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民以食為天。
因此,對扶桑糧價的上漲問題,直秀、大久保等人曾經議仔細論過。
隨著天災的緩和,扶桑的糧食產量是有可能恢複的。但好死不死的是,扶桑通商後,因為生絲、茶葉、其它特產的出口價格高昂,將導致糧食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因此這糧價是下不去了。
實際上,在直秀原來的世界,從1856年起,這糧價上漲要一直持續十幾年,而且在1878年-1880年還會再次加速上漲。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一是從海外購糧,二是想辦法提高扶桑糧食產量,三是降低糧食消耗。
從海外購糧,先不說有錢沒錢的問題,這造船和獲得出海通商許可,就是兩道天大的難關——至於想著西洋人運糧食到扶桑救苦救難,那是想多了,人家自有暴利買賣,輕易不肯做這種薄利的生意。
至於後兩種辦法,則都跟箱館有關:
開荒嘛,扶桑開發的最大片土地就在北地;降低糧食消耗要靠油脂,而蝦夷地漁產堪稱扶桑第一。
可讓人沮喪的是,盡管直秀說了老半天,可在座眾人還是將信將疑——不能吧,今年六月二日箱館對西洋人通商,物價是漲了,但有這麽厲害?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迴頭。
如今還沒到路有餓死骨的危難時刻,這事情不真發生不知道疼,因此大家不信也難怪——其實,連大久保也是半信半疑,但這種大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姑且信之好了。
冷場過後,這話題隻好又轉迴富國強兵上來。
橫井平四郎在《國是三論》中提出的“富國”,其實可以稱之為“交易富國”,也就是工商業致富。
說起來,這個話題還是滿尷尬的。幕府以朱子儒學為本,這經商無益論那是深入人心啊;再說了,“商賈乃賤業”,武士不得經商如今依然是幕府法令。
但內有肥前、薩摩、長州、土佐等例子——這些強藩無不因經商而富,外有西洋人提醒,奉行所這些人不得不了解海外信息,自然知道了“通商有大利”。
可問題是,做生意有風險呐,這通商可以致富也可以致貧,誰能保證自己包賺不賠啊!
直秀就能!
在他原本的世界裏,幕府在1859年對外通商到1868年江戶無血開城這段時間,這經濟搞的是真不怎麽樣,因此最後灰溜溜地下台了。
但大哥莫說二哥,之後的維新官府開始時幹的也不咋地。
這其中的得失優劣,有無數後人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這些當然可以拿出來談了:
首先要揭露一個真相,那就是維新政官府早期幹的真不咋樣,把扶桑折騰得死去活來,要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這些官僚才幡然悔悟,然後扶桑經濟才開始快速發展。
當然了,直秀不能把沒發生過的事情當例子談,所以講話之間還是以邏輯臆斷為主。
無農不穩,就先從農業談起。
這扶桑農業嘛,成功的秘訣是明確地權、成立農業團隊和鼓勵推廣技術。
是的,維新後農業發展的不錯:
1880年以前,扶桑農業產值上下波動,但綜合年增長率達到了約1.7%;1880年以後的二十多年裏,年增長率大約為1.1%。
但官府在其中的作用比較搞笑,有對有錯,可能過還大於功。
這些家夥幹了啥呢?
