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1009 年 5 月 22 日—1066 年 5 月 21 日),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遊蕩:蘇洵年輕時喜好遊山玩水,學習並不認真,直到 27 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名落孫山,這讓他對科舉製度產生了不滿。
遊曆與沉澱:科舉不順後,蘇洵遊曆廬山、虔州等地,增長了見識。後來他絕意於功名,在家專心讀書寫文,並教育蘇軾、蘇轍兩個兒子。
聲名漸起:嘉佑元年(1056 年),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到汴京,拜見了歐陽修等文壇名人。歐陽修讚賞他的文章《衡論》《權書》《幾策》,向朝廷推薦了他,蘇洵從此聲名大噪。嘉佑二年(1057 年),蘇軾、蘇轍兄弟同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開始流傳。
晚年為官:嘉佑五年(1060 年),經韓琦推薦,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次年,擔任霸州文安縣的主簿,參與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治平三年(1066 年),《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但蘇洵也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於京師。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
風格特點:蘇洵擅長散文,尤其善於政論,文筆流暢雄健。他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他擺脫了科舉應試的功利心,主張寫“胸中之言”,文章自然成文。
代表作品:《六國論》是他的經典之作,文章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借古諷今,抨擊了宋朝賂敵求和的政策;《管仲論》《辨奸論》等也都是他的優秀散文作品。
詩歌方麵:蘇洵的詩歌風格質樸蒼勁,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其詩歌作品有《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等。
3. 文學影響:
對家人的影響:蘇洵對蘇軾、蘇轍的教育和培養影響深遠。在他的指導下,蘇軾、蘇轍自幼便開始寫文章,為他們日後成為文學大家奠定了基礎。“三蘇”在文學上的成就相互輝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對文壇的影響:蘇洵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的創作風格和文學主張對北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許多文人學士對他的文章推崇備至,他的文學成就也為後世所認可和讚譽。
蘇轍(1039年3月18日 -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經曆
成長與科舉之路:蘇轍出生於一個文學世家,與蘇軾是兄弟。他自幼受父兄的熏陶,勤奮好學。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與蘇軾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兄弟倆同榜進士,開啟仕途。
政治生涯的起伏:他在政治上經曆諸多坎坷。王安石變法期間,因意見不合,自請外任。他先後在陳州、齊州等地任職。元佑時期,舊黨執政,蘇轍被召迴朝廷,仕途順遂,官至門下侍郎。但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再度執政,蘇轍又被貶謫,遠至嶺南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後,他遇赦北歸,最後定居潁川,直至去世。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
風格特點:蘇轍散文風格汪洋澹泊,有秀傑深醇之氣。他在敘事、寫景、議論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語言簡潔流暢,富有表現力。他的文章在穩健之中蘊含著靈動,條理清晰,論證嚴密。
代表作品:《黃州快哉亭記》是他的名篇。文章從長江的壯闊景色入手,引出“快哉”的主題,進而討論士人的心境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體現出他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還有《上樞密韓太尉書》,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見解,同時也展現了求仕的抱負。
詩歌方麵:
風格特點:其詩風格淳樸無華,情感真摯。在題材上,既有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對人生的感慨。
代表作品:如《遊西湖》描繪西湖美景,清新自然;《秋稼》則體現了他對農民生活的關注。
3. 政治理念與貢獻
政治理念:蘇轍秉持儒家的治國理念,主張以民為本,反對激進的改革措施,認為改革應循序漸進。他在新舊黨爭中立場鮮明,希望朝廷能夠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貢獻: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積極治理水利、減輕稅賦、改善治安等,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在朝廷為官時,他也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家事務的討論和決策。
4. 對後世的影響:
文學影響:蘇轍的文學作品在北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對後世散文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寫作手法和風格為後人提供了學習的範例,其詩歌也被後世詩人所借鑒。
思想影響: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態度也為後人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對研究北宋時期的思想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成名:蘇軾出生於文學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佑二年(1057年),他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文章名動京師。此後,他先後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職,在地方上頗有政績。
“烏台詩案”及被貶黃州: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思想和文風都發生了重要轉變。
東山再起與再次被貶:宋神宗駕崩後,蘇軾被重新啟用,一度官至禮部尚書等職。但由於新舊黨爭,他又多次遭到貶謫,先後被流放到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病逝於常州。
2. 文學成就:
散文:蘇軾的散文成就極高,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齊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記敘文包括碑傳文、敘記文及文賦等,以山水遊記和亭台堂閣記為代表,如《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其散文風格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覃思妙理,自然天成。
詩歌:蘇軾的詩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政治詩、山水景物詩、和陶詩、題畫詩等。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例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詞:蘇軾對詞體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將詞抬高至與詩同等的地位,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對後代影響深遠,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詞題材豐富,“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
