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君從香雲莊告辭,連夫人送到門口,恰好看見曲安從轎子中出來。十萬火急的樣子,絕對不是來搶購布料。硯君陡生不好的預感。
曲安對上連夫人的目光,表情有點不自然,含糊地招唿一聲“夫人安好”,刻意不看連夫人,向硯君焦急地說:“小姐原來在這兒!難怪我去集瑰堂,找不到你!”便將楚狄赫人帶走金姨娘的事情說了。他不知道前因後果,但大新士兵不會無故拿人,急問:“小姐,究竟怎麽迴事?金姨娘要我轉告,趕快逃。我看她的樣子,似乎情況很嚴重。”
“她有沒有說,為什麽要抓人?”硯君擔憂:如果是為墨君,還好說。萬一是元寶京的底細敗露,可糟糕得很。城裏現在的境況,逃是沒處逃的。
“來不及講。”曲安拂一把頭頂的雪花,隻拂了滿手水珠,分不清是雪水還是汗水。“其中若有誤會,要盡快向新任的查大人解釋,否則牢房裏的苦頭,可不是金姨娘同小少爺能扛住的!”
“連墨君也被捉去了?孩子犯了什麽法?”連夫人吃驚,追問曲安:“你剛才去景初的店裏,告訴他這些了嗎?”曲安依舊低著頭不看她,喏喏地答:“全都講了。少爺說他幫忙打聽,但新換的查大人畢竟不是從前那位,不知道肯不肯通融。對了,少爺說,硯君小姐暫時不要迴悅仙樓,先去他的店裏。”
連夫人想了一下,拍著硯君的手說:“我陪你去。景初是你的保人,辦法比我多,在這地方上比我能耐大。”
硯君望著紛紛揚揚的落雪,強迫跳得很快的心髒慢下來。以她一己之力,絕無可能助金姨娘母子免除牢獄之災。忽然想起綿兒,向曲安說:“曲先生也要留神。我那總是闖禍的弟弟,今日同綿兒一道出門,結果又惹了亂子,至今不知道綿兒下落。”曲安的神色變了變,“綿兒?啊呀,那孩子又做了什麽?難道是她害得小公子……”他忽然陣腳大亂,“我這就去找找看。”
眼見曲安毛毛躁躁地喊著起轎,連夫人打發珍榮去乘一頂轎子,自己攜著硯君的手上了同一乘暖轎,似無意般問:“綿兒是誰?”
“說是曲先生的外甥,喊他舅舅。”
連夫人的表情似乎產生微妙的變化,“舅舅?”驚疑過後她陷入沉默。
曲安是陳家的老夥計,她自然了解他的家世,口氣中卻完全不知道他有姐妹似的。硯君早疑心綿兒的身世古怪,可她不喜歡蜚短流長,當下將頭別過。連夫人感慨良深:“世道亂後,人人都不再像從前那麽簡單,都有不願人知的難言之隱了。”
轎子窗上嵌一塊彩色水晶玻璃,不必開窗即可看見外麵潔白的冰天雪地。硯君望著染成彩色的雪景,輕聲說:“世道安穩時,還不是一樣有秘密嗎?”
