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開山(?—622),名嶠,字開山,雍州鄠縣人,唐代將領。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其主要生平事跡:
1. 早年經曆:
殷開山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殷僧首是隋秘書丞,在當時頗有名氣。他年少時就以學問和品行被人稱道,尤其擅長書法與寫作,在隋朝時擔任過太穀長,有不錯的治理政績。
2. 投奔李淵: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在太原起兵。殷開山毅然投奔李淵,被召為大將軍府掾,參與軍機謀略,成為李淵的心腹之人。他跟隨李建成攻克西河,立下戰功。
3. 攻克長安及招撫群雄:
唐軍攻入關中後,殷開山任渭北道元帥府長史。當時關中農民軍蜂起,互不相屬,殷開山奉命招撫,各部先後歸降,為唐朝穩定了關中局勢。李淵攻克大興(長安)後,殷開山任丞相府掾,不久改任吏部侍郎。
4. 征戰薛舉:
大業十三年(617)八月,李淵任命劉弘基為渭北道大使,殷嶠為副手,他們西進略地扶風,率兵六萬南渡渭水,屯駐於長安故城,擊敗隋將衛文升,擒獲甲士千餘人,戰馬數百匹。後來,殷開山隨秦王李世民攻討薛舉。在第一次淺水原之戰中,因李世民患病,將作戰事宜委托劉文靜,殷開山錯判形勢,建議劉文靜陳兵示威,而未進行防禦部署,導致唐軍大敗,劉、殷二人被免職,除名為民。不過,之後李世民乘薛舉兒子薛仁杲新政未穩之時,率軍再攻,此役大獲全勝,薛仁杲投降後被斬首,西秦滅亡,殷開山憑軍功官複原職。
5. 後期戰功及去世:
武德二年(619),殷開山兼陝東道大行台兵部尚書,旋擢任吏部尚書,隨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以戰功進封爵位為鄖國公。後又隨李世民征伐劉黑闥,於途中病卒。李世民親臨喪,哭之甚慟。殷開山死後,追贈陝東道大行台右仆射,諡曰“節”。貞觀十四年(640),詔與淮安王神通、河間王孝恭等以佐命功配饗高祖廟庭。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繪製長孫無忌、殷開山等開國功臣24人圖像於淩煙閣。高宗永徽五年(652),追贈司空。
柴紹(588 年—638 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人,唐初開國名將。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生平事跡:
1. 出身名門且少年任俠:
柴紹出生於世代公卿之家,祖父柴烈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曆任遂州、梁州刺史,封為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朝太子右內率,封钜鹿郡公。
他自幼習武,身手矯健勇猛,行俠仗義,聞名於關中地區,年少時便擔任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備身。後來唐國公李淵將三女兒(平陽昭公主)嫁給了他。
2. 參與晉陽起兵:
隋大業十三年(617 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秘密派人召還在長安的柴紹夫婦。柴紹與妻子商議後,決定從長安趕赴太原。途中他遇到李建成、李元吉去往河東,李建成曾想投靠其他勢力避難,柴紹當即否決此想法,認為應當聽從密信指揮盡快趕路。之後三人一起趕赴太原。
李淵任命柴紹為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兼任馬軍總管。在霍邑之戰中,柴紹先行至城下打探隋將宋老生虛實,認為可以等宋老生出城應戰之時將其捉拿。最終宋老生一戰而敗,李淵奪得霍邑,柴紹力戰有功。隨後他又率大軍一路攻取臨汾、絳郡等,升為右光祿大夫。
3. 屢立戰功:
唐朝建立前:柴紹部隊抵達潼關城下時,隋朝大將桑顯和來襲擊,他率軍自桑顯和後方掩襲,和唐軍將領史大奈協同作戰,擊潰桑顯和。之後,他率領數百騎兵,前往華陰山與妻子率領的部隊會合。
唐朝建立後:
跟隨秦王李世民平薛舉、宋金剛,擊敗王世充於洛陽,擒獲竇建德於武牢,因戰功赫赫封為霍國公,後轉為右驍衛大將軍。
武德六年(623 年),柴紹率軍抵禦吐穀渾部落的入侵。在被圍困的危急情況下,他命人彈奏胡人琵琶,讓兩女子隨樂起舞,趁敵軍分心之時率精騎從後方偷襲,大敗敵軍,斬首五百餘人。
貞觀二年(628 年),柴紹與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攻打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在離朔方數十裏處與突厥軍遭遇,柴紹率軍奮勇出擊,大破突厥軍,乘勝包圍朔方城,最終梁師都堂弟梁洛仁殺梁師都,舉城投降。
貞觀三年(629 年),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受李靖節製,出擊東突厥。
4. 玄武門之變的支持者:作為李世民的妻姐夫,柴紹在玄武門之變時堅定地支持李世民。
5. 晚年及身後榮譽:
貞觀七年(633 年),加升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改封譙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 年),柴紹病重,唐太宗親自前往府邸探視,不久後他逝世。追封為荊州都督,諡號襄。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繪製“二十四功臣圖”放置於淩煙閣,柴紹名列第十四位。
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年外戚、將領,“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期經曆:
長孫順德是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隋朝開府長官長孫愷之子,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
