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聽後,又驚又喜,說道:
“相父果然有鬼神莫測的智慧啊!”
“願聽詳細的退兵之策。”
孔明答道:
“先帝將陛下托付給臣,臣豈敢有一刻的怠慢?”
“如今成都的眾官員都不懂兵法的精妙——兵法的關鍵在於出其不意,豈能向人泄露?”
“老臣早已得知西番國王軻比能率兵攻打西平關;臣料到馬超是西川本地人,向來深得羌人信任,羌人視他為‘神威天將軍’,因此臣已派人星夜送信,命令馬超死守西平關,同時布置四路伏兵,日夜輪換,用兵力防守:這一路完全可以放心了。”
至於南蠻孟獲率兵進犯四郡,臣已急令魏延率一支軍隊采取虛實相間的疑兵之計,左右調動、反複示弱。
南蠻軍依仗勇力,但心思多疑,見到疑兵就會不敢輕易進攻:
這一路也不足為慮。
至於孟達引兵進攻漢中,他與李嚴有生死交情。
臣迴成都時,已留李嚴鎮守永安宮。
臣已經寫了一封書信,偽裝成李嚴的親筆信,派人送給孟達。
孟達看到信後,定會推病不出,從而拖延軍心:
這一路也不必擔憂。
再者,曹真率兵攻打陽平關,該地地勢險峻,極易防守。
臣已調趙雲率軍駐守關隘,采取不主動出戰的策略。
曹真若見我軍按兵不動,不久就會因耗不起而撤退:
這一路也足以放心。
雖然這四路兵馬都不足為懼,臣仍擔心無法全然保障萬無一失,因此已經暗中調遣關興和張苞兩員大將,各領三萬兵馬,駐紮在緊要的地方,以備各路救援。
這些調度安排完全沒有經過成都的官員,因此無人知曉。
唯有東吳這一路兵馬,可能尚未出動。
若他們見四路大軍獲勝,川地有危急之勢,定會來攻;
但若四路皆不成功,孫權又怎會動兵?
臣推測,孫權必然記恨曹丕三路侵吳的仇怨,絕不會輕易聽從其言。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派一位善於辭令的使者前往東吳,從利害關係上勸說他們,以此先退東吳之兵;
若能退東吳,其他四路兵馬又有何足憂之處?
隻是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人選,因此臣才猶豫未決。
陛下又何必親自駕臨?”
後主說道:
“太後也想親自來見相父。如今聽了相父這番話,朕如夢初醒,又何必再憂愁呢!”
孔明與後主共飲了幾杯酒後,親自送後主出府。
眾官員都站在府門外,看到後主麵帶喜色。
後主辭別孔明,上車迴宮。
群臣見狀,心中疑惑不解。
這時,孔明在眾官之中看到一人仰天大笑,臉上也帶著喜色。
孔明細看,發現此人是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現任戶部尚書,乃漢朝司馬鄧禹的後代。
孔明暗中派人留下鄧芝。眾官員散去後,孔明請鄧芝來到書院,與他對談。
孔明問鄧芝道:
“如今蜀、魏、吳三國鼎立,若要討伐其中兩國,統一天下,重振漢室,應該先攻打哪一國?”
鄧芝迴答說道:
“依愚見,雖然魏國是背叛漢室的叛賊,但實力強大,難以輕易動搖,應該從長計議,徐徐圖之。”
“如今主上剛登基不久,民心尚未穩定,應先與東吳結盟,化解先帝時期的仇怨,兩國唇齒相依,才能成就長遠之計。”
“不知丞相的高見如何?”
孔明大笑道:
“我早就這樣想了,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今天終於找到了!”
鄧芝問道:
“丞相需要這樣的人做什麽?”
孔明答道:
“我想派人去與東吳修好結盟。”
“既然你能明白這一道理,定能不辱使命。”
“這次出使之任,非你莫屬!”
鄧芝謙遜地說道:
“我才疏學淺,恐怕難以勝任此重任。”
孔明勸說道:
“明日我將向天子上奏,請你擔此重任,務必不要推辭。”
鄧芝答應了,隨後告辭而去。
次日,孔明向後主上奏請求,任命鄧芝為使臣,出使東吳。
鄧芝拜辭後,帶著使命前往東吳。
正所謂:
“吳人方見幹戈息,蜀使還將玉帛通。”
“東吳的人剛剛看到戰事平息,蜀漢的使臣又帶著玉帛前來修好通和。”
鄧芝此行能否成功,且聽下文分解。
“相父果然有鬼神莫測的智慧啊!”