連夫人在遐思中靜了片刻,說:“硯君,我說句旁觀者清的話——你是絕不惹是生非的性格,但你那位姨娘,和你性情迥異。她太大膽,又愛錢,這兩項在如今的世道中,很容易出亂子。若是個男子,沒準同我兩個哥哥似的,趁勢而起,奠定一份基業。可是塵世給婦道人家提供的選擇,與男子很不相同,一不留神會走上邪路。牢獄之災隻怕不會少的。”
她推心置腹地提醒:“你既然是書香門第的子弟,你父親應該教過你,什麽樣的人可以同生共死,什麽樣的人要早早割席絕交。”硯君默默地說:“那個人指望著我,走了千萬裏路找過來。”
“你要看清楚,她是指望你,還是指望連家少奶奶和連家的錢。”
硯君微微地笑起來,搖頭說:“現在我沒有錢,隻有麻煩。她不是紅葵使看中的人,不需要困在城裏,拿著保書隨時可以帶她兒子和她的錢遠走高飛。夫人——是她沒有甩開我。”
連夫人歎口氣,“真是實心眼的傻孩子!我擔心你信錯了人。這樣摻和在一起,最後吃虧的,總是信念篤定的那個。”硯君不明白她怎來諸多感慨,偷眼打量她。
轎子顫動,彩玻璃透亮的顏色在連夫人臉上跳躍。半明半暗之間,她的神情似笑非笑、似苦非苦。她們一路上再無言語,安靜地到了集瑰堂。
陳景初早等著曲安帶硯君過來,見來者是他姑姑,反倒不大自然。但他善於應變,當即同連夫人禮貌地打招唿,不親熱,也不失禮。連夫人曉得他的神色,對硯君說:“你們詳談,我在外麵等著。”
內室中,元寶京正等他們,沉著地說:“陳掌櫃這就送我出城。若是為我的緣故抓走墨君母子,你們隻管推說什麽也不知道。若是為了墨君傷人的緣故,陳掌櫃會幫你們和氣解決。”
“你……去哪裏?”硯君從不關心複辟黨的事業,也無意了解他們的秘密,問出來之後補充道:“墨君會惦記你。”元寶京聽到這句話,似乎動了感情,說:“你見到他們母子,就說我去辦事,是很穩妥的事,不會有多大風險。若是有緣,以後還能再見。”
陳景初等他的話說完,安慰硯君說:“我家曾經照應過本縣禁卒,他們應該記得這人情。我送小姐帶些飲食去探監。不論事出何因,先同家人見一麵。”
硯君向元寶京道聲“保重”,心想:勸他多加小心之類的話,大可不必說了,這人沒法同危險分離。他自己不撇開危險的事業,危險自然不舍得撇開他。他當然是早就知道的。
元寶京卻出其不意地向硯君道了一聲:“多加小心!”硯君婉然笑笑,說:“後會有期!”不需陳景初催她,她的心神頃刻飛赴縣衙了。
當值的禁卒果然給陳景初行方便。除了不停地道謝,硯君再沒有別的好說。陳景初擺手製止:“蘇小姐別再客氣。與人為善,善莫大焉,更何況那位貴人盛讚蘇家情深意重,再三叮囑我辦好此事。”
原來是元寶京的話分量重。不過他習慣了接受別人舍命救護、動輒丟下別人獨自逃命,有惦念旁人的時候,也算難得。
牢門外的鐵鎖鏈又一次響起來。西洋和尚大約覺得這情況很新鮮,伸直上身張望。獄卒打開鐵門,又放進一個提燈籠的人。墨君立刻跑過去喊:“姐姐!”
硯君迴身向陳景初道謝,他說:“我就在外麵等吧。”硯君便說:“珍榮,你給陳掌櫃撐好傘。”自己將燈籠放在地上,從珍榮懷裏接過棉被與食盒走到鐵柵前。
金舜英羞愧地走到硯君麵前,說不清楚是為今日之事慚愧,還是為往日之事。硯君從縫隙裏塞入棉被,又擺弄食盒,湯餅菜肴還冒著熱氣。墨君二話不說,抓起筷子開始吃。
硯君不願讓角落裏的囚犯聽見,低聲說:“陳掌櫃私下打聽,墨君刺傷的仿佛是個了不得的人物。陳掌櫃想從中說和,在那之前,隻好委屈你們。”金舜英聽說墨君傷了要人,母子倆還不知道要被關多久,忍不住哭起來。墨君手足無措,拾筷子夾起一片肉,送到金舜英嘴邊,怯怯地說:“娘……先吃點東西。”金舜英邊哽咽邊嚼,眼淚和肉一起吞下去。硯君想要安慰她,可是心裏並沒有底,向墨君溫柔道:“你乖乖的,要忍耐,別惹你娘傷心。”
等金舜英和墨君吃完了飯菜,硯君收拾提盒出來,還有些不忍心走。
