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如將軍聲所言,假定漢國有五萬卒,加上逃迴的也不過七萬。這二十多萬大軍被大王以三萬騎軍就給屠滅了,七萬卒,又有多大用?仍逃不過一鼓而滅的下場。”鍾離眛作為此次三萬騎軍的主將之一,自是信心滿滿。
“兩位將軍之意,就是伐漢當速決。”項佗看著躍躍欲試的龍且、鍾離眛,向項羽拱了拱手:“上將軍的擔憂也是臣的擔憂,若曠日持久的征戰,糧秣輜重乃至卒夫,都會極大的損耗。或許秦現下並無複奪山東之意,當楚漢的國力皆無可為繼時,就很難說秦不起覬覦之心了。”
項聲是善戰的將軍,而項佗則更類似國相一樣的治政之才,所以才有擔心戰爭後勤問題的思維。
“大王,”項聲再次開聲:“臣也認同若想要伐漢必當速決,就算漢王現在立即征召卒夫,大王動作越快,則其練軍時間越少,就越易於擊破之。”
“王叔有何想法?”項羽看項伯一副思索的樣子,直接點名了。
項伯驚了一下,一邊向項羽施禮,一邊還是繼續又想了一陣,才說道:“大王若要伐漢,不速戰速勝,戰事拖久確如亞父與佗所言,會使秦生異心。然大王領三萬卒破諸侯軍二十餘萬,實乃因漢王等未料到大王如此快速迴師,大意所致。現大王揮師西向已在漢王預料之中,其必然憑借堅城以抗大王。臣思之良久,覺得還是需要大王自己決斷是否可速勝漢軍。可速勝則立即整軍出征,若大王也有疑慮,則不若征卒備戰,準備兵甲,待秋糧收獲後,再與漢軍一決。”
“那樣豈不是也給了漢軍喘息之機?”龍且對項伯這種溫吞水一樣的諫言大為不滿。
項伯兩手一攤:“我軍當下可用於伐漢者,亦不過十數萬,就算倍於漢軍,而我軍需攜攻城兵械而往,路途行軍不比大王輕騎突襲,用時必長,已足夠漢加固堅城。攻城之戰,常以年月計,如何能保證速決?”
範增看出了項羽的猶豫不決,不過心裏還是高興的,說明這位霸王對自己的意見仍然很重視。但總讓自家大王左右為難也不行,自己總不能隻提問題不給建議。
“老臣覺得大王也無需為難,現有的糧秣輜重仍足以支持大王立即伐漢,不若大王以現有伐齊之軍加上原有守衛彭城之軍共十五萬,隨大王往漢。老臣則與上柱國嬰、柱國佗一道收攏周邊郡縣之兵,共衛彭城,不使國都再被其所趁。”
範增停下來看了看項羽陰轉多雲並會繼續多雲轉晴的表情變化,接著又說:“大王精於戰陣戰策,此戰若能速決則大善,若成僵持則先退,借此大王已可評估漢軍戰力及漢國強弱之處。同時可多遣斥侯潛入關中,盡力獲取秦之動態,以定破漢還是抑漢之方略。”
“善,就依亞父之策。”能夠定下當前方針而不再為難,項羽的心情好了起來,萬丈雄心又在胸中升騰。
_
比起劉邦與項羽之間的劍拔弩張導致整個山東都處在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中,八百裏秦川可算是一潭死水……從戰爭角度上來說。
胡亥這個冬天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再修阿房宮。
諸位看官不要誤會,他可不是照著好大喜功的始皇帝那般高樓飛簷的築建一個巨大豪闊的大宮殿,那樣的大殿看著氣派,裏麵也足夠寬敞,但這樣不就仍然照搬了鹹陽宮那種格局?
況且這樣要花多少錢?錢也就算了,要征多少徭役?
