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古代的職官,基本上一個蘿卜一個坑。
沒有坑的蘿卜,叫散官,相當於今天的巡視員和調研員。個別皇帝,因為特別重視某個坑,也有不安插蘿卜的特例。但更多的皇帝,喜歡給自己偏愛的蘿卜額外挖個坑。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三字經》裏說的《禮記》六官是“天官(大塚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職能與職位對應著後朝的六部:吏部(天官,掌官吏任免、銓敘、考績、升降)、戶部(地官,掌土地、戶政、賦稅、財政)、禮部(春官,掌典禮、科舉、學校)、兵部(夏官,掌軍政)、刑部(秋官,掌刑法、獄訟)、工部(冬官,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
戰國時候,諸侯國君下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秦朝在丞相府、太尉府之外,設禦史大夫寺,禦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旨在分散相權。到秦二世時期,這一招失靈了,相權控製了皇權,這是秦朝早天的原因之一。後朝汲取慘重的教訓,把削弱相權作頭等國事對待。曹丕(魏文帝)把尚書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設置中書監,參掌中樞機密,類似今天的書記處。南北朝皇帝擔心中書省做大做強,以近侍為班底,設置門下省,形成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製度,中書取旨,門下審核,尚書執行,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共事國政。
中國舊的官吏史,一多半是皇帝與宰相的鉤心鬥角史。李世民製約相權的辦法比較靈活,也有創意。他自己任過尚書令,且是在這個職位上取得天下的,因而他的任上這個職位長期空缺。在中書令和侍中之外,隨機設立機動職務。他是“秘書政治”和“顧問政治”的發明人。具體做法是,給能力強但職位低的官員加授“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議政事”之類的頭銜,掌握宰相實職。今天的**機構,也有“參事”這樣的職位,但僅僅是政治待遇,是虛位。在唐朝,參事是真的參加國策的製定與執行的。相當於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亞洲政策顧問”,縱然不是一言九鼎,四五鼎還是有的。
台官和諫官也在中國舊政治的核心區。台官是監察官,對百官進行糾彈。首長叫禦史大夫,或禦史中丞,明清的監察機構叫都察院。禦史台又稱憲台,肅政台。諫官對皇帝進行規諫,西漢稱諫大夫,東漢稱諫議大夫。到宋代之後,台諫合流,槍口一致朝向百官,對皇帝的製約就不複存在了。
宋代是中國舊政治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弱勢的皇權是可動搖的,比如趙高之於秦二世,王莽之於漢平帝,李世民之於李淵。宋代之後,皇權遮天蔽日,再低能的皇上也是高枕無憂的。
《禮記》裏有一句話:“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現代的解釋裏有誤區,被曲意為蔑視百姓,官吏享受特權。《禮記》的原義是,對平民百姓不要強調禮的形式,窮苦人家沒有那麽多講究;對違法的官員不要強調刑罰的形式,該撤就撤,該殺就殺。但批倒則已,不宜批臭。身可敗,名不必裂。昭示違法官員的斑斑劣跡,會傷及國民對國體的信任。
什麽樣的人才可以進**任職,一國的政權該交付與哪些人,是國家的第一要義。以前的好朝代在這件大事上都是做得好的,這是盛世的基礎。以前選人才的舊辦法,是察舉製、清議製和科舉製。今天是選舉製,也有公務員考試製度。製度是一迴事,但把製度實施好是另一迴事。以前的好朝代裏,舊官吏的任職,資格與資曆的界定是比較清楚明確的,什麽樣的人做縣太爺,什麽樣的人任職州府,基本透明,守著一個大準則。今天社會昌達,公務員水平都高,不講究這個,也不太在乎這個。舊官吏俗名叫“父母官”,今天謙稱人民公仆,從這一點上去看,區別真是夠大的。
</p>
古代的職官,基本上一個蘿卜一個坑。
沒有坑的蘿卜,叫散官,相當於今天的巡視員和調研員。個別皇帝,因為特別重視某個坑,也有不安插蘿卜的特例。但更多的皇帝,喜歡給自己偏愛的蘿卜額外挖個坑。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三字經》裏說的《禮記》六官是“天官(大塚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職能與職位對應著後朝的六部:吏部(天官,掌官吏任免、銓敘、考績、升降)、戶部(地官,掌土地、戶政、賦稅、財政)、禮部(春官,掌典禮、科舉、學校)、兵部(夏官,掌軍政)、刑部(秋官,掌刑法、獄訟)、工部(冬官,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
戰國時候,諸侯國君下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秦朝在丞相府、太尉府之外,設禦史大夫寺,禦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旨在分散相權。到秦二世時期,這一招失靈了,相權控製了皇權,這是秦朝早天的原因之一。後朝汲取慘重的教訓,把削弱相權作頭等國事對待。曹丕(魏文帝)把尚書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設置中書監,參掌中樞機密,類似今天的書記處。南北朝皇帝擔心中書省做大做強,以近侍為班底,設置門下省,形成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製度,中書取旨,門下審核,尚書執行,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共事國政。
中國舊的官吏史,一多半是皇帝與宰相的鉤心鬥角史。李世民製約相權的辦法比較靈活,也有創意。他自己任過尚書令,且是在這個職位上取得天下的,因而他的任上這個職位長期空缺。在中書令和侍中之外,隨機設立機動職務。他是“秘書政治”和“顧問政治”的發明人。具體做法是,給能力強但職位低的官員加授“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議政事”之類的頭銜,掌握宰相實職。今天的**機構,也有“參事”這樣的職位,但僅僅是政治待遇,是虛位。在唐朝,參事是真的參加國策的製定與執行的。相當於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亞洲政策顧問”,縱然不是一言九鼎,四五鼎還是有的。
台官和諫官也在中國舊政治的核心區。台官是監察官,對百官進行糾彈。首長叫禦史大夫,或禦史中丞,明清的監察機構叫都察院。禦史台又稱憲台,肅政台。諫官對皇帝進行規諫,西漢稱諫大夫,東漢稱諫議大夫。到宋代之後,台諫合流,槍口一致朝向百官,對皇帝的製約就不複存在了。
宋代是中國舊政治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弱勢的皇權是可動搖的,比如趙高之於秦二世,王莽之於漢平帝,李世民之於李淵。宋代之後,皇權遮天蔽日,再低能的皇上也是高枕無憂的。
《禮記》裏有一句話:“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現代的解釋裏有誤區,被曲意為蔑視百姓,官吏享受特權。《禮記》的原義是,對平民百姓不要強調禮的形式,窮苦人家沒有那麽多講究;對違法的官員不要強調刑罰的形式,該撤就撤,該殺就殺。但批倒則已,不宜批臭。身可敗,名不必裂。昭示違法官員的斑斑劣跡,會傷及國民對國體的信任。
什麽樣的人才可以進**任職,一國的政權該交付與哪些人,是國家的第一要義。以前的好朝代在這件大事上都是做得好的,這是盛世的基礎。以前選人才的舊辦法,是察舉製、清議製和科舉製。今天是選舉製,也有公務員考試製度。製度是一迴事,但把製度實施好是另一迴事。以前的好朝代裏,舊官吏的任職,資格與資曆的界定是比較清楚明確的,什麽樣的人做縣太爺,什麽樣的人任職州府,基本透明,守著一個大準則。今天社會昌達,公務員水平都高,不講究這個,也不太在乎這個。舊官吏俗名叫“父母官”,今天謙稱人民公仆,從這一點上去看,區別真是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