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靖難之役2
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 作者:雨山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二啊!咱們幾個兒子啊,朱允炆可真是大逆不道之徒!”朱元璋滿臉驚愕地看著眼前關於朱棣的那些事,心中猶如掀起驚濤駭浪一般無法平靜。然而,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當他繼續深入了解下去時,卻發現不僅朱標如此,就連自己的老二和老三也都早已先他而去。
還未從這般沉痛的打擊中緩過神來,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又接踵而至——那個天幕上被他寄予厚望、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居然公然違背了他當初分封藩王的初衷。剛剛登上皇位不久的朱允炆,甚至連孝期都尚未過去,便迫不及待地開始大規模地實施削藩政策。
朱元璋深知削藩之事遲早是要推行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朱允炆的動作竟會如此迅猛且決絕。這一番削藩下來,他的那些兒子們不是被流放他鄉,便是命喪黃泉。尤其是朱柏這個老十二,朱元璋對其為人再清楚不過了,他深知朱柏性格剛毅,行事果敢有作為,絕對不可能做出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可如今,這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內容竟是說朱柏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選擇了自焚身亡。
得知此事後,朱元璋隻覺得一股怒火瞬間湧上心頭,他瞪大雙眼,眼眶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仿佛下一刻就要噴發出無盡的憤怒與怨恨。那緊握成拳的雙手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顫抖著,似乎隨時都會揮出去砸向某個東西,以此來宣泄他內心深處如火山般噴湧而出的悲憤之情。
“老大啊,你瞧瞧你的兒子,如此不成氣候,將來怎能擔當大任!”朱元璋麵色陰沉地將目光斜睨向朱標,口中冷冷地說道。這般模樣對待朱標,實在是極為少見的情形。
朱標一臉無奈地攤開雙手,苦笑著迴應道:“爹呀,您可別忘了,我至今連個兒子都尚未有呢!若那混小子此刻就在眼前,我定不會輕饒於他!”
“而且,爹,在此事發生之前,兒子已然離世而去,而這一切皆是您悉心栽培所致啊!”朱標搖了搖頭,雖然嘴上不再多說,但心中卻著實感到不快與鬱悶。
當朱標望見那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種種事端時,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陣難過與憤怒之情。畢竟,那些人可都是他的親弟弟們呐!尤其是朱柏,更是由他親手撫養長大,兩人平素裏關係親密無間。
此時此刻,朱標根本不清楚朱允炆究竟算是自己的第幾個孩子,但對於這個孩子,他早已不抱絲毫期望了。
然而,拋開這些煩心事不談,朱標曾經私下裏也思考過倘若自己有幸登上皇位後應當著手去施行的一係列事宜……
在這片廣袤的疆土之中,削藩之事亦如洶湧波濤般難以平息。盡管他對這一舉措心存疑慮,但麵對朱元璋的堅決態度,他深知無法輕易改變父親的決定。畢竟,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心中所想必定有著深遠的考量和權衡。
然而,他自身對此卻並未感到過多憂慮。隻因這些弟弟皆是由他親眼見證著成長起來的,他們之間的感情深厚且彼此熟悉。再加上,朱標堅信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定能妥善處理好此事,將可能引發的負麵影響降至最低。
今天當朱標凝視著那高懸於天際的神秘天幕時,眼前竟浮現出朱允炆所行之荒唐舉動。這一幕幕景象令他瞠目結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難以置信之感。在他看來,朱允炆所為簡直是荒誕至極,仿佛從未翻閱過書籍、未曾了解過往曆史中有多少因類似行徑而引發戰火紛飛、朝廷動蕩不安的慘痛教訓。尤其是目睹了朱允炆那一連串令人匪夷所思的“騷操作”後,朱標更是難以相信這樣一個人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就在這時,一旁的朱元璋聽到了朱標的喃喃自語,頓時心生怯意。但他又不願在兒子麵前示弱,隻得強裝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大聲喝問道:“老大,你口中所言究竟是何意?”
