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二十五日,直秀親自拜訪好友小栗忠順,名義上為的是三國炮擊下關一事,可其實則是由於幕政革新已經到了重要的關口,直秀不得不來、不敢不來、早晚而已:
去年,也就是文久二年,因開埠導致的物價沸騰,使扶桑攘夷之風極為熾烈,齊昭一係的勢力卷土重來,不但控製了幕政大權,之後更是啟動了文久更新。
之後在文久三年,公武合體正式啟動,征夷大將軍家茂二月十三日上洛,三月四日抵達京都,與朝廷、諸侯共議大計。
文久三年(1863年)四月二十三日,將軍家茂在京都宣告,五月十日起全扶桑攘夷開始,將與西洋諸國磋商,逐步取消對外通商。
五月十日,長州打響了攘夷的第一炮——米人商船“彭布羅克”號,在通過下關海峽的時候遭到了長州的炮擊。
之後,長州威風了一陣子,“與米、蘭、佛艦戰,凡五迴,互有勝敗”。
但結局很快到來了,六月底英、佛、米三國十艘戰艦炮擊下關,長州毛利家大敗。
七月中旬,西洋諸強以三國炮擊下關為題,要求幕府要麽賠款要麽加大開埠力度。
對此直秀表示,我也很無奈啊,計劃沒有變化快——原本六月底該發生的是薩英之戰,而四國炮擊下關麽,則是明年發生的事情。
而且更讓他大跌眼鏡的是,雖然將軍上洛的結果依然不妙,將軍後見慶喜果然帶人跳反,然後各方一起把幕府擠兌的不輕,但與直秀原本的世界相比,其中卻有三個重大變化發生:
第一個變化,發生在幕府政事總裁慶永和將軍後見慶喜身上。
是的,慣性很大,慶永到底是把“大老”辭了,然後做了新設的“政事總裁”,而且呢,會津鬆平家主容保,也成了同樣新設的“京都守護”。
而變化呢,則是這次慶永沒被慶喜擠兌辭職,更沒跑迴老家越前福井搞什麽“舉藩上洛計劃”——這個計劃呢,是要一舉壓製激進攘夷派,然後繼續推進公武合體,以期穩妥攘夷。
因為慶永沒有采取過激行動,之後的和曆五月,慶喜也沒借口跑迴江戶——原本慶永三月辭職,趁將軍家茂留在京都之際,五月慶喜跑迴了江戶,以大權獨攬之姿態,大肆清洗了反對者。
之後發生的第二個大變化,就是將軍家茂脫身的方式不同。
在直秀的原本世界裏,對公武合體充滿期望的將軍家茂,他上洛之後,不但遭到了慶喜的背刺,而且還被公卿、諸侯圍攻,結果迫不得已隻好同意立即攘夷。
但攘是讓,幕府給自己和諸侯留了個口子,橫濱鎖港可以馬上開始交涉,但動武則要慎重,“彼來襲必攘掃之,我進取則不可開戰端”。
而變化呢,則是發生在宣布攘夷之後。
當時,小朝廷、攘夷諸侯,尤其是慶喜一係,依舊百般糾纏,就是不讓將軍家茂迴江戶,最終導致家茂還是被拖到六月十三日才脫身。
但這迴有慶永在,就沒用幕府從江戶派兵救駕。
家茂上洛不是自帶了三千幕兵麽,和會津一起上洛的白主鬆平家也有一千虎狼,當將軍和政事總裁都下定決心要走的時候,四千人聯手,愣是生生沒人敢攔著。
而不敢動手的原因,則是北地兵在京都耀武揚威以久,各家都不敢正麵相抗。
按一貫眼高於頂的佐賀鍋島家主齊正的說法:
“佐賀兵一個能打尋常藩兵三個,而北地兵嘛,則一千能打一萬!”
