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好!說得好!趙高,記下來,待會兒讓扶蘇看看!
大秦:悟性逆天buff加身 作者:徐樂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正是大秦統一天下的時刻,我甚是欣慰。”嬴政聽罷甚為高興。
“兒子,繼續解釋何為‘外儒內法’。”
“其實很簡單。‘外儒內法’是指以儒家倫理作為基本社會結構與合法性的基礎,同時運用法家策略鞏固 ** 集權。”
“儒法學說,確定道德規範;法家則確保統治地位。”
嬴政聽後目光閃爍。
“妙極了,非常精彩!辰兒你解釋得太好了!哈哈哈哈哈!”嬴政笑得開懷,顯然對趙辰的見解極為滿意,認定他是下一任秦王。
“老爹,儒家提倡仁愛治國,常常希望通過同情心改變犯人的行為,但現實中這樣做非但未能提高人們的自覺性,反使大家輕視法律,以各種儒家道德為幌子遮掩罪行,這便是周朝衰敗的原因。相反,法家認為若某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的權益,也就無權要求受到尊重,應對其施以同樣待遇。對待違法者必須嚴懲,這樣才體現了公正。當然,不是所有罪行都應嚴格依照法律,某些情況情有可原時,就需要儒家的柔性和情理,所謂‘法律無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無情麵。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寬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秦未來的治國之道應以外儒內法為主,但必須靈活變通,因時製宜,適時調整法律法規。”
“孩子,有時我真懷疑你才三歲?許多道理在我像你這麽大時全然不知。”
“既如此,你對現今的法家思想和秦國法律怎麽看?是否覺得過於嚴厲?比如太子扶蘇和其他儒家學者就認為秦國現行律法太過苛刻,給百姓造成極大壓力,六國也宣傳秦國為 ** 之國,使得民眾對我大秦心生畏懼。”
“這是儒生們的胡言亂語,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罷了。”
嬴政沉默片刻,盡管兒子的說法有些粗魯,但他認為形容得很貼切。
“老爹,要評價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百姓對法律的了解程度。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談論商君之法,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理想狀況吧!但這些都不過是儒家的套路罷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我們大秦逐步變成了一個法律開放、法製嚴謹的國家,相較於其他六國,我們已經領先許多。
儒家思想其實缺乏法律意識,若真以此治理國家,這個國家將徹底失去法治理念,變成儒家所謂的‘人治’,而非‘法治’。當然,如果我們製定了法律卻不去嚴格執法,那同樣會變成‘人治’。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執法不一致是大忌。一個不平等的法律體係,百姓怎麽可能信服?誰能真正重視它?當前其他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那些權貴做的事情和他們所受的‘懲罰’表明,很多法律在權力麵前隻是廢紙一張。
其次,百姓缺乏信任感,因為‘信任’隻是一句空話。由於百姓根本不信任‘法律’,他們隻能設法逃避法律,例如遇到困難時,立即去找關係、賄賂,甚至以命相搏。這既無奈,也是一個國家衰落的開始。
曆史上從來沒有人抱怨法律太健全,卻有許多國家因法律不完善而遭受災難。為什麽呢?因為法律越詳細,就越能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
老爹,記得有一次小事情嗎?
