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疑惑著:“那韓王成薨了又是怎麽迴事?”
“韓王那一路向西逃往芒縣(今永城市陳集鎮劉寨村),從一開始就棄了戎車。追殺他的那一路楚軍一直輟在身後數裏,還是張良設謀,逐次分散所帶親衛引開大部追軍,才使韓王逃脫。這也使韓王至虞城時身邊隻餘了十來卒。韓王的身體不如漢王,大風雨下受了風寒,又一路驚懼,到了虞城就高燒不退,兩日就薨了。”姚賈在沙盤上用小旗分別標出了韓王成和劉邦的逃跑路線,最終兩條線匯聚到了虞城。
要說起來,韓王成對大秦來說不過是個叛王,這麽個叛逆享用不起這個“薨”字。但諸臣們都知道胡亥對此從不在意,別說韓王成正經還是韓國王室的後人,就連陳勝這個泥腳杆子,當初送命的消息傳到秦廷之上,也照樣被說是“薨斃”,皇帝也沒厲言喝止或降罪。
這個皇帝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虛頭八腦的事情。
“韓王薨前,詔張良將韓國土獻於漢國,並讓張良以後就效忠於漢王。韓王的子嗣家人,自然也都托於漢王照應,漢王則稱會為韓王保留宗祠享祀不絕。”
“司馬卬有消息嗎?”胡亥對韓王成的興趣不大,轉換了話題。
聽胡亥問到殷王卬,姚賈半帶歎息半帶譏諷的笑了一下:“這位殷王是太執著太貪心,也是太沒運道。漢王和韓王得知項王殺來,都知機的迅速逃走,這位殷王卻還舍不得自己那些將卒。他的打算應該是出彭城北門後向西繞到蕭縣北,看看能不能收攏一些殷軍潰卒再逃迴殷國,結果出了城剛轉向西,就遭遇了項王繞城而來的勁旅,陣勢未成就給西楚軍衝散,殷王在亂軍中直接被殺。”
胡亥對殷王卬比對韓王成還沒興趣,不過是三王聚會彭城,想知道每個王的下落而已。
“項籍偷越了樊噲的陣線,那樊噲後來如何?”胡亥又想到了新的問題:“那八萬卒不會也潰敗了吧?要說項籍先在彭城,後又在符離追殺劉邦,三萬騎軍一路轉戰,傷亡不說,戰力上也應暫時無法撼動樊噲才對。”
“樊噲得知彭城被破,本要立即集卒來救,被灌嬰勸住。灌嬰說來報信的潰卒稱項王勢不可擋,而胡陵與泗水亭之軍大部為步卒,急行抵彭城後想要還具備戰力,就需按三日行。現在彭城十八萬聯軍都被項王擊潰,北線的八萬卒就算趕到彭城,大王也早不知生死去向。不如立即沿荷水向西退向定陶保存這部分實力,再視情勢而定去向。”
“這麽說這八萬卒逃脫了?”胡亥看著姚賈從胡陵、泗水亭一路向西插著小旗。
“本來如果動作快一些,樊噲、灌嬰和盧綰手下的六萬五千卒是可以全師而退的,可樊噲堅持要等沛縣曹無傷那一萬五千卒到胡陵會合一起走。結果曹無傷沒等來,等來的卻是龍且率領的一萬多楚騎。龍且先在沛縣擊潰了曹無傷軍,接著就向北殺向胡陵。這時齊地的西楚步卒也有約二萬卒輕甲執銳沿泗水快速迴師,樊噲軍被兩麵夾擊,加上漢王不知所蹤軍心散亂,就這麽也給擊潰了,隻有灌嬰先帶萬卒去豐邑與盧綰的五千卒會合先行,算是相對順利的逃到了定陶,接著就又轉進到了外黃。”
姚賈把漢軍西退、西楚軍兩麵夾攻的路線也用小旗一路標識了出來。
“彭越軍損失如何?”
“彭越明裏展示給漢王的三萬卒在護衛漢王逃脫時的一路阻擊下,損失了約千多卒,不過彭越對漢王言稱是損失了萬卒。”姚賈一臉詭譎的笑意。
“要不這麽說就不是彭越了。”胡亥也莞爾一笑,接著叩擊著沙盤的邊緣:“那就是說,燕趙軍幾乎沒有損失,魏軍損失萬卒,殷軍不知,而漢韓兩軍本共有二十萬卒,最後能西歸的,算上灌嬰和盧綰的萬五卒,也不過二萬卒左右?”
