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會(?—635 年),滑州胙城縣人,是隋朝大業至唐朝貞觀年間的大臣。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首預舉義:
劉政會出身於河南劉氏,《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稱其家族“本出匈奴之族”。隋朝大業年間,他擔任太原鷹揚府司馬。
大業十三年(617 年),右驍衛將軍李淵升任太原留守,劉政會所部隸屬其麾下。當時,李淵與晉陽縣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密謀起兵造反,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到晉祠祈雨,企圖將其殺死,以向隋煬帝邀功請賞。李淵提前獲悉此事,指使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借機囚斬二人。李淵在晉陽起兵後,自封大將軍,劉政會因功被任命為大將軍府戶曹參軍,隨後又隨李淵攻陷長安。十一月,李淵進封丞相,任命劉政會為丞相府掾。
2. 留守晉陽:
武德元年(618 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劉政會被授為衛尉少卿,奉命留守晉陽。他經營後方根據地,對內撫慰軍士,對外和睦外族,遠近之人都對他心悅誠服。
3. 被俘與迴歸:
武德二年(619 年),劉武周進攻晉陽,晉陽土豪薛深開城迎接劉武周,晉陽城失陷,劉政會被俘虜。但他忠心不屈,雖被俘仍不忘秘密向李淵告知敵方軍情。
武德二年(619 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等率軍大敗劉武周,收複晉陽,劉政會得以迴歸唐朝,被恢複原有官爵。
4. 後期任職與去世:
迴歸唐朝後,劉政會曆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獲封邢國公。貞觀初年,改任洪州都督,並得賜實封食邑三百戶。
貞觀九年(635 年),劉政會病逝。太宗追贈他為民部尚書,加諡號為襄,後追封渝國公。永徽五年(654 年)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重新追贈劉政會為並州都督。
劉政會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對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一名。
唐儉(公元579年 - 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人,唐朝大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封為莒國公。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年經曆:
唐儉的父親唐鑒為隋戎州刺史,與高祖李淵是舊識,所以唐儉與李世民在太原時就經常一起遊玩。
大業十三年(617 年)初,李淵任太原留守,當時天下大亂,唐儉勸李淵抓住時機起兵,他談古論今,為李淵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李淵對其言聽計從,並拜唐儉為“大將軍府記室,加位正議大夫”。
2. 戰爭中的經曆:
霍邑之戰:617 年七月,李淵從太原起兵,進軍至賈胡堡時遇到困難,淫雨成災、糧草不繼,還有劉武周聯合突厥進攻太原的傳聞。李淵征求眾將意見,多數人主張還師太原,唐儉則主張繼續前進,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攻克了霍邑。
武周叛亂被俘與立功:武德二年(619 年)九月,劉武周進攻太原,唐軍戰敗,唐儉與李孝基、獨孤懷恩等都被俘虜。被俘期間,唐儉發現獨孤懷恩對唐高祖不滿,陰謀造反,於是通過尉遲敬德,讓劉世讓返迴大唐,向唐高祖通報這個消息,解了高祖之危。後來劉武周敗亡,唐儉封府庫、記錄兵器甲胄等待秦王接收。高祖嘉獎唐儉,讓他官複原職,仍為並州道安撫大使,還任命他為禮部尚書等職。
劉黑闥之戰:武德四年(621 年)五月,李世民打敗竇建德,七月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舉兵反唐,唐儉參加了對劉黑闥的作戰,並且親赴敵城分析局勢利害關係,幫助唐軍“不勞飛箭,便下聊城”。
出使突厥:
貞觀元年,唐儉曾出使過一次東突厥,對東突厥的情況有所了解。貞觀四年(630 年),唐太宗圍剿東突厥,頡利可汗表示願意臣服,唐太宗遣唐儉為使前往突厥。唐儉與頡利每日宴會,放鬆了頡利的警惕,而李靖趁機襲擒頡利可汗,唐儉得以脫身返迴長安。
