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火輝煌、座無虛席的蓬萊劇場內,慕錢滬劇團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壯誌


    在燈火輝煌、座無虛席的蓬萊劇場內,慕錢滬劇團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壯誌豪情,演繹著那段激蕩人心的曆史篇章——《甲午海戰》。


    劇場內,燈光巧妙交織,營造出海天一色的壯闊背景,觀眾仿佛被時空隧道牽引,穿越迴了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錢彥,這位滬劇界的璀璨明星,以其深邃的眼神和鏗鏘有力的唱腔,完美詮釋了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悲壯與不屈。他站在舞台中央,一身戎裝,英姿颯爽,仿佛真的化身為那位在黃海波濤中英勇指揮、誓死衛國的海軍將領。


    當唱到“吾輩雖死,海疆不滅,中華之魂,永照寰宇”時,錢彥的聲音激昂而深情,震顫著每一位聽眾的心弦,劇場內迴響著雷鳴般的掌聲,那是對英雄無盡的敬仰與緬懷。


    而顧真,作為劇團中備受尊敬的老藝術家,她飾演的鄧世昌之母,以其細膩入微、情感真摯的表演,為這場史詩般的劇目增添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在劇中,顧真通過一段段深情款款的唱詞,展現了母親對即將遠征兒子的擔憂與不舍,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她的聲音溫柔卻充滿力量,仿佛能穿透曆史的長河,觸動著每一位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當鄧世昌決定以艦船為棺,誓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消息傳來,顧真飾演的母親,淚眼婆娑,卻強忍悲痛,唱出了對兒子大義的驕傲與哀悼,這一幕,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動容,淚光閃爍。


    隨著劇情的推進,舞台上戰火紛飛,特效與演員的精湛演技相得益彰,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那場驚心動魄的海戰之中。鄧世昌(錢彥飾)駕駛著致遠艦,麵對強敵毫不畏懼,最終選擇撞擊敵艦,以生命踐行了對國家的忠誠與誓言。


    那一刻,舞台上的燈光驟暗,隻留下一束追光緊緊跟隨鄧世昌的身影,直至他沉沒於茫茫大海,悲壯而崇高。


    ?滬劇《甲午海戰》的唱詞包括多個角色和情節的描述,以下是部分唱詞內容?:


    鄧世昌錢彥飾演的唱詞?:


    心潮澎湃?:茫茫大海波濤湧,心潮滔天上九重。去天津遞呈萬民折,落了個居心不良罪孽重,投轅請戰成泡影,破敵殺陣也落空。李中堂他隻盼洋人來調停,太後治政太昏庸,我縱有保國成仁誌,也難以上陣殺敵立豐功。到如今,我槍杆不拿拿釣竿,僅作悠閑釣魚翁?。


    ? 合唱部分?:


    風浪描寫?:風蕭蕭,浪滔滔,恨海波瀾高。皇家不聞漁民苦,隻向倭奴來屈腰。蒼天啊,何日恥可雪,何日恨可消,碧海怒濤衝雲霄?。


    ? 其他角色唱詞?:


    母親顧真飾演?:一世顛簸在那浪濤中,披霜戴露餐雪風,到頭來慘死在日寇手,深仇大恨猶在胸。


    到1881年底,北洋海軍除國內自造船隻外,已陸續從國外購進戰艦10餘艘。


    1886年5月,奕譞奉旨巡閱北洋海防。


    8月,清廷為防俄謀占朝之永興灣,命丁汝昌與琅威理率定遠、鎮遠 、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艦赴朝鮮釜山、元山一帶巡遊。


    8月9日,北洋海軍抵達長崎。日本認為北洋艦隊的來訪是其炫耀武力,向自己施加壓力。三天後,長崎崎案議結,但日本從這一事件中受到了極大刺激,認為“北洋艦隊已成為日本最關注、最警惕的清朝戰鬥力量”


    1887年,自英國購進108噸的魚雷艇“左一”號,自德國購進108噸的魚雷艇“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號。


    外定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竣工,李鴻章下令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出洋接帶,並與1887年秋駛迴國。


    1888年,北洋海軍自英國購進2300噸的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自德國購進2900噸的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


    1890年,琅威理“升旗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洋員數目銳減。37


    1891年5月,李鴻章奉命檢閱了北洋海軍


    李鴻章派海軍提督丁汝昌統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鐵快艦於5月20日(即1891年6月26日)赴日本之馬關。


