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隱居:向秀少年時即以文章俊秀聞名鄉裏,後來研讀《莊子》頗有心得,於鄉裏講學時被山濤所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濤的接引之下,向秀結識了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向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喜好打鐵,經常可以看到向秀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為其鼓風,二人配合默契,同時也以此補貼家用。向秀還經常去呂安家幫他侍弄菜園子,三人情投意合。


    被迫出仕:景元四年(263 年),嵇康和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向秀按照本郡的計劃前往洛陽,受到司馬昭的接見。此後,他從散騎侍郎官升至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但向秀在朝並不積極任職,隻是留下做官的痕跡而已,最後在任上去世。


    2. 主要思想:


    順名教而任自然:這是向秀玄學思想體係中的重要觀點。名教是以名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詞;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莊思想的代名詞。向秀的這一思想導源於《莊子》的“順人而不失己”,他第一次將“自然”與“無心”並列,提出“自然無心”的玄學概念,認為隻有“自然無心”才可以“得全於天”,要求士人“自然無心而自爾”。麵對名教,他主張采用“順”的態度,這種“順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在社會上引導了士人“任自然”的風尚。


    養生思想:向秀認為人的壽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為每個人先天稟賦的氣不同,決定了人的壽命也不同。他主張順欲,認為人的情欲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充分享受感官快樂。同時,他也強調用智順欲,認為人受形於造化,是天地間生物中最有靈性者,應運用心機和智慧滿足自己的欲望。另外,向秀還提出以禮節情,認為心智對欲望的追求要有限度,對於自然性的欲望要節之以禮,對於社會學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義。


    “自生自化”論:向秀提出了天地萬物“自生”“自化”的概念,並把它當成自己的思想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承認生和化是客觀存在,認定生和化的動力來自事物的本身,形成了魏晉玄學的另一派——崇有論的雛形。不過,向秀的崇有論還較為初始,仍沒有擺脫貴無論的影響。


    3. 著作成就:


    《莊子注》:向秀在前人對《莊子》的舊注上另辟蹊徑詮釋,為當時的士人們闡明了如何才能忘途歸真而遊於日新之道的道理,標誌著魏晉玄學由老學向莊學的轉化及晉代莊學的正式確立。向秀妙演《莊》義的遺文,主要散見於張湛的《列子注》及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陸德明的《莊子音義》等。但對於今本《莊子注》的作者是向秀還是郭象,學界仍未有定論。


    《思舊賦》:向秀赴洛陽任職途中,特意繞道山陽嵇康別墅,吊朋思友,有感而發創作了《思舊賦》。因當時社會黑暗,對不同政見者采用恐怖高壓政策,向秀對自己老友的懷念不敢直抒暢言,而是采取隱晦曲折的筆法,表達了對嵇康、呂安的冤死悲憤、惋惜的悼念之情和對司馬氏的憤懣。


    《難嵇叔夜養生論》:這是向秀針對嵇康所寫《養生論》的文章,表達了他對養生的一些獨特看法。


    王戎(公元234—公元305年),字浚衝,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白沙埠鎮)人。他是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名士、官員,出身名門望族琅琊王氏。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聰慧:王戎自幼便表現出聰慧沉著的特質。六七歲時,他在宣武場看戲,猛獸在柵欄裏吼聲震天,眾人都嚇得避走,隻有王戎一個人站在那裏不動,神色鎮定,連魏明帝在閣樓上看到了都非常驚奇。他還曾和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子樹上有很多果實,其他人都爭著去摘,隻有王戎不去,他說:“李樹在路邊而且果實那麽多,一定是苦李”,眾人摘了後發現果然是苦的。


    竹林之遊:王戎少年時,與阮籍成為忘年之交。阮籍和王戎父親王渾相熟,王戎當時在郎舍。阮籍每次去王渾的居所,待一會兒就走,但去看王戎的時候,很久才出來。阮籍曾對王渾說:“浚衝清雅高尚有見識,非你可比,和你說話,還不如和阿戎說話。”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一位,與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遊,談玄唱和。


    仕途經曆:王戎初襲父爵,後被大將軍司馬昭辟為掾屬。他曾為荊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參與西晉滅吳之戰,戰後以功封安豐縣侯,人稱“王安豐”。此後曆任侍中、光祿勳、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職。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不過,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王戎被牽連免官,後被起用為尚書令,再拜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隨晉惠帝司馬衷北伐,兵敗後隨帝迴到洛陽。同年十一月,晉惠帝被挾持遷往長安後,王戎逃奔郟縣。永興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時年七十二,諡號為“元”。


    2. 思想主張:


    王戎崇尚老莊,善於談玄。他與嵇康和阮籍主張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徹底反對入仕做官的思想不同,在崇尚自然的同時並不反對名教,是老莊和周孔並尚。他曾問阮瞻“聖人貴名教,老莊貴自然,其旨異同”,阮瞻說“將無同”(意思是名教和自然沒什麽不同),王戎讚同這個說法。這也使得他在竹林七賢中職務及官品較高,是思想較為複雜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3. 人物特點:


    識鑒過人:王戎善於識人,對於道德之士、清議之士和有社會清望的人,多進行拔擢,並且善於識辨那些表裏不一的人,不願與這類人交往。比如,他的堂弟王敦當時聲名顯赫,但王戎卻不喜歡他,多次拒絕王敦的拜訪,後來王敦果然背叛朝廷。


    至情至性:王戎重視自身情感,《世說新語》記載,他的兒子王綏幼時非常肥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王戎悲痛萬分。他認為聖人不動情,忘情世外;最底層的人談不上為情所牽掛;而對於感情最專注的,正是他們這一類人。


