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冒本來受陸少峰的委托,由他出麵同朝廷周旋一番後,隻要拖上兩個月,自己就完成任務,將來在楚南政壇也有了些資本。
三國分楚的真相公之於眾,民意沸騰之下提前展開楚南攻略,也是順應大勢,兩州的人對他沒什麽怨言,也尊重他的地位。
可李冒從唐子恆那戲謔的眼光中能看出,那是嘲弄自己無所作為和對朝局的無知。
可以說,李冒在這次的政權交替中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除了陽州和永慶的刺史是他一力提拔,他說話有幾分的份量外,就是潭州的刺史,李冒的影響力都不大。
在這個時刻,這些刺史肯定是直接與陸少峰等幾人對話,根本用不著他從中斡旋。
好在政務院不想與朝廷直接開戰,李冒還有幾分發揮的空間,否則他真沒有幾分可利用的價值。
昨天與陸少峰私下談了近一個小時,陸少峰的意思也很明確,要求他全力維持與大唐的的關係,最低限度也要保持經貿的往來不斷。
“唉,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啊。”
李冒深深地一歎後,看著河麵上往來穿梭不停的蒸汽機輪船,強行將自己的心思再次放到千裏之外的江寧城,那裏是他唯一的戰場,也是體現他價值的地方。
與李冒的心急火燎不同,李迎要從容與許。不久前因禁軍內亂而引發一係列反應後,李迎對軍中進行了一次大的清洗,把一些不好的苗頭消滅在醞釀之時。
提前發動楚南攻略,李迎在來永陵時就授權蘇浩節製潭州的駐軍,並嚴令其它州府的禁軍服從鎮永軍的調遣。
所以,會議結束後,李迎並沒有跟李冒一道返迴潭州,而是從陸路隨一個團的鎮永軍向衡州進發。
這個團是趙小偉的一團,在對衡州的禁軍改編、整訓後,該團要擴編為陸軍第二師,將以衡州為基地,向林州的南漢軍隊發起進攻,攻取林州。
為了表示自己的絕對服從,李迎到衡州並沒有過多地參與軍隊的改編,隻是停留了兩日,等鎮永軍完全控製局麵,就在一個連鎮永軍的護衛下迴到潭州,他的第四師將由潭州的禁軍改編而成。
在李子強的改編計劃中,楚南禁軍要淘汰全部的老弱殘兵,由二萬多人縮編成一個師。而淘汰下來的七八千禁軍,除充實地方警察部隊外,將統一由政務院安置。
有了明確的安置辦法,禁軍的改編並沒有起多少波折。
能留下來的人早就對鎮永軍的待遇羨慕不已,能加入到這支強軍之中,絕大部分的軍官和士兵都是歡欣不已。
隻有極少數的軍官,因各種原因心生不滿。可在大勢麵前,他們也隻能乖乖地接受事實,在得到一大筆的補償之後,也沒生出多大的事端。
半個月後,禁軍的改編基本結束,鎮永軍開始麵向楚南全境招兵,以補充各師暫缺的兵源。
政務院的招兵條件相當地寬厚,每一名入伍的戰士家裏,將享受到軍屬的待遇,可以在士兵入伍期間免除定額的稅賦。
鎮永軍並沒有給入伍的士兵發放什麽安家費,而是由一係列的優待政策替代,目的就是在整個社會層麵形成擁軍、愛民的基本理念。
讓民眾真正意識到,軍隊是民眾的保護神,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是人民的子弟兵。
經過全方位的宣傳,楚南境內掀起了一股參軍的熱潮,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口號深入人心。
除了參軍能給全家帶來一個好的社會地位外,鎮永軍的強大和曆次作戰中極少的人員損失,以及在鎮永軍能搏得一個好的前程,便是參軍最大的動力。
這時候的楚南民意沸騰,社會上上下下都知道,鎮永軍將要奪取天下,此時不加入進去,更待何時?
除了征兵,李子強還借著這股思潮,將楚南軍事學院的招生廣告打出來。軍事學院的招生條件相當地嚴格,最主要的是將文化考試放在了首位。
軍事學院的學生,在完成一年的學習後,將在鎮永軍中擔任最基層的排一級軍官。李子強還出台了一項政策,以後軍官的提拔和任用,必須經過軍事學院的係統性學習。
識文斷句是讀書人的優勢,為彌補因文化程度的要求,造成普通農家子弟失去上升的空間,軍隊中還將文化教育課程列為軍事訓練的大綱之中,要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軍中完成掃盲教育。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軍心很快安定,四個師的編製也基本滿員,隻待新兵完成兩個月入伍訓練,便能充實到野戰部隊。
民事方麵有幾個引人注目的動作,一是成立了楚南供銷總社和楚南銀行,二是在楚南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公路和鐵路的建設。
陸少峰並沒有對士紳們動手,反而是鼓勵大大小小的士紳們積極開設工廠和商貿企業,讓他們投入到楚南經濟大發展的熱潮之中。
土地問題是國家的根本,曆朝曆代在經曆過最初的平地權之後,慢慢地出現土地兼並。然後就是社會不穩、民生凋敝,最後導致動亂而朝代更迭。
三兄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用另外的辦法來徹底地解決這一問題,那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大力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將大部分的勞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加快催生新興的工人階層。
此時的楚南並沒有中原地區那樣的大地主,土地兼並的現象並不嚴重。無它,隻因楚南現在是地廣人稀,官府曆來都是鼓勵民眾開山耕地。
所以,楚南供銷總社最主要的兩項工作,一是為農耕之家提供平價且優質的農具,另一項工作是收購、調配農產品資源以穩定物價和供應。
張澈在趙誌偉的勸說下,將家族的生意交給其他的人打理後,便出任楚南供銷總社的會長,這是一個半官半商的職位,非常適合商人的身份。
“二弟,眼看馬上就要夏收了,你們供銷總社的縣一級分社都建立起來了吧?”
