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看向他,廖峰解釋道:“這場刺殺,定然謀劃了許久,從為這些沈國刺客偽造身份,再到提供民間嚴禁擁有的弓弩武器,而後又能提前打探到郡守出行路線……不論哪一樁,都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他對常儼道:“下吏在郡守借我的《吳孫子》裏讀到過用間一篇,其中有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之分。所謂鄉間,是利用敵國鄉人做間諜。所謂內間,是利用敵方官吏做間諜!”
“如今賊曹找出來的,無非是普通的鄉間,蚊蚋而已,可我以為,真正的吸血螞蝗還未被追查出來!“
常儼的麵色凝重了起來:“你的意思是,江陵城內,恐有沈國的內間?”
安國密探……沈國刺客……沈國內間……這郡城真成了四麵漏風的牆了,是個人都能混進來……
“不止是郡城,下吏以為,在平隸郡其他城上,亦有不少官吏、豪長因種種緣由,而與楚人藕斷絲連,做了楚國的內間!他們或許身居高位,藏匿在諸多秦吏當中,看似與一般官吏無異,實則卻在做著寫信出賣郡縣虛實,協助包庇刺客間諜的勾當!甚至隨時打算在楚軍攻過來時,殺官開城投降!”
言罷,廖峰再拜,懇求道:“如今已是寒冬,宏淵、沈兩國已在平隸郡開啟戰端。為免再有刺客跳梁刺殺郡守、郡尉,為免平隸郡虛實盡被楚人以為,此事一定要徹查到底,不放過任何一個內間!
常儼點點頭,這讓他想起來了當年李由的困境,李由,是李斯之子,當年在南郡,秦楚爭霸時,他也曾遭到刺殺。
那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先是相國呂不韋坐受嫪毐案牽連被罷,與此同時,在李斯主持的謀士間諜調查下,韓人鄭國遊說秦國大修溝渠的疲秦計也暴露!按照秦律,鄭國當死,秦王也在宗親們的遊說下,對六國士人產生了不信任感,遂大逐客!
李斯身為楚國上蔡人,也在被逐行列中,但他與其他垂頭喪氣準備離開秦國的客卿不同,將這次危機當成了機遇,一篇《諫逐客書》讓秦王迴心轉意,開始進一步提拔李斯。同時李斯也成了當時在秦六國士人的恩人和領袖,從此扶搖直上,位列朝堂……
順便,李斯也將家人接到了鹹陽,李家開始徹底摒棄過去的身份,做秦王的忠臣。
那一年,和李由他們差不多同時到達秦國的,還有一個叫尉繚的魏國大梁人……
尉繚學的是兵家,屬於“兵權謀家”這個分支,他把李斯曾經提出的對六國用間,破壞其連橫,招攬其人才,離間其君臣的策略加以改良,更進一步地向秦王提出:
“以秦之強,六國諸侯譬如郡縣之君,然,臣但恐諸侯再度合縱,以出其不意之勢一同攻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也!”
付出三十萬兩黃金便能得到天下,這筆賬簡直比呂不韋的買賣還要劃算,於是秦王便授意李斯和尉繚共同主持此事,在六國培養內間。
何謂“內間”?孫子兵法曰:“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是指收買敵方的權貴、官吏為間諜,或利用他們搜集情報,或促其投誠倒戈。
由於“內間”主要是敵方的“官人”,這些人往往掌握著核心機密,對敵方政治及軍事等諸方麵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把持著一定的軍事指揮權,一旦為我所用,則會給敵方造成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
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都是秦國的內間。郭開幫秦國除去了心腹大患李牧,而齊相後勝則在秦國攻滅韓、魏,橫掃燕趙的時候,讓齊王建一味奉行孤立主義,在外麵廝殺正酣時,齊國卻好似一隻鴕鳥,將頭深深紮進了沙土裏,口中念著:“隻要我不反抗秦國,秦王就不會滅我……”
在尉繚和李斯的主持下,秦國的內間遍及六國,嚐盡了這種策略的甜頭。所以當黑夫說,楚國可能也在南郡遺留了不少內間時,曾經的秦國間諜頭子之子李由,頓時警惕了起來。
要說其餘郡縣有沈國內間,常儼決計不信,因為他對宏淵國的律令製度還抱有信心,但平隸郡卻是個例外。
平隸郡作為沈國昔日的內畿之地,如今仍然有人稱之為“東沈”,民間的語言文化風俗與沈國一致。
更要命的是,除了守令、尉、丞三長吏外,在郡裏和縣上,都有不少昔日的沈國貴族。這些人在投降宏淵國後,搖身一變成了宏淵吏,把持著各曹各鄉的實權,雖然經過兩三代人,已經自視為宏淵人,以宏淵律為教,但從前些日子街兩邊發生的事就能看出,沈國的詩詞歌賦在當地士人中流行,大夫們以穿戴沈式高冠為尊榮,不少人甚至心懷舊沈,覺得那才是貴族的好時光!