胡亥重修的阿房宮其實非常簡單,原來不是在前殿的大殿台上用牛皮搭建了三組大大小小的帳蓬群嗎?現在隻是將這些牛皮大帳替換成了磚竹而已,形製上依舊是大帳的格局。
冬天風寒,原先是在大帳的牛皮外層和帳頂內都掛上了一層厚厚的、塞滿了麻絮的“內膽”,但大風天的時候,像蒙古包一樣用木條和牛皮捆紮在一起的帳壁雖不會被吹得啪啪響,但讓人心裏總是會擔心帳篷被整個吹倒。
所以在胡亥的指導下,先從皇帝宮妃的帳群開始,用空心陶磚填上麻絮,加上石灰粘土砌築,帳宮的牆壁就變成了陶磚結構,這一來還減少了那些拉住大帳的繩索,簡潔美觀。
填絮的陶磚牆砌了三層,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嗯,很是低碳環保。
帳頂換成了雙層牛皮,在粗竹檁條下捆紮一層,然後加上麻絮包內膽,上麵再捆紮一層牛皮,然後在上層牛皮之上又鋪了一層竹瓦。
至於用於采光通風的各個天窗依舊保留著,支撐帳頂的木柱換成了大竹捆紮成的竹柱,看上去頗有點兒竹林的味道。
胡亥還真就在阿房宮前殿的四周栽種竹林,各帳的陶磚牆外也用一破兩半的大竹包裹了一圈,讓阿房帳宮淹沒在一片青竹翠綠之中。
中央大帳殿是整個宮帳群最大的,在其中心頂端用原準備建築阿房宮而伐來的大木伸出,再以從上至下、由小到大裝飾了十三層木盤,頂端一個銅球,連同圓球到木盤乃至大木柱,都以金箔包裹,頗具浮屠金頂的味道。隻是這時佛教尚未傳入,這創意明顯是胡亥的胡鬧。
不過,中央大帳殿的殿牆並沒有包裹翠竹片,而是按照秦宮的正常規製黑簷白牆,加上在整個綠竹林中很突兀的白帳金頂,倒是極為醒目的彰顯出了皇帝的氣派。
當然銅球下連接了很粗的銅條,隱蔽的通到地下一個大銅板上……這防雷劈的事情胡亥還是不會忘掉的。
這個冬天這個活計幹了多一半,也就是皇帝宮妃居住群和中央大帳主殿的工程完成了,宮殿周圍的翠竹林麵向鹹陽的一麵栽種也基本完成。等到春種過後農閑了能夠再征徭役時,在夏收之前把剩下的大臣“賓館”帳群和前殿後麵的翠竹林再完成掉,就大功告成了。
胡亥同學已經迫不及待的將這一組宮殿命名為:“翠宮”。
在中央大帳主殿的前麵,還修建了兩個帶一圈坐板的竹亭,一左一右,中間是進入大帳宮的通道。此刻胡亥與馮去疾、陳平、馮劫、公子嬰、李由、曹參、李祿幾人,不分尊卑的都坐在一側竹亭內,麵向著宮前高大威猛的六個金人,商討著軍政大事。
十二金人,胡亥最終用掉了六個,還剩六個,依然挺立在阿房前殿為基礎的翠宮正麵。
“聖上獎勵匠作,新巧之物現在市井中不斷出現,但為此也出現了不少民怨。”馮去疾頗有點頭疼:“大致就是一個匠人做出了一件或多件適用之物,被大賈看到後大量攀仿製作,反而使原作匠人並未獲利,還有被大賈幹脆擠出去的情況。因此百姓中就有聲音說,巧匠難為,費心而不得利,又何必?”
“這倒是個問題。”曹參摩挲著下頜:“聖上鼓勵匠作的目的之一,是為糧粟增產後多出的農人子弟找一個生活,好的匠作物品能夠讓匠人增加人手增加產出。但若都為大賈所把持,則確實降低了匠人的熱心。”
“匠師台所出,在聖上允可而放到民間製作的物品,是依照聖意向商賈們收取租賦的。”李由若有所思的說著:“那麽民間匠人的新巧之物是否也可照此辦理呢?”
馮去疾搖著頭:“關中大賈,多有背景。或依托某級官吏,或依托宗室貴胄。普通百姓要說向大賈收取新物奇想的租賦,若無律法支持,就無法與大賈的背後勢力抗衡。”
他略帶苦意的微微一笑看了看李祿:“少府管皇家匠作出產,自是無人敢私仿。不過老臣也聽說曾有匠人未得少府允可而仿物出賣,被少府送官懲戒。”
李祿對此倒沒什麽不好意思的:“確有此事,出現過幾樁。聖上對於百姓匠人還是頗為寬宏,這幾個匠人不過小罰了些銅錢,至於大賈還沒人敢如此無視少府權威。”
胡亥懶散的靠著一個亭柱聽著,這不就是所謂的“專利權”問題麽?
