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需要強大的空軍,但是開局的時候……似乎想強大有點難度?


    李奇搞航空俱樂部已經搞了一年多,大多是一些******愛好者俱樂部什麽的,其實也就是套個名字,真正在訓練的是飛機操作,等有戰勝過監督組織來了再裝個模作個樣。


    各種名字的航空俱樂部在德意誌非常多,總理府那邊有精確的數字,對於一些受訓成員的數字是精確到誤差不會超過百人的程度。


    目前在接受相關航空培訓的人員超過十五萬。當然,十五萬人可不是全飛行員,飛行員的數量其實隻有六千不到,其餘是相關的地勤、後勤專業。


    到1936年之前,李奇認為培訓出來的各個種類的飛行員數量不能低於四萬,比原版的德三應該是多出一萬左右?


    理想數字其實應該更多,是越多越好,但那牽扯到一個資源上的問題。雖然說二戰之前培養飛行員的耗費與現代沒得比,可是也要看時代的局限性,培養飛行員所用的航空燃油就是一個消耗大頭,要說飛行員的價值與之身體重量的金子相比過之而不及,那可真的是沒有白說。


    當然了,現在的許許多多飛機並不是吃航空燃油的發動機,可是一些耗費上真的也輕不了多少,李奇讓人精心的計算下來,一直到1936年階段四萬名飛行員就真的是極限。可能是在擊敗了西歐除了英國之外的敵人之後,德意誌可以擁有足夠的資源再進行訓練,但那應該是到了1940年階段的事了。


    德意誌目前研究飛機的公司不多,有競爭力的公司則是更少。大部分的公司依然是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局限上,導致研究雙翼飛機的公司依然是大把。


    當然,不止是有德意誌的飛機製造公司還在研究雙翼飛機,其實很多國家也還是在走一樣的路線,比如英國的阿夫羅航空和德.哈維蘭公司就是那樣。


    身為世界霸主的英國尚且是那樣,其餘的國家就更不用談。事實上有能力自主研製航空飛機的國家真的不多,主流的也就是那麽幾個,無一例外的就是還將注意力盯在雙翼飛機上麵,隻有極少的一些公司有前瞻性地將目光看向了單翼機的研製上。


    李奇等人到了巴登,迎接的不是地方的官員,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地區領袖勞.倫納德。


    那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身材高大顯得略略壯碩,他抬手行了一個類似於法西斯的禮節,說道:“領袖,歡迎您的到來。”


    李奇是知道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有一些家夥認為黨員應該有一個特別的行禮姿勢,似乎是盯上了意大利法西斯黨那邊的古羅馬禮?他是乘坐汽車過來,下了車扭頭四處看了看。


    這裏是一處森林密布的地方,被清出了一大片的空地,能夠看到有些飛機正在那裏停放,亦是能夠看到跑道不遠處的幾個廠房。


    沒有錯,該地區是多家飛機製造公司的試驗場,並不是單屬一家。


    更加明白一點的講,德意誌目前很多試驗場地都是由總理府提供,包括地皮和人工費用也是由總理府出資。起先那些公司對試驗場地合在一塊的意見其實很大,但現在是什麽年頭啊,哪家公司不缺錢?再則下訂單和提供資金的又是總理府,他們還能怎麽樣?


    別說!在一起進行試驗,雖然說秘密容易被窺探,但好像……隻是研究性質沒有量產的意思,互相之間多交流一下,還真的是能夠產生不少的火花,令很多“點子”就在不經意間產生。


    當然了,要是真的有什麽好的想法,那些公司壓根就不會公諸於眾,真正核心的東西肯定是要藏著掖著,畢竟這裏可是歐洲,不是其它什麽地方。德意誌的狀況是非常不好,但他們並不覺得會一直這樣下去,以後該競爭的肯定是繼續競爭,誰失去了競爭的意識就絕對是腦子出現了毛病。