“好了,標兒也不清楚,這不是你選的嗎?現在埋怨標兒幹什麽。”馬皇後眼睛瞥了一眼朱元璋。
馬皇後心中對於朱元璋的某些舉動著實感到頗為不滿,尤其是他選定朱允炆作為繼承人這件事,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決定,天幕之上所描述的那些紛繁複雜之事恐怕根本就不會發生。
想到此處,馬皇後不由得怒火中燒,但她終究還是強行克製住了內心的憤怒情緒,隻不過麵對朱元璋時,臉上再也難以浮現出往日那和顏悅色的神情來。而此刻,朱元璋竟然還對著自己的兒子朱標大發雷霆,這更是讓馬皇後無法容忍下去。
隻聽朱元璋語氣堅定地說道:“老大啊,待此子降生之後,直接將其送往鳳陽去看守皇陵吧!如此一來,往後這建文帝也就絕無可能登上皇位之位了,能當個不愁衣食的普通富家翁,興許這樣才是對他而言最為妥當的安排!”話音剛落,仿佛一切已然塵埃落定,建文帝稱帝之路從此徹底斷絕,注定隻能淪為一個平平凡凡之人罷了。
朱標聞言,應道:“是。”盡管此時的朱標尚且不清楚究竟是哪個孩子將要麵臨這般命運,但他心想,就讓這個孩子平平淡淡地度過此生也好。
“行了,稍等片刻,咱等會兒就去問那邊的老四,弄清楚朱允炆到底是由哪位女子所生、又是在哪一年呱呱墜地的,到時候一切自然水落石出啦!”朱元璋又接著吩咐道。其實,他心裏跟明鏡似的,對於朱標的心思可謂一清二楚。
且說那朱允炆,其所作所為著實令人啼笑皆非,盡顯其稚嫩與無能。想當初,朱元璋親眼目睹天幕之上呈現出朱允炆的種種行徑,心中不禁長歎一聲。
彼時,朱棣已然主動將自己的兒子送往京城充當人質,如此一來,其毫無反叛之意已昭然若揭。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允炆竟然執意要削去朱棣的藩位,不僅如此,他還愚蠢地將朱棣之子送迴燕地。此等舉動,無疑是犯下了彌天大錯!
與此同時,朱元璋亦留意到天幕之中提及的另外兩人——黃子澄與齊泰。對於這二人,朱元璋向來毫無好感可言。如今得知他們竟敢在朱允炆跟前屢屢進言,並充任謀臣之職,朱元璋內心的厭惡之情愈發強烈起來。
更令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朱允炆於馭人之術方麵亦是一竅不通。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簡直愚不可及,猶如一個徹頭徹尾的蠢貨。每每思及此處,朱元璋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莫非當時自己年事已高、頭腦昏聵,才會做出如此荒謬的選擇,立這樣一個不堪大用之人作為皇位的繼承者?
“恰在此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也已接獲朝廷的明令,旋即帶領著城中的七個衛所軍隊以及屯田軍士氣勢洶洶地包圍了王城,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就此拉開帷幕。
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平凡的月份裏,燕王朱棣卻暗中策劃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行動。經過精心布局和巧妙設計,朱棣成功地用計謀擒拿並斬殺了張昺和謝貴這兩位朝廷派來監視他的官員。緊接著,他果斷命令燕府護衛指揮張玉和朱能率領士兵趁著夜色突襲並攻占了北平的九座城門,從而牢牢掌控住了這座重要城市。
占據北平之後,朱棣深知自己此舉必將引起朝廷的強烈反應,於是他迅速打出了一麵正義的大旗。他宣稱要尊崇《祖訓》,鏟除“奸臣”齊泰和黃子澄,以此為國家清除禍患,拯救蒼生。為此,他鄭重地舉行了誓師大會,激勵麾下將士們奮勇殺敵,為實現這一崇高目標而努力拚搏。
不僅如此,朱棣還公然廢除了建文帝的年號,依舊沿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二年”作為紀年。與此同時,他向將士們下達了明確的指令,並親自上書朝廷,義正言辭地表示:依據《祖訓》規定,如果朝堂之上沒有正直忠誠的大臣,反而充斥著奸詐邪惡之人,那麽身為皇室宗親就必須挺身而出,發動軍隊予以征討,徹底肅清君主身旁的惡人。就這樣,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激烈戰爭就此拉開帷幕,因其目的在於平定內亂、維護正統,故被後世稱為“靖難之役”。