陳景初見她睫毛上淚珠未幹,被冷風一吹,閃動著薄冰的微光,安慰說:“今日暫且將就,晚上我去拜訪新任的大人,探探他的口風。”硯君一邊拭淚,一邊小聲說:“我見裏麵還有別人——母子倆和別人困在一處,怎能讓人放心。大新的獄令,竟容許這種情況?”陳景初搖頭說:“我問過。聽說近來抓了許多妙高山人,大牢快要滿員。這裏還算是好的。”
“什麽……山人?”硯君聞所未聞。
禁卒見他們磨蹭不走,客氣地催了催。陳景初也無意在這裏逗留,邊走邊介紹說,北方有個民間的團夥。他們教內的神話,說九天之上有座神山,叫妙高山。山上一切,無論人獸草木還是禮儀風度,盡皆完美圓滿。人世滿布瘡痍,因此妙高山上的仙人降世,幫助人間修正腐惡。古往今來的聖賢,都是妙高山來的仙。
這群信徒自稱妙高山人,立誌要在人世重現妙高山的光景。前朝未亡時,他們扶危助困,民間口碑頗好,弘輝皇帝還褒獎過。前朝一亡,他們開始宣揚妙高山上隻有永恆的東西,人世的王權不能永恆,說明王權不屬於妙高山,就是惡,天下不該有帝王。從此開始胡言亂語,有點像陳勝吳廣那一套,卻又說唯有教權才能永恆,又說他們自己也是永恆的。
再往後,妙高山人分成兩派。一派說天下無君,哪裏有官去管,他們就殺到哪裏,先把官殺了,再把那地方占了建立教壇,逼令所有人皈依他們。另一派說,人就是這世間的病灶。肯皈依的人尚能救世,不肯的人必定害世。要建立妙高山的世界,必須把害世的人清除,殺人不是作惡,是為世間拔毒。
反正無論哪一派,是見官也殺、見民也殺。這種一派胡言,竟能煽動數以千計的人逞兇。連他們教裏的小孩子,手刃百姓時也沒有絲毫的罪惡感,反以為榮。
硯君聽了毛骨悚然。陳景初慢慢地拄著拐站向前走,雪地打滑,他一心二用,不覺拐杖滑了一下,身子趔趄。硯君急忙伸手攙住,小聲問:“難道查大人是他們殺的?”
“但願不是。”陳景初歎息,“萬一真是他們,可不僅僅是行兇殺官那麽簡單了。十天半月之內,他們必定要殺掉全城大小官員,趁群龍無首、百姓恐慌時帶教眾前來攻打。”
曲安對上連夫人的目光,表情有點不自然,含糊地招唿一聲“夫人安好”,刻意不看連夫人,向硯君焦急地說:“小姐原來在這兒!難怪我去集瑰堂,找不到你!”便將楚狄赫人帶走金姨娘的事情說了。他不知道前因後果,但大新士兵不會無故拿人,急問:“小姐,究竟怎麽迴事?金姨娘要我轉告,趕快逃。我看她的樣子,似乎情況很嚴重。”
“她有沒有說,為什麽要抓人?”硯君擔憂:如果是為墨君,還好說。萬一是元寶京的底細敗露,可糟糕得很。城裏現在的境況,逃是沒處逃的。
“來不及講。”曲安拂一把頭頂的雪花,隻拂了滿手水珠,分不清是雪水還是汗水。“其中若有誤會,要盡快向新任的查大人解釋,否則牢房裏的苦頭,可不是金姨娘同小少爺能扛住的!”
“連墨君也被捉去了?孩子犯了什麽法?”連夫人吃驚,追問曲安:“你剛才去景初的店裏,告訴他這些了嗎?”曲安依舊低著頭不看她,喏喏地答:“全都講了。少爺說他幫忙打聽,但新換的查大人畢竟不是從前那位,不知道肯不肯通融。對了,少爺說,硯君小姐暫時不要迴悅仙樓,先去他的店裏。”
連夫人想了一下,拍著硯君的手說:“我陪你去。景初是你的保人,辦法比我多,在這地方上比我能耐大。”
硯君望著紛紛揚揚的落雪,強迫跳得很快的心髒慢下來。以她一己之力,絕無可能助金姨娘母子免除牢獄之災。忽然想起綿兒,向曲安說:“曲先生也要留神。我那總是闖禍的弟弟,今日同綿兒一道出門,結果又惹了亂子,至今不知道綿兒下落。”曲安的神色變了變,“綿兒?啊呀,那孩子又做了什麽?難道是她害得小公子……”他忽然陣腳大亂,“我這就去找找看。”
眼見曲安毛毛躁躁地喊著起轎,連夫人打發珍榮去乘一頂轎子,自己攜著硯君的手上了同一乘暖轎,似無意般問:“綿兒是誰?”
