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孔融(153 年 - 208 年),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少年成名:
讓梨之舉:四歲時,與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拿小的,把大個的梨讓給兄長,並說這樣做才符合孝悌的規矩,這一行為使他年少時就聞名鄉裏。
少年“登龍門”:十歲時隨父親到京師洛陽,獨自拜會“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他聲稱是李家世交子弟得以進門,在與李膺及賓客交談中,反應敏捷、對答如流,讓李膺讚賞有加,由此揚名於洛陽。
2. 步入仕途:起初州郡官府爭著聘請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直到接受司徒楊賜的聘請做了司徒府掾屬,才步入仕途。曾曆任侍禦史、虎賁中郎將、北海國國相、青州刺史、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3. 主政北海:
董卓把控朝政時,因孔融說話不合其意,被轉任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青州北海國任國相。在北海,他招集士民,擴充軍隊,並聯絡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黃巾軍,但曾多次兵敗。其中一次被黃巾軍圍困,他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派兵為其解圍。
4. 與曹結怨:後來孔融被征召到許都,曹操逐步成長為北方霸主,孔融則成為許都清流名士之主。因戒懼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辭嘲戲曹操。例如曹操攻屠鄴城後,曹丕私自納娶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典故進行譏諷;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兩次致信表示反對,信中多有嘲戲、侮慢之辭。
5. 悲慘結局:曹操對孔融非常不滿,最終授意他人羅織孔融罪名。建安十三年(208 年),孔融被以任北海相時招募軍隊意圖謀反、私下會見東吳使者訕謗朝廷、不著官服出入皇宮違反禮儀、與禰衡互相吹捧行為放蕩以及宣揚“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大逆不道等罪名逮捕,連同妻子兒女一並處死。
孔融能寫詩,善作文,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文章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引喻精妙、氣勢充沛,頗受魏文帝曹丕喜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其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難曹公禁酒書》《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
陳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依附何進:漢靈帝末年,陳琳在大將軍何進門下任主簿,為其整理文書,處理事務。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想誅滅宦官,太後不聽,何進就想私自引兵進京脅迫太後,陳琳勸諫何進不要召兵入京,認為何進手握重兵,直接采取行動消滅宦官即可,一旦大量軍隊匯聚在洛陽,局勢就會失控,但何進未采納他的建議,不久便死於宦官之手,陳琳於是避難冀州。
2. 投靠袁紹:
陳琳到冀州後,被袁紹用為記室令,負責執掌章表、書記、文檄,並謀劃軍機事務十餘年之久。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派兵攻打東郡太守臧洪,久攻不下。因陳琳與臧洪有姻親關係且關係友善,袁紹就讓陳琳給臧洪寫信,陳說利害,勸他投降,臧洪迴信迴擊了陳琳的觀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起,袁紹大舉進攻公孫瓚,截獲他給兒子的書信後讓陳琳改寫。次年袁紹攻破易京,陳琳寫下《武軍賦》,記錄擊破公孫瓚的過程,張紘對此賦評價很高。
袁紹死後,陳琳繼續服務其子袁譚和袁尚。二人為爭奪權位,都試圖拉攏名士崔琰,崔琰對雙方均堅辭不受,因而獲罪下獄,陳琳參與營救,最終崔琰得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尚聽聞鄴城告急,班師營救,被曹操迎麵擊破,奔逃中被曹操包圍,陳琳作為袁尚的代表,向曹操乞降,但被曹操拒絕。
3. 歸於曹操:官渡之戰前,陳琳曾撰寫聲討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文中猛烈攻擊了曹操及其祖上三代。建安九年曹軍攻克鄴城並俘虜了陳琳後,曹操的手下都力主殺掉陳琳,但曹操認可了陳琳“當時身不由己,不得不各為其主”的解釋,加之憐惜其才能,便赦免了他,還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和阮瑀兩人共同掌管曹軍記室。
4. 後期創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陳琳隨軍前往,烏桓平定後,創作了《神武賦》。次年曹操任丞相後,陳琳隨之升遷為門下督。隨後他跟隨曹操大軍南征劉表,可能參加了赤壁之戰。赤壁戰敗後,曹操退軍至襄陽,與王粲、陳琳等一眾文人在此設酒賦詩,陳琳寫下了《神女賦》。
此後,陳琳等文人與曹丕、曹植兄弟常常在鄴城遊玩宴飲,甚至跟隨曹氏父子外出圍獵,曹氏父子常會要求陳琳等人創作命題詩賦。陳琳在這些活動中創作了《宴會詩》和《止欲賦》《武獵賦》《大暑賦》等作品。建安二十至二十一年(公元215-216年),陳琳又先後從征張魯和孫吳,作《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檄吳將校部曲文》等公文。
陳琳擅長寫作章表公文,文章喜好用典,講究對偶辭藻,具有駢體化的傾向。其作品結集十卷,約在宋代亡佚,後人輯錄各類作品共27題(篇),另有三篇歸屬有爭議。代表作品有《為袁紹檄豫州文》《檄吳將校部曲文》《飲馬長城窟行》等。其中《飲馬長城窟行》以秦朝修築長城的故事為背景,通過築城小卒與妻子的對話,描寫繁重的苦役對廣大人民的摧殘,表達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該詩以對話形式寫成,五言、七言雜用,詩風樸實、生動,具有較濃厚的漢代樂府民歌的色彩,是最早的文人擬樂府作品之一,對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徐幹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關於他的詳細介紹:
1. 個人生平:
出生時間:公元170年。