戰爭初期,由於朱棣長期鎮守北方,與當地眾多將領都有著深厚的交情,因此當他起兵造反時,許多北方將領紛紛響應,選擇投靠朱棣並跟隨他一同作戰。憑借著這些優勢,朱棣的軍隊進展順利,接連攻克居庸關、懷來等地,並成功俘獲了南軍將領宋忠。隨後,他們趁熱打鐵,一舉攻下遵化,使得永平望風而降。
麵對朱棣勢力的迅猛擴張,建文帝朱允炆心急如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任命太祖時期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統率三十萬大軍討伐朱棣。這支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赴前線,抵達真定一帶。耿炳文派遣先頭部隊前往雄縣,不料卻遭到朱棣的突然襲擊,九千名精銳士卒瞬間全軍覆沒。初戰失利並沒有讓耿炳文退縮,他重整旗鼓,再次在真定與朱棣展開決戰,但最終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悠然繼續講道。
“耿炳文?怎會是他!”朱元璋凝視著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關於朱棣前期的種種事宜,心中充滿疑惑與好奇。
此刻,他急切地想知曉朱棣究竟是如何憑借區區八百人便成功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寶座。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戰役之初,朱允炆居然派遣了德高望重的老臣耿炳文掛帥出征。對於耿炳文此人,朱元璋可謂知之甚深,深知其才能側重於防禦堅守,於進攻一事上則略顯不足。
朱元璋眉頭緊鎖,暗自思忖:為何不選派如藍玉這般勇猛善戰、智勇雙全的將領呢?突然間,一個念頭閃過腦海——莫非是因為自己一心想要確保朱允炆登基之後,不會受到朝堂眾臣的肆意操縱,所以才會精心籌謀這一切安排?畢竟,藍玉乃是太子一係的得力幹將。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事有蹊蹺,若朱允炆當真是太子妃常氏所出之子嗣,以常氏一族對武將的重視程度而言,想必朱允炆即位後亦會倚重武臣一方。可是,從這天幕所展示的情形來看,這位朱允炆似乎更為看重文臣勢力,如此一來,朱元璋不禁心生疑慮:難道說,此朱允炆並非真正出自太子妃常氏的血脈不成?念及此處,朱元璋的心中已然有了一番計較……
而朱元璋對於太子妃離世的時間,猶如明鏡般清晰,那便是洪武十一年。如此一來,他心中猶如撥雲見日般有了盤算,定要讓太子如鳳凰涅盤般再度迎娶新的太子妃。與此同時,他亦深知常氏所生之子本應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喚作朱雄英,此子乃是他視若珍寶的大孫子,隻可惜這孩子如流星般過早地夭折了。想來,如今天幕上的朱允炆應當是朱標第二任太子妃所出之子。
既然事已至此,朱元璋自然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為何偏偏選用耿炳文而非他人的緣由所在。隻因朱元璋一心想要為下一任的繼任之君掃清所有可能存在的荊棘與坎坷,以便能將手中這堅如磐石的大明江山毫發無損地交托到其手中。
朱允炆既非常氏之子,那顯然他與淮西權貴並無關聯。畢竟,以朱元璋的行事作風,斷不可能讓自己的兒子接連迎娶兩位皆出自淮西的妻子。如此推想下去,從那天幕之上俯瞰全局,朱標的第二任妻子理應出身於文臣之家。既是這般情形,像藍玉那般桀驁難馴、難以被下一任君王掌控駕馭的武將們,勢必成為朱元璋亟待解決且勢在必行之事。
大漢的漢武帝劉徹看見天幕上麵所說的那些,作為皇帝其實他對於造反的藩王並沒有什麽好感,然而此刻,當他凝視著天幕上方那位端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朱允炆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憤慨與不滿。他暗自思忖道:這朱允炆坐上皇位,簡直就是對天下蒼生的一種褻瀆!如此昏庸無能之輩,如何能治理好這泱泱大國?