    6月28日抵達馬關,經神戶加煤,7月5日,北洋艦隊安抵橫濱。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護航艦隊,甲午戰爭爆發。同年9月17日,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


    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孤立無援,困守劉公島長達一個月餘,抵住了日本聯合艦隊7次進攻,而援兵不至,最後全軍覆沒。


    1896年,雲貴總督王文韶接替李鴻章成為北洋大臣後,隨即開始著手複興北洋水師,向英德兩國購買多艘戰艦。


    為保護作為北洋海軍修理、保養基地的旅順,在建設塢澳的同時,旅順基地沿海一側依山地勢,共築造9座海岸炮台。


    以旅順口門為界,口東5座、口西4座,從東至西分別為:老蠣嘴後炮台、老蠣嘴炮台、摸珠礁炮台、黃金山副炮台、黃金山炮台、老虎尾炮台、威遠炮台、蠻子營炮台、饅頭山炮台。其中除老蠣嘴炮台為穹窯式外,其餘均為露天炮台,共配置火炮58門,其中200mm口徑以上9門。以後又陸續增建炮台4座,增添炮位23門。


    從1889年起,又環繞旅順背後修築陸路炮台,共計17座,炮位78門。與此同時為掩護旅順後路,兼防金州,又在大連灣修築海岸炮台5座,陸路炮台1座,炮位24門。


    在此期間,李鴻章因旅順船塢工程進展緩慢,於1887年轉包給法國人德威尼承建,1890年11月9日竣工,丁汝昌、周馥等人前往驗收,亞洲第一軍港旅順基地正式建成。


    威海衛基地:威海衛基地由於資金等方麵的原因從1887年才開始全麵建設,由於開工較晚,其設計建造比之旅順基地更加先進。


    至1890年共建成北幫(威海北岸)炮台3座(其中北山嘴、祭祀台炮台均為上下三層的大型炮台),南幫(南岸)炮台3座,劉公島炮台6座(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後、黃島),日島炮台1座。


    1891年其又在威海衛後路修建陸路炮台4座,整個威海衛炮台群,共配置大小炮位167門,各炮台建造極為堅固,所配火炮多為德國克虜伯後膛巨炮,此外在劉公島和日島上還分別建造了地阱炮,“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麵環擊。


    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座力退壓水汽,複還阱中”,這種地阱炮射程遠、威力大,軍艦一旦被其擊中則必沉無疑。


    初炮台群外,所有配套的後勤設施如鐵碼頭、船塢、海軍醫院、海軍公所等也相繼建成,由此構成威海衛龐大的海軍基地體係。


    隨著旅順基地和威海衛基地的建成,旅順成為了北洋水師的維護、修理基地,威海衛則成為北洋水師的永久駐軍。


    艦隊象征:清朝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旗、軍旗,最初的海軍軍旗設計來自於阿斯本-李泰國艦隊時期由李泰國所設計的三角黃底青龍旗,後被北洋海軍沿用。1880年代改為正方形。


    海軍章程頒布後,遂正式成為最早的具有。


    自甲午戰爭戰敗後,這首軍歌就湮沒於中國的曆史之中。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在英國的外交檔案館資料中發現了北洋軍歌,才把這首歌重新帶迴國內。


    經過對原曲譜的整理後,軍內資深音樂家雪野按照現代方式進行了譜曲,這首軍歌得以煥發新生,《北洋海軍興亡史》中得到展現。


    軍規:北洋水師成軍後擬定《北洋海軍章程》,奕譞與李鴻章奏請旨批準。內容包括船製、官製、升擢、事故、考校、俸餉、恤賞、工需雜費、儀製、鈐製、軍規、簡閱、武備等相關事項。


    命名塗裝清朝海軍軍艦的命名,主要是將同級或同類的戰艦,以一個字(即字號)貫穿各艦的艦名,而艦名通常取威武之詞,如“定遠”、“鎮遠”、“登瀛洲”等。


    1875年北洋水師


    主要戰鬥:


    豐島海戰:1894年7月21日,李鴻章派遣大同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昆率領清軍搭乘輪船從大沽口出發,至鴨綠江大東溝登陸。


