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手之後,整個拜師還剩朱砂開智最後一道程序了(朱砂開智也叫朱砂啟智或朱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一道過程。)
愼到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屈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拜師禮結束眾學子入座開始聽學,這裏的一切對屈原來說都是陌生的,而這些又是他年少時期已向往多年的情景。當初的向往如今已成為事實。
晚上迴到住處的屈原躺在床板上,手持書簡,還在想著蘭台眾先生,迴想著眾人今天在先生的指引下爭論不休。自己的同窗師從不同先生,主攻的流派也有所不同,所以他們考慮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自己在今後的求學眾是否要按照哪一派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百家爭鳴先後在曆史舞台上存在和退場。曆經百載大浪淘沙般,時代留給後世的這些主要流派:儒墨道法
可以說,儒家,是文化的奠基與載體;墨家,是社會冷暖的良藥;道家,是人生智慧的啟迪拓本;法家,是國家強盛的利
但就是在這個紛爭不斷的年代,才成就了中華文明史的基石。先秦諸子百家功勞尤甚,那個時代是家與國的奠基石,同樣也規範著華夏族從古而今的走向。
不談紛爭與安寧對文明的塑造作用,隻涉及諸子百家幾大家。其中還屬儒墨道法四家最為人所知,也對後世之人影響深遠。不論四家學派立場、學說如何,四家隻為憑一己之所有,召同道,救萬民於水火。
有這樣的說法,儒表法裏的國度,兩相作用,使得中國在這樣的一個大框架體係下不斷前進,文明不斷衍生。可見,儒、法二家對中國影響是尤為深刻的。
一談及儒家,或許很多詞句一下子就能浮現在不少人的腦海之中。學而優則仕,君君臣臣,因材施教,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等等。
儒家學說注重對人的教化,知書達禮應該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特征,尤其是當時。然而不禁要發問,儒家學說經曆史的檢驗,它是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發展。
為何孔子在春秋時代卻如此不受待見呢?以致他的政治藍圖、學術主張、人生價值並沒有像他所設想的那般得以實施,多數看法是孔子的學說在亂世並不利於治國安邦。
大爭之世講究時效與利益,空口白牙胡亂一通並不能解決實際的人口、城邦、社會的問題這一類統治者切實關心的東西,再者儒家學說需要時間的沉澱才可以發揮其作用,統治者可沒有閑情逸致去實施,時代所致。
時代在發展變化,想方設法重歸於周朝禮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這也是後世儒家的一種通病,泥古不化、老頑固,腐儒之說並非沒有根據。
當然,儒家還有兩大家,孟子與荀子。
孟子,孟母三遷想必都是知道的,小孟子也是極為好學上進的,可是到了晚年就顯得迂腐些。不禁要想,是不是老人就是落後與迂腐的代名詞?
當然,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這一說還是值得大書特書,這一點同墨家有些不謀而合。而荀子主張“人性惡”,倒是緊跟時代變化的步伐,符合戰國的基調。
本質上是用性惡一說來提醒人們切莫放任內心過多張揚不必要的欲望,從而得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孟子、荀子兩大家的作用,由此可見,為儒家學說添磚加瓦。
法家注重大變大改大革,把國家製度重整翻新,不考慮是否合於人性,隻考慮是否利於長遠。改革,向來是要動他人利益的,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勢力之大,盤根錯節,大有牽一發動全身之勢。封建帝製下,靠君權來推行,效果極好,但是弊端也極大,帝王沒換代之前,一切欣欣向榮,換代後,輝煌難就。
道家,數它最為神秘縹緲,使得常人無法理解。此道,是蒼生大道?是求仙問道?還是其他什麽道?這真讓人費解。老子、莊子,一個更勝一個。
所謂無為方有為,這倒是老子的一貫主張。別做那些無用添亂的事,那將有損於社會變化發展原有的道。那為何又要主張迴歸到原始社會呢?難道那個本初世界才是利於社會大道的演進嗎?屬實難解。
不同於老子的無為是要有為,莊子全然無為,什麽都不要做,迴歸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態。那麽進一步設想,是否化整歸零才是理想之道?
