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多士》是周公的一篇演講詞,記錄於《尚書》內。周公是中國大宰相的開端人物,有智慧、有胸襟、有境界,也有感情。


    如果曆史記載可靠的話,後朝的芸芸宰相裏,可以這麽說,無出其右者。


    周公是文王第四子,武王胞弟,


    “自文王在時,旦(周公)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記》)。


    周公輔佐武王襄定天下,翦滅殷商後,且行仁政,封商紂之子武庚於商地,


    “以續殷祀”,派兄弟管叔、蔡叔、霍叔撫民監國。武王山崩,其子姬誦即位周成王,


    “成王少,在繈褓之中”(《史記》),周公


    “攝行政當國”。此期間,


    “三監”與武庚趁


    “主幼”謀叛,周公率軍平反除奸,為絕後患,把殷商名門舊臣等一大批


    “精英分子”整體西遷至


    “洛邑”(今洛陽城內),


    “移民”工作結束後,周公給這批精英分子做了一次集體談話,即是《多士》。


    多士是周公對這群人的雅稱,相當於現代稱唿裏的


    “各位”,史書裏記作


    “殷頑民”,


    “成周既成,洛陽下都,遷殷頑民,殷大夫士心不則(測)德義之經,故徒近王都教誨之”。


    周公是周朝政治的總設計師。創製之一是


    “嫡長子繼帝位,餘子分封製”,商朝大位的傳承以


    “兄終弟及”為先(三監與武庚的叛亂,初因亦是基於商朝這種傳脈元素,以為周公名為攝政,實為謀國)。


    創製之二是封建製與宗法關係融合,每個諸侯國均建宗廟,推崇


    “明德有序,孝友為宗”。


    “其始祖被全疆域人眾供奉,保持一種準親屬關係。”(黃仁宇語)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在口頭上,也不在表麵形式上,而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把樹根紮在具體的泥土之中。


    外在的疆域廣大,由內在的道德認知充和,這一模式被後世的孔子歸納為


    “禮”,且由禮而理,漸而繁育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孔子講的


    “克己複禮”,含義即在此。《多士》這篇演講詞,講了三方麵內容:一是紂王不敬天,暴虐,不遵湯法,亂德。


    商湯滅夏桀建立殷商,是應天而為,從商湯到帝乙三十位帝君不敢違背天德,也能夠與天一樣給子民恩澤。


    “自成湯至於帝乙……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紂王反其道而行,上天才降下喪亡大禍。


    “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二是殷人不明。周取代殷商與殷商代夏一樣,是順天而為,但你們不服從周的治理,發動叛亂,這是把你們移民到這裏的原因。


    第三點就有點語重心長的意思了。殷人是有曆史文獻的,記載的也詳盡,殷滅亡夏之後,曾選拔留用舊臣擔任官職。


    但我如今不能任用你們,也不傷害你們,並且赦免你們的罪。洛邑是一座大城,以後會作為周的王都,你們生活在這裏,如果順從周治,就會給你們土地,讓你們安居樂業。


    最後還講了一句祝福的話:“爾小子乃興,從爾遷。”你們的後輩將會興旺發達,從你們遷居此地之日開始。


    在我們中國,一個朝代剛建立,對待前朝舊臣有逆心逆行的,多數是趕盡殺絕的。


    從這一點上講,周公確實有大政治家的胸襟與遠見。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中國各地的


    “文廟”是主祭周公的,孔子在側侍座,以此彰顯儒家的筋脈傳承。自李隆基之後,改為主祭孔子,後來一些地方索性把文廟直唿為孔廟,也不知道周公觸動了李隆基哪條神經的末梢。


    但李隆基祭孔子的詩寫得很見功夫:“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前的風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穆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穆濤並收藏先前的風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