當然了,這個說法公卿、諸侯都不怎麽讚同,認為懸殊沒有這麽大。
可真要動手,打不打得過,這各家確實也犯嘀咕:
一個嘛,能打不能看身材就知道了。
原來,江戶時代有茹素的風俗,也就是大家普遍食素。當然不是所有的肉都不吃,如魚類、鴨子和野味像鹿肉等還是可以吃。
這裏麵的原因呢,有三個,幕府的“憐生類令”、佛教傳播和當時的經濟條件——窮的叮當響,就算想吃肉也吃不起啊。
這基因、飲食習慣先不談,就這一個營養不良不就要命了。
後世有資料顯示,江戶幕府時期男平均身高是,男1米58、女1米38——這個1米38,實在難以無法想象。
而且呢,矮還好說,瘦弱就更難辦了。
根據當時的照片,平民和武士基本都兩頰深陷、麵色鐵青兼仙風道骨(瘦骨伶仃)。
當時分辨身份,除了排場、衣著和帶不帶刀,另外就是靠膚色和體態,尤其是體態——畢竟臉白可以塗粉也可以是餓的,但富態富態,不富貴哪有這樣的姿態。
當然,公卿、武士、豪商和豪農好點,但也好不到哪裏去,畢竟如今是幕末,這天災人禍的,大肆攘夷不就是因為所有人都過不下去了嘛。
可北地兵就沒這迴事了,盡管不能說人高馬大,但人矮馬大還是稱的起的。
原因嘛,一個是能吃飽,二一個嘛,牛羊肉雖然也吃不起,可雞卵、海豹肉、鯨魚肉及各類漁產,這些能管夠啊。
就衝這一點,北地兵的整體身體素質就是扶桑第一!
別的不說,就衝這一點,不但各藩兵馬自慚形穢,連姑娘們也愛和北地兵接親——文久二年(1862年)九月底,會津、白主入京都,到文久三年六月十三日離開大阪,這不到一年,北地兵全部脫單了!
說起來,這蝦夷地、北蝦夷地一直在移民,因此這男女比例一直成問題,大小夥子要接親,很多隻能從外麵打主意。
這次上洛,白主安排的足輕就大都是單身的,隻是沒想到,事情能這麽容易:
根本不用費勁,找啥仲人、牙婆,隻不過是放出聲去,然後很快就有父親、兄弟過來打聽。
等當事人見個麵,采納一交、辦個緣結,然後往白主的船上一送,這事就成了。甚至呢,還有全家跟女兒一起移民北地的。
至於第二個打不過的原因,當然是軍備遠遠不如了。
北地兵的鼻煙壺槍當然是扶桑第一等,可鋼盔、短皮靴、西洋軍服,才是各家藩兵崔頭喪氣的主要原因——看看自己頭上的鬥笠,腳下的草鞋,這一比不就是乞食穿的嘛,沒動手就先輸了一半。
最後不敢動手的原因,則是人心向背。
盡管將軍後見慶喜手段高明,這拉攏的諸侯人多勢眾,而且坐地虎公卿也跟著推波助瀾,但近畿尤其是京都民眾,卻心向北地兵。
這樣的結果,一個是因為諸侯也是外來戶,另一個嘛,則是人心都是肉長的——任憑公卿、和尚、神官怎麽汙蔑,這大家都有眼睛,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一樣,那當然以眼見為實了。
自會津、白主兩家上洛後,軍紀嚴明,稱的上是秋毫無犯。
原本京都浪士橫行,這些野武士良莠不齊,吃東西不給錢是常事,甚至為了找遊女,這強盜搶奪也時有發生,至於欺男霸女,自然也不必說。
因此,會津、白主穩定了市井,對此大部分町民是感激的。
而且不僅如此,兩家還清除了町方內的一批往日魚肉百姓的蛀蟲,堪稱大快人心。
甚至到了後來,因上洛的諸侯日多,京都又混亂起來,兩家索性又建立了火附盜賊改方。
在加強兩方武備的同時,還徹底整頓了町民的自衛組織“組合辻番”:
不但要求民間五人組重新推薦良家子擔當,還由白主藩兵親自教導這些人。隻要通過考察的,一律配發滑膛鐵炮,以足輕格隸屬於京都守護所——當然,工錢還是町負擔。
原本組合辻番雖然是自衛組織,但其中渾濁不清,如今整頓一新不說,而且又有了正式的名目,這對維護本地安穩、收攏人心都大有裨益。
除了以上維係安定的功勞,會津、白主的其它措施也在民間頗受擁戴。
因開埠以來生絲上漲,京都的西陣織日漸衰微,倒閉的商家比比皆是。失去做工機會的織工們,光在開埠的當年(1859年),就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騷動。
會津、白主上洛後,找來豪商扶持原本的商家,資助錢糧、更換機械。
本來各家還有疑慮,但四季屋等承諾包銷,也就是生產出來多少,隻要合格就全部按定價收購。
消息傳出,原本的數萬織工奔走相告,京都町民風氣為之一振。
而且除了織工,會津、白主也絞盡腦汁改善民生:
原本民間的紡紗織布,因為廉價的洋紗洋布衝擊,大半廢止。可京都守護所找來的豪商,大力推行手工製作,刺繡、編織線毯毛毯,這些隻要達到樣品標準,也一律包銷。
雖然數量沒多少,樣式也奇模怪樣,但所有材料都不用自己出,因此町民也沒啥可擔心的——閑著不也是閑著麽。
至於其它產業,也有受扶持的。
隻是京都和江戶一樣,很多町民靠的是服務外來人口,隻不過江戶是靠的是各藩參覲交代的武士老爺,京都靠的是來參覲寺廟、神宮的平民。可如今扶桑動蕩,平民活著就不錯了,那有餘錢到江戶朝拜。
因此,京都市井還是非常困頓蕭條。
但會津、白主兩家的這些努力,民眾都看在心裏,因此還是非常感激的。
尤其是駐紮在壬生村的白主藩兵,不但出售廉價的魚幹和糧食,教導大家農學、手工,還經常低價甚至免費義診,甚至介紹移民北地的路子,因此民聲猶為好,簡直就是交口稱讚。
因此,當慶永決定護著將軍家茂前往大阪時,以白主為先鋒——因為名聲好、實力強勁,諸侯都不願意動手阻攔。尤其是會津藩,當將軍後見慶喜勸容保以大事為重時,容保和手下都予以拒絕,“輕征義師,其名不正。”
這樣,政事總裁慶永沒辭職導致慶喜沒機會獨攬幕政,而將軍家茂也輕易脫身,兩件事後,那第三個大變化的發生就順利成章了:
六月底,三國炮擊下關,長州大敗,才宣布不到兩個月,攘夷就遇到了重大挫折。
此時依然留在京都的慶喜,他依然支持攘夷;可七月中旬迴到江戶的家茂,在慶永及群臣的支持下,毅然做出來和原本相反的決定,宣布暫緩橫濱鎖港。
這個變化,使幕府提前走向了東西分離:
繼承了齊昭攘夷聲望的慶喜,在失去了幕府方麵的支持後,終於露出了本來麵目,八月十八日,慶喜聯合會津等諸侯二十七家,將七位公卿、長州藩兵和浪士,總計一千餘人,趕出了京都。
自此,慶喜放棄了武力攘夷的旗號,和京都小朝廷及支持他的諸侯緊密合作,開始與江戶一方隱然對峙。
而幕府呢,雖然沒有正式廢棄公武合體,但聯合諸侯,走上了通過文久革新自救的道路。
其中的重要人物,出使歐羅巴歸來的小栗忠順,從文久二年年底開始,曆經十月的醞釀,此時亦然將《扶桑殖產興業建議》徹底傳播開來。
