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579 年 - 648 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曆:


    家庭出身:房玄齡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曾祖、祖父均在北魏、北齊為官,其父房彥謙是一位飽學之士,這使得房玄齡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愛讀書,擅長寫作,同時擅長草書和隸書。


    仕途開端:十八歲時,房玄齡中進士,授羽騎校尉,在秘書省擔任校對,後補任隰(xi)城縣尉。隋文帝仁壽四年,漢王楊諒造反,房玄齡受到牽連,被貶到了上郡。隋大業十一年,房玄齡的父親病逝,他十分悲傷,一連五天滴水未進。


    2. 輔佐李世民:


    初投李世民:隋恭帝義寧元年,李世民率軍攻取渭北,房玄齡驅馬奔赴軍營門前,請求麵見李世民,經溫彥博引薦成為李世民的謀臣,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每當平定叛軍,其他人都在爭搶珍寶文物,隻有房玄齡急著招攬人才,並將他們安排到幕府供職,遇到有才能的文臣武將,他都會私下結交,讓他們為唐朝效力。


    策劃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屢建功勳,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恨。房玄齡覺察到他們兄弟之間矛盾已深,便私下向長孫無忌建議李世民應效仿周公誅殺兄弟。武德九年六月,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參與了玄武門事變的謀劃,幫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後,房玄齡被提拔為太子右庶子。


    3. 擔任宰相:


    貞觀初年:李世民即位後,授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元年,論功行賞時,李世民認為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個人功勞最大,晉升房玄齡為邗國公。


    主持政務:貞觀三年,房玄齡被授予太子少師官銜,後推辭擔任代理太子詹事,並兼任禮部尚書。貞觀四年,接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仆射,改封爵號魏國公,主持編撰本朝曆史。房玄齡知人善用,按照才幹安排職務,被百姓稱為賢相。


    多次受賞:貞觀九年,因維護高祖的陵墓製度有功,房玄齡被加賜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貞觀十一年,房玄齡和司空長孫無忌等十四人一起被封為世襲刺史,他被任命為宋州刺史,改封爵號為梁國公。次年,唐太宗賜給房玄齡佩刀。貞觀十三年,房玄齡被加封為太子少師。


    4. 晚年及去世:晚年的房玄齡經常疾病纏身,但唐太宗依舊委以重任。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情發作,唐太宗下詔讓他帶病統管留守長安的事,隨後病情加重,坐著擔輿(yu)進入玉華宮。唐太宗派名醫救治,負責夥食的官員每天送禦膳,但房玄齡最終還是病重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唐太宗因他的去世悲痛異常,停止臣子朝見以悼念三天時間,並下詔追認房玄齡為太尉、並州都督,諡號文昭,將其安葬在昭陵。


    5. 主要作品:


    監修史書:房玄齡參與監修了《高祖實錄》《今上實錄》,這對於記錄唐朝初期的曆史具有重要意義,為後人研究唐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編撰典籍:他還與褚遂良等共同編撰了《晉書》,這部史書在史學界具有較高的地位。此外,他還參與撰寫了《大唐儀禮》《令》《格》《式》《貞觀律》《文思博要》等典籍,為唐朝的製度建設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 人物評價:《新唐書》中對房玄齡評價很高,稱他“執掌國政時,夙興夜寐,恭勤自強,一心為公,盡心竭力,不願使一物失所。為人無嫉妒之心,熟悉精通吏事,從來不拿自己的長處來要求別人,任用人才時不求全責備,雖卑賤之人也能盡其所能。有時因事受責,一定會叩頭請罪,行事頗為謹慎”。


    高士廉(576 年—647 年),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於世,渤海蓨縣人,是唐代開國功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宰相。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名門:


    曾祖父高翻,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叔叔,高歡在北魏為官時追贈其為太尉。


    祖父高嶽,在北齊官至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


    父親高勱,別名敬德,在北齊官至樂安王、尚書左仆射。齊亡入周後,依例授開府。隋朝建立後,曆任揚、楚、廣、洮四州刺史。


    高士廉年輕時相貌俊朗,聰慧有度量,廣涉文史,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與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結為忘年之友,由此知名。後來他認為自己是前朝北齊宗室之後,不欲廣交師友,隱居於終南山下。


    2. 仕途經曆:


    隋朝時期: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出任治禮郎。大業九年(613 年),因兵部尚書斛斯政逃到高麗,高士廉受其牽連,被貶為交趾郡的朱鳶縣主簿。在交趾,他曾幫助太守丘和擊退欽州刺史寧長真的進攻。後來交趾歸附唐朝,高士廉也隨之入朝。


    唐朝時期:


    入朝後,高士廉被秦王李世民任命為雍州治中,李世民對他非常親近敬重。


    武德九年(626 年),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在政變當天釋放囚犯,發給他們武器,並與他們趕到芳林門,配合李世民。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任命他為太子右庶子。