最早的專利權概念發源於歐洲,萌芽產生於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孫子兵法產生的那個時代,在今意大利南部就有一種烹調方法被授予為期一年的獨占權。以後經過漫長的逐漸發展,到了十二世紀時,史料記載西法蘭西及英格蘭的國王向一名波爾多人授予在該城市生產花布的獨占權,期限為15年,對應著是中國的南宋時代。
中國曆史上一直都沒有出現過專利製度,從唐到宋都是中國工商業極為發達的時代,手工匠作新產品也層出不窮。但一方麵是沒有專利製度,另一方麵則是儒家文人們一邊享受著這些產品,一邊抨擊其不過是“奇技淫巧”,因此嚴重阻礙了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胡亥在提出鼓勵匠作時早就知道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匠師台的新玩意兒有少府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官商”保護著,沒人能從皇帝的錢袋裏搶錢,可民間匠人的發明就沒有什麽可以做保障的。
解決辦法他也早就想好了,可他一直沒提,就是在等待這種“民怨”的出現。
“如果由少府出麵,買下這些匠人的巧思,然後再交予有興趣的大賈,並收取租賦呢?”公子嬰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自從聖上鼓勵匠作,並設立匠師台以為榜樣,加之司農卿農改增產使很多農人得閑,民間手工匠人的人手增加,物品的製作水準和產量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巧物件增加了很多。但若少府出麵收買創想,則難度來自於很多物件隻是在現有基礎上小改,對少府牽扯精力太大,大改或完全新創的東西又容易讓人認為少府侵占匠人成就。”李祿頗有些擔心這事兒牽扯太廣。
“聖上,”曹參又想到一個辦法:“少府於匠作和售賣都有經驗,或可由少府出麵,在郡縣各設立新署衙,讓有創新巧物的匠人向少府申報,想要獲取新物製作的人,無論是其他匠人還是大賈,均向少府納賦,再由少府將錢款支付給原創匠人。”
“這恐怕需要增加很多官吏,另外查證其報上的物件創意是否足夠新巧且無別人亦有相似立意,會是個很繁雜的事情。”馮去疾想的畢竟更全麵一些。
“我看這事可以,少府在各縣可以隻設少量的吏,主要是繪製報來的物件形狀和匠人自稱的新奇處,然後郡一級存留一份,報上少府一份。少府分門別類存置,也便於查找重複創意。”胡亥覺得既然這些公卿們先提出了解決方法,就不會顯得自己太過妖孽了,心裏挺高興。
“隻是這事兒少府要立署,要征募選擇人手,當然不能白幹。”胡亥的錢串子思想又大發揮起來:“如果出現爭議,少府還要進行裁判。如果有人侵權,少府還要處罰,現在剛開始可能不需要太多官吏,慢慢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署衙體係,所以無論是侵權的罰銅,還是授權收取的租賦,少府都要從中抽成。”
胡亥的兩眼變成了半兩錢的形狀,外圓內方:“我看,抽三成不算太過分吧,不然匠人被侵權可是一點兒錢都拿不到的。”
他一轉眼又盯上李由:“這事兒顯然也需要製律,丞相、少府、廷尉、司農……張蒼沒來,到時候你們再叫上他,就由少府牽頭,把整件事好好商量個結果出來,嗯,就稱作專利權吧。”胡亥直接偷了個懶,沒有重新給命名一下。
看著李由一臉茫然,他又補充了一句:“這本身就是個新事物,所以一下完善是不可能的,摸著石頭過河吧。”
這個議題到此結束。
這時代還沒有印刷術,胡亥也不準備搞,紙還是剛弄出個初樣呢。沒有印刷術,就先不操心版權的事兒了。
胡亥正準備開始自己想出來的下個議題時,他們居高臨下的都看到了姚賈的軺車正在快速靠近殿台。
姚賈登上殿台,先向胡亥行禮,然後向其他大臣團團一禮,接著就拿出了一個竹簡布套,一個帛囊。
“司農,這是尊府的貴仆在上林苑外正要托人送進來的信,正好遇到在下,就給帶進來了。”姚賈把帛囊遞給曹參,自己則從麻布套中抽出竹簡:“聖上,這是西楚宮中傳來的。”
胡亥接過竹簡打開一看,密密麻麻的,隨手交給陳平:“上卿大致說說,然後再傳看一下。”
於是姚賈就把霸王宮中的討論複述了一遍,就好像他自己剛剛從霸王宮中列席了會議後出來一樣。
“聖上。”姚賈口沫橫飛的敘述霸王宮中君臣商議內容的同時,曹參一邊支楞著耳朵聽著,一邊看著手裏的帛絹書信,聽姚賈基本說完了,他就站起來向皇帝行了個禮,接著把手中的帛絹雙手遞了過去。
“這是漢王寫來的,漢王說希望臣與上卿,”他看了一眼陳平:“能在十五日後去函穀關一會。”
胡亥展開帛信快速的掃視了一遍,然後麵帶既憐憫又好笑的神情遞給陳平:“劉邦這日子過得似乎很慘啊,看來他這次伐彭城被項籍打了迴來,實力的損失太大了。”
陳平剛好看完了姚賈的會議記錄,又看到這麽一封信,不由得攥著帛絹沉思了起來。
見陳平發愣,胡亥也不矯情的向其他大臣複述起劉邦信的內容:“劉邦來信的大致意思是,請托司農參幫忙,希望大秦不要趁他病要他命,借口就是一些兵力不足之類的訴苦之言,並希望司農卿能看在數十年老兄弟的份上,看看如何能幫他一下,他可以公開向大秦請降。”
“哦?”公子嬰有些驚訝:“他要公開降秦,不怕山東各諸侯聯合起來共同伐之?”
