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643年)是唐朝初期的名將,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及早期經曆:
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是豳(bin)州三水人,為東漢司徒侯霸的後人,後燕散騎常侍侯龕的十世孫,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郡公侯植之孫,潞國太夫人竇娘子第五子。他少時以勇武自稱,唐朝建立後加入秦王府,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討,因功累遷左虞侯和車騎將軍,爵封全椒縣子。
2. 主要功績:
參與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攻打唐朝邊境,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欲舉事除掉秦王李世民。侯君集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勸說李世民,並幫助其製定行動方案。六月四日,侯君集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輔佐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李世民繼位後,論功行賞,侯君集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五人功居第一,晉升為左衛將軍,爵封為潞國公,賜食邑一千戶。
征討吐穀渾:貞觀八年(634年)十二月,吐穀渾進犯唐朝邊疆,侯君集輔佐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出征吐穀渾。李靖采納侯君集之策,兵分兩路,最終攻滅吐穀渾。此役後侯君集因功改封陳國公,轉任吏部尚書,授予光祿大夫。
攻滅高昌: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阻斷西域商路,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擔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攻滅高昌。他指揮唐軍一路攻破高昌的多座城池,俘獲麹智盛及其高昌國官吏,刻石記功後班師迴朝。
3. 性格特點與結局:
侯君集本為武將,不好讀書,受到太宗李世民重用後才開始讀書。主持官員選舉與考核時,出將入相,皆被稱讚,但他也逐漸變得居功自傲。在攻滅高昌後,他未經請示便私自發配無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國的珍寶,還不能製止手下將士偷盜寶物,返迴長安後被人彈劾而下獄。雖經中書侍郎岑文本上書求情獲釋,但他內心非常不快。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侯君集因與李承乾密謀被殺。太宗李世民念其有大功於社稷,特赦其妻及一子以祭祀。侯君集的畫像曾與長孫無忌等人一同圖形於淩煙閣,但後來李世民因不忍看到他的畫像,不再登上淩煙閣。
總的來說,侯君集是唐朝初期一位有勇有謀、戰功赫赫的將領,但他的性格缺陷和不當行為導致了最終的悲劇結局。他的經曆也成為了唐朝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為後人所研究和反思。
侯君集謀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 個人心態失衡:
滅高昌後的牢獄之災使其心生不滿:貞觀十三年,侯君集攻滅高昌後,未經請示便私自發配無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國的珍寶。班師迴朝後,他因此事被人彈劾而下獄。雖然後經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求情被釋放,但侯君集自以為攻滅高昌立下大功,卻因這些“小事”受到下獄的待遇,內心非常不快,認為皇上賞罰不公,對唐太宗產生了怨恨。這種不滿情緒長期積累,使得他對朝廷的忠誠度逐漸降低。
性格桀驁不馴,不知進退: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少時以勇武自稱,性格中帶有一定的自負和傲慢。在獲得戰功後,他更加居功自傲,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和地位。這種性格特點使得他在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時,容易產生偏激的想法和行為。
2. 外部環境的影響:
太子李承乾的拉攏: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擔憂自己被廢,知曉侯君集心有怨恨,於是與其私下交往謀劃。李承乾的女婿賀蘭楚石擔任太子府千牛衛,多次帶領侯君集進入東宮。侯君集覺得李承乾懦弱無能,認為如能扶助其即位,自己就可登上攝政寶座,於是便參與到李承乾的謀反計劃中。
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唐朝初期,朝廷內部存在著各種政治勢力的鬥爭。侯君集可能感受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選擇了謀反這條極端的道路。
總之,侯君集謀反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性格和心態的問題,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他的謀反行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結局,也給唐朝的政治穩定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張公瑾(594 年 - 632 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他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將領,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八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年經曆:
張公瑾原是王世充的部下,擔任洧州長史一職。李淵建唐之後,張公瑾與洧州刺史崔樞一起獻城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鄒州別駕,後累遷右武候長史。
後來徐圓朗叛軍攻陷楚丘,企圖圍攻虞城。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命崔樞、張公謹率領各州豪強作質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衛虞城。盡管有人擔心他們會叛變,但張公謹二人堅守虞城,使叛軍難以攻破,最終撤軍。這一事件讓張公瑾開始受到關注。
2. 玄武門之變: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李世民向張公瑾求取自保的辦法,張公瑾的迴答合李世民心意,逐漸受到器重。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對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一事猶豫不決,於是請人占卜吉兇。此時張公瑾從外而入,一把搶過占卜用的龜甲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猶豫不決的事情,現在事情並無疑難,為什麽還要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這番話讓李世民下定了除掉李建成的決心。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外,發動突襲,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斬殺。隨後太子府與齊王府的人率軍趕到玄武門報仇,張公瑾憑借臂力驚人,獨自關閉大門,死守玄武門,抵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3. 討伐東突厥:
李世民繼位後,張公謹升任左武侯將軍,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630 年),張公瑾上奏朝廷,認為可以討伐東突厥,並列舉六條理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認可。
隨後,兵部尚書李靖被任命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貞觀四年(630 年),張公謹隨李靖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漠北之地盡皆歸屬大唐。李世民大喜,封張公謹為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
4. 英年早逝:貞觀六年(632 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過世,年僅三十九歲。李世民對他的離世感到哀痛,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襄。貞觀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改封郯國公。
程知節(589 年-665 年 2 月 26 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人。他是唐朝開國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經曆:
1. 早年經曆:
程知節出身東平程氏,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北齊晉州司馬;父親程婁,濟州大中正,後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他自幼驍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
隋煬帝大業六年(610 年)起,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裏。後來投奔瓦崗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程知節領導其中一軍,受到李密厚待。
2. 輾轉歸唐: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王世充軍攻擊單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節及裴行儼增援。戰鬥中,裴行儼中流矢墜馬,程知節連斬數人,抱起裴行儼向後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體,程知節將槊折斷,殺了追兵才逃脫。
李密戰敗後,程知節被王世充俘獲,王世充任命他為將軍,待之甚厚。但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程知節與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數十人於武德二年(619 年)一起投唐,被任命為秦王府左三統軍。
3. 跟隨李世民屢立戰功:
程知節追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勢力,每逢作戰,常常舉旗先登,因屢立戰功被封為宿國公。
武德七年(624 年),太子李建成上向李淵進讒言,派程知節出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告知李世民說:“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要想使自己得到長久的保全,能做得到嗎?知節有死而已,不敢離開大王身邊!”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程知節亦參與其中。玄武門之變後,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享受實封七百戶。
4. 唐朝建立後的仕途:
貞觀元年(627 年),授使持節都督瀘、戎、榮三州諸軍事、瀘州刺史,曾鎮壓鐵山獠人叛亂,獲賞賜絹二百匹、禦服玉帶一條。
貞觀七年(633 年),拜左領軍大將軍。第二子程處亮封東阿縣公,授駙馬都尉,迎娶 10 歲的清河公主。此後曆任多種官職,如檢校原州都督、蔣王府長史等。貞觀十一年(637 年),被授為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真食七百戶,子孫代代承襲。不久,又使持節都督幽、易、檀、平、燕、媯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
5. 晚年出征與結局:
顯慶元年(公元 656 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在戰爭中,因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前軍總管蘇定方的功勞,勸說程知節不要急追敵寇,導致唐軍貽誤戰機,又在恆篤城屠殺歸降的胡人。迴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但程知節氣短,上表辭官。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 年 2 月 27 日),程知節在懷德裏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諡曰襄公。
曆史上對程知節的評價較為正麵,他勇猛善戰、忠誠正直,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程知節的形象也常常被塑造為性格豪爽、重情重義的猛將。
虞世南(558 年 - 638 年 7 月 11 日),字伯施,越州餘姚人。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學習:虞世南出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他自幼勤奮好學,曾跟隨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法師學習書法,後又與兄虞世基一起跟隨《玉篇》的作者顧野王學習,兄弟二人學習刻苦,甚至顧不上洗臉梳頭。
陳隋時期:陳文帝高荔行召虞世南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隋文帝楊堅滅陳後,虞世南兄弟二人同入長安,名聲大噪。在隋朝,虞世南被授秘書郎,成為隋煬帝的文學侍臣。但隋煬帝喜愛他的才華,卻討厭他過於剛直的性格,所以虞世南始終不受重用。
初唐時期:武德四年,李世民滅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轉記室,與房玄齡、褚亮等同封為秦府“十八學士”。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拜虞世南為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
2. 主要成就:
書法方麵: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在日本,歐陽詢、褚遂良和虞世南被稱為“唐初三大家”。其書法繼承二王傳統,風格外圓內方、細大不捐、平和圓融,被評價為“內含剛柔”。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序》《汝南公主墓誌》等。
文學方麵:虞世南私人修纂的《北堂書鈔》是現存最早的古類書之一。他的詩歌留存雖不算多,但體現了詩歌發展的隋唐之變。詩歌風格清新雅正,意境優美,如《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以蟬自喻,表達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政治方麵: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深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他多次直言進諫,對唐太宗治理國家有一定的影響。
3. 曆史評價:虞世南在曆史上受到很高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曾稱讚他“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後世也對他的書法和文學成就讚譽有加。