一個負責管理糧倉的小官吏,由於一夜大雨,第二天發現所有糧食都發黴了。根據秦國詳盡的法律條款,按規定隻會被罰錢。但如果當時沒有這條法規呢?那他就得看上級官員的心情行事。如果上級官員心情不好,可能直接就會把他斬首。因此,他隻能托關係、講人情,送上重禮,請求寬恕。
由此可見,法律不夠詳盡會導致‘人治’成分增加,因為在沒有具體條文指導的情況下,執法者隻能憑個人理解來執行法律,這無疑增加了無辜者的風險。原本應該隻是罰款,結果卻可能麵臨更嚴重的懲罰。若他的上級官員正好與他有矛盾,是否會借機公報私仇,將他 ** 呢?如果法律完善,上級還會敢於這樣做嗎?顯然不會。
正是這種詳盡的法律才能保護平民的安全。”
“說得對,大秦之所以有今日的強盛,正是因為有成熟的法律體係和依法律運作的司法機關。我們在辦案過程中非常重視證據,這樣的製度對正確審理案件非常重要。”
“確實是這樣,此前我對六國的司法過程進行了專門研究。相比之下,我們的司法製度最為完善,也最為出色。我國的司法製度鼓勵通過正常程序審理案件,隻有在無法獲得案情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笞掠。我們還將審理結果分為三類:最高級別的‘上’是指不經過笞掠而獲取真實情況的情況。”
第二類為“下”,即“笞掠為下”,指的是在審訊過程中,不得不使用笞鞭、鞭撻等刑訊手段才查明案情的情況為“下”。第三類為“敗”,“有恐為敗”,意指通過恐嚇手段才搞清楚案情的情況被歸為“敗”。
整個審理過程分為三個步驟:1. 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即使發現其中有假話也不打斷;2. 發現陳述中的矛盾點進行提問,並做進一步記錄;3. 對那些多次改變口供或者拒不交代的嫌疑人,在得到司法官批準後,可實施刑訊。
然後是判決階段,即“讀鞫”,宣讀判決結果給當事人。如果當事人服從判決,則開始執行;如不服,則可申請複審,稱為“乞鞫”。複審可由當事人或其家屬提出,但必須在判決後提出。
這種審理製度已經相當完善,無需過多修改。
說到這裏,趙辰也不由得深感敬佩。這套司法程序與前世的一些做法有許多相似之處,西方文明也是曆經上千年後才建立起類似的成熟法律程序。大秦比它們早了一千多年,正是憑借這樣完善的法製,確保了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清明,從而在六國之中脫穎而出。這正是大秦區別於六國的根本原因。
“沒曾想,辰兒,你過去三年調皮搗蛋,上課打瞌睡,趕走老師,我還以為你不成器。想不到你這是在表演給我看啊!看你私下裏也沒少努力。不說其他,僅對你對大秦和六國治理理念的深入了解就足以令人佩服。看來你對法家真是敬仰至極啊!”
“倒也不是這樣,我隻是認同法家的許多理念。儒家還汙蔑法家鼓吹耕戰、禁止詩詞、禁止經商,給人民帶來戰爭,認為法家愚化百姓。這真讓我感到好笑。如果沒有戰爭,世界上隻有一種可能性——統一!若無法做到統一,戰爭就不會停止。和平統一靠的不是儒家所謂的‘仁愛’與‘良心’,而是國家的實力。唯有國家強大,其他國家才不敢侵犯。儒家那一套不過是弱者的 ** 罷了。”
“好!說得好!趙高,記下來,待會兒讓扶蘇看看!”
“屬下遵命!”
趙辰的話一出口,趙高就已經開始記錄了,他認為這是一次拍馬屁的好機會。果不其然,大王滿臉笑容地連連稱讚。
感謝各位大大的支持,小的拜謝!求鮮花,求月票,求各種數據支持!
趙辰看到這一幕,心中不由得啼笑皆非。趙高剛才的小動作,他怎麽會沒注意到?隻是懶得計較罷了。可老爹也這麽孩子氣,實在有些不像他的風格,不是應該高冷霸道的秦皇嗎?
不過,心裏還是很開心的。能讓未來的千古一帝這麽認可,自己也算是千古第一人了。
話說迴來,繼續說下去吧。
“儒家說完了,接下來是法家。法家的宗旨是什麽?以戰止戰!隻有消滅所有敵對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否則‘和平’隻能是一個夢想。雖然墨家反戰,但他們也有一個觀點,即‘犧牲手指以保存身體完整’,‘造福天下,消除天下之禍’。”
墨家的這個天下覆蓋了所有列國,整個九州。他們若想興盛天下,就必須消除阻礙國家發展的障礙。這也就是秦國和墨家支持並協助開發高科技武器的原因,以及我要讓公輸家和墨家服從的真正原因。
想必父親大人已經體會到公輸家製造的武器帶來的便利了吧!”