因此,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當直秀登門小栗宅邸的時候,扶桑的走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換源神器app】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p>
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二十五日,直秀親自拜訪好友小栗忠順,名義上為的是三國炮擊下關一事,可其實則是由於幕政革新已經到了重要的關口,直秀不得不來、不敢不來、早晚而已:
去年,也就是文久二年,因開埠導致的物價沸騰,使扶桑攘夷之風極為熾烈,齊昭一係的勢力卷土重來,不但控製了幕政大權,之後更是啟動了文久更新。
之後在文久三年,公武合體正式啟動,征夷大將軍家茂二月十三日上洛,三月四日抵達京都,與朝廷、諸侯共議大計。
文久三年(1863年)四月二十三日,將軍家茂在京都宣告,五月十日起全扶桑攘夷開始,將與西洋諸國磋商,逐步取消對外通商。
五月十日,長州打響了攘夷的第一炮——米人商船“彭布羅克”號,在通過下關海峽的時候遭到了長州的炮擊。
之後,長州威風了一陣子,“與米、蘭、佛艦戰,凡五迴,互有勝敗”。
但結局很快到來了,六月底英、佛、米三國十艘戰艦炮擊下關,長州毛利家大敗。
七月中旬,西洋諸強以三國炮擊下關為題,要求幕府要麽賠款要麽加大開埠力度。
對此直秀表示,我也很無奈啊,計劃沒有變化快——原本六月底該發生的是薩英之戰,而四國炮擊下關麽,則是明年發生的事情。
而且更讓他大跌眼鏡的是,雖然將軍上洛的結果依然不妙,將軍後見慶喜果然帶人跳反,然後各方一起把幕府擠兌的不輕,但與直秀原本的世界相比,其中卻有三個重大變化發生:
第一個變化,發生在幕府政事總裁慶永和將軍後見慶喜身上。
是的,慣性很大,慶永到底是把“大老”辭了,然後做了新設的“政事總裁”,而且呢,會津鬆平家主容保,也成了同樣新設的“京都守護”。
而變化呢,則是這次慶永沒被慶喜擠兌辭職,更沒跑迴老家越前福井搞什麽“舉藩上洛計劃”——這個計劃呢,是要一舉壓製激進攘夷派,然後繼續推進公武合體,以期穩妥攘夷。
因為慶永沒有采取過激行動,之後的和曆五月,慶喜也沒借口跑迴江戶——原本慶永三月辭職,趁將軍家茂留在京都之際,五月慶喜跑迴了江戶,以大權獨攬之姿態,大肆清洗了反對者。
之後發生的第二個大變化,就是將軍家茂脫身的方式不同。
在直秀的原本世界裏,對公武合體充滿期望的將軍家茂,他上洛之後,不但遭到了慶喜的背刺,而且還被公卿、諸侯圍攻,結果迫不得已隻好同意立即攘夷。
但攘是讓,幕府給自己和諸侯留了個口子,橫濱鎖港可以馬上開始交涉,但動武則要慎重,“彼來襲必攘掃之,我進取則不可開戰端”。
而變化呢,則是發生在宣布攘夷之後。
當時,小朝廷、攘夷諸侯,尤其是慶喜一係,依舊百般糾纏,就是不讓將軍家茂迴江戶,最終導致家茂還是被拖到六月十三日才脫身。
但這迴有慶永在,就沒用幕府從江戶派兵救駕。
家茂上洛不是自帶了三千幕兵麽,和會津一起上洛的白主鬆平家也有一千虎狼,當將軍和政事總裁都下定決心要走的時候,四千人聯手,愣是生生沒人敢攔著。
而不敢動手的原因,則是北地兵在京都耀武揚威以久,各家都不敢正麵相抗。
按一貫眼高於頂的佐賀鍋島家主齊正的說法:
“佐賀兵一個能打尋常藩兵三個,而北地兵嘛,則一千能打一萬!”