出生地:北海郡劇縣。自幼勤奮好學,15歲前能“誦文數十萬言”,20歲前“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當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但他不受世俗幹擾,專誌於學。他不慕名利,對州郡長官的征召多次拒絕,“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後來曹操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等職,他曾以病辭官,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
2. 文學成就:
作品風格:徐幹的作品以詩、辭賦、政論著稱,其賦語言華美,情感豐富;詩歌清新自然,文筆流暢。
代表作品:代表作有《中論》《答劉楨》《玄猿賦》等。《中論》較全麵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其文章風貌,對曆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其中《治學》篇強調了主觀努力的重要性;《虛道》篇用比喻形象地說明謙虛能使人受益的道理。
3. 曆史地位:徐幹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並稱為“建安七子”,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詩歌和散文被譽為建安文學的典範之作。
徐幹於公元217年不幸染病去世。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雖然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阮瑀(約165 - 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人,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在個人經曆方麵,他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建安初,曹操雅聞其名,召他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與陳琳一起負責軍國文書的撰寫。曹操很多重要的檄文、書信等都出自他們之手。
阮瑀的文學成就頗高。其詩存世不多,以《駕出北郭門行》較為著名,該詩通過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悲慘遭遇,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情感真摯深沉。在散文方麵,他擅長表章書記,文辭清峻。如他為曹操所寫的書信等,既體現曹操的意圖,又富有文采,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情境來組織文辭。
阮瑀為人比較恬淡,在政治上不太熱衷權勢。他的兒子阮籍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在文學和思想領域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應瑒(? - 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人,是“建安七子”之一。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擅長作賦。被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其作品風格較為平和,在當時的文學環境中有自己的特點。代表作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情感,反映出建安文人積極用世的精神。在文學活動中,應瑒和建安七子中的其他人交往密切,他們相互唱和,共同對建安文學的繁榮。
劉楨(186—217 年),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祖父劉梁為漢朝宗室後裔,官至尚書令,是東漢後期思想家、文學家。以下是對劉楨的具體介紹:
1.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劉楨在五言詩創作上成就頗高,與曹植並舉,被後人稱為“曹劉”。他的詩多以壯美山川為背景,借景抒情,風格清新剛勁、氣勢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調頗高。其存世的詩歌隻有 15 首,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以鬆柏等為喻,抒寫詩人的胸懷誌節,具有悲涼慷慨、高風跨俗的氣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鬆,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尤為人所稱道。此外,《贈徐幹》詩被鍾嶸評作“五言之警策”。
賦作方麵:他著名的賦作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誌賦》《瓜賦》《大暑賦》《清慮賦》等。其賦文風格獨特,一改粉飾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筆調、嫻熟的技巧、樸實準確的語言,描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譏諷時事,詠物抒情,實現了漢賦內容由宮廷轉向社會,由帝王轉向平民的轉變,篇幅也由長篇宏製轉向短小精粹,為以後的文學發展開創了先河。
2.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劉楨 5 歲能讀詩,8 歲能誦《論語》《詩經》,賦文數萬字,被眾人稱為神童。公元 197 年,因避兵亂,11 歲的劉楨隨母兄躲至許昌,在驛館中結識曹植。曹植被劉楨的飽學所折服,將其領到丞相府,兩人日夜解文作賦,誌同道合,關係日篤。後來他又結識孔融等其他五學子,他們常聚論學問。
仕曹經曆:劉楨被曹操征辟,任丞相掾屬,追隨曹操南征北討,參謀軍機。建安十六年(211 年)後,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將文學,隨侍曹丕。
“不敬”事件:劉楨性傲,不拘禮法。一次曹丕宴請諸文學,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諸人都匍伏於地,不敢仰視,獨劉楨平視不避。曹丕對此並未介意,但曹操聽說後,要治以不敬之罪。經過援救,劉楨才“減死輸作”,但是罰為苦役,終身未再受到重用。
3. 曆史評價:劉楨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才華,在當時的文學界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被人稱讚,而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後。他與其他建安七子一起,共同構成了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麵,為後世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孔融(153 年 - 208 年),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少年成名:
讓梨之舉:四歲時,與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拿小的,把大個的梨讓給兄長,並說這樣做才符合孝悌的規矩,這一行為使他年少時就聞名鄉裏。
少年“登龍門”:十歲時隨父親到京師洛陽,獨自拜會“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他聲稱是李家世交子弟得以進門,在與李膺及賓客交談中,反應敏捷、對答如流,讓李膺讚賞有加,由此揚名於洛陽。
2. 步入仕途:起初州郡官府爭著聘請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直到接受司徒楊賜的聘請做了司徒府掾屬,才步入仕途。曾曆任侍禦史、虎賁中郎將、北海國國相、青州刺史、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3. 主政北海:
董卓把控朝政時,因孔融說話不合其意,被轉任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青州北海國任國相。在北海,他招集士民,擴充軍隊,並聯絡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黃巾軍,但曾多次兵敗。其中一次被黃巾軍圍困,他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派兵為其解圍。
4. 與曹結怨:後來孔融被征召到許都,曹操逐步成長為北方霸主,孔融則成為許都清流名士之主。因戒懼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辭嘲戲曹操。例如曹操攻屠鄴城後,曹丕私自納娶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典故進行譏諷;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兩次致信表示反對,信中多有嘲戲、侮慢之辭。
5. 悲慘結局:曹操對孔融非常不滿,最終授意他人羅織孔融罪名。建安十三年(208 年),孔融被以任北海相時招募軍隊意圖謀反、私下會見東吳使者訕謗朝廷、不著官服出入皇宮違反禮儀、與禰衡互相吹捧行為放蕩以及宣揚“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大逆不道等罪名逮捕,連同妻子兒女一並處死。
孔融能寫詩,善作文,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文章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引喻精妙、氣勢充沛,頗受魏文帝曹丕喜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其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難曹公禁酒書》《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
陳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依附何進:漢靈帝末年,陳琳在大將軍何進門下任主簿,為其整理文書,處理事務。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想誅滅宦官,太後不聽,何進就想私自引兵進京脅迫太後,陳琳勸諫何進不要召兵入京,認為何進手握重兵,直接采取行動消滅宦官即可,一旦大量軍隊匯聚在洛陽,局勢就會失控,但何進未采納他的建議,不久便死於宦官之手,陳琳於是避難冀州。
2. 投靠袁紹:
陳琳到冀州後,被袁紹用為記室令,負責執掌章表、書記、文檄,並謀劃軍機事務十餘年之久。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派兵攻打東郡太守臧洪,久攻不下。因陳琳與臧洪有姻親關係且關係友善,袁紹就讓陳琳給臧洪寫信,陳說利害,勸他投降,臧洪迴信迴擊了陳琳的觀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起,袁紹大舉進攻公孫瓚,截獲他給兒子的書信後讓陳琳改寫。次年袁紹攻破易京,陳琳寫下《武軍賦》,記錄擊破公孫瓚的過程,張紘對此賦評價很高。
袁紹死後,陳琳繼續服務其子袁譚和袁尚。二人為爭奪權位,都試圖拉攏名士崔琰,崔琰對雙方均堅辭不受,因而獲罪下獄,陳琳參與營救,最終崔琰得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尚聽聞鄴城告急,班師營救,被曹操迎麵擊破,奔逃中被曹操包圍,陳琳作為袁尚的代表,向曹操乞降,但被曹操拒絕。
3. 歸於曹操:官渡之戰前,陳琳曾撰寫聲討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文中猛烈攻擊了曹操及其祖上三代。建安九年曹軍攻克鄴城並俘虜了陳琳後,曹操的手下都力主殺掉陳琳,但曹操認可了陳琳“當時身不由己,不得不各為其主”的解釋,加之憐惜其才能,便赦免了他,還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和阮瑀兩人共同掌管曹軍記室。
4. 後期創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陳琳隨軍前往,烏桓平定後,創作了《神武賦》。次年曹操任丞相後,陳琳隨之升遷為門下督。隨後他跟隨曹操大軍南征劉表,可能參加了赤壁之戰。赤壁戰敗後,曹操退軍至襄陽,與王粲、陳琳等一眾文人在此設酒賦詩,陳琳寫下了《神女賦》。
此後,陳琳等文人與曹丕、曹植兄弟常常在鄴城遊玩宴飲,甚至跟隨曹氏父子外出圍獵,曹氏父子常會要求陳琳等人創作命題詩賦。陳琳在這些活動中創作了《宴會詩》和《止欲賦》《武獵賦》《大暑賦》等作品。建安二十至二十一年(公元215-216年),陳琳又先後從征張魯和孫吳,作《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檄吳將校部曲文》等公文。
陳琳擅長寫作章表公文,文章喜好用典,講究對偶辭藻,具有駢體化的傾向。其作品結集十卷,約在宋代亡佚,後人輯錄各類作品共27題(篇),另有三篇歸屬有爭議。代表作品有《為袁紹檄豫州文》《檄吳將校部曲文》《飲馬長城窟行》等。其中《飲馬長城窟行》以秦朝修築長城的故事為背景,通過築城小卒與妻子的對話,描寫繁重的苦役對廣大人民的摧殘,表達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該詩以對話形式寫成,五言、七言雜用,詩風樸實、生動,具有較濃厚的漢代樂府民歌的色彩,是最早的文人擬樂府作品之一,對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徐幹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關於他的詳細介紹:
1. 個人生平:
出生時間:公元170年。
