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文化這個詞的重點是“化”字。
“化”是變化。有量變,有質變,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那種變。進化、演化、融化、沙漠化、老齡化,這些是量變。有一門基礎學科,叫化學,這是講質變的,一種東西裏加入另一種東西,會生成第三種東西。“化”還有很神秘的一麵,佛門講世上的性命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胎生是人狗牛羊豬馬呀這些,懷胎生下的。卵生是雞鴨鵝鱉這些,蛋孵化出來的。濕生是蚊子蒼蠅這些髒物。濕生是魔鬼道,人隻有做了極惡的事情之後,才遭報應轉世入魔鬼道。化生是另一番世界,蛹成蝶,羽化仙一類,還有更玄乎的,上輩子是什麽,這輩子脫胎換骨又變了什麽。
化是複雜的,但講規矩,是有內在規律的。
我們中國有三本書,是圍繞著“化”而成就的。一本是《易經》,“易”這個字的結構是日月變化,上為日,下為月。《易經》是中國人最早的世界觀,世界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元素構成,世界的複雜奧妙在於這八種元素之間深層次的作用與變化。《易經》主要講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強調辯證,強調變化。再是強調不變,萬事萬物都在變化這一規律是不變的。後麵一點很重要,不敢疏忽。人類是在對事物如何變化的認識中不斷進步和進化的,但人類犯下大的錯誤,往往與對不變的這一規律重視不夠有關。比如皇帝不想死,大臣不想退休,對科學的迷信,對一門科學的階段性認識不夠,等等。
另外兩本,一是《禮記》,一是中國曆法,土話叫皇曆。
中國曆法是在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過程中逐步完善定型的。
說說“三陽開泰”這個詞。三陽開泰具體指的是立春這一天。三陽指什麽?三陽是怎樣計算的?按中國舊曆的計算方法,一年的開始,從冬至那天算起,那一天,陽氣由地心向地麵升發,“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今日交冬至,已報一陽生”。二陽在小寒與大寒兩個節氣之間。每年二月四日前後,陽氣曆經約一個半月的緩慢跋涉,終於突破地表,春迴大地。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以前的舊曆有六種,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用的多是夏曆、殷曆、周曆,這三種曆法舊稱“三正”。六種舊曆最大的區別是歲首的設置,即一年從哪個月份開始,以哪個月作為正月。周曆以一陽初動紀元,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一年的開始,即今天的農曆十一月。殷曆以今天的臘月(農曆十二月)為一年的開始。臘這個字是祭名,這個月裏,有很多天地神明要奉祭。夏曆的歲首與我們今天的正月相同。秦朝用的是顓頊曆,每年的歲首是冬至前一個月,即今天農曆十月,一年的開始不叫正月,叫端月。漢初仍襲秦製,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廢顓頊曆,頒行太初曆,把歲首定為今天的正月。
《禮記》這本書具體講怎樣遵守天地法則和社會法則,也講自然界與人相交叉那個神秘地段的法則,可以稱之為宗教法則,即如何信奉祭祀各路神明。比如“社稷”這個詞,社是土地廟,稷是祭祀穀神的場所。再比如“踏春東行早”那句話,踏春是迎春,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土居中央,春屬木,木屬東方。“盛德在木,迎春東郊”,迎春要往東邊去。還有,天旱怎麽祭,天澇怎麽祭,祈雨和禱雨有哪些區別。奉祭神明用的祭品也有具體的規定,天子用什麽,臣子和百姓用什麽,都是有嚴格規定的。
《禮記》具體講國家體序,社會體序,以及人的體序。
國體有三公九卿。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九卿是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人的體序為: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
《禮記》這本書,是講規矩和禮數的,對人的行為規範得很具體,但又不是簡單的教條,其中隱含著大智慧。在中國古代,一年四季裏,人們每個月適宜幹什麽,不適宜幹什麽,要依天意而為,發令員是老天爺,是大自然界。《禮記》第六是《月令》,具體講一年十二個月的當為當行。我抽出事關春季的幾段話,大家瞧瞧:
(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魚由水底上遊),獺祭魚(獺捕魚。獺捕魚之後,一條一條排在岸邊,之後食,類似人的祭祀),鴻雁來。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是月也,……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這個月,祭品不用雌性,禁止伐樹,不能傾覆鳥畜巢穴,不殺幼蟲,不殺未出生、剛出生的幼鳥,不殺學習飛翔的鳥。不殺幼獸,不取卵。不聚集大眾,不興土木工程)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仲春)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黃鸝)鳴,鷹化為鳩。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
是月也,……毋作大事(軍事),以妨農之事。……祀不用犧牲(殺生)。用圭璧,更皮幣(鹿皮、束帛)。
(季春)桐始華(開花),田鼠化為鴽(鳥一種),虹始見,萍始生(池塘裏的浮萍)。
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後兩句為屈生的芽破土,直生的芽成苗)。不可以內(內即納,賦稅)……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我們中國之所以叫文明古國,就是因為有一整套完備細致的規矩,這是我們很重要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用三十年的時間,實現了經濟大飛躍,國家和百姓都富裕了,但是這些年,中國傳統中那些寬厚醇厚的東西,規範規則的東西,又隨風消逝了多少呢?我們社會生活裏發生的那麽多信仰與信任的危機問題,是多麽的嚴重和可怕。人情變得比紙還薄了。20世紀初,有個口號叫“打倒孔家店”,把舊道德砸了一家夥,但那時候懂舊規矩的人還多,下手不算太重。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連孔子都不叫了,叫孔老二。我們是真的善於摧毀一個舊世界,但在建設新世界,尤其在文化領域,社會公德層麵做的太少太少。20世紀這兩次反孔批孔,把文化傳統裏好的不好的一鍋全端了,這些東西全端走了之後,用“學雷鋒”“五講四美三熱愛”“八榮八恥”這些簡陋的新道德是支撐不住我們的社會大廈的。
</p>
文化這個詞的重點是“化”字。
“化”是變化。有量變,有質變,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那種變。進化、演化、融化、沙漠化、老齡化,這些是量變。有一門基礎學科,叫化學,這是講質變的,一種東西裏加入另一種東西,會生成第三種東西。“化”還有很神秘的一麵,佛門講世上的性命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胎生是人狗牛羊豬馬呀這些,懷胎生下的。卵生是雞鴨鵝鱉這些,蛋孵化出來的。濕生是蚊子蒼蠅這些髒物。濕生是魔鬼道,人隻有做了極惡的事情之後,才遭報應轉世入魔鬼道。化生是另一番世界,蛹成蝶,羽化仙一類,還有更玄乎的,上輩子是什麽,這輩子脫胎換骨又變了什麽。
化是複雜的,但講規矩,是有內在規律的。
我們中國有三本書,是圍繞著“化”而成就的。一本是《易經》,“易”這個字的結構是日月變化,上為日,下為月。《易經》是中國人最早的世界觀,世界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元素構成,世界的複雜奧妙在於這八種元素之間深層次的作用與變化。《易經》主要講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強調辯證,強調變化。再是強調不變,萬事萬物都在變化這一規律是不變的。後麵一點很重要,不敢疏忽。人類是在對事物如何變化的認識中不斷進步和進化的,但人類犯下大的錯誤,往往與對不變的這一規律重視不夠有關。比如皇帝不想死,大臣不想退休,對科學的迷信,對一門科學的階段性認識不夠,等等。
另外兩本,一是《禮記》,一是中國曆法,土話叫皇曆。
中國曆法是在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過程中逐步完善定型的。