“願聽詳細的退兵之策。”
孔明答道:
“先帝將陛下托付給臣,臣豈敢有一刻的怠慢?”
“如今成都的眾官員都不懂兵法的精妙——兵法的關鍵在於出其不意,豈能向人泄露?”
“老臣早已得知西番國王軻比能率兵攻打西平關;臣料到馬超是西川本地人,向來深得羌人信任,羌人視他為‘神威天將軍’,因此臣已派人星夜送信,命令馬超死守西平關,同時布置四路伏兵,日夜輪換,用兵力防守:這一路完全可以放心了。”
至於南蠻孟獲率兵進犯四郡,臣已急令魏延率一支軍隊采取虛實相間的疑兵之計,左右調動、反複示弱。
南蠻軍依仗勇力,但心思多疑,見到疑兵就會不敢輕易進攻:
這一路也不足為慮。
至於孟達引兵進攻漢中,他與李嚴有生死交情。
臣迴成都時,已留李嚴鎮守永安宮。
臣已經寫了一封書信,偽裝成李嚴的親筆信,派人送給孟達。
孟達看到信後,定會推病不出,從而拖延軍心:
這一路也不必擔憂。
再者,曹真率兵攻打陽平關,該地地勢險峻,極易防守。
臣已調趙雲率軍駐守關隘,采取不主動出戰的策略。
曹真若見我軍按兵不動,不久就會因耗不起而撤退:
這一路也足以放心。
雖然這四路兵馬都不足為懼,臣仍擔心無法全然保障萬無一失,因此已經暗中調遣關興和張苞兩員大將,各領三萬兵馬,駐紮在緊要的地方,以備各路救援。
這些調度安排完全沒有經過成都的官員,因此無人知曉。
唯有東吳這一路兵馬,可能尚未出動。
若他們見四路大軍獲勝,川地有危急之勢,定會來攻;
但若四路皆不成功,孫權又怎會動兵?
臣推測,孫權必然記恨曹丕三路侵吳的仇怨,絕不會輕易聽從其言。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派一位善於辭令的使者前往東吳,從利害關係上勸說他們,以此先退東吳之兵;
若能退東吳,其他四路兵馬又有何足憂之處?
隻是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人選,因此臣才猶豫未決。
陛下又何必親自駕臨?”
後主說道:
“太後也想親自來見相父。如今聽了相父這番話,朕如夢初醒,又何必再憂愁呢!”
孔明與後主共飲了幾杯酒後,親自送後主出府。
眾官員都站在府門外,看到後主麵帶喜色。
後主辭別孔明,上車迴宮。
群臣見狀,心中疑惑不解。
這時,孔明在眾官之中看到一人仰天大笑,臉上也帶著喜色。
孔明細看,發現此人是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現任戶部尚書,乃漢朝司馬鄧禹的後代。
孔明暗中派人留下鄧芝。眾官員散去後,孔明請鄧芝來到書院,與他對談。
孔明問鄧芝道:
“如今蜀、魏、吳三國鼎立,若要討伐其中兩國,統一天下,重振漢室,應該先攻打哪一國?”
鄧芝迴答說道:
“依愚見,雖然魏國是背叛漢室的叛賊,但實力強大,難以輕易動搖,應該從長計議,徐徐圖之。”
“如今主上剛登基不久,民心尚未穩定,應先與東吳結盟,化解先帝時期的仇怨,兩國唇齒相依,才能成就長遠之計。”
“不知丞相的高見如何?”
孔明大笑道:
“我早就這樣想了,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今天終於找到了!”
鄧芝問道:
“丞相需要這樣的人做什麽?”
孔明答道:
“我想派人去與東吳修好結盟。”
“既然你能明白這一道理,定能不辱使命。”
“這次出使之任,非你莫屬!”
鄧芝謙遜地說道:
“我才疏學淺,恐怕難以勝任此重任。”
孔明勸說道:
“明日我將向天子上奏,請你擔此重任,務必不要推辭。”
鄧芝答應了,隨後告辭而去。
次日,孔明向後主上奏請求,任命鄧芝為使臣,出使東吳。
鄧芝拜辭後,帶著使命前往東吳。
正所謂:
“吳人方見幹戈息,蜀使還將玉帛通。”
“東吳的人剛剛看到戰事平息,蜀漢的使臣又帶著玉帛前來修好通和。”
鄧芝此行能否成功,且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