盲目引進良種、推廣機械和西式牛羊放牧法。
舉個幾個例子好了,引進的珍貴牛種差點讓和牛滅絕了於維新官府之手,而土豆、玉米、高粱的盲目推廣又導致了糧食總產量的下降,大農場機械不適合
廣泛的小塊田地,西式放牧法也水土不服。
當然,維新官府還是比幕府強,最起碼人身禁錮鬆了許多,而且推廣農學的力度和組織性也強了不少——尤其是1881年後。
但維新開始的十幾年,農業發展的主要功績還是要歸功於農民伯伯自身的積極性——1873年土地租稅改革後,農民的耕種熱情高漲,這才是主因。
可坑爹的是,這段時間官府橫征暴斂,而且土地兼並嚴重,以皇室為首的“地主王國”初見眉目——截止1883年,佃戶耕種的土地比例為36%、其人數比例為60%,這說明大批自耕農破產並陷入窮困。
這麽胡整亂搞,弄的農民生活改善不大,民間開始懷念以前的領主和幕府,因此叛亂此起彼伏。
說過農業再談工業。
扶桑工業的發展依舊是主要靠民間,官府能做的、該做的是“完善基礎措施、製訂開明政策、推行義務教育和提供產業扶植、補貼”。
維新的三大口號是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但由官府引領的殖產興業爛的一筆——幕府和大名倒台時,留下的底子主要是官營礦山和軍械製造所。但和前輩一樣,維新官府在1881年前,也沒幹成啥驚天動地的事業,農業的經濟占比依舊是絕大多數,比例根本沒有上升多少。
輕工業裏,西式紡織廠在維新十年後隻有三家——還包括薩摩島津家原有的一家。
重工業裏,船舶和機械製造,西洋人開辦的神戶鐵工所一枝獨秀,1880年代初開始建造鐵船,技藝水準讓那些官辦造船廠望塵莫及;而維新官府能拿得出手的,還是幕府籌辦的長崎、橫濱和橫須賀三大製鐵所。
礦山開采倒是發展的不錯,但那都是在幕府的老底子上新老財閥更新工藝和機械的功勞。
煉鋼更是悲劇,第一個大型的鋼鐵廠八幡製鐵所是1891年籌備、1901年開工生產,而1900年扶桑的鋼產量是大約5萬噸,而同期英吉利、米人各是498萬噸和1035萬噸——真不知道這維新早期的殖產興業從何談起。
至於鐵路,截止1880年,所有扶桑鐵路加起來還不到160公裏。
船倒是買了許多,但官營一直賠錢,於是在1875年通通低價轉讓給岩崎彌太郎的三菱汽船會社——岩崎由此開始稱霸扶桑近海的航運業。
建立的大批示範企業——52家官營模範工廠,雖說普及了科技、培養了人才,但基本上最後大部分都因一直虧損而轉讓給個人。當然,原本打的旗號就是“示範”,倒也不算太灰頭土臉。
這些企業包括著名的鹿兒島紡織所、新町紡織所,千住製絨所、富崗繅絲廠、釜石製鐵所、大阪炮兵工廠、內藤新宿試驗場和三田農業試驗所等等。
雖說萬事開頭難,可官營模範工廠從頭難到底,這怎麽也說不過去吧。
與官營企業相對,不算新老財閥的礦山和航運的話,反倒顯得民間企業生機勃勃,——盡管它們得到的扶持較少或沒有: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辦的精工鍾表店和化妝品公司資生堂,從一成立起就聲勢不凡,後麵更是一日千裏;
手工的貝殼紐扣雖然貿易額小,但到1896年出口額已發展到17.5萬扶桑元,占據了大部分國際市場;
北陸金澤的金銀箔業,在幕府時期因江戶京都才有特權製造,當時備受壓製,維新後特權限製不複存在,因此蓬勃發展,在1918年占了世界市場的近90%;
1877年到1900年之間,對製造業增長的貢獻程度分別為40%和35%的是扶桑的食品加工和紡織業,兩者合計達到75%,也就是說,在19世紀後期扶桑的工業增長中,3/4是依靠輕工業的發展——而主力都是民間企業。
以繅絲產業舉例,因為用不起昂貴的舶來機械,民間最初以簡陋廠房、木製機器和水力動力苦苦掙紮,1870年引進座繅機,1872年開始大規模仿造,1876年民間生絲業大發展,1909年生絲產量超過了中華。
1886-1990是近代扶桑的第一次產業高潮,其中主力盡是民間企業。
當然了,維新官府的貢獻也很大,體現在完善基礎措施、製訂開明政策、推行義務教育和提供產業扶植、補貼上。
但和貢獻相比,黑點比比皆是,就拿這個扶桑“義務教育”來說吧,經費大頭還是來源於民眾——不是從稅務中撥付歐,是直接攤派給學校附近的居民和學生家庭。在1869年-1877年的官府財政支出中,大頭軍費占了55.2%,而教育經費則是喪心病狂的0.4%!