“漢韓兩軍大部於彭城附近被擊潰,潰卒要從彭城西歸潁川、南陽、河南一線,最近路途也有八百裏以上,所以指望這些潰卒迴歸希望不大。”陳平麵色平靜的插話道:“彭越或能收容一小部分,但絕大部分隻有或殺或降兩條路,而項王又是一個好殺之人。”
“這就是說,雖然漢王可得韓地,但此番伐彭城,損失軍卒至少也在十五、六萬以上了。”公子嬰的話中居然帶出了那麽一絲悲天憫人的味道。
“韓信手中還有五萬卒。”胡亥盯著沙盤上的梁地和上黨:“劉邦敗迴,魏王豹在項籍的壓力下必然叛漢,而項籍隨後便會兵指潁川、河南兩郡。若劉邦能依韓信原策,自己在滎陽一線頂住項籍,韓信就可先伐魏得到魏地的人戶,再向東在河水以北縱橫。”
“當初漢王一定還想著若能擊敗項王,就迴頭伐秦,把關中巴蜀拖入戰亂,消耗大秦國力。”陳平輕輕一笑:“聖上,臣怎麽覺得,漢王又將要提出與臣見麵的要求了?”
胡亥看了一眼在陳平身後死盯著沙盤的曹參:“我想,劉邦會先致信司農卿。”
本不涉足軍事、但心憂自己那幫老兄弟死活的曹參,在得到皇帝告知劉邦兵敗彭城、將在這天來六英宮匯總之後進展,就知道皇帝是在給自己機會。聽到劉邦和老兄弟們似乎都還無恙,心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可是聽到胡亥這麽一說,他也苦笑了起來。
這個劉季啊,幾乎可以篤定會按皇帝的推測那樣給自己寫信,極大的可能還會再次親往函穀關前會陳平。
反正現在已經光棍一條了,不爭取大秦的支持,隻有死路一條。就算大秦借機要取他的性命,和被項羽取去也沒什麽不同。
_
酈食其和彭越說準備留在梁地,在日後必然會發生的項羽伐漢時從側後騷擾項羽糧道,漢王危急時彭越軍還可通過攻城拔地讓項羽不能全力擊漢。
雖然軍卒損失巨大,但劉邦和張良一合計,都認可了這一策略。
雖然相對於劉邦的損失而言,彭越的損失算是極小,但當初酈商帶到劉邦麾下的三千齊刑徒老卒損失了二千,卻讓酈食其很肉疼。
此番劉邦伐楚,酈商並未跟去,而是帶著的一千老齊卒在南陽練那二萬新卒,加上彭越軍中還有六、七千老齊卒,這些當初的齊刑徒一直是酈家兄弟最倚重的力量,尤其這些人現在基本在彭越軍中占據了下層伍長、兩司馬之類軍職的大半,所以萬一之萬一,如果彭越對秦有什麽異心,酈家兄弟還能據此在彭越軍中通過嘩變之類的方式,摧毀掉其很大一部分力量。
當然這隻不過是一種預做防範,這迴彭越在劉邦攻打彭城中的表現完美的貫徹了皇帝陛下的意圖,所以酈食其也很積極的幫著彭越說話,沒讓劉邦起了奪彭越之卒的欲望。
酈食其隻不過損失二千老齊卒就肉疼的不行,那劉邦損失了十幾萬卒,簡直就是疼到了骨髓裏。好在老兄弟們都還活著,總還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尤其經此一戰,他看到隻有灌嬰保住了所帶領的軍卒,且若是樊噲聽灌嬰的勸不堅持等沛縣曹無傷軍的話,那六萬多卒很可能保留下來的就不止灌嬰這一萬五了,說不定能保存五萬以上,所以對灌嬰就更為看重。
他也沒去責備樊噲,自己都丟盔棄甲的,有什麽資格去埋怨兄弟?都是自己誤判了項籍的反應速度,本想趁著項籍殺迴來之前享受一下王侯待遇,結果……
劉邦沒有直接返迴雒陽的漢王宮醫治心靈上的小創傷,他可不敢再享樂了,享樂的代價太過沉重。
他直接入住了滎陽,如果項羽要來伐他,滎陽作為河水和鴻溝的交匯點,必定是第一線最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還有敖倉這一適宜存放糧秣輜重的倉廩之地。
滎陽城當初被李厲等人按照胡亥的想法修築成棱堡的結構,後來項羽伐秦曾指示將滎陽的這種“怪城牆”上麵的兩層箭室與整個滎陽城內房舍一同燒掉,申陽做了河南王後,在城內重建了部分裏坊,劉邦迫使申陽降漢後,又將申陽未完成的裏坊建完。
韓信對秦人所建的這種棱堡相當感興趣,建議劉邦將城牆上的兩層箭室也一起修複。劉邦本來打的主意是占據彭城、打敗項羽後就不迴來了,所以對此未置可否。但現在需要用這座滎陽城來抵抗項羽了,所以在劉邦逃到虞城剛剛定下心神時,就詔令韓信組織人夫開始了滎陽城牆的修複。
此刻,在滎陽城內所建的漢王行宮內,劉邦和重臣們正在商討如何應對必然會到來的項羽攻伐。
向秦稱臣請封!