“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啊!那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英明一世,到了晚年卻變得如此糊塗不堪!他明明有著已然成年、且頗具才能的皇子們,為何偏偏要將皇位傳予一個尚且稚嫩、毫無治國經驗的皇孫呢?如今發生這般種種亂局,倒也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之事。”漢武帝劉徹眉頭緊鎖,滿臉疑惑地搖著頭,對於朱元璋的這一決策,著實感到難以理解。畢竟,作為一代雄主的他深知,選擇繼承人乃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社稷動蕩、民不聊生。
就在此時,一直隨侍在旁的董仲舒輕聲說道:“陛下,依微臣之見,這大明皇帝或許更為看重嫡長子一脈的正統地位吧。再者說,其四子雖說能力出眾,但前麵尚有二子和三子存在,亦是不可小覷。為確保皇位得以順利傳承,故而才做出此等抉擇。隻可惜,他所選定的這位皇孫,終究還是缺乏足夠的手腕與謀略來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
漢武帝聽到後,沒有說什麽,或許這個朱元璋也是有這個原因吧。隻是卻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朱允炆眼見耿炳文戰事不利,心中焦慮萬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起用勳戚李景隆來取代耿炳文。時維九月,秋意正濃,江陰侯吳高率領著來自遼東的大批兵馬如潮水般湧向永平,將其團團圍住,一時間城中人心惶惶。而此時的李景隆也沒有閑著,他糾集了多達五十萬之眾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著河間進發,並在那裏安營紮寨,準備與敵軍展開一場生死較量。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到了十月。這一天,朱棣親自統率著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如同疾風一般突襲大寧。寧王朱權猝不及防,連同他的妃妾和世子都被朱棣所擒獲。更重要的是,朱棣得到了寧王麾下強大的部眾——朵顏三衛騎兵,他的兵力因此驟然增加,實力大增。
就在朱棣在外征戰之時,李景隆瞅準時機,趁著北平空虛,率軍發起猛攻。然而,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巧妙地利用寒冷的天氣,讓士兵們往城牆上澆水,使得城牆迅速結冰,堅硬無比。李景隆的軍隊麵對這座冰牆,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也始終無法攻破城池。正當李景隆陷入困境之際,朱棣率領著從大寧凱旋而歸的軍隊殺到了鄭村壩。燕軍士氣如虹,銳不可當,一番激戰過後,李景隆的大軍慘遭潰敗,隻得灰溜溜地退守德州。
朱棣見狀,豈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他趁熱打鐵,接連出兵攻打蔚州和大同等地,故意引得李景隆派兵前來救援。但每次李景隆的援兵趕到時,朱棣早已轉移陣地,讓他們疲於奔命,徒勞無功。
朱允炆得知前方戰況不利,無奈之下隻好罷免了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官職,希望以此能夠緩和燕軍的攻勢。
建文二年四月,春風拂麵,草長鶯飛,但戰爭的陰霾依然籠罩著大地。李景隆重整旗鼓,再度與燕軍在白溝河擺開陣勢,一決雌雄。然而,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一次李景隆依舊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他的軍隊再一次被燕軍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燕軍則趁勝追擊,氣勢洶洶地圍攻濟南。
濟南城內,山東參政鐵鉉臨危不懼,指揮若定。他深知燕軍遠道而來,已是強弩之末,於是采取了以逸待勞的戰術,堅守不出。燕軍雖然多次發動猛烈攻擊,但濟南城猶如銅牆鐵壁一般,堅不可摧。最終,燕軍久攻不下,隻能铩羽而歸。”悠然不知道下麵的人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她繼續講著。
“在金秋九月之時,朝廷做出了一項重要的人事任免決定,將鐵鉉擢升為山東布政使這一要職,並改派盛庸接替李景隆之位。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已到寒冬臘月。十二月間,盛庸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軍隊,與來勢洶洶的燕軍在東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經過一番激烈鏖戰,最終燕軍遭遇慘敗,其主將張玉更是不幸戰死沙場,使得燕軍士氣大挫。