    期間,北洋水師的“濟遠”、“廣乙”和“威遠”三艘軍艦從威海衛出海護航,另派小型炮艦“操江”運載餉銀軍用物資,和另一艘租用英國的運兵商船“高升”同行。


    但是,“操江”和“高升”的開船日期被日本間諜得知,並發電報報告了日軍大本營。


    日軍大本營在得到情報後,派遣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吉野”、“浪速”、“秋津州”航行至北洋水師經過的海麵,伺機發動襲擊。


    7月23日,北洋海軍艦隻抵達牙山。無防護巡洋艦“威遠”由於戰力單薄,被先派迴國。


    7月25日淩晨,“濟遠”和“廣乙”出發迴國,在清晨5點,遭遇到了日本聯合艦隊的這3艘快速巡洋艦。日本軍艦采用“一舷齊射”的戰術,向中國軍艦猛烈開火。


    “濟遠”和“廣乙”均遭受了猛烈的炮擊,船體損傷嚴重。交戰中,“濟遠”的大副、二副全部陣亡,隨即管帶方伯謙下令撤退。


    “廣乙”在撤出戰鬥後,在朝鮮西岸的十八家島擱淺。後為日軍擊毀。


    “濟遠”在撤退中遭到了日艦“吉野”的追擊,期間,管帶方伯謙懸掛了白旗和日本軍旗,希望日軍不要繼續追擊。


    但是日軍認為“濟遠”雖然懸掛的白旗,但是並未停止航行,所以在並沒有停止追擊。這時,“濟遠”艦上水手自發組織了反擊,並擊中了“吉野”。“


    濟遠”擺脫了“吉野”的追擊,逃迴了中國。木質炮艦“操江”隨即被“秋津州”攔截後俘虜,船上的餉銀和物資均被日軍截獲。


    黃海海戰:1894年9月16日,北洋艦隊護送運兵船向鴨綠江大東溝進發。在到達大東溝後,運兵船上的陸軍部隊上岸。北洋艦隊主力艦船在大東溝外錨泊地停泊。


    9月17日上午10時,日本聯合艦隊先頭部隊在黃海海麵上發現了一團黑煙,日軍判斷是北洋艦隊的軍艦,日艦排成單列縱隊,準備迎戰北洋艦隊。


    1894年9月17日午後12時57分的黃海海戰戰場


    同時,停泊在大東溝外錨泊地的“鎮遠”號鐵甲艦發現有多艘日本軍艦正向錨泊地駛來,立即向旗艦作了報告。


    丁汝昌接到報告後,命令北洋艦隊由停泊隊形變化成楔隊形,迎戰日本聯合艦隊。


    12點50分,“定遠”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接著,北洋水師各艦紛紛開炮。12點53分,日艦旗艦“鬆島”也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日艦的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州”和“高千穗”利用速度優勢,避開“定遠”,繞到了北洋艦隊的右翼。


    北洋艦隊的右翼為撞擊巡洋艦“揚威”、“超勇”,兩艦開炮還擊,擊中了“吉野”、“秋津州”和“高千穗”,“超勇”在開戰半小時後沉沒。“揚威”艦體嚴重傾斜,駛離戰場後擱淺。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在開戰後不久,被日艦的猛烈炮火打壞了信號旗,桅杆被擊中,提督丁汝昌摔成重傷,整個艦隊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各艦均在各自為戰。


    在日艦第一遊擊隊攻擊北洋水師右翼的時候,北洋水師主力和日艦本隊相遇,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被攔腰截住,“定遠”、“經遠”、“來遠”行了猛烈的攻擊,北洋水師的炮彈以穿甲彈為主,破壞性不強,未擊沉這幾隻弱艦。


    3點04分,日艦突發一炮,擊中了“定遠”,“定遠”隨即燃起大火,濃煙使船上水兵無法用大炮進行瞄準。“鎮遠”和“致遠”掩護旗艦自救,“定遠”成功撲滅了大火,但“致遠”在敵艦的集中攻擊下,艦體嚴重傾斜。


    “致遠”管帶鄧世昌在得知炮彈用盡的事後,衝擊“吉野”,伺機發射魚雷,日艦集中火力攻擊“致遠”,艦體嚴重傾斜,最終不幸沉沒。


    “致遠”的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立即下令撤退。在撤退的過程“濟遠”撞上之前擱淺重傷的揚威並導致其沉沒,“廣甲”在大連三山島觸礁,後遭路過日軍擊沉。