這是劉邦在這個重要會議上拋出的最重磅的炸彈。
這個想法一出,首先炸鍋的是周勃、樊噲等一眾老兄弟,紛紛出言反對。你一言我一語,簡直就要把殿堂的屋頂掀翻了。
然而,等這幫人喊累了聲音剛小了下去,劉邦開口問了一個問題,這些老兄弟們就啞火了。
“當初大將軍的方略,是以孤吸引項王的注意,大將軍則在河水以北,麵對魏、趙、燕、齊等國,或與其結盟共抗西楚,或奪其地歸漢,再由趙、齊之地由北向南入薛郡、泗水郡,奪彭城,破掉項王的根基。後因出了義帝被弑之事,此策才未及施行。”
劉邦的聲音中滿含疲倦之意:“此番伐西楚,因孤大意而為項王所趁,現在漢國隻有七萬餘卒的軍力,其中五萬卒還是大將軍與將軍(酈)商編練的新卒。以此七萬卒,最多也就能堪堪抗住項王來伐,那麽大將軍從河水之北繞擊西楚之卒又從何來?”
“韓王遺詔將韓地歸並於漢,可韓地肯定擋不住西楚攻伐,那就趕緊趁項王未至之前從韓地征募新卒就是。”周勃的話音有那麽點兒嘟嘟囔囔的性質,底氣明顯不足。
“勃,現在尚不知項王會否立即來伐,征募的新卒若完全不知戰陣,大將軍帶領這些人如何可戰?”蕭何瞪了周勃一眼。
樊噲是個直性子:“大王是想要以屬國的名義從秦借兵?不是臣給大王潑冷水,大王一旦降秦稱臣,山東各諸侯都會躲大王遠遠的,馬上就會倒向西楚霸王。”
灌嬰的聲音裏也帶著倦意:“大王此一敗,除了齊國田橫外,其他諸國就算仍與漢為盟,又有多大助益?燕趙本來就是應景,兩國一起才發兵一萬,項王擊蕭縣,兩國軍立即逃離。殷連自家的王都薨了,至於衡山國和九江國,本也未參與此次結盟抗楚。”
他先向劉邦拱了拱手,又麵向所有重臣:“最新的消息是,魏王豹已經遣使往楚請降。這一來,大王就算不向秦稱臣,抵禦項王來伐也隻能靠我們自己。”
“可是,”樊噲一拍大腿:“秦已經分明不管山東事,難道就因為我們一說尊奉秦帝,秦就會出關中之兵為大王所用?”
他又相對小聲的嘀咕了一句:“就算秦帝肯發軍來助,還不夠防著他們伐滅我等的呢。”
所謂相對小聲,隻不過是沒有像大聲時那樣震得屋頂都要落土,但殿上所有人都聽得清清楚楚的。
其他老兄弟如陳賀、周苛、沛嘉等,也都表示出了與樊噲同樣的擔心,這秦人要真肯派軍隊出函穀,誰知道他們是來助戰的,還是翻臉來伐漢的?
