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哄哄地鬧了一夜,次日清晨,當庶民百姓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陸續推開家門,驟然聽聞郭開與王族元老已遭“天火焚殿”而死,一時間街頭巷尾頓時湧現出了幾十年難得一見振奮景象。
在舉國歡慶中,趙王嘉匯集群臣召開了新朝的第一次朝會。
自從孝成王死後,邯鄲王宮雄闊古樸的正殿就很少啟用了,尋常朝會,多選擇在相對舒適的東偏殿舉行。但此番大火過後,東偏殿已被完全焚毀,故而這次朝會又不得不重新搬迴了正殿。
王宮正殿依山而建,在肅穆的鍾聲中,大臣們井然有序地登上三十六級白玉台階。隻見兩列整齊排開的青銅大案一直延伸到了大殿最深處,處於九級王階上的是一張泛著幽幽綠光的青銅王座,伴隨著王階下兩口大鼎嫋嫋升起的青煙,整個正殿處在煙霧繚繞中,更顯得莊嚴神聖了。
繞過殿中因天寒特意加置的燒炭大燎爐,趙括與龐援二人率先坐到了王階右下方的武將席首案,隨後其餘大臣則照著每張青銅大案左角刻有大臣爵位名號的銅牌依次坐了下來。
“趙王到!”群臣剛剛坐定,就見趙王嘉穿著一身大朝服,一臉苦相地從王座後九尺餘高的白玉大屏裏慢慢踱步走了出來。
沒等群臣賀閉,趙王嘉便轉身坐進了王案中。
“目下大亂方止,萬事頭緒繁亂,諸位以為何事為先?”國事亂成了一鍋粥,趙王嘉哪裏還顧得上那些繁文縟節,當即目光殷切地掃視向大殿,迫不及待地詢問道。
“老臣以為,千頭萬緒皆當以構建廟堂為先!相國總攬政務,上將軍總領軍事,惟有先行確立二者人選,方能安定廟堂,重振朝綱!”趙括側身麵向王座,高聲陳奏道。
趙王嘉輕叩著麵前的一卷竹簡:“馬服君可有適合人選?”
“老臣願為大王鬥膽謀劃。”趙括拱手言道,“老將軍龐援乃兵家大士,此番更以身赴險,於國可謂大功,自是上將軍合適人選!楚人李斯,荀卿高徒,治國之才世間罕有,鏟奸護國又有謀劃之功,臣以為新朝相國非李斯莫屬。”
對於龐援,群臣自然沒有絲毫異議,但是李斯初入趙國底細不明,怎能驟然升為文官之首?眾人不禁紛紛交頭接耳地議論了起來。李斯雖然知道趙括遲早會向趙王力薦自己,不過他並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麽快,一時間倒被弄了個麵紅耳赤。
“馬服君如此擺布,置己於何處哉?”老禦史率先提出了異議,“老臣之見,當今朝中,惟馬服君方有資格為相!”
“臣等附議!”見老禦史帶頭,其餘大臣們也跟著同聲附和道。
“馬服君此舉是欲自外於廟堂乎?”龐援臉上亦露出了不悅的神情。
“趙括一介武夫,惟求一軍之將征戰沙場耳!”趙括站起身,向著殿中群臣深深一拜。
這麽多年過去,趙括早已厭倦了廟堂上的爾虞我詐,現在他隻希望能夠專心領兵,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將軍。
“此事不必再議!”趙王嘉默然無聲地坐著,直等到殿中漸漸安靜下來,方才開口道,“命李斯為假相國,代署政事,他日待有功業,再行正位定爵。若證其才不堪其位,著當即離職問罪!”
“臣……臣奉命。”坐在大殿末席的李斯猛地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水,然後漲紅著臉走到大殿中央甬道,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結巴。很快就有內侍過來,將李斯引到了王階下左側那張空缺的文臣首案前,趙王嘉即位大典時,那張大案的主人還是郭開。
在群臣驚羨的目光中,李斯漸漸恢複了平靜:這一刻不正是自己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麽?如今夢想成真了,自己又在緊張個甚?