姚賈冷笑了一聲:“嗬嗬,魏王豹雖然得漢王所助良多,但形勢比人強,已然遣使去彭城向項王請降。殷王卬和韓王成均薨,殷國與韓國不複存在。趙燕兩國當初隨同漢王伐楚本就不很情願,兩國一共才出兵萬卒,被項王殺迴時又率先逃走……現在山東除了漢王和西楚霸王,還有什麽諸侯值得漢王當迴事?”
“可這樣一來,漢王的大義名分就沒有了,反而會使項王取得大義之名,並號令魏趙燕和衡山、九江諸國,合兵伐漢。”公子嬰仍然一臉的不可思議。
“漢王信中並沒有明言降秦。”陳平從沉思中轉了迴來,把帛絹信遞給公子嬰:“他隻是以司農為秦效力引伸了一句,說秦既重民生,當初若知如此,又何苦反秦,國相蕭何都有些後悔當初不若與司農共同往關中以應征召。”
“臣覺得十五日後的會麵,漢王極可能還會試探是否有向聖上請封的可能。”陳平又冒出一句重磅的。
“上卿據何得出如此判斷?”馮劫也好奇了起來。在六英宮的各種沙盤軍演中,馮劫對於陳平的軍事才能早已很服氣。
他沒想到迴答他的不是陳平,反而是皇帝。
“劉邦現在應該還有六、七萬卒在手,剛剛楚宮廷議中項籍想要帶卒十五萬伐漢,如果劉邦善用當初滎陽棱堡構造的城牆,而不是出城陣戰,當可拖住項籍的大軍。”
胡亥微微一笑:“可劉邦顯然並不隻想抗住西楚軍的攻伐就夠了,其大將軍韓信曾經向劉邦提出了一個分進伐楚的方略,在劉邦拖住項籍時,韓信會先伐魏、再伐趙燕,然後取得齊地,從齊地伐彭城,繞擊項籍的後路。”
“現在漢王所有的軍力,不足以實行這一方略。”陳平接著皇帝的話向下繼續說著:“漢王為項王所伐,須盡全力與項王僵持,這時如果我大秦突然出兵,則漢軍必然徹底崩潰,因此漢王首要的就是要讓大秦作壁上觀。”
他略停了停然後繼續說:“但單單抵禦住項王的攻伐,不過是耗時候而已,最終還會敗亡,所以大將軍信那從河水以北一路攻伐至彭城的方略必須同時進行,這一來漢王的兵力就不足了,因為大將軍信至少也需要二萬卒。即使現在漢國就在募新卒,然未熟練戰陣之法,根本無法使用。”
陳平說到這兒向胡亥一禮:“因此,臣認為漢王或許還會向大秦請兵相助。”
“嘿,這也不是不可能的。”胡亥一笑,忽然轉了話題:“這事兒等你和曹參去函穀關見過劉邦後,就可明確知道這位心裏想的是什麽。我現在更關注西楚那個廷議中透露出來的內容,就是範增所言的破漢與抑漢兩種方略的選擇。若項籍此番攻不下漢國,轉而采用聯合魏、趙、燕,抑製韓信的北路軍,再在韓地立新王,並增兵陳郡抑製三川和南陽出兵,而不大肆舉兵與漢決戰,那想要消耗楚漢國力就會變成曠日持久的事情,豈不讓朕無機可乘?”
