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人,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文學成就:
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對當時流行的駢偶文風,提倡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載道。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精煉、思想深邃,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寫作理論影響深遠:提出了“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為後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作品豐富多樣:現存的詩文有 700 餘篇,其中散文近 400 篇,類型涵蓋賦、詩、論、讚、書、說、傳、記、序、哀辭、祭文、碑誌、表、雜文等多種體裁。代表作品有《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師說》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進學解》以勸學為名,自喻自身的遭遇,《祭十二郎文》則情感真摯,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
2. 政治生涯:
仕途坎坷:貞元八年(792 年)進士及第,但在仕途上多次遭遇挫折。曾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反映百姓疾苦,請求朝廷減免賦稅,被貶為陽山縣令;又因“諫迎佛骨”觸怒唐憲宗,險些被處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有一定政績:在地方為官時,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舉措,如在袁州任職時,改革當地買平民為奴的風俗;在潮州,抵製異端邪說,推崇儒道,延請趙德擔任海陽縣尉管理州學,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作為興學的本金。
3. 思想貢獻:
推崇儒學:韓愈極力推崇儒家思想,維護儒家的道統,強調堯舜至孔孟的一脈相傳。他認為儒家的仁、禮、義、信是做人之本,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立身之本。
哲學思考:其哲學思想在天命觀、天人觀、鬼神觀、人性論等方麵都有體現。他對傳統的天命論有所懷疑,認為天命是渺茫的,不能幹涉人類社會的善惡。
總之,韓愈在中國文學、政治、思想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是河東郡,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也被稱為“柳柳州”。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成才:柳宗元出生於長安,四歲時已熟讀多篇古代辭賦,展現出極高的天賦。他的幼年在長安度過,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十三歲時隨父親在湖北、江西等地遊曆,增長了見識。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年考中的劉禹錫成為他的好友。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柳宗元考取博學宏詞科,曆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禦史裏行等職。
參與革新: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負責革新朝政的輿論宣傳工作,寫作了一批配合革新事業的文章。然而,這場革新因觸動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利益,很快失敗。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柳宗元則先被貶為邵州刺史,隨後又加貶為永州司馬。
貶謫歲月:在永州的十年間,柳宗元的生活極為艱苦,他寄居於永州龍興寺,母親也在此期間病故。但這段經曆也讓他更加接近人民,深刻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等)、《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三戒》等,這些作品批判了黑暗現實,傳播了進步主張。
主政柳州: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召迴京,但很快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積極推行改革,釋放奴婢、重修孔廟、組織挖井、引導農林生產等,使柳州的社會秩序、文化教育和經濟狀況都得到了改善。他還幫助眾多奴婢獲得贖身,這一舉措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廣泛讚譽。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他的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代表作有《封建論》,深入探討了封建製度的起源和發展,批判了封建世襲製度的不合理性;《捕蛇者說》通過描寫捕蛇者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寓言方麵:他的寓言作品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寓言的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代表作有《三戒》,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以動物的形象寓指那些仗勢欺人、外強中幹、得意忘形的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寓意。
山水遊記方麵:其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以永州和柳州時期的作品為代表。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山水的美麗景色,還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和對國家政治的關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3. 思想貢獻:柳宗元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他係統發展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創造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高峰。在哲學著作《天說》《天對》等作品中,他對當時流行的天命觀進行了批判,強調了自然的客觀性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總的來說,柳宗元是唐代文學和思想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精神和成就也為後人所敬仰和傳頌。
歐陽修(1007 年 - 1072 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歐陽修生於綿州,四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湖北隨州,投靠叔叔歐陽曄。因家貧,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教他讀書寫字。他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十歲時常去借書抄誦,偶得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後日夜通讀。天聖八年(1030 年),歐陽修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景佑三年(1036 年),他為範仲淹鳴不平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慶曆三年(1043 年)支持範仲淹慶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新政失敗後,被守舊派攻訐為朋黨,外放滁州、揚州等地。晚年因不認可王安石的變法,遭其詆毀,堅決請辭。熙寧五年(1072 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2. 文學成就:
散文: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建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風。其散文作品眾多,《醉翁亭記》是他的經典名篇,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千古名句。
詩歌:在詩歌方麵,歐陽修使宋詩開始散文化、議論化,奠定了宋詩現實主義的基礎。
詞作:題材風格多樣,具有民歌風味,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改變了詞的審美趣味。
3. 史學貢獻:
提出“正統論”學說。
主持撰寫《新唐書》;獨自編寫《新五代史》,這兩部史書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4. 其他方麵成就:在金石學方麵,他撰寫的《集古錄》成為金石學開山之作;經學方麵開創了宋代質疑經典古籍的風氣,以及以個人理解論述詩文之風。
5. 對後世的影響:
文學方麵:歐陽修積極領導並推動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扭轉了多年以來的文壇積弊,選拔舉薦了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一批北宋傑出人才,對宋代及後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格魅力:他性格剛直,謙虛謹慎,待人寬厚,樂於獎掖後生,洋溢著士人領袖的人格魅力,帶動了以崇尚道德人格為特征的一代士林新風的形成。
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人,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以下是對他各方麵成就的具體介紹:
1. 政治方麵:
熙寧變法: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期主持了著名的“熙寧變法”。他以商鞅、吳起等法家人物為榜樣,力主實行先秦法家所主張的富國強兵之術。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他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然而,由於變法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推行過程十分艱難。
政治理念:他主張抑製官紳豪強兼並,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調控,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到社會經濟生活中,以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他的政治理念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和批評。
2. 文學方麵:
散文:他的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嚐君傳》等。《答司馬諫議書》中,他以堅定的立場和犀利的言辭,反駁了司馬光對變法的批評,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學才華;《讀孟嚐君傳》全文不足百字,卻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淩厲而貫注,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詩歌:他的詩歌“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被稱為“王荊公體”。其詩歌題材廣泛,既有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如《河北民》,描寫了北方百姓的苦難生活;也有抒發個人情感和誌趣的作品,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誌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3. 哲學方麵:
荊公新學: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立了“荊公新學”。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荊公新學”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成為北宋後期的官方哲學,對後世的哲學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學術貢獻:他對儒家經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讀,撰寫了《三經新義》等著作,對經典的解釋和理解具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為儒家思想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貢獻。
總的來說,王安石是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曆史人物,他的變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的政治理念、文學成就和哲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鞏(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世稱“南豐先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求學:曾鞏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成誦,十二歲時嚐試寫作《六論》,文詞有氣魄。十六、七歲時已誦讀六經,立誌成為優秀的古文家。他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但父親曾易占曾被人誣陷失官,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曾鞏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發奮讀書。
科舉之路:曾鞏的科舉之路較為坎坷,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前兩次都落榜。直到嘉佑二年(1057 年),歐陽修任主考官,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等一門六人俱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
仕途生涯:初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被召編校史官書籍,曆任多地知州。元豐三年(1080 年),曾鞏赴滄州途徑京都,受到神宗召見和賞識,判三班院,後遷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擢中書舍人。元豐六年(1083 年),曾鞏病卒於江寧府,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南宋理宗追諡為“文定”。
2. 文學成就:
散文風格: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主張“文以明道”,文風古雅、平正、衝和,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被後世古文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作品類型及代表作:
論事之文:邏輯嚴密,善於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如《唐論》。
記敘之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條理分明。《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墨池記》通過記述墨池的由來,強調了學習和修養的重要性。
詩歌成就:其詩情意真醇平實秀細,俊健典雅。
3. 政治作為:
地方治理:曾鞏在多地擔任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在越州任通判時,遇上饑荒,他提前采取措施,勸說富人申報糧食儲量並以稍高價格賣給百姓,又借給農民種子,使百姓平穩度過災年。在齊州知州任上,不畏強暴,打擊豪強,如法辦為非作歹的周高,鏟除“霸王社”,還推行了保伍之法,使齊州治安得到改善。在洪州知州任上,麵對瘟疫流行,他命令各縣鎮儲備藥物,安排病人居住和治療,控製了瘟疫的蔓延。
政策執行:他對王安石的新法有異議,但對其合理部分能認真執行、靈活掌握,如在推行水利、免疫、青苗、保甲等法時收到了很好的實效。
4. 學術貢獻:
文獻學方麵:在任史館修撰期間創立了每校訂一書即寫相應序錄的體製,涉及版本學、目錄學、史學、文學、儒學等學科,有開創完善文獻學敘錄體製之功。
史學方麵:由家學積澱,又皓首窮經,以史學見稱士類。他的史論文章辭章精練而視野闊達,有獨到的見解。