劉邦一聲不吭的聽著兄弟們唧唧歪歪的把話都說完了,才看向韓信:“大將軍認為孤王向秦稱臣以換取秦出兵相助的想法,是否真無可行之處?”
韓信一直一言不發的聽著,此刻劉邦點將了,他也思忖了半晌,才向劉邦行了一禮:“是否向秦稱臣請封,此非臣可談論。隻是臣對此也有一些想法,大王明麵上降秦請封,實則欲使秦助兵抗楚,可秦帝雖不理政,但軍政事都交與公卿處置,秦的公卿們並不易與。”
韓信邊說邊組織著詞匯:“就算是司農參因是大王曾經鄉友的緣故願為大王說秦臣,可也要顧及公卿們猜忌其立場,所以反而不宜多言。而上卿平其人狡黠多謀,又是秦帝在兵事上最為倚重者,所以對大王降秦之舉定有自己的看法。”
劉邦想到上次與陳平在函穀關前打的那次交道,不禁覺得自己確實太一廂情願了。
“但若大王真能使秦相信大王誠意,並答應出兵相助,剛剛各位將軍擔心反為秦所伐的問題,臣倒是另有看法。”
劉邦眼睛一亮:“大將軍快快講來。”
“如何說服秦臣相信大王,臣無良策。但若說大王能夠使秦出兵相助,則大王可請秦發李將軍良那支軍助大王。將軍良本趙王武臣之臣,因叛武臣轉而降秦,再因上柱國與趙相(陳)餘奉趙王歇,”韓信看了一眼張耳,“將其逐出趙地,所以率軍歸秦,其所領軍皆趙卒,且一直獨立於秦師之外。若大王請秦以將軍良所部相助,於秦而言易於接受,於大王而言也許還能遊說其轉投大王。”
劉邦轉頭看了看張良,張良微微頜首,認同了韓信的判斷:“大將軍此言有理。”
張良又對周勃頜首致意:“將軍勃所言亦是良策。項王若來伐,韓地不可保,所以大王一方麵應即在韓地募卒,另一方麵還要遷韓地富戶於南陽並將糧秣等盡量運出,盡量少給項王留下可用輜重。”
他緩了一口氣繼續說:“臣判斷,韓地新卒應可征募三至四萬,河南與南陽急征下亦可再得三至五萬卒。若大王真能如大將軍所言,向秦請得將軍良之三萬師,可將新卒二萬予大將軍,加上將軍良三萬卒,即可揮兵先取魏之上黨。而大王現有七萬卒加新募卒至少可有十萬,當可抵禦項王軍,不使其急下滎陽。”
張良苦笑了一下:“所以現在真正的難點,就是大王如何能使秦樂助將軍良之軍了。”
周勃被張良肯定,心情大好,又冒出一個想法,向韓信拱了拱手:“大將軍,若隻領二萬新卒,是否有可能攻下長平、屯留之地?這樣就不用大王損失聲名去求暴秦了。”
劉邦也是一臉的苦意,瞪了周勃一眼:“你們以為孤願意?”
他把韓信和張良的話在心裏過了一遍,比起剛剛開口就要降秦,現在他多少有了點兒底:“孤的聲名倒不那麽重要,若暫時降秦能得到秦助,擊敗項王之後,嘿嘿。”
劉邦馬上又想起韓信說陳平不是那麽好騙的,又開始灰心:“降秦之說,非不得已孤也不想輕為,若秦隻在口頭上接納並隨意發出一份詔令封孤,卻絕不出一卒,那時豈不是又丟聲名又未得實利?”