“項王乃陣戰之才,這個亞父增,看來更知觀大勢。”公子嬰讚歎著。
“我不擔心項籍這個百戰百勝的陣戰奇才,但我不希望範增這個知大勢者再來壞我大秦的事兒。”胡亥一錘定音。
陳平笑了笑:“聖上,臣在與漢王相會時,可以與其探討如何讓範增於項王麵前失寵的方法,當然可能聖上也要拿出一些金財用以從另一個角度施力。還有衡山王和九江王那邊因為‘項王陰令’的傳聞必然心懷不滿又心有不安,也應設法,至少讓其在項王伐漢時置身事外。”
陳平臉上的笑容很平和,但與他說出來的話配合著,就顯出一股陰瘮瘮的味道。
“要什麽我就給你什麽,”胡亥就喜歡陳平這種陰人的能耐,“你就放手去做吧。”
_
函穀關前,席棚仍在上次的位置,隻是雙方的“友好交往”上升了一個層次,兩邊都沒有千卒衛隊出現在各自的視線中,隻有百來親衛各位於席棚後五十步。
賓主之中,秦方少了個胡亥,多了個曹參,張驃依舊在,為各席充當侍者。漢方仍是劉邦、蕭何、張良,護衛將軍周苛站在五十步外的親衛當中。
“兩位將軍之意,就是伐漢當速決。”項佗看著躍躍欲試的龍且、鍾離眛,向項羽拱了拱手:“上將軍的擔憂也是臣的擔憂,若曠日持久的征戰,糧秣輜重乃至卒夫,都會極大的損耗。或許秦現下並無複奪山東之意,當楚漢的國力皆無可為繼時,就很難說秦不起覬覦之心了。”
項聲是善戰的將軍,而項佗則更類似國相一樣的治政之才,所以才有擔心戰爭後勤問題的思維。
“大王,”項聲再次開聲:“臣也認同若想要伐漢必當速決,就算漢王現在立即征召卒夫,大王動作越快,則其練軍時間越少,就越易於擊破之。”
“王叔有何想法?”項羽看項伯一副思索的樣子,直接點名了。
項伯驚了一下,一邊向項羽施禮,一邊還是繼續又想了一陣,才說道:“大王若要伐漢,不速戰速勝,戰事拖久確如亞父與佗所言,會使秦生異心。然大王領三萬卒破諸侯軍二十餘萬,實乃因漢王等未料到大王如此快速迴師,大意所致。現大王揮師西向已在漢王預料之中,其必然憑借堅城以抗大王。臣思之良久,覺得還是需要大王自己決斷是否可速勝漢軍。可速勝則立即整軍出征,若大王也有疑慮,則不若征卒備戰,準備兵甲,待秋糧收獲後,再與漢軍一決。”
“那樣豈不是也給了漢軍喘息之機?”龍且對項伯這種溫吞水一樣的諫言大為不滿。
項伯兩手一攤:“我軍當下可用於伐漢者,亦不過十數萬,就算倍於漢軍,而我軍需攜攻城兵械而往,路途行軍不比大王輕騎突襲,用時必長,已足夠漢加固堅城。攻城之戰,常以年月計,如何能保證速決?”
範增看出了項羽的猶豫不決,不過心裏還是高興的,說明這位霸王對自己的意見仍然很重視。但總讓自家大王左右為難也不行,自己總不能隻提問題不給建議。
“老臣覺得大王也無需為難,現有的糧秣輜重仍足以支持大王立即伐漢,不若大王以現有伐齊之軍加上原有守衛彭城之軍共十五萬,隨大王往漢。老臣則與上柱國嬰、柱國佗一道收攏周邊郡縣之兵,共衛彭城,不使國都再被其所趁。”
範增停下來看了看項羽陰轉多雲並會繼續多雲轉晴的表情變化,接著又說:“大王精於戰陣戰策,此戰若能速決則大善,若成僵持則先退,借此大王已可評估漢軍戰力及漢國強弱之處。同時可多遣斥侯潛入關中,盡力獲取秦之動態,以定破漢還是抑漢之方略。”
“善,就依亞父之策。”能夠定下當前方針而不再為難,項羽的心情好了起來,萬丈雄心又在胸中升騰。
_
比起劉邦與項羽之間的劍拔弩張導致整個山東都處在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中,八百裏秦川可算是一潭死水……從戰爭角度上來說。
胡亥這個冬天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再修阿房宮。
諸位看官不要誤會,他可不是照著好大喜功的始皇帝那般高樓飛簷的築建一個巨大豪闊的大宮殿,那樣的大殿看著氣派,裏麵也足夠寬敞,但這樣不就仍然照搬了鹹陽宮那種格局?
況且這樣要花多少錢?錢也就算了,要征多少徭役?
