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大秦是七大戰國中最弱小的國家,又四麵楚歌,必須迅速增強國力。因此需要強大的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而儒家的思想與法家存在衝突,這種時候,必須要排除妨礙改革的不良思想,所以商鞅才禁止閱讀《詩》《書》。


    這些其實隻是周朝時期的行政製度和禮樂規定,相當於古老的治理文獻,已不適應戰國的需求。因此,這類書籍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造成危害。


    另外還有‘重農抑商’這一點,父親大人認為商人的本質是什麽呢?”


    “是逐利,圖謀利益,他們唯利是圖,尤其看重物質利益。隻要有足夠的利益,他們甚至可以違背道德和法律。”


    “確實如此。”趙辰點頭表示讚同。


    果然不愧是千古一帝,洞察力非同尋常。


    “我大秦變法之所以成功,在於隱秘性。大秦在變法期間嚴格封鎖了對外的消息,完全切斷與其他六國的聯係,秘密進行變革。否則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管,等待我們成功嗎?他們恐怕會不惜一切手段加以破壞。


    韓國因攻打齊國,引起了魏國的警惕,導致變法未能徹底完成。


    因此,商鞅為了防止消息泄露,禁止秦人經商,並且規定外國商人隻能在指定地點與秦國官員交易,國家統一處理與各國商人的貿易,再將貨物通過官方渠道出售給國內百姓,避免商人之間互通信息。


    變法成功後的大秦定都鹹陽,迅速吸引了大量六國商賈,鹹陽也成為與齊國臨淄、魏國安邑等並駕齊驅的商貿中心。


    呂不韋這樣的大商人選擇秦國,也表明秦國並非輕視商人,而是對商人加以嚴格管控,以防泄露國家機密。


    儒家並沒有看穿這背後的深意,隻看到表麵現象。


    商鞅的變法具有極高的策略性,每一步都精心考量,稍有失誤便可能全盤皆輸。”


    “不錯,商鞅確實是個非凡的人物。”


    “法家還有一個與儒家、墨家、道家不同的特點,那就是雙贏。


    儒家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認為隻要君王的行為正確,人民自然獲利。


    這是一種沒有從人民利益出發的觀點,因而不具備實際操作性。”


    墨家以平民利益為出發點,他們提出的理論都著重於如何提升普通百姓的福祉。然而,這同時也極大侵害了貴族和君主的利益。要知道,君主和貴族是社會的核心權力擁有者,他們掌控著國家的大局。不考慮他們的利益,怎麽可能贏得他們的支持?


    道家主張小國寡民的治國理念,提倡人們減少欲望,認為這樣一來社會便會更加安定和諧。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去強求他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矛盾。但現實是,強者總是會支配弱者,利益上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僅僅依靠減少欲望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法家追求的是“雙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絕不是一方壓製另一方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法律完全傾斜於保護底層民眾的利益,而忽視了老板們的權益,這些老板看不到利益,又何必花費心思去經營?不如各自做點小本生意。如此一來,商業停滯不前,老百姓的產品賣不出去,想買的買不到,商人也不再需要工人。最終,很多人失去工作,整個國家缺乏活力,這樣的國家離衰亡也不遠了。


    因此,任何製度都必須考慮多方的利益,而不是僅僅照顧某一方。如何才能實現“雙贏”呢?


    君主的利益是什麽?簡而言之,希望國家強盛,不受外來侵擾,大臣和百姓安居樂業。


    貴族的利益是什麽?他們希望君主公平合理地對待他們,讓他們能夠從人民的勞動中獲得更多收益。


    百姓的利益是什麽?就是吃飽穿暖,不再受戰爭影響四處逃亡,有更美好的生活條件。


    如何讓君主、大臣和百姓達成共識?答案是建立一個符合各方利益的“製度”。


    因此,法家的治國原則是:“順時而變,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順時而變,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嬴政輕聲重複了一句。


    “辰兒,孤怎麽從沒聽過這句話?法家有這種原則嗎?是不是編的?”


    “額……” 沒有嗎?應該有吧!


    算了,想了這麽多。就算是編的,今天以後也就成了真理。


    “老爹,不要在這些細節上糾結了。法家確實有這種原則,隻是你可能沒注意到。”


    嬴政瞪了趙辰一眼,心想你這不是糊弄我嗎?