“下吏也如此以為。”
廖峰繼續慫恿道:“平隸郡部分城池敗於沈,那些不知大勢的人,恐怕會因為起異樣的心思,受了沈人賄賂,做其內間……”
如此一來,曾經在老官吏身邊耳濡目染,深知內間危害的常儼終於下定了決心:“賊曹掾,你與獄曹一起,繼續徹查刺殺案,定要順藤摸瓜,將背後的內間揪出來!”
隨即常儼又看向了廖峰,眼神冷酷無情:“若是那些內間憑借其賓客族人反抗,就讓左兵曹掾帶郡兵將其剿滅!”
……
禦史大夫府中,李楊喝了口桌上的熱茶,再用顫抖的手把茶盞放下。
萬萬沒想到!萬萬沒想到!
原先諸位公子之中,勢力最弱,主張仁政的五公子張輔仁居然被立了儲君。
自己作為五公子黨,身份也立即跟著水漲船高,其實五公子有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勢力本應不算弱,但李楊不是個強勢的人。
他的禦史府手下那幫禦史,大多時候,往往都是一群擺設,無論下方官吏做什麽。
這些禦史們都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眼前,突然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從封禪儀式迴來後,李楊就一直沒緩過神來。
隻是喝茶了喝了五大盞,期間夫人還來詢問過幾次,李楊隻迴答說:“咱們就要飛黃騰達了,就要飛黃騰達……”
坐在大堂內的椅子上好一會兒,直到一陣尿意的出現,才把他從幻想裏打迴現實。
如廁後,又迴到禦史府,李楊托腮思考起來,五公子此刻還在宮中,被元禾帝召進去了,不僅是五公子,其他公子公主也都進宮了。
似乎是他們的“家族會議”,李楊想了想,左丞相趙赫是三公子張柒峰那一脈的,右丞相是二公子張振朝那一黨的。
中尉董超中意四公子,其他九卿也都有支持的公子或公主,這麽算下來,似乎三公九卿裏,隻有自己一個人是五公子黨的啊。
“不行!”李楊猛然起身,判案叫道,必須拉攏群臣,不然五公子以後登基,勢力單薄,還是會被其他公子壓製的。
李楊掐著手指頭盤算了一下,自己手下有三位還算靠得住的,分別是:禦史中丞、禦史丞、侍禦史(柱下史)
秦時的張蒼就曾做過侍禦史,就是那個寫《九章算術》的張蒼。
“即可就去找他們去”李楊內心有了盤算,“來人,召禦史中丞、禦史丞、侍禦史來見我!”
……
張蒼:早年在荀子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師出同門。初仕秦朝,擔任禦史,因罪逃亡。跟隨沛公起義,拜常山太守,頗有功勞。漢朝建立後,曆任代國相、趙國相。從平燕王臧荼叛亂,封為北平侯,入朝為計相、主計,管理財政事務。遷淮南國相,入為禦史大夫。漢文帝四年,灌嬰去世後,接任丞相。因政見不同,主動致仕。
侍禦史:
古代官名。秦朝置,漢朝沿設,在禦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級官員犯法,一般由侍禦史報告禦史中丞然後上報給皇帝。低級官員(侍禦史一般負責朝官)可以直接彈劾,或者會集體彈劾。受命禦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舉劾非法;有時受命執行辦案、鎮壓農民起義等任務,號為“繡衣直指”。宣帝曾召侍禦史二人治書,後乃專設治書侍禦史。侍禦史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
官名。西漢禦史大夫下有二丞,一稱禦史中丞,一即禦史丞,秩均千石。後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禦史中丞為禦史台長,大司空下設長史,禦史丞遂廢。主要職業,彈劾百官。
禦史中丞,古代官名,秦始置。漢朝為禦史大夫的次官,或稱禦史中執法,秩千石。禦史中丞,秦官也,掌貳大夫。漢因之。禦史大夫本有兩丞,其一曰禦史丞,一曰禦史中丞,謂之中者,以其別在殿中,掌蘭台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休有光烈
他對常儼道:“下吏在郡守借我的《吳孫子》裏讀到過用間一篇,其中有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之分。所謂鄉間,是利用敵國鄉人做間諜。所謂內間,是利用敵方官吏做間諜!”