胡亥重修的阿房宮其實非常簡單,原來不是在前殿的大殿台上用牛皮搭建了三組大大小小的帳蓬群嗎?現在隻是將這些牛皮大帳替換成了磚竹而已,形製上依舊是大帳的格局。
冬天風寒,原先是在大帳的牛皮外層和帳頂內都掛上了一層厚厚的、塞滿了麻絮的“內膽”,但大風天的時候,像蒙古包一樣用木條和牛皮捆紮在一起的帳壁雖不會被吹得啪啪響,但讓人心裏總是會擔心帳篷被整個吹倒。
所以在胡亥的指導下,先從皇帝宮妃的帳群開始,用空心陶磚填上麻絮,加上石灰粘土砌築,帳宮的牆壁就變成了陶磚結構,這一來還減少了那些拉住大帳的繩索,簡潔美觀。
填絮的陶磚牆砌了三層,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嗯,很是低碳環保。
帳頂換成了雙層牛皮,在粗竹檁條下捆紮一層,然後加上麻絮包內膽,上麵再捆紮一層牛皮,然後在上層牛皮之上又鋪了一層竹瓦。
至於用於采光通風的各個天窗依舊保留著,支撐帳頂的木柱換成了大竹捆紮成的竹柱,看上去頗有點兒竹林的味道。
胡亥還真就在阿房宮前殿的四周栽種竹林,各帳的陶磚牆外也用一破兩半的大竹包裹了一圈,讓阿房帳宮淹沒在一片青竹翠綠之中。
中央大帳殿是整個宮帳群最大的,在其中心頂端用原準備建築阿房宮而伐來的大木伸出,再以從上至下、由小到大裝飾了十三層木盤,頂端一個銅球,連同圓球到木盤乃至大木柱,都以金箔包裹,頗具浮屠金頂的味道。隻是這時佛教尚未傳入,這創意明顯是胡亥的胡鬧。
不過,中央大帳殿的殿牆並沒有包裹翠竹片,而是按照秦宮的正常規製黑簷白牆,加上在整個綠竹林中很突兀的白帳金頂,倒是極為醒目的彰顯出了皇帝的氣派。
當然銅球下連接了很粗的銅條,隱蔽的通到地下一個大銅板上……這防雷劈的事情胡亥還是不會忘掉的。
這個冬天這個活計幹了多一半,也就是皇帝宮妃居住群和中央大帳主殿的工程完成了,宮殿周圍的翠竹林麵向鹹陽的一麵栽種也基本完成。等到春種過後農閑了能夠再征徭役時,在夏收之前把剩下的大臣“賓館”帳群和前殿後麵的翠竹林再完成掉,就大功告成了。
胡亥同學已經迫不及待的將這一組宮殿命名為:“翠宮”。
在中央大帳主殿的前麵,還修建了兩個帶一圈坐板的竹亭,一左一右,中間是進入大帳宮的通道。此刻胡亥與馮去疾、陳平、馮劫、公子嬰、李由、曹參、李祿幾人,不分尊卑的都坐在一側竹亭內,麵向著宮前高大威猛的六個金人,商討著軍政大事。
十二金人,胡亥最終用掉了六個,還剩六個,依然挺立在阿房前殿為基礎的翠宮正麵。
“聖上獎勵匠作,新巧之物現在市井中不斷出現,但為此也出現了不少民怨。”馮去疾頗有點頭疼:“大致就是一個匠人做出了一件或多件適用之物,被大賈看到後大量攀仿製作,反而使原作匠人並未獲利,還有被大賈幹脆擠出去的情況。因此百姓中就有聲音說,巧匠難為,費心而不得利,又何必?”
“這倒是個問題。”曹參摩挲著下頜:“聖上鼓勵匠作的目的之一,是為糧粟增產後多出的農人子弟找一個生活,好的匠作物品能夠讓匠人增加人手增加產出。但若都為大賈所把持,則確實降低了匠人的熱心。”
“匠師台所出,在聖上允可而放到民間製作的物品,是依照聖意向商賈們收取租賦的。”李由若有所思的說著:“那麽民間匠人的新巧之物是否也可照此辦理呢?”
馮去疾搖著頭:“關中大賈,多有背景。或依托某級官吏,或依托宗室貴胄。普通百姓要說向大賈收取新物奇想的租賦,若無律法支持,就無法與大賈的背後勢力抗衡。”
他略帶苦意的微微一笑看了看李祿:“少府管皇家匠作出產,自是無人敢私仿。不過老臣也聽說曾有匠人未得少府允可而仿物出賣,被少府送官懲戒。”
李祿對此倒沒什麽不好意思的:“確有此事,出現過幾樁。聖上對於百姓匠人還是頗為寬宏,這幾個匠人不過小罰了些銅錢,至於大賈還沒人敢如此無視少府權威。”
胡亥懶散的靠著一個亭柱聽著,這不就是所謂的“專利權”問題麽?
