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蘭台學子眾多,屈原都還不認識他們,但是昨天拜師禮之後在旁聽學已經感受到了不同於自己平日去的學堂。


    親近賢能的人,自己總會變得越來越好,本以為當初殿試自己才學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來到了蘭台才發現楚國還是有人才的,過去是自己太鄙陋了。


    想起做日從王宮迴來的路上,愼到是想安排他去陳平那邊幫忙,先是整理書簡並且對裏麵內容進行批注,而後在陳平到去講學,作為客卿應該是要幫助博士和上大夫,大夫這些整理講學筆錄。


    而後屈原才從景鯉,昭魚,陳相等人口中得知太子熊槐也在愼夫子講學弟子之中,愼夫子是名副其實的東宮之師。其次就是陳平,他與愼到早年在稷下學館封列大夫,可以與孟軻,莊周並列,愼夫子更是的孔子真傳無所不通。


    但是明明也就是前一天屈原還在旁聽愼夫子的那一堂論辯,卻不知道究竟誰是太子。不過愼夫子講的實在精彩,結束之後還記錄整理了好久,也就顧不得認識新同窗。


    陳相告訴屈原:愼夫子向來提倡重“勢”和“無為而治”。


    陳相何許人也?言笑吟吟,好似翩翩濁世白衣佳公子,風姿特秀,爽朗清舉,笑起來額頭上還有好看的美人尖,那種忽略了性別的美,好似謫仙下凡。


    而慎到在課堂上把君主和權勢分別比喻為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權勢,即使像夏桀那樣的昏庸殘暴,命令也能執行,即“令則行,禁則止”。


    重“勢”是為了重視法律,君主隻有掌握了權勢,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


    如果沒有權勢,即使像堯那樣賢德,百姓也不聽從命令。所以,慎到反對儒家主張的“德治”,認為那樣不可能使法律貫徹執行,會產生很多弊端。


    當他講到無為而治,即“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即國君不要去做具體工作,具體工作應在“事斷於法”的前提下,盡量讓臣下去作,以調動臣下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才能,使得“下之所能不同”,而都能為“上之用”,從而達到“事無不治”的目的。


    隨後他有深入的引導眾人的理解,“亡國者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如果國君隻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決不能把各方麵的事辦好。


    因為“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即使“君之智最賢”,也必然精疲力竭,不勝其勞。而且國君如果事必躬親,一個人去“為善”,臣下就不敢爭先“為善”,甚至會“私其所知”,不肯出力,國事如有差錯,“臣反責君”。


    而這是“亂逆之道”,是“君臣易位”,國家也就不可能不亂。在無為而治方麵,慎到和申不害主張是相似的,隻是論述的角度不同。


    所以他認為,如果國君什麽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盡,還會使大臣旁觀,不積極做事,等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的事出現。


    人治還是法治,是先秦政治思想的焦點,慎到也明確指出人治是一種最大的“私”,慎到的立法原則,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社會化。


    立法要遵循人性的好利,是一條原則。但法不能滿足一切私利,慎到的又一條準則是“立公去私”。“公”具有一般意義,高於君主利益。為了保證人們能“立公去私”,奉公守法,慎到提出“分”的概念,即分清職守,不得逾越。這樣所有的臣民都被法分解成特定的個體,“法”是唯一的連結紐帶,便於君主控製,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


    陳相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慎子·因循》)【意思是說,任其自然,則萬物亨通,化而變之,物就不得其用了。自然界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


    他還在中說:“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所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易為下則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謂太上。《愼子.雜民》


    “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所去取”,這就是在治理百姓時也要因其所能,不要偏取,有所去取,這樣才能富足。


    另一方麵愼到再次強調法和勢。法就是法律、法規,勢就是權勢。


    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勢是前提,法是手段。慎到認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慎子·君人》)。


    他又說過:“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乘也。【龍蛇之所以騰空飛天,主要憑借雲霧的威勢,一旦雲霧消失,龍蛇就與地上的蚯蚓一樣,無所作為,原因在於失去了它們賴以飛騰的勢。同樣,沒有了權勢,聰明賢能如堯這樣的君主連三個普通人也治理不了;而有了權勢,昏聵平庸如桀這樣的人卻能使天下大亂。】


    陳相原來是在蘭台多年,他當然也認識這裏所有的學子,而且屈原的事他也早有耳聞。陳相很熱情的自我介紹,並且也說了為他們講學的先生主要是愼道和陳平,他們是自己選的儒家,道家。


    而其他選擇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這些的當然另有擅長這些的先生。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之說。孔子逝於春秋末(公元前479年)。弟子們傳播他的學說,在戰國時形成儒家八派。據《韓非子·顯學》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其中仲良氏一派,據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推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故楚憶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故楚憶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故楚憶歌並收藏故楚憶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