“如今賊曹找出來的,無非是普通的鄉間,蚊蚋而已,可我以為,真正的吸血螞蝗還未被追查出來!“
常儼的麵色凝重了起來:“你的意思是,江陵城內,恐有沈國的內間?”
安國密探……沈國刺客……沈國內間……這郡城真成了四麵漏風的牆了,是個人都能混進來……
“不止是郡城,下吏以為,在平隸郡其他城上,亦有不少官吏、豪長因種種緣由,而與楚人藕斷絲連,做了楚國的內間!他們或許身居高位,藏匿在諸多秦吏當中,看似與一般官吏無異,實則卻在做著寫信出賣郡縣虛實,協助包庇刺客間諜的勾當!甚至隨時打算在楚軍攻過來時,殺官開城投降!”
言罷,廖峰再拜,懇求道:“如今已是寒冬,宏淵、沈兩國已在平隸郡開啟戰端。為免再有刺客跳梁刺殺郡守、郡尉,為免平隸郡虛實盡被楚人以為,此事一定要徹查到底,不放過任何一個內間!
常儼點點頭,這讓他想起來了當年李由的困境,李由,是李斯之子,當年在南郡,秦楚爭霸時,他也曾遭到刺殺。
那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先是相國呂不韋坐受嫪毐案牽連被罷,與此同時,在李斯主持的謀士間諜調查下,韓人鄭國遊說秦國大修溝渠的疲秦計也暴露!按照秦律,鄭國當死,秦王也在宗親們的遊說下,對六國士人產生了不信任感,遂大逐客!
李斯身為楚國上蔡人,也在被逐行列中,但他與其他垂頭喪氣準備離開秦國的客卿不同,將這次危機當成了機遇,一篇《諫逐客書》讓秦王迴心轉意,開始進一步提拔李斯。同時李斯也成了當時在秦六國士人的恩人和領袖,從此扶搖直上,位列朝堂……
順便,李斯也將家人接到了鹹陽,李家開始徹底摒棄過去的身份,做秦王的忠臣。
那一年,和李由他們差不多同時到達秦國的,還有一個叫尉繚的魏國大梁人……
尉繚學的是兵家,屬於“兵權謀家”這個分支,他把李斯曾經提出的對六國用間,破壞其連橫,招攬其人才,離間其君臣的策略加以改良,更進一步地向秦王提出:
“以秦之強,六國諸侯譬如郡縣之君,然,臣但恐諸侯再度合縱,以出其不意之勢一同攻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也!”
付出三十萬兩黃金便能得到天下,這筆賬簡直比呂不韋的買賣還要劃算,於是秦王便授意李斯和尉繚共同主持此事,在六國培養內間。
何謂“內間”?孫子兵法曰:“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是指收買敵方的權貴、官吏為間諜,或利用他們搜集情報,或促其投誠倒戈。
由於“內間”主要是敵方的“官人”,這些人往往掌握著核心機密,對敵方政治及軍事等諸方麵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把持著一定的軍事指揮權,一旦為我所用,則會給敵方造成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
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都是秦國的內間。郭開幫秦國除去了心腹大患李牧,而齊相後勝則在秦國攻滅韓、魏,橫掃燕趙的時候,讓齊王建一味奉行孤立主義,在外麵廝殺正酣時,齊國卻好似一隻鴕鳥,將頭深深紮進了沙土裏,口中念著:“隻要我不反抗秦國,秦王就不會滅我……”
在尉繚和李斯的主持下,秦國的內間遍及六國,嚐盡了這種策略的甜頭。所以當黑夫說,楚國可能也在南郡遺留了不少內間時,曾經的秦國間諜頭子之子李由,頓時警惕了起來。
要說其餘郡縣有沈國內間,常儼決計不信,因為他對宏淵國的律令製度還抱有信心,但平隸郡卻是個例外。
平隸郡作為沈國昔日的內畿之地,如今仍然有人稱之為“東沈”,民間的語言文化風俗與沈國一致。
更要命的是,除了守令、尉、丞三長吏外,在郡裏和縣上,都有不少昔日的沈國貴族。這些人在投降宏淵國後,搖身一變成了宏淵吏,把持著各曹各鄉的實權,雖然經過兩三代人,已經自視為宏淵人,以宏淵律為教,但從前些日子街兩邊發生的事就能看出,沈國的詩詞歌賦在當地士人中流行,大夫們以穿戴沈式高冠為尊榮,不少人甚至心懷舊沈,覺得那才是貴族的好時光!