    日艦第一遊擊隊在追擊“濟遠”沒有成功之後,繞到“經遠”旁邊,對“經遠”進行了圍攻。管帶林永升中彈腦裂而亡、隨後大副、二副相繼戰死。15點25分,“經遠”開始下沉。


    在“經遠”剛沉沒不久,3點30分,“鎮遠”發射的榴彈引爆“鬆島”號的炮彈和其它炮彈。4點07分,“鬆島”掛上不管旗,允許各艦自由活動。


    緊急搶修完成的“來遠”和“靖遠”召迴了先前撤離戰場的“平遠”、“廣丙”和魚雷艇,北洋艦隊此時已經重新集結。日方伊東佑亨則隨即下令日艦撤出戰鬥,5點30分,日艦全部撤離戰場。


    威海衛海戰: 1894年10月24日,日軍在鴨綠江南岸聚集,對遼寧發動進攻。清軍一路潰逃,11月3日,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日軍攻占了大連、金州、旅順等城市,隨即迅速突破了整個遼寧,但渤海灣進入冰封期,不利於海軍支援和登陸作戰,日軍決定把作戰計劃改為先消滅北洋水師。


    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從大連灣出發,1月25日在榮成灣全部登陸完畢。日軍在登陸時並未遭到大規模的阻擊。


    1月30日,日軍發動總攻,1月25日7:30分,日軍向摩天嶺炮台發起攻擊,北洋水師“來遠”號開炮擊斃了日軍陸軍少將大寺安純。


    炮台守軍全部戰死。隨後所前嶺,龍廟嘴,罩埠嘴逐一被攻克,守軍全部殉國。至此,榮成海灣除了劉公島和日島之外,全部被日軍占領。


    1895年2月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率領日艦主力進犯劉公島,激戰終日。第二天夜間,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對北洋水師進行了偷襲,在付出了極大代價之後,炸傷了“定遠”,使其擱淺,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2月5日,日艦再次進犯,北洋水師和岸上炮台奮力還擊,日艦無法攻入港口。


    2月6日,日艦魚雷艇再次偷襲,擊沉北洋水師“來遠”,“威遠”和“寶筏”號。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出動所有戰艦,意圖全殲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奮力苦戰,雖然打退了日艦的進攻,但是丟失了日島炮台,並損失了全部魚雷艇。


    2月9日,日艦又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北洋水師大勢已去。2月12日,在得知援軍到來無望的情況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悲憤中自殺。隨後,“廣丙”號管帶陳壁光攜帶投降書代表北洋水師向日艦投降。


    2月17日,日艦進入威海衛,俘虜了北洋海軍”鎮遠“,”濟遠“,”平遠“,”廣丙“等殘餘軍艦。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下午3時,載著丁汝昌等人“靈柩”的“康濟”號汽笛長鳴,離開劉公島碼頭,日本聯合艦隊各艦鳴炮致哀。


    19世紀60年代,中國興起了洋務運動。晚清政府開始發展海軍,到了19世紀80年代,清朝已經有了四隻海軍:南洋水師、北洋水師、船政水師和廣東水師。


    加上其他軍艦、輔助船、槍支彈藥的費用,以及威海衛、天津、旅順等基地的修建和招兵買馬的費用。一共花費2000萬兩左右,北洋水師也一舉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一隻海軍力量。


    1891年4月,因部庫空虛,海疆無事,戶部決定兩年內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槍炮船隻機器。


    李鴻章隻能通過在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炮彈。


    經費的大幅度削減,令北洋水師舉步維艱。首先是燃煤問題,北洋水師的用煤來自於開平煤礦。丁汝昌曾向開平煤礦的總辦張翼寫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煙重灰多,難狀氣力。”


    但是張翼根本不予理會,一是北洋水師的報價太低,根本買不起優質煤;二是朝廷大員和張翼多有瓜葛,甚至連直隸衙門也有開平煤礦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沒辦法。


    隨之而來的是鍋爐問題,北洋水師的軍艦艦齡較久,在甲午戰爭前夕,大部分軍艦的鍋爐已經到了報廢年限。


    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請更換鍋爐,但是局限於戶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鍋爐汽管本皆舊朽,經此震動,多有滲漏”則是對於“靖遠”艦當時的描述。