    勞.倫德納顯然是知道李奇第一次來到這個試驗場,他先是介紹了各個公司在這裏的負責人,然後親自介紹了一些狀況。


    目前在這裏進行試驗的公司不算少,李奇知道的卻是有限的幾家。他轉了一圈來到廠房,走進去看到的是一些分成了幾堆的人在幹各自的事情。


    廠房內的聲音比較吵雜,說話聲和各種機械聲,他們有的在討論,更多的是在使用機械搗弄飛機。


    一眼看去,飛機大多是單翼型的飛機,隻有少量的幾款雙翼機,要是李奇懂行的話,能夠看到幾架很明顯是各國相對老牌的特色機型,像是“玩具槍”、“水牛”等等飛機。


    李奇走了幾步,看到了什麽似得扭身向著一處走去,那裏有著一架相對大一些的飛機,它的機翼看去仿佛是折翼形態,但其實就是一種仿佛要展翼一般的外殼。


    “這是容克斯與梅塞施密特合力研究的斯圖卡初號機。”勞.倫德納顯然是做過功課,見李奇盯著飛機看,介紹道:“已經有經過幾次的試飛,狀況十分良好。”


    李奇當然認出這架飛機是什麽,還是他花了不少時間親口介紹給兩家公司的設計師,怎麽可能不知道飛機是斯圖卡。


    所有德三在二戰時期的飛機,要是想要研製主力型,在1927年期間還真的沒有比斯圖卡更合適的一款了。斯圖卡本身的設計理念不複雜,無非就是要求在結構上能夠承受得出服從的壓力,因為是暫時不需要去進行太大的負重,飛行速度上亦是暫時沒有嚴格規定,那樣一來對於發動機的要求更不是太高。


    現在看去,李奇看到的就是長11.5米,寬15米,高3.88米,機翼麵積33.69平方米的機型。在外觀上它絕對是與“斯圖卡”沒有區別,命名上采用的是強擊機,而不是俯衝轟炸機。


    還真的就應該叫強擊機,因為它從一開始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強擊而去,後麵被稱唿為俯衝轟炸機是一種風向潮流。


    其實現在的飛機種類不多,大概是分為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還沒有進行更加明細的區分,李奇在觀察雙座斯圖卡樣機,耳邊聽的是相關的研究人員報上的參數。


    事實證明哪怕是同一種外形的東西,隻要是科技沒有到達一定份上,那麽性能上絕對是天差地別的差距。


    “很不錯,至少在理念上沒有什麽錯誤,並且你們會比世界上任何一個研究小組率先掌握垂直轟炸的技術。”李奇在鼓勵,看著幾個參與研製的工程師,說道:“我們總是比任何國家率先挖掘到一些秘密,證明你們的確是一群非常優秀的人。”


    被總理稱讚是最優秀的人,對於他們這一代人真的是太重要了,認真算起來絕對稱得上是國家級別的榮譽,讓幾個稍微年輕一些的參與者直接激動紅了臉龐。


    年紀大一些的工程人員自然也高興,但是他們畢竟有太多閱曆了,隻想知道付出了努力會有什麽樣的迴報。哦,別誤會,他們不是要漲工資要獎金,是關於後續的研究資金問題。


    漢斯.波爾曼是斯圖卡這一款飛機的主設計人員,他立刻問道:“領袖,那麽是不是能夠增加科研資金,我們需要在材料和相關設備進行更多的優化,那需要龐大的資金最為後盾。”


    李奇當然知道漢斯.波爾曼是誰,漢斯.波爾曼本來就是斯圖卡ju—87的“父親”,漢斯.波爾曼是在為容克斯飛機製造公司工作,後麵因為胡戈.容克斯反戰,導致容克斯飛機製造公司被國家強製收購,那麽漢斯.波爾曼自然就成了國家資產中的一個員工。


    漢斯.波爾曼現在不是斯圖卡的“父親”,因為提出概念的人是李奇,不過真的沒有比漢斯.波爾曼更加合適的項目負責人了。


    根據漢斯.波爾曼更加詳細的介紹,目前的斯圖卡樣機在很多方麵其實也是落後各項指標,他著重講了關於發動機的問題。


    “我們已經有專門的小組在進攻攻關。”李奇知道一切機器的硬傷在哪,還真的就是在那個心髒。他稍微提了一下柏林那邊的情況,又講了幾個小組的名字,最後說:“德意誌沉寂了八年,很多方麵無法一時間追趕,但是我們不應該放棄。”