“下吏也如此以為。”
廖峰繼續慫恿道:“平隸郡部分城池敗於沈,那些不知大勢的人,恐怕會因為起異樣的心思,受了沈人賄賂,做其內間……”
如此一來,曾經在老官吏身邊耳濡目染,深知內間危害的常儼終於下定了決心:“賊曹掾,你與獄曹一起,繼續徹查刺殺案,定要順藤摸瓜,將背後的內間揪出來!”
隨即常儼又看向了廖峰,眼神冷酷無情:“若是那些內間憑借其賓客族人反抗,就讓左兵曹掾帶郡兵將其剿滅!”
……
禦史大夫府中,李楊喝了口桌上的熱茶,再用顫抖的手把茶盞放下。
萬萬沒想到!萬萬沒想到!
原先諸位公子之中,勢力最弱,主張仁政的五公子張輔仁居然被立了儲君。
自己作為五公子黨,身份也立即跟著水漲船高,其實五公子有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勢力本應不算弱,但李楊不是個強勢的人。
他的禦史府手下那幫禦史,大多時候,往往都是一群擺設,無論下方官吏做什麽。
這些禦史們都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眼前,突然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從封禪儀式迴來後,李楊就一直沒緩過神來。
隻是喝茶了喝了五大盞,期間夫人還來詢問過幾次,李楊隻迴答說:“咱們就要飛黃騰達了,就要飛黃騰達……”
坐在大堂內的椅子上好一會兒,直到一陣尿意的出現,才把他從幻想裏打迴現實。
如廁後,又迴到禦史府,李楊托腮思考起來,五公子此刻還在宮中,被元禾帝召進去了,不僅是五公子,其他公子公主也都進宮了。
似乎是他們的“家族會議”,李楊想了想,左丞相趙赫是三公子張柒峰那一脈的,右丞相是二公子張振朝那一黨的。
中尉董超中意四公子,其他九卿也都有支持的公子或公主,這麽算下來,似乎三公九卿裏,隻有自己一個人是五公子黨的啊。
“不行!”李楊猛然起身,判案叫道,必須拉攏群臣,不然五公子以後登基,勢力單薄,還是會被其他公子壓製的。
李楊掐著手指頭盤算了一下,自己手下有三位還算靠得住的,分別是:禦史中丞、禦史丞、侍禦史(柱下史)
秦時的張蒼就曾做過侍禦史,就是那個寫《九章算術》的張蒼。
“即可就去找他們去”李楊內心有了盤算,“來人,召禦史中丞、禦史丞、侍禦史來見我!”
……
張蒼:早年在荀子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師出同門。初仕秦朝,擔任禦史,因罪逃亡。跟隨沛公起義,拜常山太守,頗有功勞。漢朝建立後,曆任代國相、趙國相。從平燕王臧荼叛亂,封為北平侯,入朝為計相、主計,管理財政事務。遷淮南國相,入為禦史大夫。漢文帝四年,灌嬰去世後,接任丞相。因政見不同,主動致仕。
侍禦史:
古代官名。秦朝置,漢朝沿設,在禦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級官員犯法,一般由侍禦史報告禦史中丞然後上報給皇帝。低級官員(侍禦史一般負責朝官)可以直接彈劾,或者會集體彈劾。受命禦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舉劾非法;有時受命執行辦案、鎮壓農民起義等任務,號為“繡衣直指”。宣帝曾召侍禦史二人治書,後乃專設治書侍禦史。侍禦史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
官名。西漢禦史大夫下有二丞,一稱禦史中丞,一即禦史丞,秩均千石。後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禦史中丞為禦史台長,大司空下設長史,禦史丞遂廢。主要職業,彈劾百官。
禦史中丞,古代官名,秦始置。漢朝為禦史大夫的次官,或稱禦史中執法,秩千石。禦史中丞,秦官也,掌貳大夫。漢因之。禦史大夫本有兩丞,其一曰禦史丞,一曰禦史中丞,謂之中者,以其別在殿中,掌蘭台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休有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