3. 藝術成就:
書法:蘇軾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其傳世墨跡有《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
繪畫:蘇軾開啟了寫意繪畫的先聲,對“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他擅畫墨竹,傳世畫作有《枯木竹石圖》等。
4. 思想與人格:蘇軾一生曆經坎坷,但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既有積極入世的一麵,又有超脫曠達的一麵。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使他成為後世文人敬仰的楷模。
《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被貶謫到黃州,遊覽赤壁後所作。
《赤壁賦(前)》
這篇賦描繪了作者與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遊玩的情景。文中描繪了清風、水波、明月等美好景色。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意境。
同時,文中還體現了主客之間的對話,他們談論宇宙的無窮和人生的短暫,客人表達出了一種悲觀情緒,而蘇軾則以“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等觀點來寬慰客人,體現出蘇軾豁達超脫的心境。
《赤壁賦(後)》
以敘事寫景開頭,“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描繪了蘇軾與兩位客人在秋夜赤壁遊玩的情景。
文中蘇軾登山臨水,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的感慨,有對自然景觀變化的感歎。
並且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赤壁的經曆,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現其樂觀的處世態度和深邃的哲學思考。
《赤壁賦》兩篇都展現了蘇軾在被貶謫時期的心境變化,同時也體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兩篇賦的文辭優美,意境深遠,是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大致意思為: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小喬剛剛嫁給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發斑白。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期。蘇軾遊覽黃州赤壁磯,追憶三國時期周瑜的無限風光,對比自己的坎坷處境,感慨萬千。詞的上闋描繪了赤壁的壯麗景色,為下闋緬懷英雄人物作了鋪墊。下闋通過對周瑜的描寫,表達了對英雄豪傑的敬仰和對自己壯誌未酬的感慨。
該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蘇軾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豪放派詞的魅力,對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撰詩並書,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這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作品。詩帖內容是兩首寒食節所寫的五言詩。詩句體現出蘇軾當時惆悵孤獨的心境,如“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描繪出他在黃州的清冷生活,感歎時光流逝的無奈。
從書法角度看,其筆法多變。字體形態豐富,有正有斜,有大有小。筆畫或粗壯或纖細,用墨也有濃有淡。比如,在表達強烈情緒的部分,筆畫往往較重,體現出書寫者內心的波瀾;而在情緒舒緩處,筆畫相對輕盈。這種變化展現出蘇軾書寫時情緒的起伏變化,使書法與詩意緊密結合,藝術感染力很強。
1. 生平經曆:
早年遊蕩:蘇洵年輕時喜好遊山玩水,學習並不認真,直到 27 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名落孫山,這讓他對科舉製度產生了不滿。
遊曆與沉澱:科舉不順後,蘇洵遊曆廬山、虔州等地,增長了見識。後來他絕意於功名,在家專心讀書寫文,並教育蘇軾、蘇轍兩個兒子。
聲名漸起:嘉佑元年(1056 年),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到汴京,拜見了歐陽修等文壇名人。歐陽修讚賞他的文章《衡論》《權書》《幾策》,向朝廷推薦了他,蘇洵從此聲名大噪。嘉佑二年(1057 年),蘇軾、蘇轍兄弟同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開始流傳。
晚年為官:嘉佑五年(1060 年),經韓琦推薦,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次年,擔任霸州文安縣的主簿,參與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治平三年(1066 年),《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但蘇洵也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於京師。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
風格特點:蘇洵擅長散文,尤其善於政論,文筆流暢雄健。他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他擺脫了科舉應試的功利心,主張寫“胸中之言”,文章自然成文。
代表作品:《六國論》是他的經典之作,文章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借古諷今,抨擊了宋朝賂敵求和的政策;《管仲論》《辨奸論》等也都是他的優秀散文作品。
詩歌方麵:蘇洵的詩歌風格質樸蒼勁,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其詩歌作品有《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等。
3. 文學影響:
對家人的影響:蘇洵對蘇軾、蘇轍的教育和培養影響深遠。在他的指導下,蘇軾、蘇轍自幼便開始寫文章,為他們日後成為文學大家奠定了基礎。“三蘇”在文學上的成就相互輝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對文壇的影響:蘇洵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的創作風格和文學主張對北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許多文人學士對他的文章推崇備至,他的文學成就也為後世所認可和讚譽。
蘇轍(1039年3月18日 -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經曆
成長與科舉之路:蘇轍出生於一個文學世家,與蘇軾是兄弟。他自幼受父兄的熏陶,勤奮好學。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與蘇軾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兄弟倆同榜進士,開啟仕途。
政治生涯的起伏:他在政治上經曆諸多坎坷。王安石變法期間,因意見不合,自請外任。他先後在陳州、齊州等地任職。元佑時期,舊黨執政,蘇轍被召迴朝廷,仕途順遂,官至門下侍郎。但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再度執政,蘇轍又被貶謫,遠至嶺南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後,他遇赦北歸,最後定居潁川,直至去世。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
風格特點:蘇轍散文風格汪洋澹泊,有秀傑深醇之氣。他在敘事、寫景、議論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語言簡潔流暢,富有表現力。他的文章在穩健之中蘊含著靈動,條理清晰,論證嚴密。