最早的專利權概念發源於歐洲,萌芽產生於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孫子兵法產生的那個時代,在今意大利南部就有一種烹調方法被授予為期一年的獨占權。以後經過漫長的逐漸發展,到了十二世紀時,史料記載西法蘭西及英格蘭的國王向一名波爾多人授予在該城市生產花布的獨占權,期限為15年,對應著是中國的南宋時代。
中國曆史上一直都沒有出現過專利製度,從唐到宋都是中國工商業極為發達的時代,手工匠作新產品也層出不窮。但一方麵是沒有專利製度,另一方麵則是儒家文人們一邊享受著這些產品,一邊抨擊其不過是“奇技淫巧”,因此嚴重阻礙了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胡亥在提出鼓勵匠作時早就知道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匠師台的新玩意兒有少府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官商”保護著,沒人能從皇帝的錢袋裏搶錢,可民間匠人的發明就沒有什麽可以做保障的。
解決辦法他也早就想好了,可他一直沒提,就是在等待這種“民怨”的出現。
“如果由少府出麵,買下這些匠人的巧思,然後再交予有興趣的大賈,並收取租賦呢?”公子嬰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自從聖上鼓勵匠作,並設立匠師台以為榜樣,加之司農卿農改增產使很多農人得閑,民間手工匠人的人手增加,物品的製作水準和產量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巧物件增加了很多。但若少府出麵收買創想,則難度來自於很多物件隻是在現有基礎上小改,對少府牽扯精力太大,大改或完全新創的東西又容易讓人認為少府侵占匠人成就。”李祿頗有些擔心這事兒牽扯太廣。
“聖上,”曹參又想到一個辦法:“少府於匠作和售賣都有經驗,或可由少府出麵,在郡縣各設立新署衙,讓有創新巧物的匠人向少府申報,想要獲取新物製作的人,無論是其他匠人還是大賈,均向少府納賦,再由少府將錢款支付給原創匠人。”
“這恐怕需要增加很多官吏,另外查證其報上的物件創意是否足夠新巧且無別人亦有相似立意,會是個很繁雜的事情。”馮去疾想的畢竟更全麵一些。
“我看這事可以,少府在各縣可以隻設少量的吏,主要是繪製報來的物件形狀和匠人自稱的新奇處,然後郡一級存留一份,報上少府一份。少府分門別類存置,也便於查找重複創意。”胡亥覺得既然這些公卿們先提出了解決方法,就不會顯得自己太過妖孽了,心裏挺高興。
“隻是這事兒少府要立署,要征募選擇人手,當然不能白幹。”胡亥的錢串子思想又大發揮起來:“如果出現爭議,少府還要進行裁判。如果有人侵權,少府還要處罰,現在剛開始可能不需要太多官吏,慢慢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署衙體係,所以無論是侵權的罰銅,還是授權收取的租賦,少府都要從中抽成。”
胡亥的兩眼變成了半兩錢的形狀,外圓內方:“我看,抽三成不算太過分吧,不然匠人被侵權可是一點兒錢都拿不到的。”
他一轉眼又盯上李由:“這事兒顯然也需要製律,丞相、少府、廷尉、司農……張蒼沒來,到時候你們再叫上他,就由少府牽頭,把整件事好好商量個結果出來,嗯,就稱作專利權吧。”胡亥直接偷了個懶,沒有重新給命名一下。
看著李由一臉茫然,他又補充了一句:“這本身就是個新事物,所以一下完善是不可能的,摸著石頭過河吧。”
這個議題到此結束。
這時代還沒有印刷術,胡亥也不準備搞,紙還是剛弄出個初樣呢。沒有印刷術,就先不操心版權的事兒了。
胡亥正準備開始自己想出來的下個議題時,他們居高臨下的都看到了姚賈的軺車正在快速靠近殿台。
姚賈登上殿台,先向胡亥行禮,然後向其他大臣團團一禮,接著就拿出了一個竹簡布套,一個帛囊。
“司農,這是尊府的貴仆在上林苑外正要托人送進來的信,正好遇到在下,就給帶進來了。”姚賈把帛囊遞給曹參,自己則從麻布套中抽出竹簡:“聖上,這是西楚宮中傳來的。”
胡亥接過竹簡打開一看,密密麻麻的,隨手交給陳平:“上卿大致說說,然後再傳看一下。”
於是姚賈就把霸王宮中的討論複述了一遍,就好像他自己剛剛從霸王宮中列席了會議後出來一樣。
“聖上。”姚賈口沫橫飛的敘述霸王宮中君臣商議內容的同時,曹參一邊支楞著耳朵聽著,一邊看著手裏的帛絹書信,聽姚賈基本說完了,他就站起來向皇帝行了個禮,接著把手中的帛絹雙手遞了過去。
“這是漢王寫來的,漢王說希望臣與上卿,”他看了一眼陳平:“能在十五日後去函穀關一會。”
胡亥展開帛信快速的掃視了一遍,然後麵帶既憐憫又好笑的神情遞給陳平:“劉邦這日子過得似乎很慘啊,看來他這次伐彭城被項籍打了迴來,實力的損失太大了。”
陳平剛好看完了姚賈的會議記錄,又看到這麽一封信,不由得攥著帛絹沉思了起來。
見陳平發愣,胡亥也不矯情的向其他大臣複述起劉邦信的內容:“劉邦來信的大致意思是,請托司農參幫忙,希望大秦不要趁他病要他命,借口就是一些兵力不足之類的訴苦之言,並希望司農卿能看在數十年老兄弟的份上,看看如何能幫他一下,他可以公開向大秦請降。”
“哦?”公子嬰有些驚訝:“他要公開降秦,不怕山東各諸侯聯合起來共同伐之?”
