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嘉永七年(西洋曆1854年)幕府與米人的談判經曆了多個階段:
首先是幕府派小船和米人交涉談判地點定在哪,這花費了整整十三天——和曆嘉永七年正月十六日(1854年2月13日)到正月二十八日(2月25日)。
接著是橫濱村接待場所的搭建和交涉的人數等細節,從2月26日到3月7日用了整整十天。
從2月13日到3月7日都可以看成是準備時期,之後才是正式交涉階段。
雙方在3月8日正式見麵,結果第一次見麵就談崩了——林大學頭等人表示“因大君交替,請擱置待翌年再議”,結果導致佩裏現場發飆,在發布戰爭威脅後拂袖而去,第一迴合的交涉就此中止。
3月12日,林大學頭等人從幕府拿到許可返迴橫濱村,於第二天和佩裏開啟了第二輪談判。
當天雙方不但交換了參考文本——米方提供了《望廈約定》,幕府方提供了江川英龍和小栗忠順合著的《西洋諸國約定概要》,而且佩裏還讓人拿出來大量的精美禮物,一時之間氣氛竟有些其樂融融。
翌日幕府方麵也進行了迴禮,包括扶桑的字畫、瓷器、漆器、扇子、武士刀及精美的滑膛槍等,另外還送了米二百俵、雞二百隻,由五個力士(相撲手)進行搬運——希望借此顯示扶桑的勇猛。
佩裏等人對此也笑納了,但對力士的肥壯有力卻不以為然——自從蒸汽機普及以來,在西洋諸國機器和機械遠遠勝過人力已經是定論了,人再強壯有何用!
第二迴交涉的進度很快,互相救濟漂流民的部分很快達成一致,但雙方在通商上立場相左:
幕府方麵堅持不同意開港通商,理由和當時的中華一樣,“我扶桑地大物博,無需通商交換有無”。
佩裏苦勸,“我協眾國產黃金、白銀、鉛汞、珠璣及天然珍異之產,人工奇巧之物。扶桑亦富物產,相貿易必有大利,試行之或五年,或十年,即不利則罷~市”,但林大學頭一方把頭搖的跟撥愣鼓似的,“我不聽我不聽。”
為啥幕府對開國通商如此抗拒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為不了解,扶桑上下本能地對西洋人抱有敵意,你大老遠地跑來,帶著戰船來要求通商,說有好處便宜我,騙鬼呢,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另外,幕府在與南蠻諸國的交往上是吃過大虧的:
切齒之痛就是切支丹傳教——寬永十四年(1637年),“島原之亂”(“天草起義”)爆發,起義的農民以教民為核心反抗領主的苛政和暴行,據城防守,連續打退了幕府聯軍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攻擊,還當場打死了幕府派遣的討伐使板倉重昌,後來幕府動用了超過十二萬人的諸侯聯軍,圍城近兩個月才使起義軍彈盡糧絕,然後攻城成功。
此次事件給幕府、諸大名及當時扶桑社會極大震撼,島原鬆倉家被沒收領地,家主鬆倉勝家被判決斬首,成為江戶時代大名被斬首的唯一一人(刨腹不算被斬首),天草寺澤家被沒收領地,家主寺澤堅高因為精神失常自殺,寺澤家從此斷絕。
至此引發島原之亂的兩家大名都遭到了覆滅的厄運。
因為此事,幕府更加深了對外來文化的恐懼,於是在寬永十六年(163
9年)發布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鎖國令:全麵禁止外國船隻來扶桑,命令各諸侯檢查航行船隻,提高三倍密告外船走私入境的獎金,並禁絕西洋教會對扶桑切支丹教民的一切聯係與影響——在這次交涉中,佩裏沒有提出傳教的問題,林大學頭等人也樂得不管。
可萬一通商,這雙方人員混雜,那切支丹不又死灰複燃了麽?——當年幕府三令五申不許南蠻人傳教,可借著通商的機會,除了蘭國人謹守本份,其他蠻夷還不是偷偷地在傳。
另外,幕府在單純的通商貿易也是吃過大虧的,總結起來就是“富了大名、豪商,虧了天下和幕府”——德川齊昭一係堅決反對通商,也不是光靠喊,人家手裏有證據啊。
