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分別是:


    1. 趙國公長孫無忌


    2. 河間元王李孝恭


    3. 萊國成公杜如晦


    4. 鄭國文貞公魏徵


    5. 梁國公房玄齡


    6. 申國公高士廉


    7. 鄂國公尉遲敬德


    8. 衛國公李靖


    9. 宋國公蕭瑀


    10. 褒忠壯公段誌玄


    11. 夔國公劉弘基


    12. 蔣忠公屈突通


    13. 鄖節公殷開山


    14. 譙襄公柴紹


    15. 邳襄公長孫順德


    16. 鄖國公張亮


    17. 陳國公侯君集


    18. 郯襄公張公謹


    19. 盧國公程知節


    20. 文懿公虞世南


    21. 渝襄公劉政會


    22. 莒國公唐儉


    23. 英國公李積


    24. 胡壯公秦叔寶


    長孫無忌(?—659 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宰相,位居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及早期經曆:


    長孫無忌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勵之女。父親早逝,他與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長大,自幼好學。他和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年齡相仿,自幼時起便是朋友,後來高士廉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與李世民,兩人關係更加親密。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 年),李淵父子於太原起兵,長孫無忌隨李世民征戰。李淵率領起義軍渡過黃河時,長孫無忌前往長春宮覲見,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簽。


    2. 參與玄武門之變: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爭奪皇位矛盾突出。李世民的心腹幕僚房玄齡、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等人勸說李世民采取行動。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長孫無忌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即位後,他升任左武侯大將軍。


    3. 為官經曆:


    貞觀年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 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因功勞第一晉封為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他頗得唐太宗寵信,可進出唐太宗臥室。後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但因多次懇切辭讓及長孫皇後的勸說,唐太宗免去其右仆射職務,授予開府儀同三司之職。貞觀五年,他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因是開國元勳,一人有一個兒子被封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授予他司空職務,他堅決辭謝不受。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淩煙閣,長孫無忌位列第一。


    高宗時期:貞觀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病逝,臨終前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繼位,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揚州都督,對於他的進言,唐高宗每次都優先采納。


    4. 主要貢獻:


    主持修法:主持修撰《貞觀律》《唐律疏議》,是唐代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人物。經過十餘年努力,對高祖武德年間倉促製定的《武德律》進行修改,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是為《貞觀律》。高宗登基後,他又領銜對建國以來的律令格式進行係統清理審查,修成《永徽律》十二卷等法令,並編撰《律疏》,解釋專門術語,補充疏漏之處,《永徽律》與《律疏》合體為《永徽律疏》,後世稱為《唐律疏議》,成為法官斷案的標準和依據。


    5. 晚年遭遇:永徽六年(655 年),唐高宗決定廢掉王皇後,改立武則天為皇後,長孫無忌始終未同意廢後之事。武則天因此對其懷恨在心。顯慶四年(659 年),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此案。隨後,長孫無忌被撤去官職爵位,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亡。上元元年(674 年),唐高宗追複長孫無忌官爵,並將其墓遷至昭陵。


    李孝恭(公元591 年~公元640 年),隴西成紀人,唐初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李孝恭是唐宗室子弟,隋朝柱國大將軍李安之子,係唐高祖李淵堂侄,唐太宗李世民堂兄。其祖父是北周朝朔州行軍總管李蔚,李蔚是唐國公李虎的第七個兒子。


    2. 主要戰功:


    平定巴蜀: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淵攻克長安後,李孝恭被拜為左光祿大夫,後改為山南道招撫大使,前往收撫巴蜀地區。他率軍行進之處,三十餘州府紛紛前來歸附,還大敗巴蜀地區首領朱粲。麵對朱粲這樣的殘暴之人,部將們建議坑殺俘虜,但李孝恭考慮到坑殺會引起其他亂軍的抵抗,拒絕了這一建議,將俘虜盡數放還,此舉使得各地首領紛紛歸附,巴蜀得以初步平定。


    平滅蕭粱:武德二年(619 年),李孝恭向李淵獻上平定割據江陵的蕭銑之策,獲采納。他被封趙郡王,任夔州總管,大興土木建造艦船,訓練水師。在進攻過程中,他與李靖緊密配合,雖曾在與蕭銑大將文士弘的戰鬥中先敗後勝,但最終成功使蕭銑出城請降,平滅蕭銑,攻下江陵,後任荊州大總管。


    俘輔公祏:武德六年(623 年),嶺南地區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招撫,嶺南四十六州皆來歸附,江南基本平定。同年江東梟雄輔公祏反叛,李淵詔令李孝恭為行軍元帥前去討伐。武德七年(624 年),李孝恭節製多路兵馬攻打輔公祏,采用堅守營壘、奇襲糧道等策略,屢戰屢勝,最終生擒輔公祏,平定叛亂,官拜揚州大都督。


    3. 晚年及身後:


    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發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後曆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改封河間王。