這一日,張家兩位主事人難得地碰在一起拉家常,兩人都是百事纏身,平常都是各忙各的。
“縣一級的才剛剛建好,千頭萬緒的還是人手不足,若不是從永陵抽調了一大批的學生,進展也不會這樣順利。我算是服了少峰他們,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都隻有十七八歲,可一個個的能寫會算,有時我都是自歎不如。”
張澈很有感慨地說起學生們的事情,在算術和處理賬務方麵,他是拍馬都趕不上。
“嗬嗬,都是從陸記的學校精挑細選出來的,做過專業的培訓。我找少峰要過幾次人,都沒要來多少,沒想到給了你許多。”
張軾有些嫉妒自己的二弟,若從權重來看,供銷總社的社長職位,在某種程度上比他這個潭州府議政廳廳長還大,能調動整個楚南的物資物料。
“最大的困難是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等生活必須物資,還有就是百姓對農具的需求量太大,幾個工廠滿足不了供應,我正頭痛如何調配呢。夏收過後,馬上就是夏種,時間太短,壓力大啊。”
張澈口頭上雖是抱怨,實則很享受這份操勞。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一舉登上楚南的權力上層,走到哪裏都有一大堆的人圍著,比自家大哥不差分毫。
“壓力大才有動力,供銷總社是楚南極重要的經濟之手,要負責調控這麽多的民生物資,二弟可要把握住才行,不能讓誌偉為難。”
張軾告誡一句後,便將話題轉移到另一件大事上,問道。
“我怎麽聽說,你跟交通局的王長發把官司打到少峰那裏去了,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張軾問起這事,讓張澈很不自在,這一場官司雖然被陸少峰壓下,卻給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一些不明情況的人,認為張澈是以外戚的身份壓人,讓張澈大感冤枉。
見自家大哥很正式地問起這事,張澈紅著臉道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有幾分叫屈的味道。
三國分楚的真相公之於眾,民意沸騰之下提前展開楚南攻略,也是順應大勢,兩州的人對他沒什麽怨言,也尊重他的地位。
可李冒從唐子恆那戲謔的眼光中能看出,那是嘲弄自己無所作為和對朝局的無知。
可以說,李冒在這次的政權交替中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除了陽州和永慶的刺史是他一力提拔,他說話有幾分的份量外,就是潭州的刺史,李冒的影響力都不大。
在這個時刻,這些刺史肯定是直接與陸少峰等幾人對話,根本用不著他從中斡旋。
好在政務院不想與朝廷直接開戰,李冒還有幾分發揮的空間,否則他真沒有幾分可利用的價值。
昨天與陸少峰私下談了近一個小時,陸少峰的意思也很明確,要求他全力維持與大唐的的關係,最低限度也要保持經貿的往來不斷。
“唉,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啊。”
李冒深深地一歎後,看著河麵上往來穿梭不停的蒸汽機輪船,強行將自己的心思再次放到千裏之外的江寧城,那裏是他唯一的戰場,也是體現他價值的地方。
與李冒的心急火燎不同,李迎要從容與許。不久前因禁軍內亂而引發一係列反應後,李迎對軍中進行了一次大的清洗,把一些不好的苗頭消滅在醞釀之時。
提前發動楚南攻略,李迎在來永陵時就授權蘇浩節製潭州的駐軍,並嚴令其它州府的禁軍服從鎮永軍的調遣。
所以,會議結束後,李迎並沒有跟李冒一道返迴潭州,而是從陸路隨一個團的鎮永軍向衡州進發。
這個團是趙小偉的一團,在對衡州的禁軍改編、整訓後,該團要擴編為陸軍第二師,將以衡州為基地,向林州的南漢軍隊發起進攻,攻取林州。
為了表示自己的絕對服從,李迎到衡州並沒有過多地參與軍隊的改編,隻是停留了兩日,等鎮永軍完全控製局麵,就在一個連鎮永軍的護衛下迴到潭州,他的第四師將由潭州的禁軍改編而成。
在李子強的改編計劃中,楚南禁軍要淘汰全部的老弱殘兵,由二萬多人縮編成一個師。而淘汰下來的七八千禁軍,除充實地方警察部隊外,將統一由政務院安置。
有了明確的安置辦法,禁軍的改編並沒有起多少波折。
能留下來的人早就對鎮永軍的待遇羨慕不已,能加入到這支強軍之中,絕大部分的軍官和士兵都是歡欣不已。
隻有極少數的軍官,因各種原因心生不滿。可在大勢麵前,他們也隻能乖乖地接受事實,在得到一大筆的補償之後,也沒生出多大的事端。
半個月後,禁軍的改編基本結束,鎮永軍開始麵向楚南全境招兵,以補充各師暫缺的兵源。
政務院的招兵條件相當地寬厚,每一名入伍的戰士家裏,將享受到軍屬的待遇,可以在士兵入伍期間免除定額的稅賦。
鎮永軍並沒有給入伍的士兵發放什麽安家費,而是由一係列的優待政策替代,目的就是在整個社會層麵形成擁軍、愛民的基本理念。
讓民眾真正意識到,軍隊是民眾的保護神,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是人民的子弟兵。
經過全方位的宣傳,楚南境內掀起了一股參軍的熱潮,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口號深入人心。
除了參軍能給全家帶來一個好的社會地位外,鎮永軍的強大和曆次作戰中極少的人員損失,以及在鎮永軍能搏得一個好的前程,便是參軍最大的動力。
這時候的楚南民意沸騰,社會上上下下都知道,鎮永軍將要奪取天下,此時不加入進去,更待何時?