    三是炮彈問題,北洋水師所使用的炮彈,多是天津機械局生產的實心彈,多有尺寸不合格,無法使用的。


    戰艦無法更新,原有戰艦“……濟遠火炮尚未齊備,經遠、來遠尚缺尾部主炮,定、鎮兩巨艦,應添快炮六尊,威遠前膛舊炮,不甚靈動……”


    同時北洋水師也買不了新的戰艦。而日軍在甲午戰爭前“以國賭運”,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比也發生了逆轉。


    清朝後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作為翁同龢的門生,光緒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


    光緒皇帝認為李鴻章膽小怯懦,認為其在對日作戰上過於謹慎。於是1894年7月16日,光緒皇帝下旨,申飭李鴻章,令其將北洋的全部軍隊送上前線,準備作戰。


    “將布置進兵一切事宜……若顧慮不前,行事拖遝,循致貽誤戰機,定惟該大臣是問。”


    帝黨對淮軍的攻擊首先從質疑其戰鬥力開始。清流言官一直認為淮軍畏縮懼敵並深恨痛之。


    1894年8月3日,丁立鈞在條陳東事折中說“我軍久頓牙山,不敢深入,以致敵人得手,肆虐藩畿”。8月16日,禦史王鵬運在奏陳軍務片中提到,“將牟未經戰陣,遇敵膽怯,林泰曾、方伯謙其明驗也”。


    同時調湘軍等非淮係軍隊北來的計劃在中日開戰後就在逐步實施中。1894年8月6日,陳湜奉令“募舊部勇丁數營,一俟成軍,即行北上”。


    8月15日,翁同龢至友湖南巡撫吳大瀓自請帶湘勇北上助戰。8月21日,在籍布政使魏光燾奉令募劉錦棠舊部數營,即行北上。此外,清流中久負時望的疆吏李秉衡也由安徽巡撫調任山東巡撫,以參預北洋防務。


    北洋海軍部分繼承了晚清軍隊落後的製度和習氣,水師後勤管理腐敗。


    北洋水師創建初期,後備人才不足,所以李鴻章借材於閩,大部分的高級海軍將領均來自船政學堂,福建人為主。


    但是李鴻章不希望長期如此,1879年,李鴻章正式上奏,將丁汝昌留用北洋海防,充當兵船督操,後擔任提督。


    李鴻章又奏請開辦天津學堂,想逐漸 讓新生人才代替來自船政的高級將領,到1894年甲午海戰的時候,天津學堂的畢業生已經開始擔任二副、水手長等職位。


    但是在這段期間內,北洋水師產生了內部矛盾。劉步蟾利用鄉情,聯合閩籍軍官,與丁汝昌明爭暗鬥,在水師中形成了閩黨,逼走了水師教習英國人琅威裏。


    丁汝昌也一直試圖改變現狀,例如廣東水師的“廣甲”留在了北洋水師,丁汝昌將淮軍將領吳敬榮任命為管帶,就是想擺脫閩黨的控製。


    北洋水師和北洋陸軍的關係,也不是非常融洽。駐守在威海衛和各個炮台的守軍,基本來自山東鞏軍和綏軍,雖然在戰鬥中,他們表現出了遠高於東北八旗軍和練軍的士氣,但是沒有配合好海軍,最終被日軍像拔釘子一樣,要塞和炮台被挨個拔掉。


    甲午戰爭時,綏軍和鞏軍由淮軍將領戴宗騫統領,戴宗騫首先是不顧丁汝昌的反對,執意組成機動隊,對數萬登陸日軍進行突擊,結果卻像飛蛾撲火,無濟於事。


    其次是關於炮台的位置和守軍人數的安排,戴宗騫和丁汝昌也意見不同,劉含芳對此評價二人關係:“彼此均有意見,遇事多不麵商”。


    最後則是關於龍廟嘴炮台,日軍連續猛攻,炮台岌岌可危,丁汝昌要求炸毀炮台,以避免日軍占領炮台,攻擊港灣的北洋水師,但是戴宗騫執意反對。結果在日軍的猛攻下,守衛炮台的山東鞏軍全部戰死,日軍占領了炮台,隨即用大炮猛轟北洋水師的軍艦。


    隨著陸軍最後的堡壘:南幫炮台和北幫炮台均被日軍占領,守衛炮台的綏軍全部戰死。戴宗騫已成了無兵之將領,戴宗騫哀歎:“守台,吾職也。兵敗地失,走將焉往,吾唯有一死以報效朝廷而。”