    貞觀十四年(640 年),李孝恭病逝,終年五十歲。唐太宗為其素服舉哀,他獲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號“元”,被供奉在高祖(李淵)廟庭。


    在曆史評價方麵,《舊唐書》高度讚揚李孝恭,認為隋亡以後,群雄並起,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大部分勢力,謀臣猛將也多在其麾下,很少有人能另外率軍建立功勳,唯有李孝恭軍功顯著,聲名顯赫。《新唐書》中評價李孝恭年少時沉著機敏,有見識氣量,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後世也有學者讚揚他智勇無雙,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位列第二。


    杜如晦(585 年 - 630 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宰相,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與早年經曆:


    杜如晦出生於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為官,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


    隋大業年間,杜如晦受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被補用為滏陽縣尉,但因見隋朝政治腐敗,不久後棄官而歸。


    2. 輔佐李世民:


    成為秦王府幕僚:唐高祖李淵平定長安後,杜如晦被秦王李世民召進府中任兵曹參軍,不久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當時秦王府中有很多英才被外遷,房玄齡向李世民推薦杜如晦,稱他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李世民便上奏留下杜如晦擔任秦王府屬官。後來杜如晦跟隨李世民討伐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時常參議軍中機密,深受同僚佩服,升遷至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並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


    策劃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屢建功勳,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憚。李建成數次加害李世民,並與齊王李元吉暗中勾結後宮嬪妃,在唐高祖李淵麵前屢次誣陷李世民。杜如晦和房玄齡認為先發製人才能轉危為安,勸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後來,他們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


    3. 擔任宰相:


    李世民即位後,論功行賞,杜如晦功居第一,升任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杜如晦晉升為檢校侍中,兼任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務。


    貞觀三年二月,杜如晦接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右仆射,仍掌管選拔官吏事宜,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台閣製度、禮樂典章都由杜如晦、房玄齡兩人共同製定。房玄齡善謀,杜如晦擅於決斷,人稱“房謀杜斷”,唐朝談及良相,首推房、杜二人。


    4. 離世及身後之事:


    貞觀三年十二月,杜如晦病重辭官。唐太宗李世民特許俸祿賞賜依舊,多次派使者問候病情,名醫好藥不停送去府中。貞觀四年,杜如晦病情愈發嚴重,唐太宗派太子到其府邸親臨問候,又親自前往探望,撫摸著他哽咽,賜下雜帛千段。為讓杜如晦活著看到兒子拜授官職,李世民破格提拔其子杜構任尚舍奉禦。但杜如晦最終還是在該年三月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杜如晦逝世後,唐太宗追贈開府儀同三司。下葬時,加贈司空,諡號成,並親筆下詔令虞世南為杜如晦撰寫碑文。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命閻立本為二十四位功臣繪製等身像置於淩煙閣中,杜如晦位列第三。


    杜如晦現僅存《虞世基罪當死論》這一篇文章,是上書給唐太宗的奏議,文中認為臣子的職責是諫諍,應該恪盡職守,有言於天子,不可偷安高位。他為唐朝初期的政治穩定、製度建設以及人才選拔等方麵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魏徴(公元 580 年 - 643 年),簡化字為“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他是初唐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坎坷:魏征出生名門望族,但早年家道中落。他年少時父親便去世,因不善經營家中產業,出家為道士。隋末天下大亂,他先後投奔瓦崗軍、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又再次歸唐。


    輔佐李建成:魏征歸唐後,被隱太子李建成納入麾下任太子洗馬。他見秦王李世民功勳見長,勸說李建成應盡早鞏固太子之位,並積極為他出謀劃策。比如建議太子李建成請戰立功,采用招撫政策瓦解劉黑闥的農民起義軍,同時結交山東豪傑,壯大了李建成的勢力。


    歸降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禮遇魏征,授其諫議大夫。李世民派魏征安撫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舊部,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2. 政治作為:


    犯顏直諫:魏征以敢於直言進諫聞名於世。他一生向唐太宗陳諫二百多條,絕大多數都被太宗所接受。比如在泰山“封禪”一事上,他堅決反對,認為當時國家還未完全穩定,搞封禪是勞民傷財之舉,最終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倡導“民本”思想:他多次勸唐太宗以隋亡為鑒,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建議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


    參與史書編纂:貞觀三年(公元 629 年),魏征遷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並校定古籍。貞觀十年(公元 636 年),魏征曆時 8 年領編修撰完成《隋史》等史書,他對各史“多所損益,務存簡正”,使這些史書獲得“時稱良史”的讚譽。


    主張任人唯賢:他主張選拔有才能的人才,打破門第觀念,不問出身,隻要有才能、有品德就可以得到提拔和重用。


    3. 後世影響:


    魏征對唐太宗時期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幫助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他的諫言和思想對後世的政治製度、文化傳統和社會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體現了對魏征的高度評價和敬重。魏征去世後,唐太宗賜其司空、相州都督的官職,諡號“文貞”,陪葬昭陵。


    總的來說,魏征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忠誠、正直和智慧為後世所敬仰和傳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