3. 晚年及身後事:
唐儉居官時不太留心事務,常與賓客縱酒為樂,不時犯一些小錯,曾因此被李世民貶官。永徽初,他致仕退休,加特進。顯慶元年(656 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昭陵。
唐儉對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外交方麵有一定的貢獻,並且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和戰爭環境中多次化險為夷,得以善終。
李積(594 年—669 年),原姓徐,名世積,字懋功,唐高祖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稱李積。他是隋末唐初重要將領,唐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早年投身瓦崗軍:
李積出生於曹州離狐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樂善好施。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 年),17 歲的徐世積投靠在瓦崗寨反隋義軍首領翟讓。他善謀略,建議翟讓劫掠永濟渠上的過往船隻以養護軍隊,使瓦崗軍在一年多時間內發展至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616 年),李密投靠瓦崗寨,徐世積跟隨李密作戰,在李密的指揮下,瓦崗軍攻占金堤關和滎陽郡大部縣城。在與隋將張須陀的戰鬥中,李密指揮軍隊大敗隋軍,張須陀戰死。
大業十三年(617 年),徐世積與王伯當等勸說翟讓讓位給李密,李密稱魏公後,封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之後徐世積又建議並帶兵攻克倉城黎陽,開倉放糧,征募到二十餘萬人的隊伍。但瓦崗軍壯大後內部發生爭權,翟讓被李密設計除去,徐世積在混亂中身負重傷。
2. 歸降大唐:
唐武德元年(618 年),隋將宇文化及勒死隋煬帝後北上,徐世積鎮守的黎陽倉被宇文化及兵圍,他與李密率領的援軍一起擊敗宇文化及。同年九月,王世充出兵討伐瓦崗軍,瓦崗軍瓦解,李密投降唐王朝,徐世積接管了李密之前所轄之地。
武德二年(619 年),徐世積將轄地的土地與戶口統計後交由李密上呈給唐高祖李淵,因其不肯越過李密獻地而為自己邀功,唐高祖讚其純臣,賜其李姓,授職黎州總管,加封萊國公、上柱國。同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徐世積奉令統率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後來他被竇建德俘虜,為救人質隻好投降竇建德,但最終還是歸降了唐朝。
3. 隨唐征戰,屢立戰功: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三年(620 年)起,李積跟隨秦王李世民征伐劉武周、竇建德、徐圓朗、劉黑闥等反唐勢力。在與劉武周的戰爭中,他跟隨李世民在雀鼠穀一日八戰八勝,斬獲數萬敵軍;在討伐王世充時,他接管鄭州,擊退鄭國太子王玄應,勸降滎州刺史魏陸;在虎牢關之戰中,他暗中策應,幫助唐軍俘獲鄭國荊王王行本。竇建德應王世充請求增援,戰敗被俘,王世充也隨後被殺。
武德五年(622 年),李世民迴朝後,李積留下來繼續討伐與劉黑闥聯兵作亂的魯王徐圓朗,最終擒殺徐圓朗,平定兗州。
武德七年(624 年),他隨趙郡王李孝恭和大將李靖一同征討位於江淮的輔公祏起義軍,率領步騎兵渡過淮河,攻克壽陽城,進抵硤石,攻破敵軍,平定江南。
對外戰爭:
擊敗東突厥:唐朝建立初期,東突厥多次南下侵擾。武德八年(625 年),李積為行軍總管,在太穀擊退突厥入侵。貞觀四年(630 年),他與李靖一起滅掉東突厥。
兩擊薛延陀:薛延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貞觀年間,李積兩次率軍擊敗薛延陀,維護了唐朝北方的邊境安全。
攻滅高句麗:總章元年(668 年),李積指揮軍隊伐滅高句麗,這是他軍事生涯中的又一重大勝利。
4. 晚年及身後事:
唐高宗即位後,對李積信任有加,不斷擢升他的官職。永徽六年(655 年),在唐高宗改立皇後時,李積予以支持,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後的信任。
總章二年(669 年),李積升任太子太師,並在同年十二月病逝,終年七十六歲(《新唐書》認為李積享年八十六歲),被允隨葬昭陵,追贈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追諡為“貞武”。後來,他因孫子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被掘墳碎棺,家族覆滅。