德川幕府也不是一開始就鎖國的,當時扶桑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戰亂——戰國時代(1467年—1603),尤其是在與中華、高麗的文祿?慶長之役(1592年—1598年)中大敗虧輸,導致經濟十分疲敝,而且當年南蠻人的勢力很大,又勾結了九州島及沿海的大名,這開國生意既是幕府主動的,但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慶長八年(1603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德川幕府正式成立,當時對外生意做的紅紅火火——南蠻諸國、唐人、高麗都爭相前來貿易,扶桑也有大量商船出海。
可做著做著幕府就發現不對勁了,除了切支丹傳教動搖國本外,扶桑的經濟也受到了重創——除了必須的生鐵、藥材、染料、鉛汞、蔗糖等外,生絲、絲綢及各種奢侈品如皮毛和西洋玩意也大量湧入,導致扶桑一直是入超。
入超怎麽辦?還能怎麽辦,隻能用重金屬彌補,於是造成金銀銅大量流失。
根據幕府自己的統計,光金銀每年就損失價值四十餘萬兩黃金(小判金)!
而銅的損失更大,因為扶桑的銅賤,當時的商人甚至大量運走銅錢。
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大量外流,以及農作物的種植減少——都種經濟作物去了,導致扶桑各種貨物尤其是糧食的價格暴漲,引發了大量民間騷亂。
而且更坑爹的是,九州島及部分沿海大名的勢力迅速膨脹,獲利的豪商也因為要遠航所以也組建了大量的私人護衛,這都對幕府統治的穩固構成了嚴重威脅。
同時,扶桑的經濟也恢複的很快,各種必須品也不再需要大量輸入了。
在多方考慮之下,幕府決定逐漸鎖國。
幕府保存了相關鎖國考慮的文檔,因此雖然鎖國了二百餘年,但還是有部分幕府重臣是了解對外通商弊端的。
例如水戶老藩主德川齊昭就是根據幕府留下的佚失資料認為與外國通商有五害:
“自他國進口之物乃無用之物,自日本出口之物乃有用之物。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乃第一害;
增加出口物品會引起扶桑物資匱乏,乃第二害;
物資不足便會引起物價沸騰,乃第三害;
獲利者僅為少數豪商,受損者為廣大町民和百姓,此乃第四害;
入不敷出,財政日削月割,乃第五害。
當然,扶桑早期的通商導致大量入超和管理手段落後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此時幕府也沒啥長進,對此沒有任何心得體會,所以上下人等都一貫
把與外國通商視為洪水猛獸。
因此任憑米人佩裏如何勸說,林大學頭等人對通商是毫無興趣。
看到對方態度十分堅決,米方轉而將精力集中在避難港和補給港商來——當時相互救濟漂流民的部分已經談妥了。
以前曾經有過米漂流民受“虐待”的先例:
嘉永元年(1848年)和嘉永二年,米捕鯨船羅倫斯號和拉格達號先後在扶桑海域失事,其實當時扶桑就開始救濟南蠻漂流民了——雖然沒有正式約定,但幕府唯恐給南蠻人造成入侵借口,因此幕府將這些南蠻水夫送到長崎的蘭國商館,讓蘭人將其送走。
可當時的蘭國商館也不願意幫忙,隻表示可以通知米方,於是這些失事的船員被幕府看押在長崎,直到後來才被米船接走。
等這些船員迴到米國後,都表示受到了扶桑的嚴重虐待——幕府的牢房條件是出了名的不好,而且當時扶桑茹素,米人船員估計連一次肉都沒吃上,語言又不通,反正這些水手是沒少遭罪。對此米人輿論大嘩,認為扶桑過於輕視米國。
1844年米人與唐人讓人簽訂了《望廈約定》,連東方大國中華都對協眾國客客氣氣地,你扶桑彈丸之地憑啥這麽橫?