直到十九世紀末,在狠狠搶了中華一把後,扶桑才開始實行“免費初等義務教育”——當然了,當時在世界諸國這個免費政策實現的都不早:英吉利全麵施行是1891年;米人雖然1834年就開始,但直到1919年,最後一個阿拉巴馬州才開始實行;佛蘭西早點,全麵施行在1879年。
再舉個例子,關於專利法。
1871年扶桑頒布了《專賣簡則》,但在實行後的第二年就遭到了廢止,理由則是因強權橫行無法執行。
十四年後,在1885年,《專利條例》頒布、專利局建立,扶桑專利製度才真正開始建立起來,而其它諸國相關法規建立的時間是,英吉利1624年、米國1790年、佛蘭西1791、德意誌1877——維新全麵西化,這個聽聽就好了,誰信誰傻。
“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早期維新官府能問心無愧的就是一個“強兵”——所謂“英明神武、幹得夠好了”,聽起來讓人如吞了蒼蠅一般難受。
反倒是,“忽視民生和環境汙染、獨斷專行、官僚深度勾結商人、貧富懸殊、法治進步慢、愚民、窮兵黷武、奢侈貪汙”,這個罵起來肯定不虧心。
早期的扶桑官府,好大喜功,無視以發展農業、輕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化的正途,在重工業領域和窮兵黷武中胡亂折騰,這是賴也賴不掉的。
西鄉隆永曾經對早期維新官府的產業政策進言,“若因羨慕別國的強大,匆促向前,不考慮自身力量的局限,終將精疲力竭卻一事無成。(請)務必即刻放棄建造鐵路一事,致力增強軍勢力量。”
當然,他的最後一句大有問題,但前麵說的可是一針見血!
難怪1881年鬆方正義主掌扶桑財政後,他以大藏卿的身份承認,“以前官府有時過於冒進,今後會更多考慮扶桑的實際情況,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經濟法令務必貼合實際。”
其實,扶桑近代化的經驗和教訓還很多。
但直秀自己說的口沫四濺,可藏頭露尾的枯燥內容,讓聽講的人大都昏昏沉沉。夫人英子見夜色已深,就出麵讓大家迴家了。
“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不聽是損失。”直秀隻好悻悻然作罷。
這些內容都是他和勘定奉行小栗忠順今年討論過的,也是由此,他才認定幕府要啟動富國強兵了。
說起來,自嘉永七年(1854年)幕府啟動安政革新以來,這富國事業真的該往前一大步了——光韭山煉鐵所、橫濱煉鐵所、湯島鑄炮場、石川島船廠等寥寥幾個近代產業,這能頂啥用啊。
可問題是幕府積弊已久,這還來得及麽?
哎,“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這北地還一團亂麻,哪裏有精力管如許多!
1859年底,幕府終於開始了又一輪的革新,而扶桑局勢也由此進入了更加激烈的時期。
</p>
民以食為天。
因此,對扶桑糧價的上漲問題,直秀、大久保等人曾經議仔細論過。
隨著天災的緩和,扶桑的糧食產量是有可能恢複的。但好死不死的是,扶桑通商後,因為生絲、茶葉、其它特產的出口價格高昂,將導致糧食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因此這糧價是下不去了。
實際上,在直秀原來的世界,從1856年起,這糧價上漲要一直持續十幾年,而且在1878年-1880年還會再次加速上漲。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一是從海外購糧,二是想辦法提高扶桑糧食產量,三是降低糧食消耗。
從海外購糧,先不說有錢沒錢的問題,這造船和獲得出海通商許可,就是兩道天大的難關——至於想著西洋人運糧食到扶桑救苦救難,那是想多了,人家自有暴利買賣,輕易不肯做這種薄利的生意。
至於後兩種辦法,則都跟箱館有關:
開荒嘛,扶桑開發的最大片土地就在北地;降低糧食消耗要靠油脂,而蝦夷地漁產堪稱扶桑第一。
可讓人沮喪的是,盡管直秀說了老半天,可在座眾人還是將信將疑——不能吧,今年六月二日箱館對西洋人通商,物價是漲了,但有這麽厲害?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迴頭。
如今還沒到路有餓死骨的危難時刻,這事情不真發生不知道疼,因此大家不信也難怪——其實,連大久保也是半信半疑,但這種大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姑且信之好了。
冷場過後,這話題隻好又轉迴富國強兵上來。
橫井平四郎在《國是三論》中提出的“富國”,其實可以稱之為“交易富國”,也就是工商業致富。
說起來,這個話題還是滿尷尬的。幕府以朱子儒學為本,這經商無益論那是深入人心啊;再說了,“商賈乃賤業”,武士不得經商如今依然是幕府法令。
但內有肥前、薩摩、長州、土佐等例子——這些強藩無不因經商而富,外有西洋人提醒,奉行所這些人不得不了解海外信息,自然知道了“通商有大利”。
可問題是,做生意有風險呐,這通商可以致富也可以致貧,誰能保證自己包賺不賠啊!
直秀就能!