“不過,在此危難時刻,最可慮的是秦趁危發難,與項王前後夾擊。”劉邦吸了一口冷氣打了個寒噤:“所以即使不提降秦請封,也要再與秦人,比如陳平接洽,盡力確保秦不會從背後給孤致命的一擊。”
“大王,”韓信在周勃給他再出難題下也在思考,現在似乎是想明白了,帶上點兒振奮之意:“若無秦助以李良軍,大王可讓將軍商隨臣一起練新卒並伐魏,若大王能給臣一至二月的時間,無需秦助而取上黨,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這迴韓信和酈商一起編練新卒,對酈商練兵的能力大大的認可。
“大將軍,非是孤給大將軍時間,而是要看項王能給孤多少時間。”劉邦苦笑:“若依孤對項王的了解,恐怕要不了一個月的時間,西楚軍就會殺至了。”
彭城,霸王宮。
“孤必須趁劉季現在剛剛逃迴,漢軍對孤之西楚軍恐懼心仍在之時,一鼓作氣將其擊垮!”項羽重重的擂了禦案一下。
“王上,”範增滿心糾結:“依老臣看,漢王此番破彭城雖然以義帝之事為名義,但內心中應早有取大王而代之的想法,因此暫棄齊國先不顧,揮師伐漢也是理所應當,不過王上如何進軍則需要認真權衡,”
“現在劉季不是以雒陽為國都嗎?自然是直搗其都,滅其國。”
“若漢王於河南全力與大王敵,此策自是上佳。老臣擔心漢王一麵與王上相抗,另一麵再出偏師繞擊彭城。”範增緊皺眉頭:“且王上想過沒有,秦就在漢之側,漢王能抽空南陽、河南兩郡兵力全力來擊彭城,竟然毫不擔心秦突出奇兵奪去他的國土?”
項羽一怔,冷靜了下來:“亞父的意思是,劉季與暴秦達成了某種盟約?”
“這卻是難說的事情。”範增歎了口氣:“漢王彭城之戰或許是判定王上從伐齊中驟然抽身而迴時會撞入其所布羅網,認為必能破西楚軍而真正占據楚地,因此對南陽、河南是否會落入秦手並不在意,敗王上後再奪迴就是。但也不排除其與秦有盟,實行緩兵之計,遊說秦置身事外。”
“問題在於,”範增加強了語氣:“雖說關中傳出來的消息都說秦除了加強麵向山東關隘防禦外,散卒十萬歸農,又提兵向西入河西胡夷草原說是要開拓胡賈商道,怎麽看怎麽都不再對山東有任何興趣,可這又何嚐不是想看著山東諸侯互鬥?待山東兵乏民疲,其再舉重兵而出,一鼓而重定山東。”
項羽遲疑了。
“你等怎麽看?”他把目光轉向陳嬰、龍且一眾文臣武將。
“漢軍號稱五十六萬,實際不過二十多萬,此番大王撲殺者就有十五、六萬,漢王帶著逃迴去的能有多少?最多二萬。”龍且不以為然的冷笑著:“大王如果動作迅疾,以壓頂之勢砸爛漢國,暴秦也就隻能看著大王撲滅反叛,又如何能讓暴秦看到山東兵乏民疲?”
項聲立即反駁龍且:“將軍且所說的樂觀了點兒,漢王並非舉國之兵而出,其國內應還會有三到五萬卒。”
“韓王那一路向西逃往芒縣(今永城市陳集鎮劉寨村),從一開始就棄了戎車。追殺他的那一路楚軍一直輟在身後數裏,還是張良設謀,逐次分散所帶親衛引開大部追軍,才使韓王逃脫。這也使韓王至虞城時身邊隻餘了十來卒。韓王的身體不如漢王,大風雨下受了風寒,又一路驚懼,到了虞城就高燒不退,兩日就薨了。”姚賈在沙盤上用小旗分別標出了韓王成和劉邦的逃跑路線,最終兩條線匯聚到了虞城。
要說起來,韓王成對大秦來說不過是個叛王,這麽個叛逆享用不起這個“薨”字。但諸臣們都知道胡亥對此從不在意,別說韓王成正經還是韓國王室的後人,就連陳勝這個泥腳杆子,當初送命的消息傳到秦廷之上,也照樣被說是“薨斃”,皇帝也沒厲言喝止或降罪。