所以佩裏就拿出了這個例子,表示“我方的漂流民讓你們看護我方不放心,所以要建定居點”。
而且他還認為,既然定居點都有了,那補給港也得設立。
當時扶桑眾人就驚呆了!剛才我們說什麽了,這補給港是從哪個雲彩裏冒出來的?
但佩裏侃侃而談講出一番話來,真別說,這道理還挺通暢的:
之前林大學頭等人已經同意了“互相救濟的漂流民,可以保留正當財物和自衛武器,不得拘禁”。——這沒啥可討論的,看上去也沒啥漏洞。
但幕臣們高興的太早了,佩裏就從這不起眼的一條約定出發開始步步緊逼:
首先,“既然可以自由活動總得有個正式地方住吧”,所以得有定居點。
對此扶桑這邊表示讚同——他們怕“如果米人隨便活動,那難免會接觸一些心懷叵測之徒”。
其後,“人既然有了住處,那船也要有個安置之所吧”,所以必然要有避難港。
“啥船?”
“漂流民從哪來的?”,佩裏微微一笑。
“肯定是遇難船隻啊。”
“那遇難船隻如果沒沉沒呢?”米人提示。
聽到這裏,在場的幕府交涉人員腦袋裏都是“嗡”的一聲!上當了,前麵同意“漂流民可以保留正當財產”,船不就是財產麽?!
但船一旦入了港口,那所在港口叫什麽?避難港啊!
林大學頭等人這才曉得洋人的厲害——佩裏心說,要不是看你們不好騙,一張牛皮大的地方聽過沒?還用繞這麽大的圈子。
佩裏看對方都瞠目結舌,他覺得時機到了繼續加猛料:
“這避難港和補給港區分得開麽,沒有補給船隻不就落難了麽?所以啊,同意救濟漂流民就是同意開設避難港和補給港!我們以為你們早就知道了呢。”
說完,在場的六個米人哈哈大笑。
</p>
嘉永七年(西洋曆1854年)幕府與米人的談判經曆了多個階段:
首先是幕府派小船和米人交涉談判地點定在哪,這花費了整整十三天——和曆嘉永七年正月十六日(1854年2月13日)到正月二十八日(2月25日)。
接著是橫濱村接待場所的搭建和交涉的人數等細節,從2月26日到3月7日用了整整十天。
從2月13日到3月7日都可以看成是準備時期,之後才是正式交涉階段。
雙方在3月8日正式見麵,結果第一次見麵就談崩了——林大學頭等人表示“因大君交替,請擱置待翌年再議”,結果導致佩裏現場發飆,在發布戰爭威脅後拂袖而去,第一迴合的交涉就此中止。
3月12日,林大學頭等人從幕府拿到許可返迴橫濱村,於第二天和佩裏開啟了第二輪談判。
當天雙方不但交換了參考文本——米方提供了《望廈約定》,幕府方提供了江川英龍和小栗忠順合著的《西洋諸國約定概要》,而且佩裏還讓人拿出來大量的精美禮物,一時之間氣氛竟有些其樂融融。
翌日幕府方麵也進行了迴禮,包括扶桑的字畫、瓷器、漆器、扇子、武士刀及精美的滑膛槍等,另外還送了米二百俵、雞二百隻,由五個力士(相撲手)進行搬運——希望借此顯示扶桑的勇猛。
佩裏等人對此也笑納了,但對力士的肥壯有力卻不以為然——自從蒸汽機普及以來,在西洋諸國機器和機械遠遠勝過人力已經是定論了,人再強壯有何用!