墨家,時至今日,相比其他三家,名氣不知為何少了很多。不知是統治者刻意為之,還是墨家學說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進而難為人知。兼愛、非攻、反戰、遊俠、平等,這些概念則是墨家一派的核心要義。
墨家之說同儒家就理念方麵產生著眾多分歧。墨家之愛,在於無差別之愛,而儒家之愛則在於差別之愛、等級之愛。墨家所言是切實地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為人民謀利、圖發展,這倒是有些切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可是這個世界,它就是差別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是有親疏遠近之別,無差別之愛對於老百姓自身是不現實的,然而統治者可以就此兼愛天下,愛民如子,這是可以施行的主張。對象不同,手段則不同。不得不提的是,墨家在機械製造、工具運用方麵堪稱一絕,不僅從思想層麵為老百姓謀福,還從具體的器物層麵為老百姓考慮。
各家各派各有不同,何不取其精華,處理事件過程也不能單一偏向一個流派,在以後處處事中不同的境況當以各家之長去解決。
想著這些,屈原忙活了一天也總算是安穩下來了。也就可以安心的睡一覺了。初到蘭台興奮不已的情緒也逐漸平靜下來,不知不覺被疲憊和困倦取代。
(先秦諸子散文: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各學派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先秦諸子散文收錄各家著作,有文曰“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屈原集儒家,道家,墨家為一體。但是在思想上和儒家一致,如:儒家主張:德政,仁政。屈原主張:美政儒家主張天下歸(有德者居之),屈原主張(有德者在位),儒家主張(愛人),屈原主張?(恤民),儒家主張(舉賢才),屈原主張(舉賢授能),儒家反對秦國的戰爭政策,屈原也反對秦國的暴力征伐)
愼到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屈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拜師禮結束眾學子入座開始聽學,這裏的一切對屈原來說都是陌生的,而這些又是他年少時期已向往多年的情景。當初的向往如今已成為事實。
晚上迴到住處的屈原躺在床板上,手持書簡,還在想著蘭台眾先生,迴想著眾人今天在先生的指引下爭論不休。自己的同窗師從不同先生,主攻的流派也有所不同,所以他們考慮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自己在今後的求學眾是否要按照哪一派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百家爭鳴先後在曆史舞台上存在和退場。曆經百載大浪淘沙般,時代留給後世的這些主要流派:儒墨道法
可以說,儒家,是文化的奠基與載體;墨家,是社會冷暖的良藥;道家,是人生智慧的啟迪拓本;法家,是國家強盛的利
但就是在這個紛爭不斷的年代,才成就了中華文明史的基石。先秦諸子百家功勞尤甚,那個時代是家與國的奠基石,同樣也規範著華夏族從古而今的走向。
不談紛爭與安寧對文明的塑造作用,隻涉及諸子百家幾大家。其中還屬儒墨道法四家最為人所知,也對後世之人影響深遠。不論四家學派立場、學說如何,四家隻為憑一己之所有,召同道,救萬民於水火。
有這樣的說法,儒表法裏的國度,兩相作用,使得中國在這樣的一個大框架體係下不斷前進,文明不斷衍生。可見,儒、法二家對中國影響是尤為深刻的。
一談及儒家,或許很多詞句一下子就能浮現在不少人的腦海之中。學而優則仕,君君臣臣,因材施教,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等等。
儒家學說注重對人的教化,知書達禮應該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特征,尤其是當時。然而不禁要發問,儒家學說經曆史的檢驗,它是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發展。
為何孔子在春秋時代卻如此不受待見呢?以致他的政治藍圖、學術主張、人生價值並沒有像他所設想的那般得以實施,多數看法是孔子的學說在亂世並不利於治國安邦。
大爭之世講究時效與利益,空口白牙胡亂一通並不能解決實際的人口、城邦、社會的問題這一類統治者切實關心的東西,再者儒家學說需要時間的沉澱才可以發揮其作用,統治者可沒有閑情逸致去實施,時代所致。
時代在發展變化,想方設法重歸於周朝禮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這也是後世儒家的一種通病,泥古不化、老頑固,腐儒之說並非沒有根據。
當然,儒家還有兩大家,孟子與荀子。
孟子,孟母三遷想必都是知道的,小孟子也是極為好學上進的,可是到了晚年就顯得迂腐些。不禁要想,是不是老人就是落後與迂腐的代名詞?
當然,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這一說還是值得大書特書,這一點同墨家有些不謀而合。而荀子主張“人性惡”,倒是緊跟時代變化的步伐,符合戰國的基調。
本質上是用性惡一說來提醒人們切莫放任內心過多張揚不必要的欲望,從而得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孟子、荀子兩大家的作用,由此可見,為儒家學說添磚加瓦。
法家注重大變大改大革,把國家製度重整翻新,不考慮是否合於人性,隻考慮是否利於長遠。改革,向來是要動他人利益的,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勢力之大,盤根錯節,大有牽一發動全身之勢。封建帝製下,靠君權來推行,效果極好,但是弊端也極大,帝王沒換代之前,一切欣欣向榮,換代後,輝煌難就。
道家,數它最為神秘縹緲,使得常人無法理解。此道,是蒼生大道?是求仙問道?還是其他什麽道?這真讓人費解。老子、莊子,一個更勝一個。
所謂無為方有為,這倒是老子的一貫主張。別做那些無用添亂的事,那將有損於社會變化發展原有的道。那為何又要主張迴歸到原始社會呢?難道那個本初世界才是利於社會大道的演進嗎?屬實難解。
不同於老子的無為是要有為,莊子全然無為,什麽都不要做,迴歸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態。那麽進一步設想,是否化整歸零才是理想之道?
墨家,時至今日,相比其他三家,名氣不知為何少了很多。不知是統治者刻意為之,還是墨家學說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進而難為人知。兼愛、非攻、反戰、遊俠、平等,這些概念則是墨家一派的核心要義。
墨家之說同儒家就理念方麵產生著眾多分歧。墨家之愛,在於無差別之愛,而儒家之愛則在於差別之愛、等級之愛。墨家所言是切實地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為人民謀利、圖發展,這倒是有些切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可是這個世界,它就是差別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是有親疏遠近之別,無差別之愛對於老百姓自身是不現實的,然而統治者可以就此兼愛天下,愛民如子,這是可以施行的主張。對象不同,手段則不同。不得不提的是,墨家在機械製造、工具運用方麵堪稱一絕,不僅從思想層麵為老百姓謀福,還從具體的器物層麵為老百姓考慮。
各家各派各有不同,何不取其精華,處理事件過程也不能單一偏向一個流派,在以後處處事中不同的境況當以各家之長去解決。
想著這些,屈原忙活了一天也總算是安穩下來了。也就可以安心的睡一覺了。初到蘭台興奮不已的情緒也逐漸平靜下來,不知不覺被疲憊和困倦取代。
(先秦諸子散文: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各學派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先秦諸子散文收錄各家著作,有文曰“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屈原集儒家,道家,墨家為一體。但是在思想上和儒家一致,如:儒家主張:德政,仁政。屈原主張:美政儒家主張天下歸(有德者居之),屈原主張(有德者在位),儒家主張(愛人),屈原主張?(恤民),儒家主張(舉賢才),屈原主張(舉賢授能),儒家反對秦國的戰爭政策,屈原也反對秦國的暴力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