金石學方麵:富於收藏,其收藏與研究為金石學的開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文學成就:
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對當時流行的駢偶文風,提倡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載道。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精煉、思想深邃,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寫作理論影響深遠:提出了“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為後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作品豐富多樣:現存的詩文有 700 餘篇,其中散文近 400 篇,類型涵蓋賦、詩、論、讚、書、說、傳、記、序、哀辭、祭文、碑誌、表、雜文等多種體裁。代表作品有《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師說》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進學解》以勸學為名,自喻自身的遭遇,《祭十二郎文》則情感真摯,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
2. 政治生涯:
仕途坎坷:貞元八年(792 年)進士及第,但在仕途上多次遭遇挫折。曾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反映百姓疾苦,請求朝廷減免賦稅,被貶為陽山縣令;又因“諫迎佛骨”觸怒唐憲宗,險些被處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有一定政績:在地方為官時,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舉措,如在袁州任職時,改革當地買平民為奴的風俗;在潮州,抵製異端邪說,推崇儒道,延請趙德擔任海陽縣尉管理州學,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作為興學的本金。
3. 思想貢獻:
推崇儒學:韓愈極力推崇儒家思想,維護儒家的道統,強調堯舜至孔孟的一脈相傳。他認為儒家的仁、禮、義、信是做人之本,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立身之本。
哲學思考:其哲學思想在天命觀、天人觀、鬼神觀、人性論等方麵都有體現。他對傳統的天命論有所懷疑,認為天命是渺茫的,不能幹涉人類社會的善惡。
總之,韓愈在中國文學、政治、思想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是河東郡,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也被稱為“柳柳州”。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成才:柳宗元出生於長安,四歲時已熟讀多篇古代辭賦,展現出極高的天賦。他的幼年在長安度過,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十三歲時隨父親在湖北、江西等地遊曆,增長了見識。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年考中的劉禹錫成為他的好友。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柳宗元考取博學宏詞科,曆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禦史裏行等職。
參與革新: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負責革新朝政的輿論宣傳工作,寫作了一批配合革新事業的文章。然而,這場革新因觸動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利益,很快失敗。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柳宗元則先被貶為邵州刺史,隨後又加貶為永州司馬。
貶謫歲月:在永州的十年間,柳宗元的生活極為艱苦,他寄居於永州龍興寺,母親也在此期間病故。但這段經曆也讓他更加接近人民,深刻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等)、《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三戒》等,這些作品批判了黑暗現實,傳播了進步主張。
主政柳州: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召迴京,但很快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積極推行改革,釋放奴婢、重修孔廟、組織挖井、引導農林生產等,使柳州的社會秩序、文化教育和經濟狀況都得到了改善。他還幫助眾多奴婢獲得贖身,這一舉措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廣泛讚譽。
2. 文學成就:
散文方麵: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他的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代表作有《封建論》,深入探討了封建製度的起源和發展,批判了封建世襲製度的不合理性;《捕蛇者說》通過描寫捕蛇者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寓言方麵:他的寓言作品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寓言的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代表作有《三戒》,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以動物的形象寓指那些仗勢欺人、外強中幹、得意忘形的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寓意。
山水遊記方麵:其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以永州和柳州時期的作品為代表。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山水的美麗景色,還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和對國家政治的關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3. 思想貢獻:柳宗元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他係統發展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創造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高峰。在哲學著作《天說》《天對》等作品中,他對當時流行的天命觀進行了批判,強調了自然的客觀性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總的來說,柳宗元是唐代文學和思想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精神和成就也為後人所敬仰和傳頌。
歐陽修(1007 年 - 1072 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歐陽修生於綿州,四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湖北隨州,投靠叔叔歐陽曄。因家貧,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教他讀書寫字。他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十歲時常去借書抄誦,偶得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後日夜通讀。天聖八年(1030 年),歐陽修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景佑三年(1036 年),他為範仲淹鳴不平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慶曆三年(1043 年)支持範仲淹慶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新政失敗後,被守舊派攻訐為朋黨,外放滁州、揚州等地。晚年因不認可王安石的變法,遭其詆毀,堅決請辭。熙寧五年(1072 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2. 文學成就:
散文: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建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風。其散文作品眾多,《醉翁亭記》是他的經典名篇,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千古名句。