第二迴交涉的進度很快,互相救濟漂流民的部分很快達成一致,但雙方在通商上立場相左:
幕府方麵堅持不同意開港通商,理由和當時的中華一樣,“我扶桑地大物博,無需通商交換有無”。
佩裏苦勸,“我協眾國產黃金、白銀、鉛汞、珠璣及天然珍異之產,人工奇巧之物。扶桑亦富物產,相貿易必有大利,試行之或五年,或十年,即不利則罷~市”,但林大學頭一方把頭搖的跟撥愣鼓似的,“我不聽我不聽。”
為啥幕府對開國通商如此抗拒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為不了解,扶桑上下本能地對西洋人抱有敵意,你大老遠地跑來,帶著戰船來要求通商,說有好處便宜我,騙鬼呢,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另外,幕府在與南蠻諸國的交往上是吃過大虧的:
切齒之痛就是切支丹傳教——寬永十四年(1637年),“島原之亂”(“天草起義”)爆發,起義的農民以教民為核心反抗領主的苛政和暴行,據城防守,連續打退了幕府聯軍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攻擊,還當場打死了幕府派遣的討伐使板倉重昌,後來幕府動用了超過十二萬人的諸侯聯軍,圍城近兩個月才使起義軍彈盡糧絕,然後攻城成功。
此次事件給幕府、諸大名及當時扶桑社會極大震撼,島原鬆倉家被沒收領地,家主鬆倉勝家被判決斬首,成為江戶時代大名被斬首的唯一一人(刨腹不算被斬首),天草寺澤家被沒收領地,家主寺澤堅高因為精神失常自殺,寺澤家從此斷絕。
至此引發島原之亂的兩家大名都遭到了覆滅的厄運。
因為此事,幕府更加深了對外來文化的恐懼,於是在寬永十六年(163
9年)發布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鎖國令:全麵禁止外國船隻來扶桑,命令各諸侯檢查航行船隻,提高三倍密告外船走私入境的獎金,並禁絕西洋教會對扶桑切支丹教民的一切聯係與影響——在這次交涉中,佩裏沒有提出傳教的問題,林大學頭等人也樂得不管。
可萬一通商,這雙方人員混雜,那切支丹不又死灰複燃了麽?——當年幕府三令五申不許南蠻人傳教,可借著通商的機會,除了蘭國人謹守本份,其他蠻夷還不是偷偷地在傳。
另外,幕府在單純的通商貿易也是吃過大虧的,總結起來就是“富了大名、豪商,虧了天下和幕府”——德川齊昭一係堅決反對通商,也不是光靠喊,人家手裏有證據啊。
德川幕府也不是一開始就鎖國的,當時扶桑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戰亂——戰國時代(1467年—1603),尤其是在與中華、高麗的文祿?慶長之役(1592年—1598年)中大敗虧輸,導致經濟十分疲敝,而且當年南蠻人的勢力很大,又勾結了九州島及沿海的大名,這開國生意既是幕府主動的,但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慶長八年(1603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德川幕府正式成立,當時對外生意做的紅紅火火——南蠻諸國、唐人、高麗都爭相前來貿易,扶桑也有大量商船出海。
可做著做著幕府就發現不對勁了,除了切支丹傳教動搖國本外,扶桑的經濟也受到了重創——除了必須的生鐵、藥材、染料、鉛汞、蔗糖等外,生絲、絲綢及各種奢侈品如皮毛和西洋玩意也大量湧入,導致扶桑一直是入超。
入超怎麽辦?還能怎麽辦,隻能用重金屬彌補,於是造成金銀銅大量流失。
根據幕府自己的統計,光金銀每年就損失價值四十餘萬兩黃金(小判金)!