隋朝時,長孫順德任右勳衛,為逃避高句麗戰役,逃匿於太原,後被李淵收留成為門客。
2. 追隨李淵起兵: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劉武周起兵反隋並引突厥兵圍攻太原,李淵趁機招兵,將所招兵馬交給李世民、劉弘基、劉文靜和長孫順德管理。
李淵起兵後,長孫順德任統軍,隨軍討平霍邑、擊破臨汾、攻克陝州,屢建戰功。他還與劉文靜在潼關攻打屈突通,多次挫敗其銳氣,並在屈突通將要逃奔洛陽時,追至桃林將其擒獲送到京師,略定陝縣。
3. 唐朝建立後的功績與地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拜長孫順德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長孫順德參與玄武門之變,與秦叔寶等人征討李建成餘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賜封他食邑一千二百戶,並特賜宮女,還時常讓他夜宿於中書省,可見對他的信任。
4. 居官不法與免官複用:
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居官貪婪,在監督奴仆時收受賄賂。事情敗露後,唐太宗念其舊功,不忍心問罪,反而當眾賜給他幾十匹絲絹,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與李孝常來往受到牽連,被取消原有官職。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起用長孫順德為澤州刺史,他重新任職後嚴明紀律、認真辦事,受到好評,但後來又因犯法而被免官。
5. 身後榮寵:長孫順德不久後病逝,唐太宗為其停止上朝,派人前去吊唁,追贈為荊州都督,諡號襄。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追改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總的來說,長孫順德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穩定立下了戰功,但他居官時的貪婪行為也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汙點。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念及他的功勞,對他較為寬容。他的經曆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環境的複雜以及唐太宗對功臣的態度。
長孫順德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族叔。即長孫無忌是長孫順德的侄子輩。
長孫順德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長孫無忌同樣是唐朝的重要人物,在唐朝初期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位居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不過,兩人雖然有親戚關係,但各自的人生軌跡和政治作為有所不同。
張亮(?-646 年),鄭州滎陽人,唐初大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獨特之處如下:
1. 出身背景獨特:
出身貧寒:與淩煙閣中不少出身名門望族或官宦世家的功臣不同,張亮出身貧賤,年輕時以務農為業,是從底層一步步崛起的人物。這種出身背景使他在行事風格和政治追求上可能與其他功臣有所差異,也讓他的奮鬥曆程更具傳奇色彩。
2. 經曆具有傳奇色彩:
告密獲賞:隋朝末年,張亮投奔李密,但未受重用。後來瓦崗軍中有人密謀反叛,張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認為他忠誠,任命他為驃騎將軍,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種因告密而獲得晉升的經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較為特殊。
獄中守密:武德九年,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張亮奉命到洛陽秘密聯結山東豪傑,以備局勢變化。齊王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唐高祖命有司拷問張亮,他緊守秘密,最終得以釋放。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他對李世民的忠誠,也展現了他堅定的意誌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奇襲立功: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自請隨行,擔任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他率領唐軍從東萊渡海至遼東,突襲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東半島通往遼東半島的糧草補給線,為唐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盡管他在麵對敵軍劫營時曾表現出怯懦,但最終因副將的出色表現而化險為夷,這一經曆也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的一個獨特事件。
3. 性格與行為複雜:
外敦厚內詭詐:史書中對張亮的評價是“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他表麵上看起來敦厚老實,但內心卻有自己的盤算和心思。這種複雜的性格使他在官場和政治鬥爭中能夠靈活應對,但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家庭行為不檢:張亮拋棄結發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對她既寵愛又懼怕。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這種家庭行為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是不被認可的,也影響了他的名聲。