出生地:北海郡劇縣。自幼勤奮好學,15歲前能“誦文數十萬言”,20歲前“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當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但他不受世俗幹擾,專誌於學。他不慕名利,對州郡長官的征召多次拒絕,“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後來曹操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等職,他曾以病辭官,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
2. 文學成就:
作品風格:徐幹的作品以詩、辭賦、政論著稱,其賦語言華美,情感豐富;詩歌清新自然,文筆流暢。
代表作品:代表作有《中論》《答劉楨》《玄猿賦》等。《中論》較全麵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其文章風貌,對曆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其中《治學》篇強調了主觀努力的重要性;《虛道》篇用比喻形象地說明謙虛能使人受益的道理。
3. 曆史地位:徐幹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並稱為“建安七子”,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詩歌和散文被譽為建安文學的典範之作。
徐幹於公元217年不幸染病去世。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雖然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阮瑀(約165 - 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人,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在個人經曆方麵,他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建安初,曹操雅聞其名,召他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與陳琳一起負責軍國文書的撰寫。曹操很多重要的檄文、書信等都出自他們之手。
阮瑀的文學成就頗高。其詩存世不多,以《駕出北郭門行》較為著名,該詩通過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悲慘遭遇,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情感真摯深沉。在散文方麵,他擅長表章書記,文辭清峻。如他為曹操所寫的書信等,既體現曹操的意圖,又富有文采,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情境來組織文辭。
阮瑀為人比較恬淡,在政治上不太熱衷權勢。他的兒子阮籍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在文學和思想領域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應瑒(? - 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人,是“建安七子”之一。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擅長作賦。被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其作品風格較為平和,在當時的文學環境中有自己的特點。代表作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情感,反映出建安文人積極用世的精神。在文學活動中,應瑒和建安七子中的其他人交往密切,他們相互唱和,共同對建安文學的繁榮。
劉楨(186—217 年),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祖父劉梁為漢朝宗室後裔,官至尚書令,是東漢後期思想家、文學家。以下是對劉楨的具體介紹:
1.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劉楨在五言詩創作上成就頗高,與曹植並舉,被後人稱為“曹劉”。他的詩多以壯美山川為背景,借景抒情,風格清新剛勁、氣勢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調頗高。其存世的詩歌隻有 15 首,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以鬆柏等為喻,抒寫詩人的胸懷誌節,具有悲涼慷慨、高風跨俗的氣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鬆,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尤為人所稱道。此外,《贈徐幹》詩被鍾嶸評作“五言之警策”。
賦作方麵:他著名的賦作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誌賦》《瓜賦》《大暑賦》《清慮賦》等。其賦文風格獨特,一改粉飾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筆調、嫻熟的技巧、樸實準確的語言,描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譏諷時事,詠物抒情,實現了漢賦內容由宮廷轉向社會,由帝王轉向平民的轉變,篇幅也由長篇宏製轉向短小精粹,為以後的文學發展開創了先河。
2.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劉楨 5 歲能讀詩,8 歲能誦《論語》《詩經》,賦文數萬字,被眾人稱為神童。公元 197 年,因避兵亂,11 歲的劉楨隨母兄躲至許昌,在驛館中結識曹植。曹植被劉楨的飽學所折服,將其領到丞相府,兩人日夜解文作賦,誌同道合,關係日篤。後來他又結識孔融等其他五學子,他們常聚論學問。
仕曹經曆:劉楨被曹操征辟,任丞相掾屬,追隨曹操南征北討,參謀軍機。建安十六年(211 年)後,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將文學,隨侍曹丕。
“不敬”事件:劉楨性傲,不拘禮法。一次曹丕宴請諸文學,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諸人都匍伏於地,不敢仰視,獨劉楨平視不避。曹丕對此並未介意,但曹操聽說後,要治以不敬之罪。經過援救,劉楨才“減死輸作”,但是罰為苦役,終身未再受到重用。
3. 曆史評價:劉楨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才華,在當時的文學界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被人稱讚,而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後。他與其他建安七子一起,共同構成了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麵,為後世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