在他原本的世界裏,幕府在1859年對外通商到1868年江戶無血開城這段時間,這經濟搞的是真不怎麽樣,因此最後灰溜溜地下台了。
但大哥莫說二哥,之後的維新官府開始時幹的也不咋地。
這其中的得失優劣,有無數後人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這些當然可以拿出來談了:
首先要揭露一個真相,那就是維新政官府早期幹的真不咋樣,把扶桑折騰得死去活來,要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這些官僚才幡然悔悟,然後扶桑經濟才開始快速發展。
當然了,直秀不能把沒發生過的事情當例子談,所以講話之間還是以邏輯臆斷為主。
無農不穩,就先從農業談起。
這扶桑農業嘛,成功的秘訣是明確地權、成立農業團隊和鼓勵推廣技術。
是的,維新後農業發展的不錯:
1880年以前,扶桑農業產值上下波動,但綜合年增長率達到了約1.7%;1880年以後的二十多年裏,年增長率大約為1.1%。
但官府在其中的作用比較搞笑,有對有錯,可能過還大於功。
這些家夥幹了啥呢?
盲目引進良種、推廣機械和西式牛羊放牧法。
舉個幾個例子好了,引進的珍貴牛種差點讓和牛滅絕了於維新官府之手,而土豆、玉米、高粱的盲目推廣又導致了糧食總產量的下降,大農場機械不適合
廣泛的小塊田地,西式放牧法也水土不服。
當然,維新官府還是比幕府強,最起碼人身禁錮鬆了許多,而且推廣農學的力度和組織性也強了不少——尤其是1881年後。
但維新開始的十幾年,農業發展的主要功績還是要歸功於農民伯伯自身的積極性——1873年土地租稅改革後,農民的耕種熱情高漲,這才是主因。
可坑爹的是,這段時間官府橫征暴斂,而且土地兼並嚴重,以皇室為首的“地主王國”初見眉目——截止1883年,佃戶耕種的土地比例為36%、其人數比例為60%,這說明大批自耕農破產並陷入窮困。
這麽胡整亂搞,弄的農民生活改善不大,民間開始懷念以前的領主和幕府,因此叛亂此起彼伏。
說過農業再談工業。
扶桑工業的發展依舊是主要靠民間,官府能做的、該做的是“完善基礎措施、製訂開明政策、推行義務教育和提供產業扶植、補貼”。
維新的三大口號是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但由官府引領的殖產興業爛的一筆——幕府和大名倒台時,留下的底子主要是官營礦山和軍械製造所。但和前輩一樣,維新官府在1881年前,也沒幹成啥驚天動地的事業,農業的經濟占比依舊是絕大多數,比例根本沒有上升多少。
輕工業裏,西式紡織廠在維新十年後隻有三家——還包括薩摩島津家原有的一家。
重工業裏,船舶和機械製造,西洋人開辦的神戶鐵工所一枝獨秀,1880年代初開始建造鐵船,技藝水準讓那些官辦造船廠望塵莫及;而維新官府能拿得出手的,還是幕府籌辦的長崎、橫濱和橫須賀三大製鐵所。
礦山開采倒是發展的不錯,但那都是在幕府的老底子上新老財閥更新工藝和機械的功勞。
煉鋼更是悲劇,第一個大型的鋼鐵廠八幡製鐵所是1891年籌備、1901年開工生產,而1900年扶桑的鋼產量是大約5萬噸,而同期英吉利、米人各是498萬噸和1035萬噸——真不知道這維新早期的殖產興業從何談起。
至於鐵路,截止1880年,所有扶桑鐵路加起來還不到160公裏。
船倒是買了許多,但官營一直賠錢,於是在1875年通通低價轉讓給岩崎彌太郎的三菱汽船會社——岩崎由此開始稱霸扶桑近海的航運業。
建立的大批示範企業——52家官營模範工廠,雖說普及了科技、培養了人才,但基本上最後大部分都因一直虧損而轉讓給個人。當然,原本打的旗號就是“示範”,倒也不算太灰頭土臉。
這些企業包括著名的鹿兒島紡織所、新町紡織所,千住製絨所、富崗繅絲廠、釜石製鐵所、大阪炮兵工廠、內藤新宿試驗場和三田農業試驗所等等。
雖說萬事開頭難,可官營模範工廠從頭難到底,這怎麽也說不過去吧。
與官營企業相對,不算新老財閥的礦山和航運的話,反倒顯得民間企業生機勃勃,——盡管它們得到的扶持較少或沒有: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辦的精工鍾表店和化妝品公司資生堂,從一成立起就聲勢不凡,後麵更是一日千裏;