李斯輕輕地籲了一口氣,坦然坐進案中,然後抬頭感激地望了眼坐在對麵的趙括。
“國事糜爛至此,前途步步維艱,還望先生披荊斬棘也!”趙王嘉意味深長地勉勵道。
“臣敬諾!”李斯迴過神來,趕忙微微坐直身子,拱手答應道。
趙王嘉轉迴頭,繼而言道:“上將軍一職,本王意欲遵循舊例,由馬服君與龐老將軍共掌,諸位可有異議?”
“臣等無異議!大王英明!”群臣齊聲山唿,當即表示了讚同。
在確立了新朝的相國與上將軍後,朝會於是迅速進入了下一個議題。
“李斯。”趙王嘉心不在焉地撥弄了一下案前的竹筆,猶豫地喊出了新任假相國李斯的名字。
“臣在。”李斯應聲出列。
趙王嘉遲疑片刻,然後清了清嗓子詢問道:“不知先生可有新朝施政方略?”盡管知道李斯今日方才初任相國,是斷不可能這麽快拿出施政方略的,但他還是忍不住開了口。經曆十多年亂政,趙國早已奄奄一息,趙王嘉思治之心,自然也是異常強烈。
李斯雖有些驚訝,但還是很快恢複了平靜。此事在入趙之前就已然在他腦海中盤旋了許久,今日見趙王嘉突然問起,於是一拱手大聲開說道:“臣以為,趙國亂政根基在於法度鬆懈!法度鬆懈而內政不修,以致田業荒疏,國庫空虛!但有大戰,便是滅頂之災!”
此言說到了趙王嘉的心頭上,趙王嘉當即肅然起身道:“請先生迴座細說。”
李斯心中一熱,轉身走迴大案繼續說道:“臣欲仿效商鞅變秦,推行二次變法,整飭吏治、獎勵農工、激發士商,以圖國力之恢複!”
整個大殿中鴉雀無聲,隻有李斯的聲音,振聾發聵。
“秦法實施百年日趨完善,可為總綱,嚴苛不足處可由《呂氏春秋》寬政輔之。另著即廢除世族一切自治封地私兵,改革賦稅田畝製度,以為強國根本……”
既往列國變法,最大阻礙無不是老世族的橫加阻撓,如今趙國以春平君為首的老世族及王族元老已被一把火燒了個幹淨,至此徹底變法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李斯侃侃而談,趙王嘉亦是連連點頭,不知不覺竟是好幾個時辰過去。
“臣有言!”司寇扈竭突然打斷了李斯,“列國變法前提無不是外部穩定,然趙四戰之地,又有秦國虎視眈眈,若生劇變,秦軍乘虛而入又當如何應對?”
“不然!秦自嬴政即位,先有嫪毐叛亂,後有逐客令風波,更經合縱一役國勢大衰,五年之內難以東出!”龐援擺了擺手,自信地分析道。
“我數十萬大軍枕戈以待,秦若來攻,定使其片甲不歸!”趙括亦起身赳赳言道。
見群臣再無異議,李斯又補充道:“如今變法之要隻在於三。”
“願聞其詳。”趙王嘉不由自主地向前傾了傾身子,急迫地問道。
“其一,須有一批竭誠擁戴變法之士居於中樞,否則法令無以推行朝野。”如今趙國廟堂缺少銳意進取的風氣,這讓李斯不禁想起了在逃秦風波中,被李牧截留的那批山東士子。
“所需官吏可由假相全權遴選,不必上報本王。”趙王嘉語氣緩和地說道。
“其二,法不阿貴,縱大王觸法亦當與庶民同罪。”說到這,李斯頓了頓,抬頭深邃地凝望著王座上的趙王嘉。
“此事不難,本王觸法,自當同罪,請先生言明其三。”趙王嘉語氣十分堅定。
“其三,曆來變法失敗無不因君臣生疑……”這第三點也是李斯最為擔心的,他並不確信趙王嘉能否像秦孝公支持商鞅那樣,從始至終地堅持變法。
“趙嘉自當竭誠擁戴變法,終生不負先生!有違此誓天誅地滅!”沒等李斯說完,趙王嘉已然信誓旦旦地做出了保證。
“五年之期,若不能刷新趙國,李斯甘領死罪!”李斯心中感奮,隨即也立下了軍令狀。
聽完李斯的話,一直以來籠罩在趙王嘉心頭的沉沉陰霾終於煙消雲散了,他當即拍案慷慨言道:“傳詔,即日起推行變法!五年刷新趙國,與秦一決雌雄!”