這個皇帝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虛頭八腦的事情。
“韓王薨前,詔張良將韓國土獻於漢國,並讓張良以後就效忠於漢王。韓王的子嗣家人,自然也都托於漢王照應,漢王則稱會為韓王保留宗祠享祀不絕。”
“司馬卬有消息嗎?”胡亥對韓王成的興趣不大,轉換了話題。
聽胡亥問到殷王卬,姚賈半帶歎息半帶譏諷的笑了一下:“這位殷王是太執著太貪心,也是太沒運道。漢王和韓王得知項王殺來,都知機的迅速逃走,這位殷王卻還舍不得自己那些將卒。他的打算應該是出彭城北門後向西繞到蕭縣北,看看能不能收攏一些殷軍潰卒再逃迴殷國,結果出了城剛轉向西,就遭遇了項王繞城而來的勁旅,陣勢未成就給西楚軍衝散,殷王在亂軍中直接被殺。”
胡亥對殷王卬比對韓王成還沒興趣,不過是三王聚會彭城,想知道每個王的下落而已。
“項籍偷越了樊噲的陣線,那樊噲後來如何?”胡亥又想到了新的問題:“那八萬卒不會也潰敗了吧?要說項籍先在彭城,後又在符離追殺劉邦,三萬騎軍一路轉戰,傷亡不說,戰力上也應暫時無法撼動樊噲才對。”
“樊噲得知彭城被破,本要立即集卒來救,被灌嬰勸住。灌嬰說來報信的潰卒稱項王勢不可擋,而胡陵與泗水亭之軍大部為步卒,急行抵彭城後想要還具備戰力,就需按三日行。現在彭城十八萬聯軍都被項王擊潰,北線的八萬卒就算趕到彭城,大王也早不知生死去向。不如立即沿荷水向西退向定陶保存這部分實力,再視情勢而定去向。”
“這麽說這八萬卒逃脫了?”胡亥看著姚賈從胡陵、泗水亭一路向西插著小旗。
“本來如果動作快一些,樊噲、灌嬰和盧綰手下的六萬五千卒是可以全師而退的,可樊噲堅持要等沛縣曹無傷那一萬五千卒到胡陵會合一起走。結果曹無傷沒等來,等來的卻是龍且率領的一萬多楚騎。龍且先在沛縣擊潰了曹無傷軍,接著就向北殺向胡陵。這時齊地的西楚步卒也有約二萬卒輕甲執銳沿泗水快速迴師,樊噲軍被兩麵夾擊,加上漢王不知所蹤軍心散亂,就這麽也給擊潰了,隻有灌嬰先帶萬卒去豐邑與盧綰的五千卒會合先行,算是相對順利的逃到了定陶,接著就又轉進到了外黃。”
姚賈把漢軍西退、西楚軍兩麵夾攻的路線也用小旗一路標識了出來。
“彭越軍損失如何?”
“彭越明裏展示給漢王的三萬卒在護衛漢王逃脫時的一路阻擊下,損失了約千多卒,不過彭越對漢王言稱是損失了萬卒。”姚賈一臉詭譎的笑意。
“要不這麽說就不是彭越了。”胡亥也莞爾一笑,接著叩擊著沙盤的邊緣:“那就是說,燕趙軍幾乎沒有損失,魏軍損失萬卒,殷軍不知,而漢韓兩軍本共有二十萬卒,最後能西歸的,算上灌嬰和盧綰的萬五卒,也不過二萬卒左右?”
“漢韓兩軍大部於彭城附近被擊潰,潰卒要從彭城西歸潁川、南陽、河南一線,最近路途也有八百裏以上,所以指望這些潰卒迴歸希望不大。”陳平麵色平靜的插話道:“彭越或能收容一小部分,但絕大部分隻有或殺或降兩條路,而項王又是一個好殺之人。”
“這就是說,雖然漢王可得韓地,但此番伐彭城,損失軍卒至少也在十五、六萬以上了。”公子嬰的話中居然帶出了那麽一絲悲天憫人的味道。
“韓信手中還有五萬卒。”胡亥盯著沙盤上的梁地和上黨:“劉邦敗迴,魏王豹在項籍的壓力下必然叛漢,而項籍隨後便會兵指潁川、河南兩郡。若劉邦能依韓信原策,自己在滎陽一線頂住項籍,韓信就可先伐魏得到魏地的人戶,再向東在河水以北縱橫。”
“當初漢王一定還想著若能擊敗項王,就迴頭伐秦,把關中巴蜀拖入戰亂,消耗大秦國力。”陳平輕輕一笑:“聖上,臣怎麽覺得,漢王又將要提出與臣見麵的要求了?”