說說“三陽開泰”這個詞。三陽開泰具體指的是立春這一天。三陽指什麽?三陽是怎樣計算的?按中國舊曆的計算方法,一年的開始,從冬至那天算起,那一天,陽氣由地心向地麵升發,“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今日交冬至,已報一陽生”。二陽在小寒與大寒兩個節氣之間。每年二月四日前後,陽氣曆經約一個半月的緩慢跋涉,終於突破地表,春迴大地。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以前的舊曆有六種,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用的多是夏曆、殷曆、周曆,這三種曆法舊稱“三正”。六種舊曆最大的區別是歲首的設置,即一年從哪個月份開始,以哪個月作為正月。周曆以一陽初動紀元,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一年的開始,即今天的農曆十一月。殷曆以今天的臘月(農曆十二月)為一年的開始。臘這個字是祭名,這個月裏,有很多天地神明要奉祭。夏曆的歲首與我們今天的正月相同。秦朝用的是顓頊曆,每年的歲首是冬至前一個月,即今天農曆十月,一年的開始不叫正月,叫端月。漢初仍襲秦製,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廢顓頊曆,頒行太初曆,把歲首定為今天的正月。
《禮記》這本書具體講怎樣遵守天地法則和社會法則,也講自然界與人相交叉那個神秘地段的法則,可以稱之為宗教法則,即如何信奉祭祀各路神明。比如“社稷”這個詞,社是土地廟,稷是祭祀穀神的場所。再比如“踏春東行早”那句話,踏春是迎春,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土居中央,春屬木,木屬東方。“盛德在木,迎春東郊”,迎春要往東邊去。還有,天旱怎麽祭,天澇怎麽祭,祈雨和禱雨有哪些區別。奉祭神明用的祭品也有具體的規定,天子用什麽,臣子和百姓用什麽,都是有嚴格規定的。
《禮記》具體講國家體序,社會體序,以及人的體序。
國體有三公九卿。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九卿是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人的體序為: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
《禮記》這本書,是講規矩和禮數的,對人的行為規範得很具體,但又不是簡單的教條,其中隱含著大智慧。在中國古代,一年四季裏,人們每個月適宜幹什麽,不適宜幹什麽,要依天意而為,發令員是老天爺,是大自然界。《禮記》第六是《月令》,具體講一年十二個月的當為當行。我抽出事關春季的幾段話,大家瞧瞧:
(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魚由水底上遊),獺祭魚(獺捕魚。獺捕魚之後,一條一條排在岸邊,之後食,類似人的祭祀),鴻雁來。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是月也,……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這個月,祭品不用雌性,禁止伐樹,不能傾覆鳥畜巢穴,不殺幼蟲,不殺未出生、剛出生的幼鳥,不殺學習飛翔的鳥。不殺幼獸,不取卵。不聚集大眾,不興土木工程)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仲春)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黃鸝)鳴,鷹化為鳩。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
是月也,……毋作大事(軍事),以妨農之事。……祀不用犧牲(殺生)。用圭璧,更皮幣(鹿皮、束帛)。
(季春)桐始華(開花),田鼠化為鴽(鳥一種),虹始見,萍始生(池塘裏的浮萍)。
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後兩句為屈生的芽破土,直生的芽成苗)。不可以內(內即納,賦稅)……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我們中國之所以叫文明古國,就是因為有一整套完備細致的規矩,這是我們很重要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用三十年的時間,實現了經濟大飛躍,國家和百姓都富裕了,但是這些年,中國傳統中那些寬厚醇厚的東西,規範規則的東西,又隨風消逝了多少呢?我們社會生活裏發生的那麽多信仰與信任的危機問題,是多麽的嚴重和可怕。人情變得比紙還薄了。20世紀初,有個口號叫“打倒孔家店”,把舊道德砸了一家夥,但那時候懂舊規矩的人還多,下手不算太重。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連孔子都不叫了,叫孔老二。我們是真的善於摧毀一個舊世界,但在建設新世界,尤其在文化領域,社會公德層麵做的太少太少。20世紀這兩次反孔批孔,把文化傳統裏好的不好的一鍋全端了,這些東西全端走了之後,用“學雷鋒”“五講四美三熱愛”“八榮八恥”這些簡陋的新道德是支撐不住我們的社會大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