當然了,這個說法公卿、諸侯都不怎麽讚同,認為懸殊沒有這麽大。
可真要動手,打不打得過,這各家確實也犯嘀咕:
一個嘛,能打不能看身材就知道了。
原來,江戶時代有茹素的風俗,也就是大家普遍食素。當然不是所有的肉都不吃,如魚類、鴨子和野味像鹿肉等還是可以吃。
這裏麵的原因呢,有三個,幕府的“憐生類令”、佛教傳播和當時的經濟條件——窮的叮當響,就算想吃肉也吃不起啊。
這基因、飲食習慣先不談,就這一個營養不良不就要命了。
後世有資料顯示,江戶幕府時期男平均身高是,男1米58、女1米38——這個1米38,實在難以無法想象。
而且呢,矮還好說,瘦弱就更難辦了。
根據當時的照片,平民和武士基本都兩頰深陷、麵色鐵青兼仙風道骨(瘦骨伶仃)。
當時分辨身份,除了排場、衣著和帶不帶刀,另外就是靠膚色和體態,尤其是體態——畢竟臉白可以塗粉也可以是餓的,但富態富態,不富貴哪有這樣的姿態。
當然,公卿、武士、豪商和豪農好點,但也好不到哪裏去,畢竟如今是幕末,這天災人禍的,大肆攘夷不就是因為所有人都過不下去了嘛。
可北地兵就沒這迴事了,盡管不能說人高馬大,但人矮馬大還是稱的起的。
原因嘛,一個是能吃飽,二一個嘛,牛羊肉雖然也吃不起,可雞卵、海豹肉、鯨魚肉及各類漁產,這些能管夠啊。
就衝這一點,北地兵的整體身體素質就是扶桑第一!
別的不說,就衝這一點,不但各藩兵馬自慚形穢,連姑娘們也愛和北地兵接親——文久二年(1862年)九月底,會津、白主入京都,到文久三年六月十三日離開大阪,這不到一年,北地兵全部脫單了!
說起來,這蝦夷地、北蝦夷地一直在移民,因此這男女比例一直成問題,大小夥子要接親,很多隻能從外麵打主意。
這次上洛,白主安排的足輕就大都是單身的,隻是沒想到,事情能這麽容易:
根本不用費勁,找啥仲人、牙婆,隻不過是放出聲去,然後很快就有父親、兄弟過來打聽。
等當事人見個麵,采納一交、辦個緣結,然後往白主的船上一送,這事就成了。甚至呢,還有全家跟女兒一起移民北地的。
至於第二個打不過的原因,當然是軍備遠遠不如了。
北地兵的鼻煙壺槍當然是扶桑第一等,可鋼盔、短皮靴、西洋軍服,才是各家藩兵崔頭喪氣的主要原因——看看自己頭上的鬥笠,腳下的草鞋,這一比不就是乞食穿的嘛,沒動手就先輸了一半。
最後不敢動手的原因,則是人心向背。
盡管將軍後見慶喜手段高明,這拉攏的諸侯人多勢眾,而且坐地虎公卿也跟著推波助瀾,但近畿尤其是京都民眾,卻心向北地兵。
這樣的結果,一個是因為諸侯也是外來戶,另一個嘛,則是人心都是肉長的——任憑公卿、和尚、神官怎麽汙蔑,這大家都有眼睛,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一樣,那當然以眼見為實了。
自會津、白主兩家上洛後,軍紀嚴明,稱的上是秋毫無犯。
原本京都浪士橫行,這些野武士良莠不齊,吃東西不給錢是常事,甚至為了找遊女,這強盜搶奪也時有發生,至於欺男霸女,自然也不必說。
因此,會津、白主穩定了市井,對此大部分町民是感激的。
而且不僅如此,兩家還清除了町方內的一批往日魚肉百姓的蛀蟲,堪稱大快人心。
甚至到了後來,因上洛的諸侯日多,京都又混亂起來,兩家索性又建立了火附盜賊改方。
在加強兩方武備的同時,還徹底整頓了町民的自衛組織“組合辻番”:
不但要求民間五人組重新推薦良家子擔當,還由白主藩兵親自教導這些人。隻要通過考察的,一律配發滑膛鐵炮,以足輕格隸屬於京都守護所——當然,工錢還是町負擔。