在舉國歡慶中,趙王嘉匯集群臣召開了新朝的第一次朝會。
自從孝成王死後,邯鄲王宮雄闊古樸的正殿就很少啟用了,尋常朝會,多選擇在相對舒適的東偏殿舉行。但此番大火過後,東偏殿已被完全焚毀,故而這次朝會又不得不重新搬迴了正殿。
王宮正殿依山而建,在肅穆的鍾聲中,大臣們井然有序地登上三十六級白玉台階。隻見兩列整齊排開的青銅大案一直延伸到了大殿最深處,處於九級王階上的是一張泛著幽幽綠光的青銅王座,伴隨著王階下兩口大鼎嫋嫋升起的青煙,整個正殿處在煙霧繚繞中,更顯得莊嚴神聖了。
繞過殿中因天寒特意加置的燒炭大燎爐,趙括與龐援二人率先坐到了王階右下方的武將席首案,隨後其餘大臣則照著每張青銅大案左角刻有大臣爵位名號的銅牌依次坐了下來。
“趙王到!”群臣剛剛坐定,就見趙王嘉穿著一身大朝服,一臉苦相地從王座後九尺餘高的白玉大屏裏慢慢踱步走了出來。
沒等群臣賀閉,趙王嘉便轉身坐進了王案中。
“目下大亂方止,萬事頭緒繁亂,諸位以為何事為先?”國事亂成了一鍋粥,趙王嘉哪裏還顧得上那些繁文縟節,當即目光殷切地掃視向大殿,迫不及待地詢問道。
“老臣以為,千頭萬緒皆當以構建廟堂為先!相國總攬政務,上將軍總領軍事,惟有先行確立二者人選,方能安定廟堂,重振朝綱!”趙括側身麵向王座,高聲陳奏道。
趙王嘉輕叩著麵前的一卷竹簡:“馬服君可有適合人選?”
“老臣願為大王鬥膽謀劃。”趙括拱手言道,“老將軍龐援乃兵家大士,此番更以身赴險,於國可謂大功,自是上將軍合適人選!楚人李斯,荀卿高徒,治國之才世間罕有,鏟奸護國又有謀劃之功,臣以為新朝相國非李斯莫屬。”
對於龐援,群臣自然沒有絲毫異議,但是李斯初入趙國底細不明,怎能驟然升為文官之首?眾人不禁紛紛交頭接耳地議論了起來。李斯雖然知道趙括遲早會向趙王力薦自己,不過他並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麽快,一時間倒被弄了個麵紅耳赤。
“馬服君如此擺布,置己於何處哉?”老禦史率先提出了異議,“老臣之見,當今朝中,惟馬服君方有資格為相!”
“臣等附議!”見老禦史帶頭,其餘大臣們也跟著同聲附和道。
“馬服君此舉是欲自外於廟堂乎?”龐援臉上亦露出了不悅的神情。
“趙括一介武夫,惟求一軍之將征戰沙場耳!”趙括站起身,向著殿中群臣深深一拜。
這麽多年過去,趙括早已厭倦了廟堂上的爾虞我詐,現在他隻希望能夠專心領兵,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將軍。
“此事不必再議!”趙王嘉默然無聲地坐著,直等到殿中漸漸安靜下來,方才開口道,“命李斯為假相國,代署政事,他日待有功業,再行正位定爵。若證其才不堪其位,著當即離職問罪!”
“臣……臣奉命。”坐在大殿末席的李斯猛地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水,然後漲紅著臉走到大殿中央甬道,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結巴。很快就有內侍過來,將李斯引到了王階下左側那張空缺的文臣首案前,趙王嘉即位大典時,那張大案的主人還是郭開。
在群臣驚羨的目光中,李斯漸漸恢複了平靜:這一刻不正是自己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麽?如今夢想成真了,自己又在緊張個甚?
李斯輕輕地籲了一口氣,坦然坐進案中,然後抬頭感激地望了眼坐在對麵的趙括。
“國事糜爛至此,前途步步維艱,還望先生披荊斬棘也!”趙王嘉意味深長地勉勵道。
“臣敬諾!”李斯迴過神來,趕忙微微坐直身子,拱手答應道。
趙王嘉轉迴頭,繼而言道:“上將軍一職,本王意欲遵循舊例,由馬服君與龐老將軍共掌,諸位可有異議?”