    漢斯.波爾曼聽了隻有默默點頭的份,他們這一代的人,誰都有參軍為國家效力的經曆。正是因為有效力過國家的經曆,他們才更加清楚上一場戰爭是怎麽迴事,後麵國家遭受到製裁,受到的恥辱感也絕對要比那些新生代強非常多。


    “領袖想要看一下試飛嗎?”漢斯.波爾曼用著比較期待的目光看著李奇。


    試飛?估計需要的時間不少,不過李奇不能打擊他們的熱情,當即同意。


    在漢斯.波爾曼進行相關準備的時候,其它的一些小組過來李奇這邊,他們滿懷熱情地想要為國家的總理介紹自己辛苦的成果。


    李奇看到了什麽?他看到一款看著有些類似斯圖卡,可是沒有存在半折雙翼,好像是“ta”係列的一款戰鬥機。


    “總理閣下,我們將它稱唿為he樣機。”沃爾特.岡特是主研製人之一,他很是興奮地說:“我們在過去就有類似的理念,可是因為受於資金的限製……”講了一大堆經濟困難時期的遭遇,最後才說:“有了來自總理府的資金支持,我們造出了第一架樣機。”


    怎麽說呢?李奇應該是覺得驚喜吧!畢竟在一大堆看去平庸甚至是落後的飛機中,出現一款與他認知中很接近的飛機,怎麽會不感到高興呢?


    “he”當然是一個代號,要是正式命名會以亨克爾作為開頭,至於編號是什麽,那就是亨克爾飛機生產公司自己的事情了。


    李奇一邊說話一邊迴憶,在眾多模糊的記憶中找到了“he—100”的這個代號。他想到那家飛機的名字,下一瞬間是苦笑。


    亨克爾—100不能說不優秀,特別是它打破了國際航空聯合會記錄中的最高速度,李奇才會在腦袋中對它留下印象。問題是亨克爾—100是出了名的“難伺候”,所以僅僅是下了不多的兩次訂單,第一次是十五架,第二次是三十架,然後開始嚐到維護艱難和零件複雜的苦頭。


    德三的空軍對比了一下其它飛機與亨克爾—100的性能,再對照一下性價比,亨克爾飛機生產公司很快就悲劇了,亨克爾—100在對比其它飛機後無法擁有太突出的優勢,結果不再被下訂單,很快這一款飛機就被迫淘汰。


    李奇記得自己好像有給亨克爾飛機生產公司一份方案?是關於“ta—152”的相關設計,他猜測估計是那樣,亨克爾飛機生產公司絕對是一再研究,發現連ta—152最起碼的樣機都造不出來,結果給衍生出了he—100這麽一款。


    “那麽,這一架飛機有經過試飛嗎?”


    “總理閣下,它有經過試飛,可是……性能未達到預想。”


    李奇比較納悶是什麽性能,要是拿現在的科技產品去和1940年以後的相比,性能怎麽可能有得比。


    另一個複雜人,齊格弗利特.岡特說道:“不是您想的那樣。”可能是覺得話有點難聽,對著李奇抱歉地笑了笑,這才繼續說了一些數據。


    李奇對飛機還是有點底子的,誰讓他當了一段時間的德意誌第二帝國空軍總複雜人?他聽那些數據,其實還真的是沒有多麽過份,隻是在一些指標上超過目前的世界列強,但是因為機身設計合理的關係,那些指標本來就應該超過才對。


    “我明白了。”李奇已經看到漢斯.波爾曼那邊差不多做好了準備,再看向兩個岡特,笑著說道:“我們需要優秀的戰鬥機,但是請作為研製者的各位理解一下,我們需要用最少的資源最到更多的事情,用最合適的東西,達到可以達到的效果。”


    兩個岡特不由麵麵相覷,隨後都是苦笑,他們聽明白了,兵器是要優秀,但是價格也要悠著點。(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戰在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聖凱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聖凱恩並收藏奮戰在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