李積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他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為唐朝的建立、統一和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瓊(?—638 年),字叔寶,齊州曆城人。他是隋末唐初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民間與尉遲敬德被奉為“門神”。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仕隋時期:
受來護兒看重:秦瓊祖上三代在北朝為官。隋朝大業年間,秦瓊入伍,於隋將來護兒帳內任職,受到來護兒的看重,來護兒認為其驍勇善戰、誌向遠大。秦瓊母親病逝後,來護兒還親自前去吊唁。
跟隨張須陀征戰:大業十年(614 年),秦瓊跟隨齊郡通守張須陀於下邳征討盧明月。當時盧明月擁兵十餘萬,張須陀兵力不足萬人,雙方激戰十餘日,隋軍糧盡。張須陀采用誘敵之計,派秦瓊和羅士信各帶一千精銳埋伏,最終成功偷襲盧明月營寨,大破敵軍,秦瓊由此勇武之名遠近聞名。此後,秦瓊又跟隨張須陀與起義軍孫雅宣於海曲激戰,他先登破城,大敗孫雅宣,被任命為建節尉。後來張須陀在與李密的戰鬥中戰死,秦瓊便到裴仁基麾下效力。
2. 投奔瓦崗
效力李密:隋朝大業十三年(617 年),裴仁基與監軍禦史蕭懷靜不和,殺了蕭懷靜後率部以虎牢關投降瓦崗寨,秦瓊也跟隨裴仁基一起投奔瓦崗。李密得知後非常高興,任命秦瓊擔任帳內驃騎,待遇優厚。
黎陽之戰救李密:第二年,李密與宇文化及於黎陽大戰,李密被流矢擊中墜馬昏厥,部將驚慌逃竄,追兵趕到時,秦瓊拚死守護李密,護送其脫離險境。隨後秦瓊收攏逃兵,又與宇文化及展開激戰,徹底擊退宇文化及的軍隊。
3. 棄鄭歸唐:
暫歸王世充:魏公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元氣大傷,後被王世充擊敗。秦瓊等瓦崗將領被俘後,歸順了王世充,秦瓊被任命為龍驤大將軍。但因厭惡王世充奸詐的為人,秦瓊決定離開。
歸降唐朝:秦瓊聯合程咬金等人於兩軍陣前投奔唐軍。加入唐朝後,高祖李淵安排秦瓊前往秦王府任職,太宗李世民知道秦瓊勇猛,對其十分尊重,後任命他為馬軍總管,跟隨李世民前往長春宮鎮守。
4. 為唐征戰:
破宋金剛:武德二年(619 年)十一月,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攻陷晉州與澮州,唐朝震驚。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宋金剛,秦瓊等武將跟隨。秦瓊統兵於美良川大敗尉遲敬德,後又參與介休之戰,與李積、程咬金等將領一起在秦王李世民的指揮下大敗宋金剛,被李淵賜予百斤黃金、六千段雜彩,並加封上柱國。
決戰虎牢:武德三年(620 年)七月,秦瓊擔任先鋒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的王世充。次年,夏王竇建德統帥十萬大軍救援王世充,秦瓊等將領跟隨李世民進駐虎牢關抵禦竇建德。最終,李世民等人成功擊敗竇建德,王世充也出城投降。戰後秦瓊獲封翼國公爵位,賞賜百斤黃金和七千段帛。
從平河北:武德四年(621 年)末,夏王竇建德舊將劉黑闥舉兵反唐,秦瓊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武德五年(622 年)正月,秦瓊統兵跟隨李世民駐紮於肥鄉,後跟隨李世民攻打劉黑闥的馬軍,斬首一萬餘級,劉黑闥僅帶二百騎兵逃往突厥。秦瓊因功獲賞千段。
5. 晚年及去世:
參與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秦瓊參與玄武門之變,跟隨秦王李世民射殺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事後秦瓊被任命為左武衛大將軍,獲得七百戶的實封賞賜。
因病去世:貞觀年間,秦瓊經常生病養病,他認為這是自己曆經二百餘戰、屢受重創的結果。貞觀十二年(638 年),秦瓊去世。唐太宗李世民追贈其昭陵,並下令在秦瓊墳墓前立石人馬,用以表彰秦瓊的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639 年),秦瓊被改封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 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 24 人登上淩煙閣。
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敬重和賞識。他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的傳奇英雄。