“臣等無異議!大王英明!”群臣齊聲山唿,當即表示了讚同。
在確立了新朝的相國與上將軍後,朝會於是迅速進入了下一個議題。
“李斯。”趙王嘉心不在焉地撥弄了一下案前的竹筆,猶豫地喊出了新任假相國李斯的名字。
“臣在。”李斯應聲出列。
趙王嘉遲疑片刻,然後清了清嗓子詢問道:“不知先生可有新朝施政方略?”盡管知道李斯今日方才初任相國,是斷不可能這麽快拿出施政方略的,但他還是忍不住開了口。經曆十多年亂政,趙國早已奄奄一息,趙王嘉思治之心,自然也是異常強烈。
李斯雖有些驚訝,但還是很快恢複了平靜。此事在入趙之前就已然在他腦海中盤旋了許久,今日見趙王嘉突然問起,於是一拱手大聲開說道:“臣以為,趙國亂政根基在於法度鬆懈!法度鬆懈而內政不修,以致田業荒疏,國庫空虛!但有大戰,便是滅頂之災!”
此言說到了趙王嘉的心頭上,趙王嘉當即肅然起身道:“請先生迴座細說。”
李斯心中一熱,轉身走迴大案繼續說道:“臣欲仿效商鞅變秦,推行二次變法,整飭吏治、獎勵農工、激發士商,以圖國力之恢複!”
整個大殿中鴉雀無聲,隻有李斯的聲音,振聾發聵。
“秦法實施百年日趨完善,可為總綱,嚴苛不足處可由《呂氏春秋》寬政輔之。另著即廢除世族一切自治封地私兵,改革賦稅田畝製度,以為強國根本……”
既往列國變法,最大阻礙無不是老世族的橫加阻撓,如今趙國以春平君為首的老世族及王族元老已被一把火燒了個幹淨,至此徹底變法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李斯侃侃而談,趙王嘉亦是連連點頭,不知不覺竟是好幾個時辰過去。
“臣有言!”司寇扈竭突然打斷了李斯,“列國變法前提無不是外部穩定,然趙四戰之地,又有秦國虎視眈眈,若生劇變,秦軍乘虛而入又當如何應對?”
“不然!秦自嬴政即位,先有嫪毐叛亂,後有逐客令風波,更經合縱一役國勢大衰,五年之內難以東出!”龐援擺了擺手,自信地分析道。
“我數十萬大軍枕戈以待,秦若來攻,定使其片甲不歸!”趙括亦起身赳赳言道。
見群臣再無異議,李斯又補充道:“如今變法之要隻在於三。”
“願聞其詳。”趙王嘉不由自主地向前傾了傾身子,急迫地問道。
“其一,須有一批竭誠擁戴變法之士居於中樞,否則法令無以推行朝野。”如今趙國廟堂缺少銳意進取的風氣,這讓李斯不禁想起了在逃秦風波中,被李牧截留的那批山東士子。
“所需官吏可由假相全權遴選,不必上報本王。”趙王嘉語氣緩和地說道。
“其二,法不阿貴,縱大王觸法亦當與庶民同罪。”說到這,李斯頓了頓,抬頭深邃地凝望著王座上的趙王嘉。
“此事不難,本王觸法,自當同罪,請先生言明其三。”趙王嘉語氣十分堅定。
“其三,曆來變法失敗無不因君臣生疑……”這第三點也是李斯最為擔心的,他並不確信趙王嘉能否像秦孝公支持商鞅那樣,從始至終地堅持變法。
“趙嘉自當竭誠擁戴變法,終生不負先生!有違此誓天誅地滅!”沒等李斯說完,趙王嘉已然信誓旦旦地做出了保證。
“五年之期,若不能刷新趙國,李斯甘領死罪!”李斯心中感奮,隨即也立下了軍令狀。
聽完李斯的話,一直以來籠罩在趙王嘉心頭的沉沉陰霾終於煙消雲散了,他當即拍案慷慨言道:“傳詔,即日起推行變法!五年刷新趙國,與秦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