嬴政點頭表示同意,的確,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大秦軍隊的戰鬥力呈幾何級數地提升。
“從東周諸侯興起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斷,各大國都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麵中,因此他們急需一條生存的道路和強盛國家的策略。
這就是儒家思想在戰國時代不受重視的原因——儒家理論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可能導致問題。這也是孔子周遊列國卻未能說服任何一個國家的根本原因。
法家則不同,他們的‘耕戰’策略正是根據當時的需要來設計的,其主要目標是使國家更強大,而‘耕’與‘戰’正是激勵全國人民的最好手段。通過‘耕’實現多勞多得,民眾和國家都能受益;通過‘戰’則能增加國民財富,同時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兒子,繼續解釋何為‘外儒內法’。”
“其實很簡單。‘外儒內法’是指以儒家倫理作為基本社會結構與合法性的基礎,同時運用法家策略鞏固 ** 集權。”
“儒法學說,確定道德規範;法家則確保統治地位。”
嬴政聽後目光閃爍。
“妙極了,非常精彩!辰兒你解釋得太好了!哈哈哈哈哈!”嬴政笑得開懷,顯然對趙辰的見解極為滿意,認定他是下一任秦王。
“老爹,儒家提倡仁愛治國,常常希望通過同情心改變犯人的行為,但現實中這樣做非但未能提高人們的自覺性,反使大家輕視法律,以各種儒家道德為幌子遮掩罪行,這便是周朝衰敗的原因。相反,法家認為若某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的權益,也就無權要求受到尊重,應對其施以同樣待遇。對待違法者必須嚴懲,這樣才體現了公正。當然,不是所有罪行都應嚴格依照法律,某些情況情有可原時,就需要儒家的柔性和情理,所謂‘法律無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無情麵。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寬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秦未來的治國之道應以外儒內法為主,但必須靈活變通,因時製宜,適時調整法律法規。”
“孩子,有時我真懷疑你才三歲?許多道理在我像你這麽大時全然不知。”
“既如此,你對現今的法家思想和秦國法律怎麽看?是否覺得過於嚴厲?比如太子扶蘇和其他儒家學者就認為秦國現行律法太過苛刻,給百姓造成極大壓力,六國也宣傳秦國為 ** 之國,使得民眾對我大秦心生畏懼。”
“這是儒生們的胡言亂語,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罷了。”
嬴政沉默片刻,盡管兒子的說法有些粗魯,但他認為形容得很貼切。
“老爹,要評價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百姓對法律的了解程度。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談論商君之法,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理想狀況吧!但這些都不過是儒家的套路罷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我們大秦逐步變成了一個法律開放、法製嚴謹的國家,相較於其他六國,我們已經領先許多。
儒家思想其實缺乏法律意識,若真以此治理國家,這個國家將徹底失去法治理念,變成儒家所謂的‘人治’,而非‘法治’。當然,如果我們製定了法律卻不去嚴格執法,那同樣會變成‘人治’。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執法不一致是大忌。一個不平等的法律體係,百姓怎麽可能信服?誰能真正重視它?當前其他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那些權貴做的事情和他們所受的‘懲罰’表明,很多法律在權力麵前隻是廢紙一張。
其次,百姓缺乏信任感,因為‘信任’隻是一句空話。由於百姓根本不信任‘法律’,他們隻能設法逃避法律,例如遇到困難時,立即去找關係、賄賂,甚至以命相搏。這既無奈,也是一個國家衰落的開始。
曆史上從來沒有人抱怨法律太健全,卻有許多國家因法律不完善而遭受災難。為什麽呢?因為法律越詳細,就越能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
老爹,記得有一次小事情嗎?