    這次丁汝昌沒有和他爭執,安排幾個水兵將其架走,一同撤入劉公島。當晚,戴宗騫自盡。至此,協同北洋水師作戰的陸軍,全軍覆沒。


    戰略軍備: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沒有明確和日本聯合艦隊以艦隊決戰奪取製海權的戰略,未製定出戰略計劃,日本海軍則製定了明確的作戰預案,是以奪取製海權為中心的海軍製勝的方案。


    從而使聯合艦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導致北洋水師戰略上陷於被動。


    而在海軍軍備,於開戰前,日本聯合艦隊從總噸位、火炮配置、水兵數量、航速等方麵,就已經全麵超過了北洋水師。


    如果說海軍方麵,當時有少數人認識到:日本聯合艦隊實力已在北洋水師之上,但是陸軍方麵,幾乎所有人,包括在清朝海關工作的英國人赫德也認為:清軍必將依靠人數優勢,在陸地上擊敗日軍。


    但是那時候的戰爭,已經不是單單依靠人數來決定勝負。甲午戰爭前,清軍正規軍已經從入關時的30萬發展成了70萬,其中八旗25萬,綠營44萬。


    再加上勇營(包括湘軍,淮軍,安徽毅軍,河南嵩武軍,東北練軍,湖南楚軍,山東綏軍和鞏軍),總數接近100萬,可謂是“百萬雄獅”。但是不得不說,這其中占大部分的正規軍,是不能投入戰鬥的無用之兵。


    八旗綠營,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被英軍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更是一敗塗地;到了甲午戰爭前,這支正規軍仍然保留著中古時期的戰術:射箭,長矛,大刀。八旗綠營的這種腐朽和頑固的製度,已經不能勝任當時的戰爭。


    淮軍是前期投入戰爭的唯一清軍力量,其主力兵力5萬人,除去鎮守炮台和要塞的,機動部隊僅僅2萬多人。而當時日軍投入的是7個野戰師團,兵力超過12萬。


    在威海保衛戰中,登陸的日軍超過3萬人,而當時迎戰的綏軍和鞏軍卻隻有7000人,大都戰死和殉國。?


    夜幕低垂,蓬萊劇場外華燈初上,而劇場之內,餘音繞梁,久久不息。


    慕錢滬劇團剛剛落幕的《甲午海戰》不僅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在每一位觀眾心中激起了深沉的愛國情懷與對英雄的無盡敬仰。


    錢彥飾演的鄧世昌,以其鏗鏘有力的唱腔和深情並茂的表演,將這位民族英雄的悲壯與堅毅刻畫得淋漓盡致,仿佛讓人親眼目睹了那位在黃海波濤中屹立不倒的艦長身影。


    顧真飾演的母親角色,雖非戰役前線之人,卻以其細膩入微的情感表達,展現了戰爭背後普通家庭的辛酸與犧牲,她的每一次含淚低吟,都觸動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戲中,母子間那份深沉的愛與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交織在一起,為這場曆史大戲增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


    演出結束後,劇場內並未立即安靜下來,相反,觀眾席上依舊人聲鼎沸,議論紛紛。老戲迷們圍坐一團,或激動講述著自己對甲午海戰曆史的記憶,或高度評價錢彥與顧真精湛的演技;年輕一輩則更多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著這場演出的震撼與感動,他們中有人感歎:


    “通過滬劇這種形式,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情感體驗。”


    更有不少人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感受到中國海軍英勇抗敵的精神,那份不屈不撓、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讓人熱血沸騰。


    此時,錢彥與顧真正站在舞台一側,望著滿場的熱情與不舍,心中滿是感慨。他們知道,這場演出不僅僅是一次藝術的呈現,更是一次心靈的觸碰,一次對國家曆史與文化的深情致敬。


    錢彥輕聲對顧真說:“每一次站在這裏,我都能感受到前輩們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榮耀,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樣的故事永遠流傳,讓後人銘記。”


    顧真點頭,眼中閃爍著淚光,卻也帶著堅定:


    “是啊,曆史不應被遺忘,英雄更不該被冷落。我們的聲音,就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隨著人群漸漸散去,蓬萊劇場恢複了寧靜,但那份因《甲午海戰》而激發的愛國情懷與對英雄的緬懷,卻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樓書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樓書屋並收藏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