建文三年,局勢風雲變幻。建文帝重新起用了齊泰和黃子澄二人,恢複了他們原有的官職。二月,燕師重振旗鼓,再次揮師南下,氣勢如虹。三月,燕軍如猛虎下山一般,先是在滹沱河畔大敗盛庸所部,緊接著又在槁城擊敗了吳傑等人帶領的軍隊,連戰皆捷,聲名遠揚。
然而,盡管此時朱棣率領的燕軍屢獲勝利,但自身也承受了頗為沉重的損失。相比之下,朝廷方麵擁有廣泛的兵員來源和充足的軍備物資。因此,燕軍此前在河北、山東等地艱難攻克下來的城池,一旦燕軍撤離之後,很快就會被朝廷的軍隊重新占據迴去。
建文三年接近尾聲之際,一個來自京師內部的臣子悄悄向朱棣通風報信,透露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情報:此刻的南京城中防守空虛,大有可乘之機!得到這個消息後的朱棣當機立斷,決心調整作戰策略。於是乎,在建文四年正月,朱棣親自統率大軍,一路南下,銳不可當。四月裏,他更是接連擊破了何福以及平安統領的龐大軍團,勢如破竹。”悠然道。
還未從這般沉痛的打擊中緩過神來,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又接踵而至——那個天幕上被他寄予厚望、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居然公然違背了他當初分封藩王的初衷。剛剛登上皇位不久的朱允炆,甚至連孝期都尚未過去,便迫不及待地開始大規模地實施削藩政策。
朱元璋深知削藩之事遲早是要推行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朱允炆的動作竟會如此迅猛且決絕。這一番削藩下來,他的那些兒子們不是被流放他鄉,便是命喪黃泉。尤其是朱柏這個老十二,朱元璋對其為人再清楚不過了,他深知朱柏性格剛毅,行事果敢有作為,絕對不可能做出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可如今,這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內容竟是說朱柏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選擇了自焚身亡。
得知此事後,朱元璋隻覺得一股怒火瞬間湧上心頭,他瞪大雙眼,眼眶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仿佛下一刻就要噴發出無盡的憤怒與怨恨。那緊握成拳的雙手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顫抖著,似乎隨時都會揮出去砸向某個東西,以此來宣泄他內心深處如火山般噴湧而出的悲憤之情。
“老大啊,你瞧瞧你的兒子,如此不成氣候,將來怎能擔當大任!”朱元璋麵色陰沉地將目光斜睨向朱標,口中冷冷地說道。這般模樣對待朱標,實在是極為少見的情形。
朱標一臉無奈地攤開雙手,苦笑著迴應道:“爹呀,您可別忘了,我至今連個兒子都尚未有呢!若那混小子此刻就在眼前,我定不會輕饒於他!”
“而且,爹,在此事發生之前,兒子已然離世而去,而這一切皆是您悉心栽培所致啊!”朱標搖了搖頭,雖然嘴上不再多說,但心中卻著實感到不快與鬱悶。
當朱標望見那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種種事端時,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陣難過與憤怒之情。畢竟,那些人可都是他的親弟弟們呐!尤其是朱柏,更是由他親手撫養長大,兩人平素裏關係親密無間。
此時此刻,朱標根本不清楚朱允炆究竟算是自己的第幾個孩子,但對於這個孩子,他早已不抱絲毫期望了。
然而,拋開這些煩心事不談,朱標曾經私下裏也思考過倘若自己有幸登上皇位後應當著手去施行的一係列事宜……
在這片廣袤的疆土之中,削藩之事亦如洶湧波濤般難以平息。盡管他對這一舉措心存疑慮,但麵對朱元璋的堅決態度,他深知無法輕易改變父親的決定。畢竟,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心中所想必定有著深遠的考量和權衡。
然而,他自身對此卻並未感到過多憂慮。隻因這些弟弟皆是由他親眼見證著成長起來的,他們之間的感情深厚且彼此熟悉。再加上,朱標堅信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定能妥善處理好此事,將可能引發的負麵影響降至最低。
今天當朱標凝視著那高懸於天際的神秘天幕時,眼前竟浮現出朱允炆所行之荒唐舉動。這一幕幕景象令他瞠目結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難以置信之感。在他看來,朱允炆所為簡直是荒誕至極,仿佛從未翻閱過書籍、未曾了解過往曆史中有多少因類似行徑而引發戰火紛飛、朝廷動蕩不安的慘痛教訓。尤其是目睹了朱允炆那一連串令人匪夷所思的“騷操作”後,朱標更是難以相信這樣一個人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就在這時,一旁的朱元璋聽到了朱標的喃喃自語,頓時心生怯意。但他又不願在兒子麵前示弱,隻得強裝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大聲喝問道:“老大,你口中所言究竟是何意?”
