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標,從木,指一棵樹在遠處也能清楚看見的部分,本意是樹梢或樹冠。
樹梢衍指表麵化,中醫說的
“治標不治本”,取的是這一層內容。樹冠引申為目標,標識,還有靶子。
顯眼了就是榜樣,但過於顯眼了,就成了眾矢之的。據此又演變生發出一堆詞,路標、商標、標語、標題、標兵、標價、投標、中標。
自我表彰叫標榜,友誼賽之外的叫錦標賽。
“凖”是準的舊寫法。隼是獵鷹,是鳥的領袖。
“冫”表示冰凍和凝結。凖的原意是目標鎖定。《說文》是這麽釋義的,
“凖,平也”
“水平謂之準”。這是俗話
“一碗水端平”的由來。凖是動態的。鷹鎖定了獵物,但獵物是活的;水平麵也不是靜止的。
準有已完成和待完成兩層含義。以前的皇帝一言九鼎,惜字如金,對大臣的奏折滿意了,在折子的眉角處批複一個準字,這是準奏一詞的起源。
準生證,準將,時刻準備著,這些都是未果的詞,重要的東西正處在醞釀啟動之中。
標準是兼容型的,但製式化。如果把標準比作服裝店,裏邊擺放的都是製服和工裝。
在那裏邊,個性是被剔除的。在標準的內部,除了製度,條陳,原則,法規以及規範之外,還有帶頭人。
這個帶頭人也沒有個性,叫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
“楚王愛細腰,宮人多餓死”
“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
“東施效顰”這三個老話題不必多說。再比如學模範這件事,有學得好的,有學得不太好的,還有裝樣子學的。
標準一旦出籠了,或出台了,就成了指南,但也可能成為借口和工具。
羅素從另外的視角看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有兩種道德並行,一種是我們倡導的但並不去實行。另一種是我們日常實行的卻很少去倡導。”老子反對給人的行為設定標準,他有兩句著名的話:“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是高聳的榜樣,但也含著另一層潛台詞。
一個人成為孝子,他父母的健康是失常的,再如果這個人不是獨生子,那麽其他兄妹的行為是該檢點的。
亂世見忠臣,這是老話。忠臣浮出了水麵,要麽是國家局麵出亂子了,要麽是皇帝個人遇到麻煩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向戰國的過渡時期,屬轉型時代。社會轉型時期,人心是浮躁紛雜的,也是短視的。
“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細惡”不是大惡,是小惡。小惡都是短視惹的禍。
“細惡”不斷積累,滴水戳穿了石頭。老子的價值觀,是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形成的。
他還有一段話,既形象也高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知,前後相隨。”如果以這樣的思路去理解標準和榜樣,許多僵硬的東西就生動鮮活起來了。
</p>
標,從木,指一棵樹在遠處也能清楚看見的部分,本意是樹梢或樹冠。
樹梢衍指表麵化,中醫說的
“治標不治本”,取的是這一層內容。樹冠引申為目標,標識,還有靶子。
顯眼了就是榜樣,但過於顯眼了,就成了眾矢之的。據此又演變生發出一堆詞,路標、商標、標語、標題、標兵、標價、投標、中標。
自我表彰叫標榜,友誼賽之外的叫錦標賽。
“凖”是準的舊寫法。隼是獵鷹,是鳥的領袖。
“冫”表示冰凍和凝結。凖的原意是目標鎖定。《說文》是這麽釋義的,
“凖,平也”
“水平謂之準”。這是俗話
“一碗水端平”的由來。凖是動態的。鷹鎖定了獵物,但獵物是活的;水平麵也不是靜止的。
準有已完成和待完成兩層含義。以前的皇帝一言九鼎,惜字如金,對大臣的奏折滿意了,在折子的眉角處批複一個準字,這是準奏一詞的起源。
準生證,準將,時刻準備著,這些都是未果的詞,重要的東西正處在醞釀啟動之中。
標準是兼容型的,但製式化。如果把標準比作服裝店,裏邊擺放的都是製服和工裝。
在那裏邊,個性是被剔除的。在標準的內部,除了製度,條陳,原則,法規以及規範之外,還有帶頭人。
這個帶頭人也沒有個性,叫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
“楚王愛細腰,宮人多餓死”
“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
“東施效顰”這三個老話題不必多說。再比如學模範這件事,有學得好的,有學得不太好的,還有裝樣子學的。
標準一旦出籠了,或出台了,就成了指南,但也可能成為借口和工具。
羅素從另外的視角看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有兩種道德並行,一種是我們倡導的但並不去實行。另一種是我們日常實行的卻很少去倡導。”老子反對給人的行為設定標準,他有兩句著名的話:“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是高聳的榜樣,但也含著另一層潛台詞。
一個人成為孝子,他父母的健康是失常的,再如果這個人不是獨生子,那麽其他兄妹的行為是該檢點的。
亂世見忠臣,這是老話。忠臣浮出了水麵,要麽是國家局麵出亂子了,要麽是皇帝個人遇到麻煩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向戰國的過渡時期,屬轉型時代。社會轉型時期,人心是浮躁紛雜的,也是短視的。
“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細惡”不是大惡,是小惡。小惡都是短視惹的禍。
“細惡”不斷積累,滴水戳穿了石頭。老子的價值觀,是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形成的。
他還有一段話,既形象也高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知,前後相隨。”如果以這樣的思路去理解標準和榜樣,許多僵硬的東西就生動鮮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