    為人慳吝:王戎對自家財產較為看重,大量收購園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積聚財物無數,常自執算籌,晝夜計算。他很吝嗇,女兒嫁給裴頠時向他借錢數萬,很久沒有歸還,女兒迴娘家時他臉色不好看,直到女兒把錢還給他才高興起來;一個侄兒要結婚,他送給他一件單衣,婚事辦完後又要了迴來;家裏有好李子,拿出去賣時怕別人得到種子,賣時總在果核上鑽個孔,被世人所笑。


    4. 作品及影響:


    作品:王戎善草書,《華陵帖》是他目前唯一的傳世之作,收錄在宋拓本《汝帖》之中。


    影響:王戎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其言行和思想在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為後世研究魏晉時期的文化和士人的心態提供了參考。


    劉伶(約公元221年-300年),字伯倫,西晉沛國人,是“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個人形象與性格:


    容貌醜陋:劉伶身長六尺,其貌不揚,但他對此並不在意。


    沉默少言:年少時就淡泊名利,不隨便與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關係不錯,遇到知己便有說有笑。


    不拘小節:為人灑脫,放浪形骸,不被世俗的禮儀規範所束縛。例如,他喝醉酒後,曾在屋子裏隨意赤裸著身體,即便朋友來訪也毫不在意,還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把室內當成是我的衣褲,反倒是你們,怎麽就跑到我的褲子裏來了”。


    2. 仕途經曆: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劉伶曾做過建威參軍。他向朝廷上書主張“無為而化”,但這被朝廷視為無益之策,於是他的參軍之職被罷免。此後,劉伶無心仕途,再未擔任官職。


    3. 文學成就:


    《酒德頌》:這是劉伶的傳世代表作,被收入《晉書·劉伶傳》。文章塑造了一個“行無轍跡,俯視萬物”的“大人先生”形象,歌頌了一種在酒的陶醉中灑脫自如、超越世俗是非、不計得失利害的人生狀態。該文具有藐視一切的氣概和敵視禮教的反抗精神,既批判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又抒發了壓抑的憤世之情,充滿了浪漫色彩。


    《北芒客舍詩》:這首詩是劉伶創作的一首表達旅途愁苦的詩篇。詩歌大概是他從家鄉沛縣到洛陽途中,深夜在客舍留宿時創作的。詩中借秋景和小昆蟲的振翅哀鳴描寫了旅途的困窘,傳達了思鄉之情,也隱晦地傳達了他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4. 飲酒軼事:


    鹿車荷鍤:劉伶經常乘坐鹿車,手裏抱著酒壺,讓仆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後麵,並說“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這一行為體現了他對生死的豁達態度以及對酒的癡迷。


    五鬥解酲:他沉迷飲酒,難以自拔。妻子曾勸他戒酒,他表麵上答應要祈求鬼神幫助戒酒,讓妻子準備酒肉,結果卻在祈禱時說“老天生我劉伶,愛喝美酒出名。一次喝上一斛,五鬥才解酒病。至於婦人之言,那不用聽”,之後繼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劉伶以嗜酒不羈而聞名,被後人稱為“醉侯”。他是魏晉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其作品和行為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阮鹹(生卒年不詳),字仲容,陳留尉氏人,是魏晉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關於他的一些具體介紹:


    1. 家庭出身:


    阮鹹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阮瑀是東漢建安七子之一,官至曹魏丞相椽;父親阮熙是武都太守。


    2. 性格特點:


    放達不拘:阮鹹放任曠達,不拘禮節,常與叔父阮籍一起遊山玩水,當時那些講禮義法度的人都譏諷他的行為。比如在七月七日晾曬衣物的習俗中,北邊的阮家人曬出的都是錦繡綢緞,而阮鹹卻用竹竿掛著一條粗布短褲曬在院子裏,他表示自己還不能超脫世俗,所以也學學樣子。


    率真隨性:他與族人聚會飲酒時,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裝酒,圍坐一圈開懷暢飲。當時有豬來喝盆中的酒,他也直接湊上去與豬一道喝。


    3. 仕途經曆:


    阮鹹曾任散騎侍郎。山濤曾推舉他掌管選拔人才之職,但晉武帝司馬炎認為他沉溺於飲酒,言行虛浮,沒有任用。後來,中書監荀勖嫉妒阮鹹在音律上的造詣,將他外調去做始平太守,阮鹹便一直在這個官職上直到去世。


    4. 音樂成就:


    精通音律:他對音樂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深入的理解,在當時被認為是“神解”。他善於辨別樂音的正誤,在音樂理論方麵有自己的見解,其見解集中表現在現存的《律議》中。


    樂器大師:相傳阮鹹善彈琵琶,他對傳統樂器琵琶進行了改造,製作出四弦十二柱的長頸琵琶,後人以其名字來命名,稱為“阮鹹”。今樂器大阮、中阮和小阮,係由“阮鹹”發展而來。


    5. 思想觀念:


    阮鹹喜好談玄清議,與魏晉時期許多文人一樣喜歡探討“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他與從兄阮渾合著的《周易難答論》以及著作《易義》,展現了他對《周易》的深刻研究。


    在思想上,他持名教與自然對立的觀點,將正始玄學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發展到了極端,這也正是竹林玄學或曰竹林精神的特點所在。不過,他雖然行為上縱情越禮,但內心仍信奉儒家思想,體現出思想上的分裂。


    6. 文學作品:


    阮鹹的作品見於正史著錄者僅有兩種,一是《難答論》,二是《阮鹹集》。見於其他文獻著錄者,僅有《易義》一種。但後來《阮鹹集》散佚,集中具體的作品已不得而知。


    總的來說,阮鹹以其獨特的性格、卓越的音樂才華和在文學、思想方麵的探索,成為了魏晉時期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在曆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