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曾經相信,生與死沒有絕對界限,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生命可以在殘廢中延伸,亡靈也有情感,也有聽、說、憶、思的能力。阿茲特克人相信靈魂永生,相信太陽神等各種自然神靈。印第安人也篤信萬物有靈,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河流山川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和特點,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當拉丁美洲的半個身子進入到現代文明社會之時,這片亙古不變的熱帶雨林出現了城市、電燈、宇航員和寵物狗,當然還有一大批具有文學素養的創作者,然而,他們的文化認同卻共同往前飛向了於熱帶雨林更久遠的神話和傳說。這構成了所謂魔幻現實主義爆發的社會基礎。】
【顯然,我們可以說,並沒有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而隻有根源於曆史的現實主義,實在要描述的更準確一點,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正是獨屬於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
【因此,當我們引用西方‘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也不自覺構成了對拉丁美洲苦難曆史歧視和獵奇的他者之一,而將拉丁美洲的不安靈魂,再一次推入到無盡的孤獨之中。】
受到馬爾克斯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熱潮的影響,以及這個年代國內文壇與世界文壇的相對封閉;國內所理解的魔幻現實主義,是馬爾克斯個人敘事風格的一種狹隘概括。
即馬爾克斯等於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等於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作品。
前一個肯定是不成立的。
馬爾克斯僅僅是如實描述了自己的見聞,並將之進行了藝術化的再創作,這種“變幻想為真實但不失其真實”的創作手法,關鍵在於“不失真實”。
不失真實!
國內創作者完全可以從他天才般的創作手法中汲取到靈感,這沒有任何問題,就如同管謨業在看完《百年孤獨》第一章之後就情不自禁道:
“媽的,小說竟還能這麽寫?!”
但是,拉丁美洲的苦難曆史並不是國內創作者該去模仿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沒有苦難,而是這種片麵模仿,容易誇大苦難,甚至是虛構苦難。
然後,又用“魔幻”合理了這種創作。
餘切支撐結論的第三個因素,是介紹了聯合果品公司的累累罪行。
【聯合果品公司在五十年代成為世界最大的香蕉康采恩。聯合果品公司的統治在巔峰時延伸到了整個中美洲,觸手遍及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古巴等國,成為“香蕉共和國”的象征,對中美洲各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後世有個美國的國務卿,在談到該國的對外政策時,說“我們偷竊,我們撒謊、我們欺騙,這就是美國的榮耀”,可以想到,在更早的年代,聯合果品公司隻會做的更加直白。
事實也的確如此,“香蕉共和國”對拉丁美洲的土地進行掠奪,對基礎設施進行控製,對工人進行虐待和剝削,對各個小國的內政進行幹涉……在這種背景下,馬爾克斯小說中所描述的“兩百節車廂,三千個工人屍體如同變質香蕉傾倒入海”,這個來源於馬爾克斯小時候的聽聞,他記了一輩子,終生都在求證這個事情的真假,不得釋懷。
在真實曆史上的1928年,聯合果品在哥倫比亞種植園的工人罷工要求改善待遇,結果被哥倫比亞軍政府以機槍掃射幾千人的方式武力鎮壓。
然而,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也隻是香蕉共和國的罪行之一罷了,如果不是馬爾克斯這個強種非要求證,還寫到了自己的小說裏麵並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恐怕這件事最終隻會輕飄飄的過去,成為無數曆史的塵埃之一。
研究稿很快寫完了。
第一個看的人是阿萊。
他驚叫道,“餘切,你簡直可以做拉丁美洲文學的研究專家了!”