“說是曲先生的外甥,喊他舅舅。”
連夫人的表情似乎產生微妙的變化,“舅舅?”驚疑過後她陷入沉默。
曲安是陳家的老夥計,她自然了解他的家世,口氣中卻完全不知道他有姐妹似的。硯君早疑心綿兒的身世古怪,可她不喜歡蜚短流長,當下將頭別過。連夫人感慨良深:“世道亂後,人人都不再像從前那麽簡單,都有不願人知的難言之隱了。”
轎子窗上嵌一塊彩色水晶玻璃,不必開窗即可看見外麵潔白的冰天雪地。硯君望著染成彩色的雪景,輕聲說:“世道安穩時,還不是一樣有秘密嗎?”
連夫人在遐思中靜了片刻,說:“硯君,我說句旁觀者清的話——你是絕不惹是生非的性格,但你那位姨娘,和你性情迥異。她太大膽,又愛錢,這兩項在如今的世道中,很容易出亂子。若是個男子,沒準同我兩個哥哥似的,趁勢而起,奠定一份基業。可是塵世給婦道人家提供的選擇,與男子很不相同,一不留神會走上邪路。牢獄之災隻怕不會少的。”
她推心置腹地提醒:“你既然是書香門第的子弟,你父親應該教過你,什麽樣的人可以同生共死,什麽樣的人要早早割席絕交。”硯君默默地說:“那個人指望著我,走了千萬裏路找過來。”
“你要看清楚,她是指望你,還是指望連家少奶奶和連家的錢。”
硯君微微地笑起來,搖頭說:“現在我沒有錢,隻有麻煩。她不是紅葵使看中的人,不需要困在城裏,拿著保書隨時可以帶她兒子和她的錢遠走高飛。夫人——是她沒有甩開我。”
連夫人歎口氣,“真是實心眼的傻孩子!我擔心你信錯了人。這樣摻和在一起,最後吃虧的,總是信念篤定的那個。”硯君不明白她怎來諸多感慨,偷眼打量她。
轎子顫動,彩玻璃透亮的顏色在連夫人臉上跳躍。半明半暗之間,她的神情似笑非笑、似苦非苦。她們一路上再無言語,安靜地到了集瑰堂。
陳景初早等著曲安帶硯君過來,見來者是他姑姑,反倒不大自然。但他善於應變,當即同連夫人禮貌地打招唿,不親熱,也不失禮。連夫人曉得他的神色,對硯君說:“你們詳談,我在外麵等著。”
內室中,元寶京正等他們,沉著地說:“陳掌櫃這就送我出城。若是為我的緣故抓走墨君母子,你們隻管推說什麽也不知道。若是為了墨君傷人的緣故,陳掌櫃會幫你們和氣解決。”
“你……去哪裏?”硯君從不關心複辟黨的事業,也無意了解他們的秘密,問出來之後補充道:“墨君會惦記你。”元寶京聽到這句話,似乎動了感情,說:“你見到他們母子,就說我去辦事,是很穩妥的事,不會有多大風險。若是有緣,以後還能再見。”
陳景初等他的話說完,安慰硯君說:“我家曾經照應過本縣禁卒,他們應該記得這人情。我送小姐帶些飲食去探監。不論事出何因,先同家人見一麵。”
硯君向元寶京道聲“保重”,心想:勸他多加小心之類的話,大可不必說了,這人沒法同危險分離。他自己不撇開危險的事業,危險自然不舍得撇開他。他當然是早就知道的。
元寶京卻出其不意地向硯君道了一聲:“多加小心!”硯君婉然笑笑,說:“後會有期!”不需陳景初催她,她的心神頃刻飛赴縣衙了。
當值的禁卒果然給陳景初行方便。除了不停地道謝,硯君再沒有別的好說。陳景初擺手製止:“蘇小姐別再客氣。與人為善,善莫大焉,更何況那位貴人盛讚蘇家情深意重,再三叮囑我辦好此事。”
原來是元寶京的話分量重。不過他習慣了接受別人舍命救護、動輒丟下別人獨自逃命,有惦念旁人的時候,也算難得。
牢門外的鐵鎖鏈又一次響起來。西洋和尚大約覺得這情況很新鮮,伸直上身張望。獄卒打開鐵門,又放進一個提燈籠的人。墨君立刻跑過去喊:“姐姐!”
