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間諜探得吳蜀和好之事,急忙報入中原。
魏主曹丕得知後大怒道:
“吳、蜀聯合,一定會圖謀中原。”
“與其等他們來攻,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決定起兵攻打吳國。
此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經去世。
侍中辛毗出班奏道:
“中原地廣人稀,若要用兵並不見得有利。”
“如今最好的計策是養兵屯田十年,先積蓄糧草和兵力,待時而動,這樣吳蜀才能破。”
曹丕聽後怒道:
“這是迂腐的言辭!”
“如今吳、蜀聯合,遲早會來侵犯我們,哪裏有十年等待的時間?”
於是立即下令起兵伐吳。
司馬懿上奏道:
“吳國有長江天險,非船無法渡過。”
“陛下若親征,建議選擇大小戰船,沿蔡、潁兩地進入淮水,攻取壽春,至廣陵後渡江直取南徐,這才是上策。”
曹丕采納了這個意見。
於是,魏國日夜忙於籌備,造出了十隻龍舟,每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人,戰船三千餘隻。
魏國黃初五年秋八月,大小將士齊集,命曹真為前部,張遼、張合、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
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從此起兵。
同時,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凡國政大事,皆由司馬懿決斷。
與此同時,東吳的間諜也探得魏國起兵之事,並迅速報告給吳王。
近臣急忙上奏道:
“魏王曹丕親自出征,乘龍舟,帶領三十餘萬水陸大軍,從蔡、潁進入淮水,必將攻取廣陵渡江,進軍江南。”
“這對我們極為不利。”
孫權大驚,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
顧雍說道:
“現在主上與西蜀結盟,可以修書給諸葛孔明,讓他從漢中出兵分散魏軍的力量;同時,派遣一名大將駐守南徐抵禦魏兵。”
孫權答道:
“陸伯的計策最為可行,但陸伯現在在荊州,不能輕動。”
顧雍說道:
“主上知道,但如今眼前沒有合適的人選。”
話音未落,一名將領從班部中走出來,答道:
“臣雖不才,但願意領軍抵抗魏兵。”
“如果曹丕親自渡江,臣必將其生擒,獻給殿下;若他不渡江,臣也能大殺魏兵,令魏兵不敢正視東吳。”
孫權一看,原來是徐盛,便大喜道:
“如果能讓你守江南一帶,孤豈能有憂慮?”
於是,孫權封徐盛為安東將軍,總鎮建業、南徐軍馬。
徐盛謝恩後領命退去,立即下令各官軍多置器械,多設旗幟,以防守江岸之計。
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說道:
“今日大王把重任交給將軍,想要擊敗魏兵並擒拿曹丕,為什麽不早早發兵渡江,在淮南迎敵?”
“等到曹丕兵到時,恐怕就來不及了。”
徐盛迴頭一看,原來是吳王的侄孫孫韶。
孫韶字公禮,擔任揚威將軍,曾在廣陵守衛。
年少時氣盛,極有膽量和勇氣。
徐盛說道:
“曹丕勢大,且有名將領軍做先鋒,無法輕易渡江迎敵。”
“待到他們的船隻全部集結在北岸時,我自有辦法破敵。”
孫韶說道:
“我麾下有三千精兵,而且對廣陵的地勢非常熟悉,我願意親自去江北與曹丕決一死戰。”
“如果無法取勝,我願意服從軍令。”
但徐盛堅持不同意。
孫韶非常堅決,再三請求出征,徐盛愈加不肯同意。
最終,徐盛憤怒地說道:
“你如此不聽號令,我怎能指揮其他將領?”
於是命令手下的武士把孫韶推出去斬首。
刀斧手將孫韶趕出營外,豎起黑旗示意處刑。
孫韶的部將趕緊飛報吳王孫權。
孫權得知後,急忙騎馬趕到營地,命令刀斧手停手,救下了孫韶。
孫韶哭泣著奏道:
“我曾在廣陵駐守,深知地形。”
“若不在廣陵與曹丕決一死戰,等他越過長江,東吳豈不完了!”
孫權進入營帳,徐盛迎接他入帳。
孫權問道:
“大王命臣為都督,帶兵抵抗魏兵;而揚威將軍孫韶違背軍令,理應處斬,為何寬恕他?”