“你寫的這個研究,比我所看過的任何一個拉美文學研究,都還要全麵……把你有關於《百年孤獨》的地方刪去了,可以拿去作為喜好拉美文學的讀者們,接觸拉美文學的通識入門。”
餘切的研究稿,寶貴在從拉美的社會基礎上思考其文學創作來源,這是後來那一大堆卷出天際的研究員的拿手絕活,連本科生都會。
而八十年代,國內的研究主要是純文學上的研究——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沒有這種條件。
這種研究方法,需要到信息大爆炸年代,對信息的收羅和檢索成本已經非常低的時候,才能廣泛應用,當然那時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餘切的研究也是有關鍵缺失的,大家都看到了。缺失由第二個看到的人馬識途指出。
他說:“餘切,我完全相信有這種事情。我什麽事情我沒見過?但是,一切要講證據,你這個要真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隻有等書中的事情水落石出的時候,才能還你一個絕對公道!於是,你的一切才都閉環了,然而這卻是很難的。”
當然很難了,不難,怎麽會馬爾克斯本人都搞懵逼了?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描述了一個“羊皮卷”,在這個羊皮卷的結尾中,他寫下了影響整本書的預言:
“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裏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
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時候,他是悲觀的。
他強調,書中的馬孔多小鎮以及其中的家族,將會從世人的記憶裏徹底消除,包括它的遺跡也被颶風帶走。
因為人們對曆史的認識往往是從記憶的角度或是考古的角度出發的,當這兩者都無法確認其存在時,即便是曾確實存在的客觀之物也會被人們從曆史當中抹除,視為不存在之物。
這是否有1928年那一場“不存在”的大屠殺影響呢?那一年,馬爾克斯剛出生。
而1982年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那時馬爾克斯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一個人的一生,要走多長的路?
馬爾克斯一生不斷的追尋事情的真相,卻不斷的隻得到欺騙的隻言片語,無論是哥倫比亞的官方檔案,還是國外的報紙資料。仿佛羅生門一般的真相,不斷愚弄他,他無法看見事情的全貌,於是,他悲觀的寫下這宿命論一般的預言。
“將從世人記憶中根除……”
餘切當然不相信宿命論,他知道事情最終水落石出了。
所以在研究稿的末尾,餘切也拋出了自己的一個預言:
“主人公何塞阿爾卡蒂奧有關於‘屠殺三千個工人’的經曆,我相信有其真實曆史原型,就僅僅因為這一個關鍵情節,也不應該將這種現實前麵,冠之以‘魔幻現實’之名。”
“恰恰相反,事實將會完全的證明,從來沒有魔幻現實主義,隻有現實主義。”
【當拉丁美洲的半個身子進入到現代文明社會之時,這片亙古不變的熱帶雨林出現了城市、電燈、宇航員和寵物狗,當然還有一大批具有文學素養的創作者,然而,他們的文化認同卻共同往前飛向了於熱帶雨林更久遠的神話和傳說。這構成了所謂魔幻現實主義爆發的社會基礎。】
【顯然,我們可以說,並沒有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而隻有根源於曆史的現實主義,實在要描述的更準確一點,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正是獨屬於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
【因此,當我們引用西方‘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也不自覺構成了對拉丁美洲苦難曆史歧視和獵奇的他者之一,而將拉丁美洲的不安靈魂,再一次推入到無盡的孤獨之中。】
受到馬爾克斯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熱潮的影響,以及這個年代國內文壇與世界文壇的相對封閉;國內所理解的魔幻現實主義,是馬爾克斯個人敘事風格的一種狹隘概括。
即馬爾克斯等於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等於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作品。
前一個肯定是不成立的。
馬爾克斯僅僅是如實描述了自己的見聞,並將之進行了藝術化的再創作,這種“變幻想為真實但不失其真實”的創作手法,關鍵在於“不失真實”。
不失真實!
國內創作者完全可以從他天才般的創作手法中汲取到靈感,這沒有任何問題,就如同管謨業在看完《百年孤獨》第一章之後就情不自禁道:
“媽的,小說竟還能這麽寫?!”