一個負責管理糧倉的小官吏,由於一夜大雨,第二天發現所有糧食都發黴了。根據秦國詳盡的法律條款,按規定隻會被罰錢。但如果當時沒有這條法規呢?那他就得看上級官員的心情行事。如果上級官員心情不好,可能直接就會把他斬首。因此,他隻能托關係、講人情,送上重禮,請求寬恕。
由此可見,法律不夠詳盡會導致‘人治’成分增加,因為在沒有具體條文指導的情況下,執法者隻能憑個人理解來執行法律,這無疑增加了無辜者的風險。原本應該隻是罰款,結果卻可能麵臨更嚴重的懲罰。若他的上級官員正好與他有矛盾,是否會借機公報私仇,將他 ** 呢?如果法律完善,上級還會敢於這樣做嗎?顯然不會。
正是這種詳盡的法律才能保護平民的安全。”
“說得對,大秦之所以有今日的強盛,正是因為有成熟的法律體係和依法律運作的司法機關。我們在辦案過程中非常重視證據,這樣的製度對正確審理案件非常重要。”
“確實是這樣,此前我對六國的司法過程進行了專門研究。相比之下,我們的司法製度最為完善,也最為出色。我國的司法製度鼓勵通過正常程序審理案件,隻有在無法獲得案情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笞掠。我們還將審理結果分為三類:最高級別的‘上’是指不經過笞掠而獲取真實情況的情況。”
第二類為“下”,即“笞掠為下”,指的是在審訊過程中,不得不使用笞鞭、鞭撻等刑訊手段才查明案情的情況為“下”。第三類為“敗”,“有恐為敗”,意指通過恐嚇手段才搞清楚案情的情況被歸為“敗”。
整個審理過程分為三個步驟:1. 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即使發現其中有假話也不打斷;2. 發現陳述中的矛盾點進行提問,並做進一步記錄;3. 對那些多次改變口供或者拒不交代的嫌疑人,在得到司法官批準後,可實施刑訊。
然後是判決階段,即“讀鞫”,宣讀判決結果給當事人。如果當事人服從判決,則開始執行;如不服,則可申請複審,稱為“乞鞫”。複審可由當事人或其家屬提出,但必須在判決後提出。
這種審理製度已經相當完善,無需過多修改。
說到這裏,趙辰也不由得深感敬佩。這套司法程序與前世的一些做法有許多相似之處,西方文明也是曆經上千年後才建立起類似的成熟法律程序。大秦比它們早了一千多年,正是憑借這樣完善的法製,確保了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清明,從而在六國之中脫穎而出。這正是大秦區別於六國的根本原因。
“沒曾想,辰兒,你過去三年調皮搗蛋,上課打瞌睡,趕走老師,我還以為你不成器。想不到你這是在表演給我看啊!看你私下裏也沒少努力。不說其他,僅對你對大秦和六國治理理念的深入了解就足以令人佩服。看來你對法家真是敬仰至極啊!”
“倒也不是這樣,我隻是認同法家的許多理念。儒家還汙蔑法家鼓吹耕戰、禁止詩詞、禁止經商,給人民帶來戰爭,認為法家愚化百姓。這真讓我感到好笑。如果沒有戰爭,世界上隻有一種可能性——統一!若無法做到統一,戰爭就不會停止。和平統一靠的不是儒家所謂的‘仁愛’與‘良心’,而是國家的實力。唯有國家強大,其他國家才不敢侵犯。儒家那一套不過是弱者的 ** 罷了。”
“好!說得好!趙高,記下來,待會兒讓扶蘇看看!”
“屬下遵命!”
趙辰的話一出口,趙高就已經開始記錄了,他認為這是一次拍馬屁的好機會。果不其然,大王滿臉笑容地連連稱讚。
感謝各位大大的支持,小的拜謝!求鮮花,求月票,求各種數據支持!
趙辰看到這一幕,心中不由得啼笑皆非。趙高剛才的小動作,他怎麽會沒注意到?隻是懶得計較罷了。可老爹也這麽孩子氣,實在有些不像他的風格,不是應該高冷霸道的秦皇嗎?
不過,心裏還是很開心的。能讓未來的千古一帝這麽認可,自己也算是千古第一人了。
話說迴來,繼續說下去吧。
“儒家說完了,接下來是法家。法家的宗旨是什麽?以戰止戰!隻有消滅所有敵對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否則‘和平’隻能是一個夢想。雖然墨家反戰,但他們也有一個觀點,即‘犧牲手指以保存身體完整’,‘造福天下,消除天下之禍’。”
墨家的這個天下覆蓋了所有列國,整個九州。他們若想興盛天下,就必須消除阻礙國家發展的障礙。這也就是秦國和墨家支持並協助開發高科技武器的原因,以及我要讓公輸家和墨家服從的真正原因。
想必父親大人已經體會到公輸家製造的武器帶來的便利了吧!”
嬴政點頭表示同意,的確,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大秦軍隊的戰鬥力呈幾何級數地提升。
“從東周諸侯興起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斷,各大國都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麵中,因此他們急需一條生存的道路和強盛國家的策略。
這就是儒家思想在戰國時代不受重視的原因——儒家理論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可能導致問題。這也是孔子周遊列國卻未能說服任何一個國家的根本原因。
法家則不同,他們的‘耕戰’策略正是根據當時的需要來設計的,其主要目標是使國家更強大,而‘耕’與‘戰’正是激勵全國人民的最好手段。通過‘耕’實現多勞多得,民眾和國家都能受益;通過‘戰’則能增加國民財富,同時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