“好了,標兒也不清楚,這不是你選的嗎?現在埋怨標兒幹什麽。”馬皇後眼睛瞥了一眼朱元璋。
馬皇後心中對於朱元璋的某些舉動著實感到頗為不滿,尤其是他選定朱允炆作為繼承人這件事,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決定,天幕之上所描述的那些紛繁複雜之事恐怕根本就不會發生。
想到此處,馬皇後不由得怒火中燒,但她終究還是強行克製住了內心的憤怒情緒,隻不過麵對朱元璋時,臉上再也難以浮現出往日那和顏悅色的神情來。而此刻,朱元璋竟然還對著自己的兒子朱標大發雷霆,這更是讓馬皇後無法容忍下去。
隻聽朱元璋語氣堅定地說道:“老大啊,待此子降生之後,直接將其送往鳳陽去看守皇陵吧!如此一來,往後這建文帝也就絕無可能登上皇位之位了,能當個不愁衣食的普通富家翁,興許這樣才是對他而言最為妥當的安排!”話音剛落,仿佛一切已然塵埃落定,建文帝稱帝之路從此徹底斷絕,注定隻能淪為一個平平凡凡之人罷了。
朱標聞言,應道:“是。”盡管此時的朱標尚且不清楚究竟是哪個孩子將要麵臨這般命運,但他心想,就讓這個孩子平平淡淡地度過此生也好。
“行了,稍等片刻,咱等會兒就去問那邊的老四,弄清楚朱允炆到底是由哪位女子所生、又是在哪一年呱呱墜地的,到時候一切自然水落石出啦!”朱元璋又接著吩咐道。其實,他心裏跟明鏡似的,對於朱標的心思可謂一清二楚。
且說那朱允炆,其所作所為著實令人啼笑皆非,盡顯其稚嫩與無能。想當初,朱元璋親眼目睹天幕之上呈現出朱允炆的種種行徑,心中不禁長歎一聲。
彼時,朱棣已然主動將自己的兒子送往京城充當人質,如此一來,其毫無反叛之意已昭然若揭。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允炆竟然執意要削去朱棣的藩位,不僅如此,他還愚蠢地將朱棣之子送迴燕地。此等舉動,無疑是犯下了彌天大錯!
與此同時,朱元璋亦留意到天幕之中提及的另外兩人——黃子澄與齊泰。對於這二人,朱元璋向來毫無好感可言。如今得知他們竟敢在朱允炆跟前屢屢進言,並充任謀臣之職,朱元璋內心的厭惡之情愈發強烈起來。
更令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朱允炆於馭人之術方麵亦是一竅不通。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簡直愚不可及,猶如一個徹頭徹尾的蠢貨。每每思及此處,朱元璋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莫非當時自己年事已高、頭腦昏聵,才會做出如此荒謬的選擇,立這樣一個不堪大用之人作為皇位的繼承者?
“恰在此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也已接獲朝廷的明令,旋即帶領著城中的七個衛所軍隊以及屯田軍士氣勢洶洶地包圍了王城,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就此拉開帷幕。
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平凡的月份裏,燕王朱棣卻暗中策劃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行動。經過精心布局和巧妙設計,朱棣成功地用計謀擒拿並斬殺了張昺和謝貴這兩位朝廷派來監視他的官員。緊接著,他果斷命令燕府護衛指揮張玉和朱能率領士兵趁著夜色突襲並攻占了北平的九座城門,從而牢牢掌控住了這座重要城市。
占據北平之後,朱棣深知自己此舉必將引起朝廷的強烈反應,於是他迅速打出了一麵正義的大旗。他宣稱要尊崇《祖訓》,鏟除“奸臣”齊泰和黃子澄,以此為國家清除禍患,拯救蒼生。為此,他鄭重地舉行了誓師大會,激勵麾下將士們奮勇殺敵,為實現這一崇高目標而努力拚搏。
不僅如此,朱棣還公然廢除了建文帝的年號,依舊沿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二年”作為紀年。與此同時,他向將士們下達了明確的指令,並親自上書朝廷,義正言辭地表示:依據《祖訓》規定,如果朝堂之上沒有正直忠誠的大臣,反而充斥著奸詐邪惡之人,那麽身為皇室宗親就必須挺身而出,發動軍隊予以征討,徹底肅清君主身旁的惡人。就這樣,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激烈戰爭就此拉開帷幕,因其目的在於平定內亂、維護正統,故被後世稱為“靖難之役”。