但是,拉丁美洲的苦難曆史並不是國內創作者該去模仿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沒有苦難,而是這種片麵模仿,容易誇大苦難,甚至是虛構苦難。
然後,又用“魔幻”合理了這種創作。
餘切支撐結論的第三個因素,是介紹了聯合果品公司的累累罪行。
【聯合果品公司在五十年代成為世界最大的香蕉康采恩。聯合果品公司的統治在巔峰時延伸到了整個中美洲,觸手遍及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古巴等國,成為“香蕉共和國”的象征,對中美洲各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後世有個美國的國務卿,在談到該國的對外政策時,說“我們偷竊,我們撒謊、我們欺騙,這就是美國的榮耀”,可以想到,在更早的年代,聯合果品公司隻會做的更加直白。
事實也的確如此,“香蕉共和國”對拉丁美洲的土地進行掠奪,對基礎設施進行控製,對工人進行虐待和剝削,對各個小國的內政進行幹涉……在這種背景下,馬爾克斯小說中所描述的“兩百節車廂,三千個工人屍體如同變質香蕉傾倒入海”,這個來源於馬爾克斯小時候的聽聞,他記了一輩子,終生都在求證這個事情的真假,不得釋懷。
在真實曆史上的1928年,聯合果品在哥倫比亞種植園的工人罷工要求改善待遇,結果被哥倫比亞軍政府以機槍掃射幾千人的方式武力鎮壓。
然而,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也隻是香蕉共和國的罪行之一罷了,如果不是馬爾克斯這個強種非要求證,還寫到了自己的小說裏麵並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恐怕這件事最終隻會輕飄飄的過去,成為無數曆史的塵埃之一。
研究稿很快寫完了。
第一個看的人是阿萊。
他驚叫道,“餘切,你簡直可以做拉丁美洲文學的研究專家了!”
“你寫的這個研究,比我所看過的任何一個拉美文學研究,都還要全麵……把你有關於《百年孤獨》的地方刪去了,可以拿去作為喜好拉美文學的讀者們,接觸拉美文學的通識入門。”
餘切的研究稿,寶貴在從拉美的社會基礎上思考其文學創作來源,這是後來那一大堆卷出天際的研究員的拿手絕活,連本科生都會。
而八十年代,國內的研究主要是純文學上的研究——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沒有這種條件。
這種研究方法,需要到信息大爆炸年代,對信息的收羅和檢索成本已經非常低的時候,才能廣泛應用,當然那時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餘切的研究也是有關鍵缺失的,大家都看到了。缺失由第二個看到的人馬識途指出。
他說:“餘切,我完全相信有這種事情。我什麽事情我沒見過?但是,一切要講證據,你這個要真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隻有等書中的事情水落石出的時候,才能還你一個絕對公道!於是,你的一切才都閉環了,然而這卻是很難的。”
當然很難了,不難,怎麽會馬爾克斯本人都搞懵逼了?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描述了一個“羊皮卷”,在這個羊皮卷的結尾中,他寫下了影響整本書的預言:
“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裏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
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時候,他是悲觀的。
他強調,書中的馬孔多小鎮以及其中的家族,將會從世人的記憶裏徹底消除,包括它的遺跡也被颶風帶走。
因為人們對曆史的認識往往是從記憶的角度或是考古的角度出發的,當這兩者都無法確認其存在時,即便是曾確實存在的客觀之物也會被人們從曆史當中抹除,視為不存在之物。
這是否有1928年那一場“不存在”的大屠殺影響呢?那一年,馬爾克斯剛出生。
而1982年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那時馬爾克斯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一個人的一生,要走多長的路?
馬爾克斯一生不斷的追尋事情的真相,卻不斷的隻得到欺騙的隻言片語,無論是哥倫比亞的官方檔案,還是國外的報紙資料。仿佛羅生門一般的真相,不斷愚弄他,他無法看見事情的全貌,於是,他悲觀的寫下這宿命論一般的預言。
“將從世人記憶中根除……”
餘切當然不相信宿命論,他知道事情最終水落石出了。
所以在研究稿的末尾,餘切也拋出了自己的一個預言:
“主人公何塞阿爾卡蒂奧有關於‘屠殺三千個工人’的經曆,我相信有其真實曆史原型,就僅僅因為這一個關鍵情節,也不應該將這種現實前麵,冠之以‘魔幻現實’之名。”
“恰恰相反,事實將會完全的證明,從來沒有魔幻現實主義,隻有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