手工的貝殼紐扣雖然貿易額小,但到1896年出口額已發展到17.5萬扶桑元,占據了大部分國際市場;
北陸金澤的金銀箔業,在幕府時期因江戶京都才有特權製造,當時備受壓製,維新後特權限製不複存在,因此蓬勃發展,在1918年占了世界市場的近90%;
1877年到1900年之間,對製造業增長的貢獻程度分別為40%和35%的是扶桑的食品加工和紡織業,兩者合計達到75%,也就是說,在19世紀後期扶桑的工業增長中,3/4是依靠輕工業的發展——而主力都是民間企業。
以繅絲產業舉例,因為用不起昂貴的舶來機械,民間最初以簡陋廠房、木製機器和水力動力苦苦掙紮,1870年引進座繅機,1872年開始大規模仿造,1876年民間生絲業大發展,1909年生絲產量超過了中華。
1886-1990是近代扶桑的第一次產業高潮,其中主力盡是民間企業。
當然了,維新官府的貢獻也很大,體現在完善基礎措施、製訂開明政策、推行義務教育和提供產業扶植、補貼上。
但和貢獻相比,黑點比比皆是,就拿這個扶桑“義務教育”來說吧,經費大頭還是來源於民眾——不是從稅務中撥付歐,是直接攤派給學校附近的居民和學生家庭。在1869年-1877年的官府財政支出中,大頭軍費占了55.2%,而教育經費則是喪心病狂的0.4%!
直到十九世紀末,在狠狠搶了中華一把後,扶桑才開始實行“免費初等義務教育”——當然了,當時在世界諸國這個免費政策實現的都不早:英吉利全麵施行是1891年;米人雖然1834年就開始,但直到1919年,最後一個阿拉巴馬州才開始實行;佛蘭西早點,全麵施行在1879年。
再舉個例子,關於專利法。
1871年扶桑頒布了《專賣簡則》,但在實行後的第二年就遭到了廢止,理由則是因強權橫行無法執行。
十四年後,在1885年,《專利條例》頒布、專利局建立,扶桑專利製度才真正開始建立起來,而其它諸國相關法規建立的時間是,英吉利1624年、米國1790年、佛蘭西1791、德意誌1877——維新全麵西化,這個聽聽就好了,誰信誰傻。
“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早期維新官府能問心無愧的就是一個“強兵”——所謂“英明神武、幹得夠好了”,聽起來讓人如吞了蒼蠅一般難受。
反倒是,“忽視民生和環境汙染、獨斷專行、官僚深度勾結商人、貧富懸殊、法治進步慢、愚民、窮兵黷武、奢侈貪汙”,這個罵起來肯定不虧心。
早期的扶桑官府,好大喜功,無視以發展農業、輕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化的正途,在重工業領域和窮兵黷武中胡亂折騰,這是賴也賴不掉的。
西鄉隆永曾經對早期維新官府的產業政策進言,“若因羨慕別國的強大,匆促向前,不考慮自身力量的局限,終將精疲力竭卻一事無成。(請)務必即刻放棄建造鐵路一事,致力增強軍勢力量。”
當然,他的最後一句大有問題,但前麵說的可是一針見血!
難怪1881年鬆方正義主掌扶桑財政後,他以大藏卿的身份承認,“以前官府有時過於冒進,今後會更多考慮扶桑的實際情況,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經濟法令務必貼合實際。”
其實,扶桑近代化的經驗和教訓還很多。
但直秀自己說的口沫四濺,可藏頭露尾的枯燥內容,讓聽講的人大都昏昏沉沉。夫人英子見夜色已深,就出麵讓大家迴家了。
“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不聽是損失。”直秀隻好悻悻然作罷。
這些內容都是他和勘定奉行小栗忠順今年討論過的,也是由此,他才認定幕府要啟動富國強兵了。
說起來,自嘉永七年(1854年)幕府啟動安政革新以來,這富國事業真的該往前一大步了——光韭山煉鐵所、橫濱煉鐵所、湯島鑄炮場、石川島船廠等寥寥幾個近代產業,這能頂啥用啊。
可問題是幕府積弊已久,這還來得及麽?
哎,“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這北地還一團亂麻,哪裏有精力管如許多!
1859年底,幕府終於開始了又一輪的革新,而扶桑局勢也由此進入了更加激烈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