1. 首預舉義:
劉政會出身於河南劉氏,《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稱其家族“本出匈奴之族”。隋朝大業年間,他擔任太原鷹揚府司馬。
大業十三年(617 年),右驍衛將軍李淵升任太原留守,劉政會所部隸屬其麾下。當時,李淵與晉陽縣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密謀起兵造反,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到晉祠祈雨,企圖將其殺死,以向隋煬帝邀功請賞。李淵提前獲悉此事,指使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借機囚斬二人。李淵在晉陽起兵後,自封大將軍,劉政會因功被任命為大將軍府戶曹參軍,隨後又隨李淵攻陷長安。十一月,李淵進封丞相,任命劉政會為丞相府掾。
2. 留守晉陽:
武德元年(618 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劉政會被授為衛尉少卿,奉命留守晉陽。他經營後方根據地,對內撫慰軍士,對外和睦外族,遠近之人都對他心悅誠服。
3. 被俘與迴歸:
武德二年(619 年),劉武周進攻晉陽,晉陽土豪薛深開城迎接劉武周,晉陽城失陷,劉政會被俘虜。但他忠心不屈,雖被俘仍不忘秘密向李淵告知敵方軍情。
武德二年(619 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等率軍大敗劉武周,收複晉陽,劉政會得以迴歸唐朝,被恢複原有官爵。
4. 後期任職與去世:
迴歸唐朝後,劉政會曆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獲封邢國公。貞觀初年,改任洪州都督,並得賜實封食邑三百戶。
貞觀九年(635 年),劉政會病逝。太宗追贈他為民部尚書,加諡號為襄,後追封渝國公。永徽五年(654 年)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重新追贈劉政會為並州都督。
劉政會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對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一名。
唐儉(公元579年 - 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人,唐朝大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封為莒國公。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年經曆:
唐儉的父親唐鑒為隋戎州刺史,與高祖李淵是舊識,所以唐儉與李世民在太原時就經常一起遊玩。
大業十三年(617 年)初,李淵任太原留守,當時天下大亂,唐儉勸李淵抓住時機起兵,他談古論今,為李淵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李淵對其言聽計從,並拜唐儉為“大將軍府記室,加位正議大夫”。
2. 戰爭中的經曆:
霍邑之戰:617 年七月,李淵從太原起兵,進軍至賈胡堡時遇到困難,淫雨成災、糧草不繼,還有劉武周聯合突厥進攻太原的傳聞。李淵征求眾將意見,多數人主張還師太原,唐儉則主張繼續前進,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攻克了霍邑。
武周叛亂被俘與立功:武德二年(619 年)九月,劉武周進攻太原,唐軍戰敗,唐儉與李孝基、獨孤懷恩等都被俘虜。被俘期間,唐儉發現獨孤懷恩對唐高祖不滿,陰謀造反,於是通過尉遲敬德,讓劉世讓返迴大唐,向唐高祖通報這個消息,解了高祖之危。後來劉武周敗亡,唐儉封府庫、記錄兵器甲胄等待秦王接收。高祖嘉獎唐儉,讓他官複原職,仍為並州道安撫大使,還任命他為禮部尚書等職。
劉黑闥之戰:武德四年(621 年)五月,李世民打敗竇建德,七月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舉兵反唐,唐儉參加了對劉黑闥的作戰,並且親赴敵城分析局勢利害關係,幫助唐軍“不勞飛箭,便下聊城”。
出使突厥:
貞觀元年,唐儉曾出使過一次東突厥,對東突厥的情況有所了解。貞觀四年(630 年),唐太宗圍剿東突厥,頡利可汗表示願意臣服,唐太宗遣唐儉為使前往突厥。唐儉與頡利每日宴會,放鬆了頡利的警惕,而李靖趁機襲擒頡利可汗,唐儉得以脫身返迴長安。
3. 晚年及身後事:
唐儉居官時不太留心事務,常與賓客縱酒為樂,不時犯一些小錯,曾因此被李世民貶官。永徽初,他致仕退休,加特進。顯慶元年(656 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昭陵。