    “那你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很簡單啊,意思是說法律不能一成不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社會矛盾,需要找到最適合當下問題的解決方法。治理國家,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製定政策,而不是機械地效仿他國。”


    “過去的老法律,如果是無效的或有害的,就要果斷廢除,不能完全沿襲祖先的治國方法。這一點被一些詭辯的儒生誤解為法律經常變化,一旦不再符合某些權貴的利益,他們就會又變。這其實是個極大的誤解。法家的核心思想是,當舊法引起民眾不滿時,才需要立即調整,而不是為了迎合權貴的利益而變化。相反,法律的改變正是為了保護普通百姓的利益。權貴之所以反對改變,是因為每次變動都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就像如今的大秦,法律應當持續改革,因為大秦每一天都在變得更加強大,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許多現行法律已不再適合當今的大秦,或已經跟不上大秦的步伐。”


    “嗯?是這樣啊!”


    嬴政忽然說道。


    “老爹,你這話什麽意思?”


    “你這麽一提醒,孤突然明白了。這幾個月大秦的變化確實很大,我一直覺得似乎缺少了什麽,但又說不清楚。現在你一說,我就清楚了,原來是法律滯後了,或者說,很多法律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大秦了。


    比如商稅方麵,現在的商稅使得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如果他們逃稅,按照以前的處罰標準就顯得太輕了。畢竟商人的地位已經不一樣了,相關的法律也應相應調整。


    再比如農業,現在的土地政策攤丁入畝加上農具改革,老百姓開荒種田的熱情空前高漲,但沒有對應的法律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權益,這是不行的。


    之前我也沒想到這一點,現在經你一提,我就明白了。法律上的缺失確實需要改變。”


    “老爹,你能明白真是太好了!


    這就是法家的思想。說實話,我對法家的先賢非常敬佩。他們的每一步行動都是為了全局的利益,一切都是為了大局。


    古人說:‘大仁不仁’‘因小失大’‘貪小便宜吃大虧’,儒家看問題恰恰常常是局部的、片麵的,從未考慮過大局。


    比如當年的宋襄公,自稱仁君,與楚軍作戰時,宋軍本來可以在楚軍渡河、毫無防備時擊潰他們。但宋襄公堅持要按‘君子’的方式行事,等楚軍上岸排好陣型再開戰。


    對敵人的仁慈最終變成了對自己的殘酷,結果宋國戰敗,他自己也受重傷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大仁不仁’。


    因此,宋襄公成為了一個笑柄。


    然而,即使如此,之後還是有很多諸侯國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為什麽呢?


    還不是被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儒家往往迂腐,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被一個無形的‘仁’所束縛,沒有正確認識‘仁’的本質。‘仁’不隻是善待某些特殊情況,而是一種大局觀,關注後果。


    在這方麵,法家的思路非常好,他們強調以大局為重,更看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


    “辰兒,你說得不錯,的確是這樣。婦人之仁不可取。非常好,你也該讓你大哥好好學習一下。”


    “辰兒,孤接下來打算設立一個提刑司,專門負責立法和執法,這件事由你負責怎麽樣?”


    趙辰…………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怎麽感覺把我給套進去了?


    絕對不行,我對這些沒興趣。


    “老爹,我可不想幹這個!大秦人才眾多,法家門人更是不少,讓他們來製定法律好了。最多等他們製定完成,我可以幫著查漏補缺。至於執法的事情,這麽多人才可以任用,為何一定要是我?


    我可是推薦過不少人才,比如李斯、韓非都很合適啊!”


    “李斯確實不錯,但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不願來大秦,孤也不想勉強他。


    這個暫且不說,孤所說的執法者需要能做到公正無私,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不能徇私枉法。一旦犯罪,都必須依法處置。


    這樣的任務自然需要一位高位的人來坐鎮,孤認為你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可以,我才三歲啊!你這根本就是在逼 ** 兒童,父親你也不是隻有我一個兒子,選別人不行嗎?”


    嬴政:“不能總用三歲作為借口,寡人已經聽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悟性逆天buff加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樂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樂1並收藏大秦:悟性逆天buff加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