4. 結局悲慘且充滿爭議:
以謀反罪被斬:貞觀二十年,陝州人常德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人調查此事,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張亮雖辯解是被誣陷,但唐太宗認為他私養義子的行為就是謀反的證據,最終將他斬於市,並沒收其家中全部財產。這一結局與他曾是淩煙閣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引發了後人對他是否真的謀反的爭議。
總的來說,張亮在出身、經曆、性格和結局等方麵都具有獨特之處,這些特點使他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顯得較為突出,也成為後人研究唐初曆史時關注的一個重要人物。
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 涉嫌謀反:
蓄養義子:張亮被人告發私養義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養義子容易被視為有不軌企圖,尤其是對於手握一定權力的大臣來說,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會擔心這些義子可能被培養成私人武裝力量,對政權構成威脅。
有證人指證: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雖然這些證人的證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人指證且張亮有蓄養義子這樣的可疑行為,使得謀反的罪名顯得較為可信。
2. 自身行為不檢點,失去李世民的信任:
家庭關係混亂:張亮拋棄結發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私通之人收為養子,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他的名聲和形象,也讓李世民對他的品德產生了質疑。一個連家庭關係都處理不好、道德有虧的人,很難讓皇帝繼續信任並委以重任。
3. 政治局勢的影響:
李世民晚年的政治考量:李世民晚年可能對功臣的忠誠度更加敏感。經曆了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等一係列政治動蕩後,李世民對朝廷內部的穩定格外重視。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可能威脅到政權穩定的因素都會被高度關注,張亮的行為和被指控的謀反罪名,使得他成為了李世民維護政治穩定的犧牲品。
總之,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謀反的嫌疑、自身的不良行為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1. 早年經曆:
殷開山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殷僧首是隋秘書丞,在當時頗有名氣。他年少時就以學問和品行被人稱道,尤其擅長書法與寫作,在隋朝時擔任過太穀長,有不錯的治理政績。
2. 投奔李淵: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在太原起兵。殷開山毅然投奔李淵,被召為大將軍府掾,參與軍機謀略,成為李淵的心腹之人。他跟隨李建成攻克西河,立下戰功。
3. 攻克長安及招撫群雄:
唐軍攻入關中後,殷開山任渭北道元帥府長史。當時關中農民軍蜂起,互不相屬,殷開山奉命招撫,各部先後歸降,為唐朝穩定了關中局勢。李淵攻克大興(長安)後,殷開山任丞相府掾,不久改任吏部侍郎。
4. 征戰薛舉:
大業十三年(617)八月,李淵任命劉弘基為渭北道大使,殷嶠為副手,他們西進略地扶風,率兵六萬南渡渭水,屯駐於長安故城,擊敗隋將衛文升,擒獲甲士千餘人,戰馬數百匹。後來,殷開山隨秦王李世民攻討薛舉。在第一次淺水原之戰中,因李世民患病,將作戰事宜委托劉文靜,殷開山錯判形勢,建議劉文靜陳兵示威,而未進行防禦部署,導致唐軍大敗,劉、殷二人被免職,除名為民。不過,之後李世民乘薛舉兒子薛仁杲新政未穩之時,率軍再攻,此役大獲全勝,薛仁杲投降後被斬首,西秦滅亡,殷開山憑軍功官複原職。
5. 後期戰功及去世:
武德二年(619),殷開山兼陝東道大行台兵部尚書,旋擢任吏部尚書,隨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以戰功進封爵位為鄖國公。後又隨李世民征伐劉黑闥,於途中病卒。李世民親臨喪,哭之甚慟。殷開山死後,追贈陝東道大行台右仆射,諡曰“節”。貞觀十四年(640),詔與淮安王神通、河間王孝恭等以佐命功配饗高祖廟庭。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繪製長孫無忌、殷開山等開國功臣24人圖像於淩煙閣。高宗永徽五年(652),追贈司空。
柴紹(588 年—638 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人,唐初開國名將。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生平事跡:
1. 出身名門且少年任俠:
柴紹出生於世代公卿之家,祖父柴烈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曆任遂州、梁州刺史,封為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朝太子右內率,封钜鹿郡公。
他自幼習武,身手矯健勇猛,行俠仗義,聞名於關中地區,年少時便擔任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備身。後來唐國公李淵將三女兒(平陽昭公主)嫁給了他。
2. 參與晉陽起兵:
隋大業十三年(617 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秘密派人召還在長安的柴紹夫婦。柴紹與妻子商議後,決定從長安趕赴太原。途中他遇到李建成、李元吉去往河東,李建成曾想投靠其他勢力避難,柴紹當即否決此想法,認為應當聽從密信指揮盡快趕路。之後三人一起趕赴太原。
李淵任命柴紹為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兼任馬軍總管。在霍邑之戰中,柴紹先行至城下打探隋將宋老生虛實,認為可以等宋老生出城應戰之時將其捉拿。最終宋老生一戰而敗,李淵奪得霍邑,柴紹力戰有功。隨後他又率大軍一路攻取臨汾、絳郡等,升為右光祿大夫。
3. 屢立戰功:
唐朝建立前:柴紹部隊抵達潼關城下時,隋朝大將桑顯和來襲擊,他率軍自桑顯和後方掩襲,和唐軍將領史大奈協同作戰,擊潰桑顯和。之後,他率領數百騎兵,前往華陰山與妻子率領的部隊會合。
唐朝建立後:
跟隨秦王李世民平薛舉、宋金剛,擊敗王世充於洛陽,擒獲竇建德於武牢,因戰功赫赫封為霍國公,後轉為右驍衛大將軍。
武德六年(623 年),柴紹率軍抵禦吐穀渾部落的入侵。在被圍困的危急情況下,他命人彈奏胡人琵琶,讓兩女子隨樂起舞,趁敵軍分心之時率精騎從後方偷襲,大敗敵軍,斬首五百餘人。
貞觀二年(628 年),柴紹與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攻打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在離朔方數十裏處與突厥軍遭遇,柴紹率軍奮勇出擊,大破突厥軍,乘勝包圍朔方城,最終梁師都堂弟梁洛仁殺梁師都,舉城投降。
貞觀三年(629 年),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受李靖節製,出擊東突厥。
4. 玄武門之變的支持者:作為李世民的妻姐夫,柴紹在玄武門之變時堅定地支持李世民。
5. 晚年及身後榮譽:
貞觀七年(633 年),加升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改封譙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 年),柴紹病重,唐太宗親自前往府邸探視,不久後他逝世。追封為荊州都督,諡號襄。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繪製“二十四功臣圖”放置於淩煙閣,柴紹名列第十四位。
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年外戚、將領,“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曆:
1. 早期經曆:
長孫順德是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隋朝開府長官長孫愷之子,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
隋朝時,長孫順德任右勳衛,為逃避高句麗戰役,逃匿於太原,後被李淵收留成為門客。
2. 追隨李淵起兵: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劉武周起兵反隋並引突厥兵圍攻太原,李淵趁機招兵,將所招兵馬交給李世民、劉弘基、劉文靜和長孫順德管理。
李淵起兵後,長孫順德任統軍,隨軍討平霍邑、擊破臨汾、攻克陝州,屢建戰功。他還與劉文靜在潼關攻打屈突通,多次挫敗其銳氣,並在屈突通將要逃奔洛陽時,追至桃林將其擒獲送到京師,略定陝縣。
3. 唐朝建立後的功績與地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拜長孫順德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長孫順德參與玄武門之變,與秦叔寶等人征討李建成餘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賜封他食邑一千二百戶,並特賜宮女,還時常讓他夜宿於中書省,可見對他的信任。
4. 居官不法與免官複用:
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居官貪婪,在監督奴仆時收受賄賂。事情敗露後,唐太宗念其舊功,不忍心問罪,反而當眾賜給他幾十匹絲絹,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與李孝常來往受到牽連,被取消原有官職。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起用長孫順德為澤州刺史,他重新任職後嚴明紀律、認真辦事,受到好評,但後來又因犯法而被免官。
5. 身後榮寵:長孫順德不久後病逝,唐太宗為其停止上朝,派人前去吊唁,追贈為荊州都督,諡號襄。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追改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總的來說,長孫順德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穩定立下了戰功,但他居官時的貪婪行為也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汙點。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念及他的功勞,對他較為寬容。他的經曆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環境的複雜以及唐太宗對功臣的態度。
長孫順德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族叔。即長孫無忌是長孫順德的侄子輩。
長孫順德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長孫無忌同樣是唐朝的重要人物,在唐朝初期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位居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不過,兩人雖然有親戚關係,但各自的人生軌跡和政治作為有所不同。