唐儉對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外交方麵有一定的貢獻,並且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和戰爭環境中多次化險為夷,得以善終。
李積(594 年—669 年),原姓徐,名世積,字懋功,唐高祖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稱李積。他是隋末唐初重要將領,唐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早年投身瓦崗軍:
李積出生於曹州離狐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樂善好施。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 年),17 歲的徐世積投靠在瓦崗寨反隋義軍首領翟讓。他善謀略,建議翟讓劫掠永濟渠上的過往船隻以養護軍隊,使瓦崗軍在一年多時間內發展至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616 年),李密投靠瓦崗寨,徐世積跟隨李密作戰,在李密的指揮下,瓦崗軍攻占金堤關和滎陽郡大部縣城。在與隋將張須陀的戰鬥中,李密指揮軍隊大敗隋軍,張須陀戰死。
大業十三年(617 年),徐世積與王伯當等勸說翟讓讓位給李密,李密稱魏公後,封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之後徐世積又建議並帶兵攻克倉城黎陽,開倉放糧,征募到二十餘萬人的隊伍。但瓦崗軍壯大後內部發生爭權,翟讓被李密設計除去,徐世積在混亂中身負重傷。
2. 歸降大唐:
唐武德元年(618 年),隋將宇文化及勒死隋煬帝後北上,徐世積鎮守的黎陽倉被宇文化及兵圍,他與李密率領的援軍一起擊敗宇文化及。同年九月,王世充出兵討伐瓦崗軍,瓦崗軍瓦解,李密投降唐王朝,徐世積接管了李密之前所轄之地。
武德二年(619 年),徐世積將轄地的土地與戶口統計後交由李密上呈給唐高祖李淵,因其不肯越過李密獻地而為自己邀功,唐高祖讚其純臣,賜其李姓,授職黎州總管,加封萊國公、上柱國。同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徐世積奉令統率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後來他被竇建德俘虜,為救人質隻好投降竇建德,但最終還是歸降了唐朝。
3. 隨唐征戰,屢立戰功: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三年(620 年)起,李積跟隨秦王李世民征伐劉武周、竇建德、徐圓朗、劉黑闥等反唐勢力。在與劉武周的戰爭中,他跟隨李世民在雀鼠穀一日八戰八勝,斬獲數萬敵軍;在討伐王世充時,他接管鄭州,擊退鄭國太子王玄應,勸降滎州刺史魏陸;在虎牢關之戰中,他暗中策應,幫助唐軍俘獲鄭國荊王王行本。竇建德應王世充請求增援,戰敗被俘,王世充也隨後被殺。
武德五年(622 年),李世民迴朝後,李積留下來繼續討伐與劉黑闥聯兵作亂的魯王徐圓朗,最終擒殺徐圓朗,平定兗州。
武德七年(624 年),他隨趙郡王李孝恭和大將李靖一同征討位於江淮的輔公祏起義軍,率領步騎兵渡過淮河,攻克壽陽城,進抵硤石,攻破敵軍,平定江南。
對外戰爭:
擊敗東突厥:唐朝建立初期,東突厥多次南下侵擾。武德八年(625 年),李積為行軍總管,在太穀擊退突厥入侵。貞觀四年(630 年),他與李靖一起滅掉東突厥。
兩擊薛延陀:薛延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貞觀年間,李積兩次率軍擊敗薛延陀,維護了唐朝北方的邊境安全。
攻滅高句麗:總章元年(668 年),李積指揮軍隊伐滅高句麗,這是他軍事生涯中的又一重大勝利。
4. 晚年及身後事:
唐高宗即位後,對李積信任有加,不斷擢升他的官職。永徽六年(655 年),在唐高宗改立皇後時,李積予以支持,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後的信任。
總章二年(669 年),李積升任太子太師,並在同年十二月病逝,終年七十六歲(《新唐書》認為李積享年八十六歲),被允隨葬昭陵,追贈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追諡為“貞武”。後來,他因孫子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被掘墳碎棺,家族覆滅。
