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東吳的陸遜,在成功迫使魏軍撤退後,吳王孫權任命他為輔國將軍、江陵侯,並授予他荊州牧的職位。
自此,陸遜掌握了東吳的軍權。
張昭和顧雍向孫權上奏,請求更改年號。
孫權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改元為黃武元年。
正當此時,突然有魏國的使者到來,孫權召見了使者。
使者向孫權陳述魏國的意圖:
“蜀漢此前曾請求魏國支援,魏國因為當時不明情況,便派兵支援;但如今魏國已經後悔,打算從四路出兵攻占蜀漢。”
“若魏國成功占領蜀土,東吳可協助分得一部分。”
孫權聽後,無法做出決定,於是問張昭和顧雍等人意見。
張昭說道:
“陸伯的見解非常高明,可以問他。”
孫權於是召陸遜前來。陸遜向孫權提出建議:
“曹丕掌控中原,局勢緊急,不能輕舉妄動;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未來必定成為敵人。”
“我的判斷是,魏國和東吳都沒有能夠對抗諸葛亮的人選。”
“現在,應該謹慎地接受魏國的提議,整頓軍隊作好準備,同時密切關注魏國的動向。”
“如果魏國四路出兵成功,蜀漢的局勢岌岌可危,諸葛亮也無法兼顧,屆時東吳應派兵援助,先占成都,確保優勢;如果魏國的四路兵力遭遇失敗,我們再重新考慮下一步的策略。”
孫權采納了陸遜的建議,便告知魏國使者:
“我軍準備工作尚未完成,請擇日再起程。”
魏國使者恭敬告辭。
不久後,孫權得知魏國的西方軍隊從西平關出動,遇到馬超時未戰便撤退;
南蠻的孟獲起兵攻打四郡,但被魏延用疑兵計擊退;
上庸的孟達軍隊在途中突然染病,無法繼續行軍;
魏國的曹真出兵陽平關,趙子龍堅守險要的關隘,最終抵擋住了曹軍的進攻,曹真無法取勝隻得撤兵。
孫權得知這些情況後,讚歎陸遜的謀略:
“陸伯真是個神算子。”
“如果我貿然行動,可能會和西蜀結下仇。”
接著,孫權得知西蜀派遣鄧芝前來。
這時張昭說道:
“這很可能是諸葛亮退兵的計策,鄧芝此行就是作為說客來勸說我們。”
孫權問道:
“我們應該如何迴應?”
張昭建議:
“可以在宮前立一個大鼎,裏麵裝滿油,下麵點燃炭火,讓油煮沸。”
“當油熱得足夠時,選出一千個身材高大、武藝高強的士兵,手持刀劍,排列在宮門前,直至殿前。”
“等鄧芝進宮時,不必讓他說話,直接責令他按照酈食其的舊例行事,如果他不從,就按那個例子處置他。”
孫權采納了陸遜的建議,於是立了一個大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兩旁,各持軍器,嚴陣以待。
然後召鄧芝進宮。鄧芝整理好衣冠,走進宮門,看到兩排武士氣勢威嚴,手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陣列直至殿前。
鄧芝看透了孫權的意圖,但並不畏懼,昂首走進。
走到殿前時,他看到油鼎內的熱油已經開始翻滾。
左右的武士用眼神盯著他,但鄧芝隻是微微一笑。
近侍引領鄧芝來到珠簾前,鄧芝向孫權行了長揖,卻沒有下拜。
孫權命令拉起珠簾,怒喝道:
“為何不拜?”
鄧芝毫不畏懼,昂然迴答:
“我是上國的使者,豈能拜小國的主?”
孫權勃然大怒,罵道:
“你不自量力,想憑三寸之舌效仿酈食其嗎?”
“快給我進油鼎!”
鄧芝大笑著說道:
“大家都說東吳人才輩出,怎能畏懼一個儒生?”