姚賈冷笑了一聲:“嗬嗬,魏王豹雖然得漢王所助良多,但形勢比人強,已然遣使去彭城向項王請降。殷王卬和韓王成均薨,殷國與韓國不複存在。趙燕兩國當初隨同漢王伐楚本就不很情願,兩國一共才出兵萬卒,被項王殺迴時又率先逃走……現在山東除了漢王和西楚霸王,還有什麽諸侯值得漢王當迴事?”
“可這樣一來,漢王的大義名分就沒有了,反而會使項王取得大義之名,並號令魏趙燕和衡山、九江諸國,合兵伐漢。”公子嬰仍然一臉的不可思議。
“漢王信中並沒有明言降秦。”陳平從沉思中轉了迴來,把帛絹信遞給公子嬰:“他隻是以司農為秦效力引伸了一句,說秦既重民生,當初若知如此,又何苦反秦,國相蕭何都有些後悔當初不若與司農共同往關中以應征召。”
“臣覺得十五日後的會麵,漢王極可能還會試探是否有向聖上請封的可能。”陳平又冒出一句重磅的。
“上卿據何得出如此判斷?”馮劫也好奇了起來。在六英宮的各種沙盤軍演中,馮劫對於陳平的軍事才能早已很服氣。
他沒想到迴答他的不是陳平,反而是皇帝。
“劉邦現在應該還有六、七萬卒在手,剛剛楚宮廷議中項籍想要帶卒十五萬伐漢,如果劉邦善用當初滎陽棱堡構造的城牆,而不是出城陣戰,當可拖住項籍的大軍。”
胡亥微微一笑:“可劉邦顯然並不隻想抗住西楚軍的攻伐就夠了,其大將軍韓信曾經向劉邦提出了一個分進伐楚的方略,在劉邦拖住項籍時,韓信會先伐魏、再伐趙燕,然後取得齊地,從齊地伐彭城,繞擊項籍的後路。”
“現在漢王所有的軍力,不足以實行這一方略。”陳平接著皇帝的話向下繼續說著:“漢王為項王所伐,須盡全力與項王僵持,這時如果我大秦突然出兵,則漢軍必然徹底崩潰,因此漢王首要的就是要讓大秦作壁上觀。”
他略停了停然後繼續說:“但單單抵禦住項王的攻伐,不過是耗時候而已,最終還會敗亡,所以大將軍信那從河水以北一路攻伐至彭城的方略必須同時進行,這一來漢王的兵力就不足了,因為大將軍信至少也需要二萬卒。即使現在漢國就在募新卒,然未熟練戰陣之法,根本無法使用。”
陳平說到這兒向胡亥一禮:“因此,臣認為漢王或許還會向大秦請兵相助。”
“嘿,這也不是不可能的。”胡亥一笑,忽然轉了話題:“這事兒等你和曹參去函穀關見過劉邦後,就可明確知道這位心裏想的是什麽。我現在更關注西楚那個廷議中透露出來的內容,就是範增所言的破漢與抑漢兩種方略的選擇。若項籍此番攻不下漢國,轉而采用聯合魏、趙、燕,抑製韓信的北路軍,再在韓地立新王,並增兵陳郡抑製三川和南陽出兵,而不大肆舉兵與漢決戰,那想要消耗楚漢國力就會變成曠日持久的事情,豈不讓朕無機可乘?”
“項王乃陣戰之才,這個亞父增,看來更知觀大勢。”公子嬰讚歎著。
“我不擔心項籍這個百戰百勝的陣戰奇才,但我不希望範增這個知大勢者再來壞我大秦的事兒。”胡亥一錘定音。
陳平笑了笑:“聖上,臣在與漢王相會時,可以與其探討如何讓範增於項王麵前失寵的方法,當然可能聖上也要拿出一些金財用以從另一個角度施力。還有衡山王和九江王那邊因為‘項王陰令’的傳聞必然心懷不滿又心有不安,也應設法,至少讓其在項王伐漢時置身事外。”
陳平臉上的笑容很平和,但與他說出來的話配合著,就顯出一股陰瘮瘮的味道。
“要什麽我就給你什麽,”胡亥就喜歡陳平這種陰人的能耐,“你就放手去做吧。”
_
函穀關前,席棚仍在上次的位置,隻是雙方的“友好交往”上升了一個層次,兩邊都沒有千卒衛隊出現在各自的視線中,隻有百來親衛各位於席棚後五十步。
賓主之中,秦方少了個胡亥,多了個曹參,張驃依舊在,為各席充當侍者。漢方仍是劉邦、蕭何、張良,護衛將軍周苛站在五十步外的親衛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