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清議始自魏晉,是用官製度,是早期的


    “民選”。


    “以品評升降人才,再由吏部錄用。”


    “鄉論清議”不同於今天的民意測評,不是形式層麵的,是一項硬指標,是對一個人為官的公論,乃至是定論。


    孝武帝司馬矅即位那一年(372年)大赦,詔書明確規定,


    “犯鄉論清議,髒汙淫盜”者不在赦免行列。清議的核心內容為


    “孝行、仁怒、義斷”,隻拘囿於儒家的倫理道德,有些窄,講德政,不講才政。


    孝行居首要,元帝大赦條文裏還特別申明:“其殺祖父母父母,及劉聰石勒,不從此令。”劉聰和石勒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首腦,劉聰是十六國後漢開創人物,石勒是十六國的後趙皇帝。


    孝行與民族矛盾等位對待,孝行是做人的基礎,卻上升成了蓋頭,成了國家大事。


    曹操殺孔融,借的罪名也是不孝。《三國誌》的作者陳壽


    “兩遭清議,以致終身坎坷”。具體原因是:“父喪中有疾,使婢女製丸藥……葬母於洛陽,未歸葬於蜀。”魯迅提到過一個細節,


    “魏晉時,對於父母禮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見一個人,在未訪前,必先打聽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諱,否則,嘴上一說出這個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會大哭起來——他記得父母了——給你一個大大的沒趣”。


    東晉末南朝初,事實上清議已名存實亡。


    “倚靠王權,王權支持並可左右清議。”西晉名臣傅玄給晉武帝的一份上疏中,評點的是魏朝事,卻也預言了清議的結局,


    “其後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論盈於朝野,使天下無複清議”。清議這個政策好,可惜過於片麵和高調。


    曆史上亂而無序的朝代,都是政策差勁,或政策走了板或失了形。清談也說成談玄,興起於魏正始年間,是當年的時尚世風,相當於今天的


    “侃大山”。清談並不是亂談,核心話題圍繞著三本書:《易》《老子》《莊子》,不涉時務,摒棄俗事。


    有無,生死,動靜,以及天倫,物理,名教,自然。天高地遠,不著邊際。


    能清談,並且有閑工夫清談的都是名士,談吐閑雅,談姿卻不拘也不雅,徹夜談,嗑藥談,酒後談,裸談,捫虱談,這些均在美談之屬,是名士派頭。


    有一點須強調說明,清談代表著當時的學術水準,也烘托著那一時期的文風。


    文風的土壤是政治氣候。自曹操開始的


    “尚刑名”,文治峻嚴,撥亂反正的有些過頭。


    “鄉論清議”又是一座窄橋,很多人過不去。


    “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一塊大石頭在田野裏,碰巧石頭下邊有一顆樹種子,是種子就會發芽,但才出地麵,迎麵就是石頭,樹苗就頑強地貝占著石頭的一側長起來了。


    黃山的迎客鬆如果長在平地上,或河邊,而不是長在山腰處,肯定也不是那副模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前的風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穆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穆濤並收藏先前的風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