戰爭初期,由於朱棣長期鎮守北方,與當地眾多將領都有著深厚的交情,因此當他起兵造反時,許多北方將領紛紛響應,選擇投靠朱棣並跟隨他一同作戰。憑借著這些優勢,朱棣的軍隊進展順利,接連攻克居庸關、懷來等地,並成功俘獲了南軍將領宋忠。隨後,他們趁熱打鐵,一舉攻下遵化,使得永平望風而降。
麵對朱棣勢力的迅猛擴張,建文帝朱允炆心急如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任命太祖時期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統率三十萬大軍討伐朱棣。這支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赴前線,抵達真定一帶。耿炳文派遣先頭部隊前往雄縣,不料卻遭到朱棣的突然襲擊,九千名精銳士卒瞬間全軍覆沒。初戰失利並沒有讓耿炳文退縮,他重整旗鼓,再次在真定與朱棣展開決戰,但最終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悠然繼續講道。
“耿炳文?怎會是他!”朱元璋凝視著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關於朱棣前期的種種事宜,心中充滿疑惑與好奇。
此刻,他急切地想知曉朱棣究竟是如何憑借區區八百人便成功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寶座。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戰役之初,朱允炆居然派遣了德高望重的老臣耿炳文掛帥出征。對於耿炳文此人,朱元璋可謂知之甚深,深知其才能側重於防禦堅守,於進攻一事上則略顯不足。
朱元璋眉頭緊鎖,暗自思忖:為何不選派如藍玉這般勇猛善戰、智勇雙全的將領呢?突然間,一個念頭閃過腦海——莫非是因為自己一心想要確保朱允炆登基之後,不會受到朝堂眾臣的肆意操縱,所以才會精心籌謀這一切安排?畢竟,藍玉乃是太子一係的得力幹將。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事有蹊蹺,若朱允炆當真是太子妃常氏所出之子嗣,以常氏一族對武將的重視程度而言,想必朱允炆即位後亦會倚重武臣一方。可是,從這天幕所展示的情形來看,這位朱允炆似乎更為看重文臣勢力,如此一來,朱元璋不禁心生疑慮:難道說,此朱允炆並非真正出自太子妃常氏的血脈不成?念及此處,朱元璋的心中已然有了一番計較……
而朱元璋對於太子妃離世的時間,猶如明鏡般清晰,那便是洪武十一年。如此一來,他心中猶如撥雲見日般有了盤算,定要讓太子如鳳凰涅盤般再度迎娶新的太子妃。與此同時,他亦深知常氏所生之子本應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喚作朱雄英,此子乃是他視若珍寶的大孫子,隻可惜這孩子如流星般過早地夭折了。想來,如今天幕上的朱允炆應當是朱標第二任太子妃所出之子。
既然事已至此,朱元璋自然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為何偏偏選用耿炳文而非他人的緣由所在。隻因朱元璋一心想要為下一任的繼任之君掃清所有可能存在的荊棘與坎坷,以便能將手中這堅如磐石的大明江山毫發無損地交托到其手中。
朱允炆既非常氏之子,那顯然他與淮西權貴並無關聯。畢竟,以朱元璋的行事作風,斷不可能讓自己的兒子接連迎娶兩位皆出自淮西的妻子。如此推想下去,從那天幕之上俯瞰全局,朱標的第二任妻子理應出身於文臣之家。既是這般情形,像藍玉那般桀驁難馴、難以被下一任君王掌控駕馭的武將們,勢必成為朱元璋亟待解決且勢在必行之事。
大漢的漢武帝劉徹看見天幕上麵所說的那些,作為皇帝其實他對於造反的藩王並沒有什麽好感,然而此刻,當他凝視著天幕上方那位端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朱允炆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憤慨與不滿。他暗自思忖道:這朱允炆坐上皇位,簡直就是對天下蒼生的一種褻瀆!如此昏庸無能之輩,如何能治理好這泱泱大國?