徐盛答道:
“法律是國家的典刑,不是臣所立,更不是大王所立。”
“若因親情寬免孫韶,如何讓其他將士服從?”
孫權答道:
“韶雖然犯了法,但他年輕氣盛,誤犯軍法。”
“這個孩子雖然姓俞,孤兄非常寵愛他,並賜姓孫,他也曾為我效力。”
“如果殺了他,豈不是辜負了我兄弟的情誼?”
徐盛則說道:
“既然如此,便暫且留下他吧。”
孫權命孫韶向徐盛拜謝,但孫韶卻不願下拜,他大聲說道:
“依我看,應該立即引兵出征攻破曹丕!”
“如果要死,我也不服你的看法!”
徐盛聽後臉色一變。
孫權怒斥孫韶離開,轉向徐盛說道:
“即使沒有這個孩子,兵力也不受影響,今後不要再用他。”
話音未落,孫權便轉身離開。
晚上,收到消息稱孫韶帶領三千精兵悄悄過江去了。
徐盛擔心這件事若被吳王知道會不好,於是派丁奉秘密出兵,帶著三千兵力渡江接應孫韶。
與此同時,魏主曹丕乘龍舟抵達廣陵,前軍曹真已率兵在大江岸邊列陣。
曹丕問道:
“江岸有多少兵?”
曹真迴答:
“隔著江望去,並未見到任何人,也沒有旗幟和營寨。”
曹丕說道:
“這一定是敵人的計謀。”
“我親自去看看情況。”
於是他下令打開江道,放行龍舟,直駛至大江,停泊在岸邊。
船上懸掛著龍鳳、日月等五色旗幟,儀仗輝煌,光彩奪目。
曹丕端坐在船中,遙望江南,卻依然看不見一兵一卒,便迴頭對劉曄、蔣濟說道:
“可以渡江嗎?”
劉曄迴答:
“兵法有‘虛實’之說。”
“既然對方見到大軍到來,怎麽可能不做準備?”
“陛下不可急於行動。”
“應當等三五日,觀察敵軍的動靜,然後再派先鋒渡江偵察。”
曹丕聽後,點頭表示同意。
魏主曹丕得知後大怒道:
“吳、蜀聯合,一定會圖謀中原。”
“與其等他們來攻,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決定起兵攻打吳國。
此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經去世。
侍中辛毗出班奏道:
“中原地廣人稀,若要用兵並不見得有利。”
“如今最好的計策是養兵屯田十年,先積蓄糧草和兵力,待時而動,這樣吳蜀才能破。”
曹丕聽後怒道:
“這是迂腐的言辭!”
“如今吳、蜀聯合,遲早會來侵犯我們,哪裏有十年等待的時間?”
於是立即下令起兵伐吳。
司馬懿上奏道:
“吳國有長江天險,非船無法渡過。”
“陛下若親征,建議選擇大小戰船,沿蔡、潁兩地進入淮水,攻取壽春,至廣陵後渡江直取南徐,這才是上策。”
曹丕采納了這個意見。
於是,魏國日夜忙於籌備,造出了十隻龍舟,每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人,戰船三千餘隻。
魏國黃初五年秋八月,大小將士齊集,命曹真為前部,張遼、張合、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
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從此起兵。
同時,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凡國政大事,皆由司馬懿決斷。
與此同時,東吳的間諜也探得魏國起兵之事,並迅速報告給吳王。
近臣急忙上奏道:
“魏王曹丕親自出征,乘龍舟,帶領三十餘萬水陸大軍,從蔡、潁進入淮水,必將攻取廣陵渡江,進軍江南。”
“這對我們極為不利。”
孫權大驚,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
顧雍說道:
“現在主上與西蜀結盟,可以修書給諸葛孔明,讓他從漢中出兵分散魏軍的力量;同時,派遣一名大將駐守南徐抵禦魏兵。”
孫權答道:
“陸伯的計策最為可行,但陸伯現在在荊州,不能輕動。”
顧雍說道:
“主上知道,但如今眼前沒有合適的人選。”
話音未落,一名將領從班部中走出來,答道:
“臣雖不才,但願意領軍抵抗魏兵。”
“如果曹丕親自渡江,臣必將其生擒,獻給殿下;若他不渡江,臣也能大殺魏兵,令魏兵不敢正視東吳。”
孫權一看,原來是徐盛,便大喜道:
“如果能讓你守江南一帶,孤豈能有憂慮?”