    太宗貞觀元年(627 年),高士廉被提升為侍中,封為義興郡公,但因扣留黃門侍郎王珪的密奏,被貶為安州都督,後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在蜀地,他移風易俗、開挖新渠、興文教,使得蜀地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五年(631 年),高士廉迴京任吏部尚書,晉封為許國公。唐高祖逝世時,他代理司空籌辦喪葬禮儀,事畢後被授予特進、上柱國官銜。


    貞觀十二年(638 年),以佐命之功,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升任尚書右仆射,成為宰相,後又署理太子少師等職。


    貞觀十七年(643 年),高士廉的肖像被陳列在淩煙閣上。


    貞觀十九年(645 年),太宗禦駕親征高麗,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為處理國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舊掌管朝廷事務。


    3. 主要貢獻:


    治理蜀地:改變了蜀地的不良風俗,興修水利,讓百姓受益,還興辦學校,提高了蜀地的文化水平。


    編撰書籍:參與編撰《氏族誌》《文思博要》等書籍,為唐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4. 人物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涉獵古今,心術明正通達,麵臨危難不改氣節,做官沒有私結朋黨,所缺乏的是直言規諫”。後世學者也認為高士廉是一代明相,他一生才望頗高,處事謹慎公允,在皇帝、同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皇帝的重用、同僚的尊重。


    647 年,高士廉在長安崇仁裏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司徒、並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於昭陵。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贈太尉,並將他的靈位放在唐太宗的宗廟中。


    尉遲敬德(585 年 - 658 年),原名尉遲恭(一說為尉遲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唐初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曆:


    出生於武將世家,曾祖尉遲本真為魏西中郎將、冠軍將軍、漁陽懋公,追贈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祖父尉遲孟都為北齊左兵郎中、金紫光祿大夫,北周濟州刺史;父親尉遲伽是隋朝儀同大將軍,追贈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常寧安公。


    青年時期在高陽從軍,參與討伐暴亂,曾率領數百名輕騎在幽州擊敗山賊翟鬆柏、劉寶強等人,繳獲馬匹三千,俘虜五萬人,因戰功被授予朝散大夫、正議大夫等職。


    隋末,尉遲敬德隨劉武周起兵,為偏將,與西南道大行台宋金剛一起南征,攻陷晉州、澮州等。後來在與唐軍的交戰中,宋金剛大敗潛逃於突厥,尉遲敬德則堅守介休縣城,後在李世民的招降下歸順唐朝。


    2. 唐初戰功:


    多次救主:


    武德三年,李世民出征洛陽時被王世充率軍偷襲,敵軍將領單雄信手持長槍刺殺李世民,尉遲敬德將單雄信刺下馬,帶領李世民突圍。


    武德五年,李世民、尉遲敬德等人前往洺州征伐起義軍劉黑闥,劉軍偷襲唐軍,尉遲敬德衝入包圍圈,使李世民與略陽郡公李道宗脫離危險。


    玄武門之變時,李元吉騎馬逃向東麵,尉遲敬德和部下一齊開弓將他射下馬。李世民騎馬追趕時被韁繩掛到地上不能起來,李元吉上前奪過弓箭即將滅其性命,尉遲敬德一箭又救了李世民。


    大敗敵軍:


    武德七年,尉遲敬德被任命為涇州道行軍總管,在涇陽與突厥人交戰,獲得大勝,並俘虜了突厥的俟斤阿史德烏沒啜。


    貞觀元年,突厥進犯唐朝邊境,李世民任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總管去擊退突厥軍隊,在涇陽,尉遲敬德誅殺敵軍大將,突厥軍隊大敗。


    3.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突厥進犯邊郡,皇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領兵北討,並想乘機刺殺李世民。他們暗中拉攏尉遲敬德,被尉遲敬德拒絕。之後,李建成派刺客去暗殺尉遲敬德,李元吉又向李淵誣告他,將其關押入監獄,經李世民再三請求才得以保全性命。


    尉遲敬德等人意識到李建成二人的目的,懇請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拿著自己的寶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終促成了玄武門之變。事變中,尉遲敬德射死李元吉,並提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震懾其部將,幫助李世民穩定了局勢。隨後,他又去保護李淵,並為李淵簽署詔令,由秦王負責國家所有事務。


    4. 性格與晚年:


    尉遲敬德性格直爽,恃功而驕,經常揭別人短處,與一眾官員相處不和諧。曾在慶善宮大設宴席時,因席位問題斥責他人,並拳打李道宗,讓他一隻眼睛幾近失明。後經李世民警告,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