原本組合辻番雖然是自衛組織,但其中渾濁不清,如今整頓一新不說,而且又有了正式的名目,這對維護本地安穩、收攏人心都大有裨益。
除了以上維係安定的功勞,會津、白主的其它措施也在民間頗受擁戴。
因開埠以來生絲上漲,京都的西陣織日漸衰微,倒閉的商家比比皆是。失去做工機會的織工們,光在開埠的當年(1859年),就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騷動。
會津、白主上洛後,找來豪商扶持原本的商家,資助錢糧、更換機械。
本來各家還有疑慮,但四季屋等承諾包銷,也就是生產出來多少,隻要合格就全部按定價收購。
消息傳出,原本的數萬織工奔走相告,京都町民風氣為之一振。
而且除了織工,會津、白主也絞盡腦汁改善民生:
原本民間的紡紗織布,因為廉價的洋紗洋布衝擊,大半廢止。可京都守護所找來的豪商,大力推行手工製作,刺繡、編織線毯毛毯,這些隻要達到樣品標準,也一律包銷。
雖然數量沒多少,樣式也奇模怪樣,但所有材料都不用自己出,因此町民也沒啥可擔心的——閑著不也是閑著麽。
至於其它產業,也有受扶持的。
隻是京都和江戶一樣,很多町民靠的是服務外來人口,隻不過江戶是靠的是各藩參覲交代的武士老爺,京都靠的是來參覲寺廟、神宮的平民。可如今扶桑動蕩,平民活著就不錯了,那有餘錢到江戶朝拜。
因此,京都市井還是非常困頓蕭條。
但會津、白主兩家的這些努力,民眾都看在心裏,因此還是非常感激的。
尤其是駐紮在壬生村的白主藩兵,不但出售廉價的魚幹和糧食,教導大家農學、手工,還經常低價甚至免費義診,甚至介紹移民北地的路子,因此民聲猶為好,簡直就是交口稱讚。
因此,當慶永決定護著將軍家茂前往大阪時,以白主為先鋒——因為名聲好、實力強勁,諸侯都不願意動手阻攔。尤其是會津藩,當將軍後見慶喜勸容保以大事為重時,容保和手下都予以拒絕,“輕征義師,其名不正。”
這樣,政事總裁慶永沒辭職導致慶喜沒機會獨攬幕政,而將軍家茂也輕易脫身,兩件事後,那第三個大變化的發生就順利成章了:
六月底,三國炮擊下關,長州大敗,才宣布不到兩個月,攘夷就遇到了重大挫折。
此時依然留在京都的慶喜,他依然支持攘夷;可七月中旬迴到江戶的家茂,在慶永及群臣的支持下,毅然做出來和原本相反的決定,宣布暫緩橫濱鎖港。
這個變化,使幕府提前走向了東西分離:
繼承了齊昭攘夷聲望的慶喜,在失去了幕府方麵的支持後,終於露出了本來麵目,八月十八日,慶喜聯合會津等諸侯二十七家,將七位公卿、長州藩兵和浪士,總計一千餘人,趕出了京都。
自此,慶喜放棄了武力攘夷的旗號,和京都小朝廷及支持他的諸侯緊密合作,開始與江戶一方隱然對峙。
而幕府呢,雖然沒有正式廢棄公武合體,但聯合諸侯,走上了通過文久革新自救的道路。
其中的重要人物,出使歐羅巴歸來的小栗忠順,從文久二年年底開始,曆經十月的醞釀,此時亦然將《扶桑殖產興業建議》徹底傳播開來。
因此,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當直秀登門小栗宅邸的時候,扶桑的走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換源神器app】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