於是,孫權封徐盛為安東將軍,總鎮建業、南徐軍馬。
徐盛謝恩後領命退去,立即下令各官軍多置器械,多設旗幟,以防守江岸之計。
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說道:
“今日大王把重任交給將軍,想要擊敗魏兵並擒拿曹丕,為什麽不早早發兵渡江,在淮南迎敵?”
“等到曹丕兵到時,恐怕就來不及了。”
徐盛迴頭一看,原來是吳王的侄孫孫韶。
孫韶字公禮,擔任揚威將軍,曾在廣陵守衛。
年少時氣盛,極有膽量和勇氣。
徐盛說道:
“曹丕勢大,且有名將領軍做先鋒,無法輕易渡江迎敵。”
“待到他們的船隻全部集結在北岸時,我自有辦法破敵。”
孫韶說道:
“我麾下有三千精兵,而且對廣陵的地勢非常熟悉,我願意親自去江北與曹丕決一死戰。”
“如果無法取勝,我願意服從軍令。”
但徐盛堅持不同意。
孫韶非常堅決,再三請求出征,徐盛愈加不肯同意。
最終,徐盛憤怒地說道:
“你如此不聽號令,我怎能指揮其他將領?”
於是命令手下的武士把孫韶推出去斬首。
刀斧手將孫韶趕出營外,豎起黑旗示意處刑。
孫韶的部將趕緊飛報吳王孫權。
孫權得知後,急忙騎馬趕到營地,命令刀斧手停手,救下了孫韶。
孫韶哭泣著奏道:
“我曾在廣陵駐守,深知地形。”
“若不在廣陵與曹丕決一死戰,等他越過長江,東吳豈不完了!”
孫權進入營帳,徐盛迎接他入帳。
孫權問道:
“大王命臣為都督,帶兵抵抗魏兵;而揚威將軍孫韶違背軍令,理應處斬,為何寬恕他?”
徐盛答道:
“法律是國家的典刑,不是臣所立,更不是大王所立。”
“若因親情寬免孫韶,如何讓其他將士服從?”
孫權答道:
“韶雖然犯了法,但他年輕氣盛,誤犯軍法。”
“這個孩子雖然姓俞,孤兄非常寵愛他,並賜姓孫,他也曾為我效力。”
“如果殺了他,豈不是辜負了我兄弟的情誼?”
徐盛則說道:
“既然如此,便暫且留下他吧。”
孫權命孫韶向徐盛拜謝,但孫韶卻不願下拜,他大聲說道:
“依我看,應該立即引兵出征攻破曹丕!”
“如果要死,我也不服你的看法!”
徐盛聽後臉色一變。
孫權怒斥孫韶離開,轉向徐盛說道:
“即使沒有這個孩子,兵力也不受影響,今後不要再用他。”
話音未落,孫權便轉身離開。
晚上,收到消息稱孫韶帶領三千精兵悄悄過江去了。
徐盛擔心這件事若被吳王知道會不好,於是派丁奉秘密出兵,帶著三千兵力渡江接應孫韶。
與此同時,魏主曹丕乘龍舟抵達廣陵,前軍曹真已率兵在大江岸邊列陣。
曹丕問道:
“江岸有多少兵?”
曹真迴答:
“隔著江望去,並未見到任何人,也沒有旗幟和營寨。”
曹丕說道:
“這一定是敵人的計謀。”
“我親自去看看情況。”
於是他下令打開江道,放行龍舟,直駛至大江,停泊在岸邊。
船上懸掛著龍鳳、日月等五色旗幟,儀仗輝煌,光彩奪目。
曹丕端坐在船中,遙望江南,卻依然看不見一兵一卒,便迴頭對劉曄、蔣濟說道:
“可以渡江嗎?”
劉曄迴答:
“兵法有‘虛實’之說。”
“既然對方見到大軍到來,怎麽可能不做準備?”
“陛下不可急於行動。”
“應當等三五日,觀察敵軍的動靜,然後再派先鋒渡江偵察。”
曹丕聽後,點頭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