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孫權留住了鄧芝,召集了許多官員詢問道:


    “我掌控著江南八十一州,還有荊楚之地,怎麽比不上西蜀這樣偏遠的地方?”


    “蜀中有鄧芝,能不辱其主;可是吳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入蜀,傳達我的心意。”


    忽然,有人從班中走出奏道:


    “臣願意作為使者。”


    眾人一看,原來是吳郡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為中郎將。


    孫權說道:


    “我怕你去蜀見了諸葛亮,無法傳達我的心意。”


    張溫答道:


    “孔明不過是一個人罷了,臣何必畏懼他?”


    孫權大喜,重賞張溫,命他與鄧芝一道入川通好。


    這時,孔明在鄧芝離開後,向後主奏道:


    “鄧芝此行必定能成功。”


    “吳地人才輩出,肯定會有人來答禮。”


    “陛下應當禮遇他們,送他們迴吳,以便建立長期的盟約。如果吳國與我們和好,魏國必定不會再派兵進攻蜀地。”


    “若吳、魏兩國安定,我必征南平定蠻方,然後進攻魏國。”


    “魏國削弱了,東吳也難以長久存活,屆時我們可以恢複統一的基礎。”


    後主聽後表示同意。


    不久,東吳派遣張溫和鄧芝一同入川答禮。


    後主將文武百官聚集在丹墀,命令鄧芝和張溫入殿。


    張溫自以為得誌,昂然走上殿,見後主後施禮。


    後主賜予他錦墩,並讓他坐在殿左,設宴款待。


    後主隻是表示尊敬,並未多言。


    宴會結束後,百官送張溫到館舍。


    次日,孔明設宴招待張溫。


    宴席上,孔明對張溫說道:


    “先帝在世時,我們與吳國關係不好,但如今先帝已駕崩。”


    “現在的主上深感吳王之敬,欲摒棄舊怨,結成長久的聯盟,共同對抗魏國。”


    “希望大夫能夠將此事傳達給吳王。”


    張溫應諾。


    酒過半,張溫顯得十分喜悅,臉上帶著傲慢的笑容。


    次日,後主將金帛賜予張溫,並在城南的郵亭設宴,命眾官送行。


    孔明殷勤地勸酒。


    正飲酒間,忽然一個人乘醉而入,昂然長揖,直接走到席位上坐下。


    張溫感到奇怪,便問孔明:


    “此人是誰?”


    孔明迴答道:


    “他姓秦,名宓,字子勑,現為益州學士。”


    張溫笑道:


    “稱為學士,不知道他胸中是否真的學問廣博?”


    宓正色迴答:


    “蜀地的三尺小童,尚且都在上學,何況我?”


    張溫問道:


    “那麽請說說你學的是什麽?”


    宓答道: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張溫笑道:


    “你既如此大言不慚,那麽請以天為例迴答:天有頭嗎?”


    宓答道:


    “天有頭。”


    張溫問道:


    “頭在何方?”


    宓答道:


    “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論,頭在西方。”


    張溫繼續問道:


    “天有耳嗎?”


    宓答道:


    “天居高而聽低。”


    “《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若無耳,怎能聽到?”


    張溫又問道:


    “天有足嗎?”


    宓答道:


    “天有足。《詩》雲:‘天步艱難。’若沒有足,怎能行走?”


    張溫再問道:


    “天有姓嗎?”


    宓答道:


    “怎麽能沒有姓!”


    張溫問道:


    “姓什麽?”


    宓答道:


    “姓劉。”


    張溫問道:


    “你怎麽知道?”


    宓答道:


    “天子姓劉,所以我知道。”


    張溫又問道:


    “日是從東邊升起嗎?”


    宓答道:


    “雖然日是從東邊升起,但它終究是要落到西邊。”


    此時秦宓的語言清晰明了,答問如流,滿座的人都震驚了。


    張溫無言以對。


    宓便問道:


    “先生作為東吳的名士,既然以天事詢問,必定能深明天道。”


    “昔日混沌未分,陰陽未判;輕清者上浮成天,重濁者下沉成地;至共工氏敗北,頭撞不周山,天柱折斷,地維缺失:天既輕清上浮,怎會傾斜到西北呢?”


    “此外,輕清之外,究竟是什麽呢?”


    “請先生教我。”


    張溫無言以對,遂起身避席謝道:


    “沒想到蜀中人才如此出色!”


    “聽了此番論述,我頓時豁然開朗。”


    孔明怕張溫感到羞愧,便用善意的話語解圍道:


    “席間所談皆是戲謔之言,足下是安邦定國的智者,豈會局限於此種言辭?”


    張溫拜謝。


    孔明又命鄧芝與張溫一同入吳答禮。


    張溫與鄧芝二人拜辭孔明,朝東吳而去。


    與此同時,吳王見張溫尚未歸蜀,便召集文武商議。


    忽然有近臣奏報:


    “蜀國派遣鄧芝與張溫入吳答禮。”


    吳王即召他們入宮。


    張溫在殿前行禮,稱讚後主和孔明的德行,表示願與吳國永結盟好,特派鄧芝再次前來答禮。


    吳王大喜,便設宴款待鄧芝。


    吳王問鄧芝:


    “如果吳、蜀兩國同心協力消滅魏國,天下太平後,二主分治,是不是很美好?”


    鄧芝答道: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如果滅魏之後,天命歸屬何人尚不得而知。”


    “但作為君主,應修身養德;作為臣子,應盡忠職守。”


    “如此戰爭方能停止。”


    吳王大笑道:


    “你的誠意真是令人欽佩!”


    於是,吳王厚贈鄧芝迴蜀。


    自此,吳蜀兩國結為友好聯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間獨舞之幽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間獨舞之幽蘭並收藏三國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