“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啊!那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英明一世,到了晚年卻變得如此糊塗不堪!他明明有著已然成年、且頗具才能的皇子們,為何偏偏要將皇位傳予一個尚且稚嫩、毫無治國經驗的皇孫呢?如今發生這般種種亂局,倒也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之事。”漢武帝劉徹眉頭緊鎖,滿臉疑惑地搖著頭,對於朱元璋的這一決策,著實感到難以理解。畢竟,作為一代雄主的他深知,選擇繼承人乃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社稷動蕩、民不聊生。
就在此時,一直隨侍在旁的董仲舒輕聲說道:“陛下,依微臣之見,這大明皇帝或許更為看重嫡長子一脈的正統地位吧。再者說,其四子雖說能力出眾,但前麵尚有二子和三子存在,亦是不可小覷。為確保皇位得以順利傳承,故而才做出此等抉擇。隻可惜,他所選定的這位皇孫,終究還是缺乏足夠的手腕與謀略來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
漢武帝聽到後,沒有說什麽,或許這個朱元璋也是有這個原因吧。隻是卻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朱允炆眼見耿炳文戰事不利,心中焦慮萬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起用勳戚李景隆來取代耿炳文。時維九月,秋意正濃,江陰侯吳高率領著來自遼東的大批兵馬如潮水般湧向永平,將其團團圍住,一時間城中人心惶惶。而此時的李景隆也沒有閑著,他糾集了多達五十萬之眾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著河間進發,並在那裏安營紮寨,準備與敵軍展開一場生死較量。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到了十月。這一天,朱棣親自統率著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如同疾風一般突襲大寧。寧王朱權猝不及防,連同他的妃妾和世子都被朱棣所擒獲。更重要的是,朱棣得到了寧王麾下強大的部眾——朵顏三衛騎兵,他的兵力因此驟然增加,實力大增。
就在朱棣在外征戰之時,李景隆瞅準時機,趁著北平空虛,率軍發起猛攻。然而,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巧妙地利用寒冷的天氣,讓士兵們往城牆上澆水,使得城牆迅速結冰,堅硬無比。李景隆的軍隊麵對這座冰牆,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也始終無法攻破城池。正當李景隆陷入困境之際,朱棣率領著從大寧凱旋而歸的軍隊殺到了鄭村壩。燕軍士氣如虹,銳不可當,一番激戰過後,李景隆的大軍慘遭潰敗,隻得灰溜溜地退守德州。
朱棣見狀,豈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他趁熱打鐵,接連出兵攻打蔚州和大同等地,故意引得李景隆派兵前來救援。但每次李景隆的援兵趕到時,朱棣早已轉移陣地,讓他們疲於奔命,徒勞無功。
朱允炆得知前方戰況不利,無奈之下隻好罷免了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官職,希望以此能夠緩和燕軍的攻勢。
建文二年四月,春風拂麵,草長鶯飛,但戰爭的陰霾依然籠罩著大地。李景隆重整旗鼓,再度與燕軍在白溝河擺開陣勢,一決雌雄。然而,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一次李景隆依舊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他的軍隊再一次被燕軍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燕軍則趁勝追擊,氣勢洶洶地圍攻濟南。
濟南城內,山東參政鐵鉉臨危不懼,指揮若定。他深知燕軍遠道而來,已是強弩之末,於是采取了以逸待勞的戰術,堅守不出。燕軍雖然多次發動猛烈攻擊,但濟南城猶如銅牆鐵壁一般,堅不可摧。最終,燕軍久攻不下,隻能铩羽而歸。”悠然不知道下麵的人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她繼續講著。
“在金秋九月之時,朝廷做出了一項重要的人事任免決定,將鐵鉉擢升為山東布政使這一要職,並改派盛庸接替李景隆之位。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已到寒冬臘月。十二月間,盛庸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軍隊,與來勢洶洶的燕軍在東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經過一番激烈鏖戰,最終燕軍遭遇慘敗,其主將張玉更是不幸戰死沙場,使得燕軍士氣大挫。
建文三年,局勢風雲變幻。建文帝重新起用了齊泰和黃子澄二人,恢複了他們原有的官職。二月,燕師重振旗鼓,再次揮師南下,氣勢如虹。三月,燕軍如猛虎下山一般,先是在滹沱河畔大敗盛庸所部,緊接著又在槁城擊敗了吳傑等人帶領的軍隊,連戰皆捷,聲名遠揚。
然而,盡管此時朱棣率領的燕軍屢獲勝利,但自身也承受了頗為沉重的損失。相比之下,朝廷方麵擁有廣泛的兵員來源和充足的軍備物資。因此,燕軍此前在河北、山東等地艱難攻克下來的城池,一旦燕軍撤離之後,很快就會被朝廷的軍隊重新占據迴去。
建文三年接近尾聲之際,一個來自京師內部的臣子悄悄向朱棣通風報信,透露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情報:此刻的南京城中防守空虛,大有可乘之機!得到這個消息後的朱棣當機立斷,決心調整作戰策略。於是乎,在建文四年正月,朱棣親自統率大軍,一路南下,銳不可當。四月裏,他更是接連擊破了何福以及平安統領的龐大軍團,勢如破竹。”悠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