而銅的損失更大,因為扶桑的銅賤,當時的商人甚至大量運走銅錢。
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大量外流,以及農作物的種植減少——都種經濟作物去了,導致扶桑各種貨物尤其是糧食的價格暴漲,引發了大量民間騷亂。
而且更坑爹的是,九州島及部分沿海大名的勢力迅速膨脹,獲利的豪商也因為要遠航所以也組建了大量的私人護衛,這都對幕府統治的穩固構成了嚴重威脅。
同時,扶桑的經濟也恢複的很快,各種必須品也不再需要大量輸入了。
在多方考慮之下,幕府決定逐漸鎖國。
幕府保存了相關鎖國考慮的文檔,因此雖然鎖國了二百餘年,但還是有部分幕府重臣是了解對外通商弊端的。
例如水戶老藩主德川齊昭就是根據幕府留下的佚失資料認為與外國通商有五害:
“自他國進口之物乃無用之物,自日本出口之物乃有用之物。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乃第一害;
增加出口物品會引起扶桑物資匱乏,乃第二害;
物資不足便會引起物價沸騰,乃第三害;
獲利者僅為少數豪商,受損者為廣大町民和百姓,此乃第四害;
入不敷出,財政日削月割,乃第五害。
當然,扶桑早期的通商導致大量入超和管理手段落後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此時幕府也沒啥長進,對此沒有任何心得體會,所以上下人等都一貫
把與外國通商視為洪水猛獸。
因此任憑米人佩裏如何勸說,林大學頭等人對通商是毫無興趣。
看到對方態度十分堅決,米方轉而將精力集中在避難港和補給港商來——當時相互救濟漂流民的部分已經談妥了。
以前曾經有過米漂流民受“虐待”的先例:
嘉永元年(1848年)和嘉永二年,米捕鯨船羅倫斯號和拉格達號先後在扶桑海域失事,其實當時扶桑就開始救濟南蠻漂流民了——雖然沒有正式約定,但幕府唯恐給南蠻人造成入侵借口,因此幕府將這些南蠻水夫送到長崎的蘭國商館,讓蘭人將其送走。
可當時的蘭國商館也不願意幫忙,隻表示可以通知米方,於是這些失事的船員被幕府看押在長崎,直到後來才被米船接走。
等這些船員迴到米國後,都表示受到了扶桑的嚴重虐待——幕府的牢房條件是出了名的不好,而且當時扶桑茹素,米人船員估計連一次肉都沒吃上,語言又不通,反正這些水手是沒少遭罪。對此米人輿論大嘩,認為扶桑過於輕視米國。
1844年米人與唐人讓人簽訂了《望廈約定》,連東方大國中華都對協眾國客客氣氣地,你扶桑彈丸之地憑啥這麽橫?
所以佩裏就拿出了這個例子,表示“我方的漂流民讓你們看護我方不放心,所以要建定居點”。
而且他還認為,既然定居點都有了,那補給港也得設立。
當時扶桑眾人就驚呆了!剛才我們說什麽了,這補給港是從哪個雲彩裏冒出來的?
但佩裏侃侃而談講出一番話來,真別說,這道理還挺通暢的:
之前林大學頭等人已經同意了“互相救濟的漂流民,可以保留正當財物和自衛武器,不得拘禁”。——這沒啥可討論的,看上去也沒啥漏洞。
但幕臣們高興的太早了,佩裏就從這不起眼的一條約定出發開始步步緊逼:
首先,“既然可以自由活動總得有個正式地方住吧”,所以得有定居點。
對此扶桑這邊表示讚同——他們怕“如果米人隨便活動,那難免會接觸一些心懷叵測之徒”。
其後,“人既然有了住處,那船也要有個安置之所吧”,所以必然要有避難港。
“啥船?”
“漂流民從哪來的?”,佩裏微微一笑。
“肯定是遇難船隻啊。”
“那遇難船隻如果沒沉沒呢?”米人提示。
聽到這裏,在場的幕府交涉人員腦袋裏都是“嗡”的一聲!上當了,前麵同意“漂流民可以保留正當財產”,船不就是財產麽?!
但船一旦入了港口,那所在港口叫什麽?避難港啊!
林大學頭等人這才曉得洋人的厲害——佩裏心說,要不是看你們不好騙,一張牛皮大的地方聽過沒?還用繞這麽大的圈子。
佩裏看對方都瞠目結舌,他覺得時機到了繼續加猛料:
“這避難港和補給港區分得開麽,沒有補給船隻不就落難了麽?所以啊,同意救濟漂流民就是同意開設避難港和補給港!我們以為你們早就知道了呢。”
說完,在場的六個米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