詩歌:在詩歌方麵,歐陽修使宋詩開始散文化、議論化,奠定了宋詩現實主義的基礎。
詞作:題材風格多樣,具有民歌風味,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改變了詞的審美趣味。
3. 史學貢獻:
提出“正統論”學說。
主持撰寫《新唐書》;獨自編寫《新五代史》,這兩部史書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4. 其他方麵成就:在金石學方麵,他撰寫的《集古錄》成為金石學開山之作;經學方麵開創了宋代質疑經典古籍的風氣,以及以個人理解論述詩文之風。
5. 對後世的影響:
文學方麵:歐陽修積極領導並推動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扭轉了多年以來的文壇積弊,選拔舉薦了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一批北宋傑出人才,對宋代及後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格魅力:他性格剛直,謙虛謹慎,待人寬厚,樂於獎掖後生,洋溢著士人領袖的人格魅力,帶動了以崇尚道德人格為特征的一代士林新風的形成。
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人,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以下是對他各方麵成就的具體介紹:
1. 政治方麵:
熙寧變法: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期主持了著名的“熙寧變法”。他以商鞅、吳起等法家人物為榜樣,力主實行先秦法家所主張的富國強兵之術。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他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然而,由於變法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推行過程十分艱難。
政治理念:他主張抑製官紳豪強兼並,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調控,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到社會經濟生活中,以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他的政治理念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和批評。
2. 文學方麵:
散文:他的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嚐君傳》等。《答司馬諫議書》中,他以堅定的立場和犀利的言辭,反駁了司馬光對變法的批評,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學才華;《讀孟嚐君傳》全文不足百字,卻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淩厲而貫注,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詩歌:他的詩歌“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被稱為“王荊公體”。其詩歌題材廣泛,既有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如《河北民》,描寫了北方百姓的苦難生活;也有抒發個人情感和誌趣的作品,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誌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3. 哲學方麵:
荊公新學: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立了“荊公新學”。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荊公新學”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成為北宋後期的官方哲學,對後世的哲學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學術貢獻:他對儒家經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讀,撰寫了《三經新義》等著作,對經典的解釋和理解具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為儒家思想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貢獻。
總的來說,王安石是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曆史人物,他的變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的政治理念、文學成就和哲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鞏(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世稱“南豐先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求學:曾鞏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成誦,十二歲時嚐試寫作《六論》,文詞有氣魄。十六、七歲時已誦讀六經,立誌成為優秀的古文家。他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但父親曾易占曾被人誣陷失官,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曾鞏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發奮讀書。
科舉之路:曾鞏的科舉之路較為坎坷,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前兩次都落榜。直到嘉佑二年(1057 年),歐陽修任主考官,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等一門六人俱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
仕途生涯:初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被召編校史官書籍,曆任多地知州。元豐三年(1080 年),曾鞏赴滄州途徑京都,受到神宗召見和賞識,判三班院,後遷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擢中書舍人。元豐六年(1083 年),曾鞏病卒於江寧府,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南宋理宗追諡為“文定”。
2. 文學成就:
散文風格: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主張“文以明道”,文風古雅、平正、衝和,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被後世古文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作品類型及代表作:
論事之文:邏輯嚴密,善於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如《唐論》。
記敘之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條理分明。《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墨池記》通過記述墨池的由來,強調了學習和修養的重要性。
詩歌成就:其詩情意真醇平實秀細,俊健典雅。
3. 政治作為:
地方治理:曾鞏在多地擔任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在越州任通判時,遇上饑荒,他提前采取措施,勸說富人申報糧食儲量並以稍高價格賣給百姓,又借給農民種子,使百姓平穩度過災年。在齊州知州任上,不畏強暴,打擊豪強,如法辦為非作歹的周高,鏟除“霸王社”,還推行了保伍之法,使齊州治安得到改善。在洪州知州任上,麵對瘟疫流行,他命令各縣鎮儲備藥物,安排病人居住和治療,控製了瘟疫的蔓延。
政策執行:他對王安石的新法有異議,但對其合理部分能認真執行、靈活掌握,如在推行水利、免疫、青苗、保甲等法時收到了很好的實效。
4. 學術貢獻:
文獻學方麵:在任史館修撰期間創立了每校訂一書即寫相應序錄的體製,涉及版本學、目錄學、史學、文學、儒學等學科,有開創完善文獻學敘錄體製之功。
史學方麵:由家學積澱,又皓首窮經,以史學見稱士類。他的史論文章辭章精練而視野闊達,有獨到的見解。
金石學方麵:富於收藏,其收藏與研究為金石學的開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