孫權更為憤怒,怒斥道:
“我怎麽會怕你這個小小的匹夫?”
鄧芝迴答:
“既然你不怕鄧伯苗(我),又怎會怕來說服你的人呢?”
孫權說道:
“你是來當諸葛亮的說客,勸我斷絕與魏國的聯係,支持蜀國,對嗎?”
鄧芝迴答:
“我隻是一個蜀中的儒生,來為吳國考慮利害關係而已。”
“你設兵列陣、立油鼎來威脅我,難道不說明你的胸襟狹窄嗎?”
孫權聽後心中愧疚,於是命令武士退去,讓鄧芝上殿,並為他賜座問道:
“吳國與魏國的利害關係如何?”
“請先生教我。”
鄧芝迴答:
“大王想與蜀漢和好,還是想與魏國和解?”
孫權迴答:
“我正想與蜀漢和好,隻是擔心蜀主年輕,不能始終如一,不能持久。”
鄧芝說道:
“大王乃當世英豪,諸葛亮亦是傑出人物;蜀國有險峻的山川,吳國有三江的屏障。”
“若兩國聯手,共同和好,便可吞並天下;若退守各自的疆域,也能穩固立足。”
“現在,大王若屈服於魏國,魏國必定要求大王朝見,並要求太子作為內侍。”
“若大王不答應,魏國就會派兵進攻,而蜀漢也會趁機進攻,屆時江南之地就無法再由大王掌控。”
“若大王不信我的話,我願意為國捐軀,死在大王麵前,以絕後患。”
說完,鄧芝撩起衣袍,直奔油鼎跳去。
孫權急忙命令停止,懇請鄧芝入後殿,並以最禮遇之禮待他。
孫權說道:
“先生的話正合我的心意。”
“現在我決定與蜀主聯手,先生能為我去做介紹嗎?”
鄧芝迴答:
“之前想烹殺我的是大王,現在要讓我為大王效勞的也是您。”
“大王尚在狐疑之間,如何能讓別人相信呢?”
孫權堅定地說道:
“我的決定已經做出,先生無需懷疑。”
自此,陸遜掌握了東吳的軍權。
張昭和顧雍向孫權上奏,請求更改年號。
孫權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改元為黃武元年。
正當此時,突然有魏國的使者到來,孫權召見了使者。
使者向孫權陳述魏國的意圖:
“蜀漢此前曾請求魏國支援,魏國因為當時不明情況,便派兵支援;但如今魏國已經後悔,打算從四路出兵攻占蜀漢。”
“若魏國成功占領蜀土,東吳可協助分得一部分。”
孫權聽後,無法做出決定,於是問張昭和顧雍等人意見。
張昭說道:
“陸伯的見解非常高明,可以問他。”
孫權於是召陸遜前來。陸遜向孫權提出建議:
“曹丕掌控中原,局勢緊急,不能輕舉妄動;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未來必定成為敵人。”
“我的判斷是,魏國和東吳都沒有能夠對抗諸葛亮的人選。”
“現在,應該謹慎地接受魏國的提議,整頓軍隊作好準備,同時密切關注魏國的動向。”
“如果魏國四路出兵成功,蜀漢的局勢岌岌可危,諸葛亮也無法兼顧,屆時東吳應派兵援助,先占成都,確保優勢;如果魏國的四路兵力遭遇失敗,我們再重新考慮下一步的策略。”
孫權采納了陸遜的建議,便告知魏國使者:
“我軍準備工作尚未完成,請擇日再起程。”
魏國使者恭敬告辭。
不久後,孫權得知魏國的西方軍隊從西平關出動,遇到馬超時未戰便撤退;
南蠻的孟獲起兵攻打四郡,但被魏延用疑兵計擊退;
上庸的孟達軍隊在途中突然染病,無法繼續行軍;
魏國的曹真出兵陽平關,趙子龍堅守險要的關隘,最終抵擋住了曹軍的進攻,曹真無法取勝隻得撤兵。
孫權得知這些情況後,讚歎陸遜的謀略:
“陸伯真是個神算子。”
“如果我貿然行動,可能會和西蜀結下仇。”
接著,孫權得知西蜀派遣鄧芝前來。
這時張昭說道:
“這很可能是諸葛亮退兵的計策,鄧芝此行就是作為說客來勸說我們。”
孫權問道:
“我們應該如何迴應?”