    貞觀十七年,尉遲敬德上表希望告老還家,朝廷任命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允許他五天一上朝。晚年的尉遲敬德變得十分迷信,成天沉迷煉丹,吞服雲母礦石粉,喜歡彈奏樂曲自娛自樂,十六年不與外人交流。


    5. 曆史評價與地位:


    尉遲敬德對唐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


    他被列入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七名。


    在民間,尉遲敬德與秦瓊一起被尊為門神,用以驅鬼辟邪、祈福求安。


    總之,尉遲敬德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和重要將領,他的勇猛、忠誠和戰功為他贏得了很高的曆史地位和聲譽。


    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藥師(有說法稱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是隋末唐初名將、著名軍事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與早期經曆:


    出身士族:李靖出生於隴西官宦士族,家族為隴西李氏丹陽房一支,其父親李詮是隋朝的趙郡太守,襲爵永康縣公。他少年心懷大誌,成年後出仕隋朝,曆任長安縣功曹、駕部員外郎、殿內直長等職。至隋大業末年,被任命為馬邑郡丞。


    曾欲告發李淵:隋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塞外擊敗突厥,李靖探知李淵有謀反的企圖,於是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發,但因路途堵塞未能成功,滯留長安。同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南下攻打長安城,抓住了李靖,後因李世民求情,李靖得以在李淵軍中效力,進入李世民的幕府擔任三衛。


    2. 主要戰功:


    平定蕭銑:隋末蕭銑占據荊州,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李靖前往安撫。李靖率軍抵達硤州時被蕭銑的軍隊阻擋,李淵得知後曾下令處死李靖,但在硤州都督許紹的請求下得以赦免。後來,開州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反叛,率兵侵犯夔州,李靖率領八百士兵偷襲冉肇則的大營,後設伏殺死冉肇則,俘獲敵軍五千多人。此戰後,李淵對其過錯既往不咎,並下旨賞賜李靖。武德四年(621),李靖向李淵陳述了十條攻取蕭銑的策略並被采納,他受命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再次征討蕭銑。李靖趁雨季蕭銑未作防備之機出軍,擊敗文士弘,繳獲四百多艘舟艦,並率騎兵攻至江陵城,圍困蕭銑,最終迫使蕭銑獻城投降。此戰後,李靖被封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揚威嶺南: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任命李靖為檢校荊州刺史,並給予任命官職的特權。李靖到桂州招撫嶺南各地的軍閥首領,授予寧真長、馮盎、李光度三人不同的官職和爵位,使嶺南全部歸降唐朝,之後唐高祖李淵授予李靖嶺南道撫慰大使和檢校桂州總管。


    滅輔公祏: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丹陽割據的軍閥輔公祏造反,李淵任命李孝恭和李靖等人征討。唐朝大軍抵達舒州時,輔公祏派遣馮惠亮部駐紮在當塗,陳正通和徐紹宗部駐紮在青林山。李靖認為輔公祏實力強勁,若戰爭曠日持久,唐軍會腹背受敵。他抓住馮惠亮堅守不出的時機,作為先鋒大敗馮惠亮,並在吳郡擒獲想要投奔外援的輔公祏。唐高祖李淵拜李靖為行台兵部尚書、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征討突厥: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靖擔任行軍大總管成功抵禦了入侵太原的東突厥勢力,被封為檢校安州大都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靖被任命為靈州道行軍大總管抵禦東突厥可汗莫賀咄設的大軍。東突厥大首領頡利可汗進入涇陽境內,李靖率軍從小道快速抵達豳州,截斷了突厥軍隊的退路,迫使突厥可汗罷兵和親。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和張公謹趁頡利可汗放鬆警惕之際,出兵斬首突厥大軍上萬人,俘虜十餘萬人,頡利可汗在投奔吐穀渾的途中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


    平吐穀渾: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正月,吐穀渾入侵邊境,唐太宗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四總管征討吐穀渾。李靖大軍駐紮在伏俟城,吐穀渾士兵燒毀野草阻擋唐軍,李靖大軍退守大非川,之後力排眾議率軍深入吐穀渾境內,越過積石山大敗吐穀渾的軍隊,迫使吐穀渾士卒殺掉原可汗投降。李靖輔助吐穀渾冊立大寧王慕容順為新可汗之後班師迴朝。


    3. 晚年及身後:


    晚年生活: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改封李靖為世襲衛國公,授予濮州刺史。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靖身染重病,唐太宗李世民仍賜給他五百匹絹,進位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去世: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長安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歲。唐太宗李世民贈其為司徒、並州都督,陪葬昭陵,諡號“景武”。


    4. 曆史評價與影響:


    李靖為唐朝的建立和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與白起、韓信等被後人並稱為超一流名將。他的軍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但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李靖被演化為佛教神仙毗沙門天王、道教天神托塔天王和陳塘關總兵,在民間廣受香火供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