李積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他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為唐朝的建立、統一和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瓊(?—638 年),字叔寶,齊州曆城人。他是隋末唐初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民間與尉遲敬德被奉為“門神”。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曆:
1. 仕隋時期:
受來護兒看重:秦瓊祖上三代在北朝為官。隋朝大業年間,秦瓊入伍,於隋將來護兒帳內任職,受到來護兒的看重,來護兒認為其驍勇善戰、誌向遠大。秦瓊母親病逝後,來護兒還親自前去吊唁。
跟隨張須陀征戰:大業十年(614 年),秦瓊跟隨齊郡通守張須陀於下邳征討盧明月。當時盧明月擁兵十餘萬,張須陀兵力不足萬人,雙方激戰十餘日,隋軍糧盡。張須陀采用誘敵之計,派秦瓊和羅士信各帶一千精銳埋伏,最終成功偷襲盧明月營寨,大破敵軍,秦瓊由此勇武之名遠近聞名。此後,秦瓊又跟隨張須陀與起義軍孫雅宣於海曲激戰,他先登破城,大敗孫雅宣,被任命為建節尉。後來張須陀在與李密的戰鬥中戰死,秦瓊便到裴仁基麾下效力。
2. 投奔瓦崗
效力李密:隋朝大業十三年(617 年),裴仁基與監軍禦史蕭懷靜不和,殺了蕭懷靜後率部以虎牢關投降瓦崗寨,秦瓊也跟隨裴仁基一起投奔瓦崗。李密得知後非常高興,任命秦瓊擔任帳內驃騎,待遇優厚。
黎陽之戰救李密:第二年,李密與宇文化及於黎陽大戰,李密被流矢擊中墜馬昏厥,部將驚慌逃竄,追兵趕到時,秦瓊拚死守護李密,護送其脫離險境。隨後秦瓊收攏逃兵,又與宇文化及展開激戰,徹底擊退宇文化及的軍隊。
3. 棄鄭歸唐:
暫歸王世充:魏公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元氣大傷,後被王世充擊敗。秦瓊等瓦崗將領被俘後,歸順了王世充,秦瓊被任命為龍驤大將軍。但因厭惡王世充奸詐的為人,秦瓊決定離開。
歸降唐朝:秦瓊聯合程咬金等人於兩軍陣前投奔唐軍。加入唐朝後,高祖李淵安排秦瓊前往秦王府任職,太宗李世民知道秦瓊勇猛,對其十分尊重,後任命他為馬軍總管,跟隨李世民前往長春宮鎮守。
4. 為唐征戰:
破宋金剛:武德二年(619 年)十一月,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攻陷晉州與澮州,唐朝震驚。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宋金剛,秦瓊等武將跟隨。秦瓊統兵於美良川大敗尉遲敬德,後又參與介休之戰,與李積、程咬金等將領一起在秦王李世民的指揮下大敗宋金剛,被李淵賜予百斤黃金、六千段雜彩,並加封上柱國。
決戰虎牢:武德三年(620 年)七月,秦瓊擔任先鋒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的王世充。次年,夏王竇建德統帥十萬大軍救援王世充,秦瓊等將領跟隨李世民進駐虎牢關抵禦竇建德。最終,李世民等人成功擊敗竇建德,王世充也出城投降。戰後秦瓊獲封翼國公爵位,賞賜百斤黃金和七千段帛。
從平河北:武德四年(621 年)末,夏王竇建德舊將劉黑闥舉兵反唐,秦瓊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武德五年(622 年)正月,秦瓊統兵跟隨李世民駐紮於肥鄉,後跟隨李世民攻打劉黑闥的馬軍,斬首一萬餘級,劉黑闥僅帶二百騎兵逃往突厥。秦瓊因功獲賞千段。
5. 晚年及去世:
參與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秦瓊參與玄武門之變,跟隨秦王李世民射殺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事後秦瓊被任命為左武衛大將軍,獲得七百戶的實封賞賜。
因病去世:貞觀年間,秦瓊經常生病養病,他認為這是自己曆經二百餘戰、屢受重創的結果。貞觀十二年(638 年),秦瓊去世。唐太宗李世民追贈其昭陵,並下令在秦瓊墳墓前立石人馬,用以表彰秦瓊的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639 年),秦瓊被改封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 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 24 人登上淩煙閣。
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敬重和賞識。他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的傳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