張亮(?-646 年),鄭州滎陽人,唐初大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獨特之處如下:
1. 出身背景獨特:
出身貧寒:與淩煙閣中不少出身名門望族或官宦世家的功臣不同,張亮出身貧賤,年輕時以務農為業,是從底層一步步崛起的人物。這種出身背景使他在行事風格和政治追求上可能與其他功臣有所差異,也讓他的奮鬥曆程更具傳奇色彩。
2. 經曆具有傳奇色彩:
告密獲賞:隋朝末年,張亮投奔李密,但未受重用。後來瓦崗軍中有人密謀反叛,張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認為他忠誠,任命他為驃騎將軍,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種因告密而獲得晉升的經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較為特殊。
獄中守密:武德九年,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張亮奉命到洛陽秘密聯結山東豪傑,以備局勢變化。齊王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唐高祖命有司拷問張亮,他緊守秘密,最終得以釋放。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他對李世民的忠誠,也展現了他堅定的意誌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奇襲立功: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自請隨行,擔任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他率領唐軍從東萊渡海至遼東,突襲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東半島通往遼東半島的糧草補給線,為唐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盡管他在麵對敵軍劫營時曾表現出怯懦,但最終因副將的出色表現而化險為夷,這一經曆也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的一個獨特事件。
3. 性格與行為複雜:
外敦厚內詭詐:史書中對張亮的評價是“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他表麵上看起來敦厚老實,但內心卻有自己的盤算和心思。這種複雜的性格使他在官場和政治鬥爭中能夠靈活應對,但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家庭行為不檢:張亮拋棄結發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對她既寵愛又懼怕。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這種家庭行為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是不被認可的,也影響了他的名聲。
4. 結局悲慘且充滿爭議:
以謀反罪被斬:貞觀二十年,陝州人常德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人調查此事,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張亮雖辯解是被誣陷,但唐太宗認為他私養義子的行為就是謀反的證據,最終將他斬於市,並沒收其家中全部財產。這一結局與他曾是淩煙閣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引發了後人對他是否真的謀反的爭議。
總的來說,張亮在出身、經曆、性格和結局等方麵都具有獨特之處,這些特點使他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顯得較為突出,也成為後人研究唐初曆史時關注的一個重要人物。
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 涉嫌謀反:
蓄養義子:張亮被人告發私養義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養義子容易被視為有不軌企圖,尤其是對於手握一定權力的大臣來說,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會擔心這些義子可能被培養成私人武裝力量,對政權構成威脅。
有證人指證: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雖然這些證人的證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人指證且張亮有蓄養義子這樣的可疑行為,使得謀反的罪名顯得較為可信。
2. 自身行為不檢點,失去李世民的信任:
家庭關係混亂:張亮拋棄結發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私通之人收為養子,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他的名聲和形象,也讓李世民對他的品德產生了質疑。一個連家庭關係都處理不好、道德有虧的人,很難讓皇帝繼續信任並委以重任。
3. 政治局勢的影響:
李世民晚年的政治考量:李世民晚年可能對功臣的忠誠度更加敏感。經曆了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等一係列政治動蕩後,李世民對朝廷內部的穩定格外重視。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可能威脅到政權穩定的因素都會被高度關注,張亮的行為和被指控的謀反罪名,使得他成為了李世民維護政治穩定的犧牲品。
總之,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謀反的嫌疑、自身的不良行為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