代表作品:《黃州快哉亭記》是他的名篇。文章從長江的壯闊景色入手,引出“快哉”的主題,進而討論士人的心境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體現出他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還有《上樞密韓太尉書》,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見解,同時也展現了求仕的抱負。
詩歌方麵:
風格特點:其詩風格淳樸無華,情感真摯。在題材上,既有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對人生的感慨。
代表作品:如《遊西湖》描繪西湖美景,清新自然;《秋稼》則體現了他對農民生活的關注。
3. 政治理念與貢獻
政治理念:蘇轍秉持儒家的治國理念,主張以民為本,反對激進的改革措施,認為改革應循序漸進。他在新舊黨爭中立場鮮明,希望朝廷能夠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貢獻: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積極治理水利、減輕稅賦、改善治安等,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在朝廷為官時,他也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家事務的討論和決策。
4. 對後世的影響:
文學影響:蘇轍的文學作品在北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對後世散文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寫作手法和風格為後人提供了學習的範例,其詩歌也被後世詩人所借鑒。
思想影響: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態度也為後人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對研究北宋時期的思想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成名:蘇軾出生於文學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佑二年(1057年),他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文章名動京師。此後,他先後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職,在地方上頗有政績。
“烏台詩案”及被貶黃州: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思想和文風都發生了重要轉變。
東山再起與再次被貶:宋神宗駕崩後,蘇軾被重新啟用,一度官至禮部尚書等職。但由於新舊黨爭,他又多次遭到貶謫,先後被流放到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病逝於常州。
2. 文學成就:
散文:蘇軾的散文成就極高,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齊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記敘文包括碑傳文、敘記文及文賦等,以山水遊記和亭台堂閣記為代表,如《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其散文風格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覃思妙理,自然天成。
詩歌:蘇軾的詩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政治詩、山水景物詩、和陶詩、題畫詩等。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例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詞:蘇軾對詞體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將詞抬高至與詩同等的地位,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對後代影響深遠,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詞題材豐富,“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
3. 藝術成就:
書法:蘇軾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其傳世墨跡有《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
繪畫:蘇軾開啟了寫意繪畫的先聲,對“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他擅畫墨竹,傳世畫作有《枯木竹石圖》等。
4. 思想與人格:蘇軾一生曆經坎坷,但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既有積極入世的一麵,又有超脫曠達的一麵。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使他成為後世文人敬仰的楷模。
《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被貶謫到黃州,遊覽赤壁後所作。
《赤壁賦(前)》
這篇賦描繪了作者與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遊玩的情景。文中描繪了清風、水波、明月等美好景色。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意境。
同時,文中還體現了主客之間的對話,他們談論宇宙的無窮和人生的短暫,客人表達出了一種悲觀情緒,而蘇軾則以“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等觀點來寬慰客人,體現出蘇軾豁達超脫的心境。
《赤壁賦(後)》
以敘事寫景開頭,“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描繪了蘇軾與兩位客人在秋夜赤壁遊玩的情景。
文中蘇軾登山臨水,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的感慨,有對自然景觀變化的感歎。
並且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赤壁的經曆,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現其樂觀的處世態度和深邃的哲學思考。
《赤壁賦》兩篇都展現了蘇軾在被貶謫時期的心境變化,同時也體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兩篇賦的文辭優美,意境深遠,是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大致意思為: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小喬剛剛嫁給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發斑白。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期。蘇軾遊覽黃州赤壁磯,追憶三國時期周瑜的無限風光,對比自己的坎坷處境,感慨萬千。詞的上闋描繪了赤壁的壯麗景色,為下闋緬懷英雄人物作了鋪墊。下闋通過對周瑜的描寫,表達了對英雄豪傑的敬仰和對自己壯誌未酬的感慨。
該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蘇軾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豪放派詞的魅力,對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撰詩並書,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這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作品。詩帖內容是兩首寒食節所寫的五言詩。詩句體現出蘇軾當時惆悵孤獨的心境,如“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描繪出他在黃州的清冷生活,感歎時光流逝的無奈。
從書法角度看,其筆法多變。字體形態豐富,有正有斜,有大有小。筆畫或粗壯或纖細,用墨也有濃有淡。比如,在表達強烈情緒的部分,筆畫往往較重,體現出書寫者內心的波瀾;而在情緒舒緩處,筆畫相對輕盈。這種變化展現出蘇軾書寫時情緒的起伏變化,使書法與詩意緊密結合,藝術感染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