虞世南的一生,曆經陳、隋、唐三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出身及早期經曆:
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是豳(bin)州三水人,為東漢司徒侯霸的後人,後燕散騎常侍侯龕的十世孫,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郡公侯植之孫,潞國太夫人竇娘子第五子。他少時以勇武自稱,唐朝建立後加入秦王府,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討,因功累遷左虞侯和車騎將軍,爵封全椒縣子。
2. 主要功績:
參與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攻打唐朝邊境,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欲舉事除掉秦王李世民。侯君集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勸說李世民,並幫助其製定行動方案。六月四日,侯君集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輔佐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李世民繼位後,論功行賞,侯君集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五人功居第一,晉升為左衛將軍,爵封為潞國公,賜食邑一千戶。
征討吐穀渾:貞觀八年(634年)十二月,吐穀渾進犯唐朝邊疆,侯君集輔佐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出征吐穀渾。李靖采納侯君集之策,兵分兩路,最終攻滅吐穀渾。此役後侯君集因功改封陳國公,轉任吏部尚書,授予光祿大夫。
攻滅高昌: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阻斷西域商路,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擔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攻滅高昌。他指揮唐軍一路攻破高昌的多座城池,俘獲麹智盛及其高昌國官吏,刻石記功後班師迴朝。
3. 性格特點與結局:
侯君集本為武將,不好讀書,受到太宗李世民重用後才開始讀書。主持官員選舉與考核時,出將入相,皆被稱讚,但他也逐漸變得居功自傲。在攻滅高昌後,他未經請示便私自發配無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國的珍寶,還不能製止手下將士偷盜寶物,返迴長安後被人彈劾而下獄。雖經中書侍郎岑文本上書求情獲釋,但他內心非常不快。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侯君集因與李承乾密謀被殺。太宗李世民念其有大功於社稷,特赦其妻及一子以祭祀。侯君集的畫像曾與長孫無忌等人一同圖形於淩煙閣,但後來李世民因不忍看到他的畫像,不再登上淩煙閣。
總的來說,侯君集是唐朝初期一位有勇有謀、戰功赫赫的將領,但他的性格缺陷和不當行為導致了最終的悲劇結局。他的經曆也成為了唐朝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為後人所研究和反思。
侯君集謀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 個人心態失衡:
滅高昌後的牢獄之災使其心生不滿:貞觀十三年,侯君集攻滅高昌後,未經請示便私自發配無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國的珍寶。班師迴朝後,他因此事被人彈劾而下獄。雖然後經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求情被釋放,但侯君集自以為攻滅高昌立下大功,卻因這些“小事”受到下獄的待遇,內心非常不快,認為皇上賞罰不公,對唐太宗產生了怨恨。這種不滿情緒長期積累,使得他對朝廷的忠誠度逐漸降低。
性格桀驁不馴,不知進退: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少時以勇武自稱,性格中帶有一定的自負和傲慢。在獲得戰功後,他更加居功自傲,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和地位。這種性格特點使得他在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時,容易產生偏激的想法和行為。
2. 外部環境的影響:
太子李承乾的拉攏: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擔憂自己被廢,知曉侯君集心有怨恨,於是與其私下交往謀劃。李承乾的女婿賀蘭楚石擔任太子府千牛衛,多次帶領侯君集進入東宮。侯君集覺得李承乾懦弱無能,認為如能扶助其即位,自己就可登上攝政寶座,於是便參與到李承乾的謀反計劃中。
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唐朝初期,朝廷內部存在著各種政治勢力的鬥爭。侯君集可能感受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選擇了謀反這條極端的道路。
總之,侯君集謀反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性格和心態的問題,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他的謀反行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結局,也給唐朝的政治穩定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張公瑾(594 年 - 632 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他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將領,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八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年經曆:
張公瑾原是王世充的部下,擔任洧州長史一職。李淵建唐之後,張公瑾與洧州刺史崔樞一起獻城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鄒州別駕,後累遷右武候長史。
後來徐圓朗叛軍攻陷楚丘,企圖圍攻虞城。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命崔樞、張公謹率領各州豪強作質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衛虞城。盡管有人擔心他們會叛變,但張公謹二人堅守虞城,使叛軍難以攻破,最終撤軍。這一事件讓張公瑾開始受到關注。
2. 玄武門之變: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李世民向張公瑾求取自保的辦法,張公瑾的迴答合李世民心意,逐漸受到器重。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對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一事猶豫不決,於是請人占卜吉兇。此時張公瑾從外而入,一把搶過占卜用的龜甲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猶豫不決的事情,現在事情並無疑難,為什麽還要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這番話讓李世民下定了除掉李建成的決心。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外,發動突襲,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斬殺。隨後太子府與齊王府的人率軍趕到玄武門報仇,張公瑾憑借臂力驚人,獨自關閉大門,死守玄武門,抵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3. 討伐東突厥:
李世民繼位後,張公謹升任左武侯將軍,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630 年),張公瑾上奏朝廷,認為可以討伐東突厥,並列舉六條理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認可。
隨後,兵部尚書李靖被任命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貞觀四年(630 年),張公謹隨李靖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漠北之地盡皆歸屬大唐。李世民大喜,封張公謹為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
4. 英年早逝:貞觀六年(632 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過世,年僅三十九歲。李世民對他的離世感到哀痛,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襄。貞觀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改封郯國公。
程知節(589 年-665 年 2 月 26 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人。他是唐朝開國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經曆:
1. 早年經曆:
程知節出身東平程氏,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北齊晉州司馬;父親程婁,濟州大中正,後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他自幼驍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
隋煬帝大業六年(610 年)起,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裏。後來投奔瓦崗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程知節領導其中一軍,受到李密厚待。
2. 輾轉歸唐: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王世充軍攻擊單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節及裴行儼增援。戰鬥中,裴行儼中流矢墜馬,程知節連斬數人,抱起裴行儼向後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體,程知節將槊折斷,殺了追兵才逃脫。
李密戰敗後,程知節被王世充俘獲,王世充任命他為將軍,待之甚厚。但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程知節與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數十人於武德二年(619 年)一起投唐,被任命為秦王府左三統軍。
3. 跟隨李世民屢立戰功:
程知節追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勢力,每逢作戰,常常舉旗先登,因屢立戰功被封為宿國公。
武德七年(624 年),太子李建成上向李淵進讒言,派程知節出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告知李世民說:“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要想使自己得到長久的保全,能做得到嗎?知節有死而已,不敢離開大王身邊!”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程知節亦參與其中。玄武門之變後,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享受實封七百戶。
4. 唐朝建立後的仕途:
貞觀元年(627 年),授使持節都督瀘、戎、榮三州諸軍事、瀘州刺史,曾鎮壓鐵山獠人叛亂,獲賞賜絹二百匹、禦服玉帶一條。
貞觀七年(633 年),拜左領軍大將軍。第二子程處亮封東阿縣公,授駙馬都尉,迎娶 10 歲的清河公主。此後曆任多種官職,如檢校原州都督、蔣王府長史等。貞觀十一年(637 年),被授為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真食七百戶,子孫代代承襲。不久,又使持節都督幽、易、檀、平、燕、媯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
5. 晚年出征與結局:
顯慶元年(公元 656 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在戰爭中,因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前軍總管蘇定方的功勞,勸說程知節不要急追敵寇,導致唐軍貽誤戰機,又在恆篤城屠殺歸降的胡人。迴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但程知節氣短,上表辭官。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 年 2 月 27 日),程知節在懷德裏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諡曰襄公。
曆史上對程知節的評價較為正麵,他勇猛善戰、忠誠正直,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程知節的形象也常常被塑造為性格豪爽、重情重義的猛將。
虞世南(558 年 - 638 年 7 月 11 日),字伯施,越州餘姚人。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學習:虞世南出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他自幼勤奮好學,曾跟隨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法師學習書法,後又與兄虞世基一起跟隨《玉篇》的作者顧野王學習,兄弟二人學習刻苦,甚至顧不上洗臉梳頭。
陳隋時期:陳文帝高荔行召虞世南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隋文帝楊堅滅陳後,虞世南兄弟二人同入長安,名聲大噪。在隋朝,虞世南被授秘書郎,成為隋煬帝的文學侍臣。但隋煬帝喜愛他的才華,卻討厭他過於剛直的性格,所以虞世南始終不受重用。
初唐時期:武德四年,李世民滅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轉記室,與房玄齡、褚亮等同封為秦府“十八學士”。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拜虞世南為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
2. 主要成就:
書法方麵: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在日本,歐陽詢、褚遂良和虞世南被稱為“唐初三大家”。其書法繼承二王傳統,風格外圓內方、細大不捐、平和圓融,被評價為“內含剛柔”。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序》《汝南公主墓誌》等。
文學方麵:虞世南私人修纂的《北堂書鈔》是現存最早的古類書之一。他的詩歌留存雖不算多,但體現了詩歌發展的隋唐之變。詩歌風格清新雅正,意境優美,如《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以蟬自喻,表達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政治方麵: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深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他多次直言進諫,對唐太宗治理國家有一定的影響。
3. 曆史評價:虞世南在曆史上受到很高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曾稱讚他“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後世也對他的書法和文學成就讚譽有加。
虞世南的一生,曆經陳、隋、唐三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