除了征兵,李子強還借著這股思潮,將楚南軍事學院的招生廣告打出來。軍事學院的招生條件相當地嚴格,最主要的是將文化考試放在了首位。
軍事學院的學生,在完成一年的學習後,將在鎮永軍中擔任最基層的排一級軍官。李子強還出台了一項政策,以後軍官的提拔和任用,必須經過軍事學院的係統性學習。
識文斷句是讀書人的優勢,為彌補因文化程度的要求,造成普通農家子弟失去上升的空間,軍隊中還將文化教育課程列為軍事訓練的大綱之中,要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軍中完成掃盲教育。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軍心很快安定,四個師的編製也基本滿員,隻待新兵完成兩個月入伍訓練,便能充實到野戰部隊。
民事方麵有幾個引人注目的動作,一是成立了楚南供銷總社和楚南銀行,二是在楚南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公路和鐵路的建設。
陸少峰並沒有對士紳們動手,反而是鼓勵大大小小的士紳們積極開設工廠和商貿企業,讓他們投入到楚南經濟大發展的熱潮之中。
土地問題是國家的根本,曆朝曆代在經曆過最初的平地權之後,慢慢地出現土地兼並。然後就是社會不穩、民生凋敝,最後導致動亂而朝代更迭。
三兄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用另外的辦法來徹底地解決這一問題,那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大力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將大部分的勞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加快催生新興的工人階層。
此時的楚南並沒有中原地區那樣的大地主,土地兼並的現象並不嚴重。無它,隻因楚南現在是地廣人稀,官府曆來都是鼓勵民眾開山耕地。
所以,楚南供銷總社最主要的兩項工作,一是為農耕之家提供平價且優質的農具,另一項工作是收購、調配農產品資源以穩定物價和供應。
張澈在趙誌偉的勸說下,將家族的生意交給其他的人打理後,便出任楚南供銷總社的會長,這是一個半官半商的職位,非常適合商人的身份。
“二弟,眼看馬上就要夏收了,你們供銷總社的縣一級分社都建立起來了吧?”
這一日,張家兩位主事人難得地碰在一起拉家常,兩人都是百事纏身,平常都是各忙各的。
“縣一級的才剛剛建好,千頭萬緒的還是人手不足,若不是從永陵抽調了一大批的學生,進展也不會這樣順利。我算是服了少峰他們,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都隻有十七八歲,可一個個的能寫會算,有時我都是自歎不如。”
張澈很有感慨地說起學生們的事情,在算術和處理賬務方麵,他是拍馬都趕不上。
“嗬嗬,都是從陸記的學校精挑細選出來的,做過專業的培訓。我找少峰要過幾次人,都沒要來多少,沒想到給了你許多。”
張軾有些嫉妒自己的二弟,若從權重來看,供銷總社的社長職位,在某種程度上比他這個潭州府議政廳廳長還大,能調動整個楚南的物資物料。
“最大的困難是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等生活必須物資,還有就是百姓對農具的需求量太大,幾個工廠滿足不了供應,我正頭痛如何調配呢。夏收過後,馬上就是夏種,時間太短,壓力大啊。”
張澈口頭上雖是抱怨,實則很享受這份操勞。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一舉登上楚南的權力上層,走到哪裏都有一大堆的人圍著,比自家大哥不差分毫。
“壓力大才有動力,供銷總社是楚南極重要的經濟之手,要負責調控這麽多的民生物資,二弟可要把握住才行,不能讓誌偉為難。”
張軾告誡一句後,便將話題轉移到另一件大事上,問道。
“我怎麽聽說,你跟交通局的王長發把官司打到少峰那裏去了,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張軾問起這事,讓張澈很不自在,這一場官司雖然被陸少峰壓下,卻給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一些不明情況的人,認為張澈是以外戚的身份壓人,讓張澈大感冤枉。
見自家大哥很正式地問起這事,張澈紅著臉道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有幾分叫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