硯君迴身向陳景初道謝,他說:“我就在外麵等吧。”硯君便說:“珍榮,你給陳掌櫃撐好傘。”自己將燈籠放在地上,從珍榮懷裏接過棉被與食盒走到鐵柵前。
金舜英羞愧地走到硯君麵前,說不清楚是為今日之事慚愧,還是為往日之事。硯君從縫隙裏塞入棉被,又擺弄食盒,湯餅菜肴還冒著熱氣。墨君二話不說,抓起筷子開始吃。
硯君不願讓角落裏的囚犯聽見,低聲說:“陳掌櫃私下打聽,墨君刺傷的仿佛是個了不得的人物。陳掌櫃想從中說和,在那之前,隻好委屈你們。”金舜英聽說墨君傷了要人,母子倆還不知道要被關多久,忍不住哭起來。墨君手足無措,拾筷子夾起一片肉,送到金舜英嘴邊,怯怯地說:“娘……先吃點東西。”金舜英邊哽咽邊嚼,眼淚和肉一起吞下去。硯君想要安慰她,可是心裏並沒有底,向墨君溫柔道:“你乖乖的,要忍耐,別惹你娘傷心。”
等金舜英和墨君吃完了飯菜,硯君收拾提盒出來,還有些不忍心走。
陳景初見她睫毛上淚珠未幹,被冷風一吹,閃動著薄冰的微光,安慰說:“今日暫且將就,晚上我去拜訪新任的大人,探探他的口風。”硯君一邊拭淚,一邊小聲說:“我見裏麵還有別人——母子倆和別人困在一處,怎能讓人放心。大新的獄令,竟容許這種情況?”陳景初搖頭說:“我問過。聽說近來抓了許多妙高山人,大牢快要滿員。這裏還算是好的。”
“什麽……山人?”硯君聞所未聞。
禁卒見他們磨蹭不走,客氣地催了催。陳景初也無意在這裏逗留,邊走邊介紹說,北方有個民間的團夥。他們教內的神話,說九天之上有座神山,叫妙高山。山上一切,無論人獸草木還是禮儀風度,盡皆完美圓滿。人世滿布瘡痍,因此妙高山上的仙人降世,幫助人間修正腐惡。古往今來的聖賢,都是妙高山來的仙。
這群信徒自稱妙高山人,立誌要在人世重現妙高山的光景。前朝未亡時,他們扶危助困,民間口碑頗好,弘輝皇帝還褒獎過。前朝一亡,他們開始宣揚妙高山上隻有永恆的東西,人世的王權不能永恆,說明王權不屬於妙高山,就是惡,天下不該有帝王。從此開始胡言亂語,有點像陳勝吳廣那一套,卻又說唯有教權才能永恆,又說他們自己也是永恆的。
再往後,妙高山人分成兩派。一派說天下無君,哪裏有官去管,他們就殺到哪裏,先把官殺了,再把那地方占了建立教壇,逼令所有人皈依他們。另一派說,人就是這世間的病灶。肯皈依的人尚能救世,不肯的人必定害世。要建立妙高山的世界,必須把害世的人清除,殺人不是作惡,是為世間拔毒。
反正無論哪一派,是見官也殺、見民也殺。這種一派胡言,竟能煽動數以千計的人逞兇。連他們教裏的小孩子,手刃百姓時也沒有絲毫的罪惡感,反以為榮。
硯君聽了毛骨悚然。陳景初慢慢地拄著拐站向前走,雪地打滑,他一心二用,不覺拐杖滑了一下,身子趔趄。硯君急忙伸手攙住,小聲問:“難道查大人是他們殺的?”
“但願不是。”陳景初歎息,“萬一真是他們,可不僅僅是行兇殺官那麽簡單了。十天半月之內,他們必定要殺掉全城大小官員,趁群龍無首、百姓恐慌時帶教眾前來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