張昭建議:
“可以在宮前立一個大鼎,裏麵裝滿油,下麵點燃炭火,讓油煮沸。”
“當油熱得足夠時,選出一千個身材高大、武藝高強的士兵,手持刀劍,排列在宮門前,直至殿前。”
“等鄧芝進宮時,不必讓他說話,直接責令他按照酈食其的舊例行事,如果他不從,就按那個例子處置他。”
孫權采納了陸遜的建議,於是立了一個大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兩旁,各持軍器,嚴陣以待。
然後召鄧芝進宮。鄧芝整理好衣冠,走進宮門,看到兩排武士氣勢威嚴,手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陣列直至殿前。
鄧芝看透了孫權的意圖,但並不畏懼,昂首走進。
走到殿前時,他看到油鼎內的熱油已經開始翻滾。
左右的武士用眼神盯著他,但鄧芝隻是微微一笑。
近侍引領鄧芝來到珠簾前,鄧芝向孫權行了長揖,卻沒有下拜。
孫權命令拉起珠簾,怒喝道:
“為何不拜?”
鄧芝毫不畏懼,昂然迴答:
“我是上國的使者,豈能拜小國的主?”
孫權勃然大怒,罵道:
“你不自量力,想憑三寸之舌效仿酈食其嗎?”
“快給我進油鼎!”
鄧芝大笑著說道:
“大家都說東吳人才輩出,怎能畏懼一個儒生?”
孫權更為憤怒,怒斥道:
“我怎麽會怕你這個小小的匹夫?”
鄧芝迴答:
“既然你不怕鄧伯苗(我),又怎會怕來說服你的人呢?”
孫權說道:
“你是來當諸葛亮的說客,勸我斷絕與魏國的聯係,支持蜀國,對嗎?”
鄧芝迴答:
“我隻是一個蜀中的儒生,來為吳國考慮利害關係而已。”
“你設兵列陣、立油鼎來威脅我,難道不說明你的胸襟狹窄嗎?”
孫權聽後心中愧疚,於是命令武士退去,讓鄧芝上殿,並為他賜座問道:
“吳國與魏國的利害關係如何?”
“請先生教我。”
鄧芝迴答:
“大王想與蜀漢和好,還是想與魏國和解?”
孫權迴答:
“我正想與蜀漢和好,隻是擔心蜀主年輕,不能始終如一,不能持久。”
鄧芝說道:
“大王乃當世英豪,諸葛亮亦是傑出人物;蜀國有險峻的山川,吳國有三江的屏障。”
“若兩國聯手,共同和好,便可吞並天下;若退守各自的疆域,也能穩固立足。”
“現在,大王若屈服於魏國,魏國必定要求大王朝見,並要求太子作為內侍。”
“若大王不答應,魏國就會派兵進攻,而蜀漢也會趁機進攻,屆時江南之地就無法再由大王掌控。”
“若大王不信我的話,我願意為國捐軀,死在大王麵前,以絕後患。”
說完,鄧芝撩起衣袍,直奔油鼎跳去。
孫權急忙命令停止,懇請鄧芝入後殿,並以最禮遇之禮待他。
孫權說道:
“先生的話正合我的心意。”
“現在我決定與蜀主聯手,先生能為我去做介紹嗎?”
鄧芝迴答:
“之前想烹殺我的是大王,現在要讓我為大王效勞的也是您。”
“大王尚在狐疑之間,如何能讓別人相信呢?”
孫權堅定地說道:
“我的決定已經做出,先生無需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