胡亥看了一眼在陳平身後死盯著沙盤的曹參:“我想,劉邦會先致信司農卿。”
本不涉足軍事、但心憂自己那幫老兄弟死活的曹參,在得到皇帝告知劉邦兵敗彭城、將在這天來六英宮匯總之後進展,就知道皇帝是在給自己機會。聽到劉邦和老兄弟們似乎都還無恙,心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可是聽到胡亥這麽一說,他也苦笑了起來。
這個劉季啊,幾乎可以篤定會按皇帝的推測那樣給自己寫信,極大的可能還會再次親往函穀關前會陳平。
反正現在已經光棍一條了,不爭取大秦的支持,隻有死路一條。就算大秦借機要取他的性命,和被項羽取去也沒什麽不同。
_
酈食其和彭越說準備留在梁地,在日後必然會發生的項羽伐漢時從側後騷擾項羽糧道,漢王危急時彭越軍還可通過攻城拔地讓項羽不能全力擊漢。
雖然軍卒損失巨大,但劉邦和張良一合計,都認可了這一策略。
雖然相對於劉邦的損失而言,彭越的損失算是極小,但當初酈商帶到劉邦麾下的三千齊刑徒老卒損失了二千,卻讓酈食其很肉疼。
此番劉邦伐楚,酈商並未跟去,而是帶著的一千老齊卒在南陽練那二萬新卒,加上彭越軍中還有六、七千老齊卒,這些當初的齊刑徒一直是酈家兄弟最倚重的力量,尤其這些人現在基本在彭越軍中占據了下層伍長、兩司馬之類軍職的大半,所以萬一之萬一,如果彭越對秦有什麽異心,酈家兄弟還能據此在彭越軍中通過嘩變之類的方式,摧毀掉其很大一部分力量。
當然這隻不過是一種預做防範,這迴彭越在劉邦攻打彭城中的表現完美的貫徹了皇帝陛下的意圖,所以酈食其也很積極的幫著彭越說話,沒讓劉邦起了奪彭越之卒的欲望。
酈食其隻不過損失二千老齊卒就肉疼的不行,那劉邦損失了十幾萬卒,簡直就是疼到了骨髓裏。好在老兄弟們都還活著,總還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尤其經此一戰,他看到隻有灌嬰保住了所帶領的軍卒,且若是樊噲聽灌嬰的勸不堅持等沛縣曹無傷軍的話,那六萬多卒很可能保留下來的就不止灌嬰這一萬五了,說不定能保存五萬以上,所以對灌嬰就更為看重。
他也沒去責備樊噲,自己都丟盔棄甲的,有什麽資格去埋怨兄弟?都是自己誤判了項籍的反應速度,本想趁著項籍殺迴來之前享受一下王侯待遇,結果……
劉邦沒有直接返迴雒陽的漢王宮醫治心靈上的小創傷,他可不敢再享樂了,享樂的代價太過沉重。
他直接入住了滎陽,如果項羽要來伐他,滎陽作為河水和鴻溝的交匯點,必定是第一線最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還有敖倉這一適宜存放糧秣輜重的倉廩之地。
滎陽城當初被李厲等人按照胡亥的想法修築成棱堡的結構,後來項羽伐秦曾指示將滎陽的這種“怪城牆”上麵的兩層箭室與整個滎陽城內房舍一同燒掉,申陽做了河南王後,在城內重建了部分裏坊,劉邦迫使申陽降漢後,又將申陽未完成的裏坊建完。
韓信對秦人所建的這種棱堡相當感興趣,建議劉邦將城牆上的兩層箭室也一起修複。劉邦本來打的主意是占據彭城、打敗項羽後就不迴來了,所以對此未置可否。但現在需要用這座滎陽城來抵抗項羽了,所以在劉邦逃到虞城剛剛定下心神時,就詔令韓信組織人夫開始了滎陽城牆的修複。
此刻,在滎陽城內所建的漢王行宮內,劉邦和重臣們正在商討如何應對必然會到來的項羽攻伐。
向秦稱臣請封!
這是劉邦在這個重要會議上拋出的最重磅的炸彈。
這個想法一出,首先炸鍋的是周勃、樊噲等一眾老兄弟,紛紛出言反對。你一言我一語,簡直就要把殿堂的屋頂掀翻了。
然而,等這幫人喊累了聲音剛小了下去,劉邦開口問了一個問題,這些老兄弟們就啞火了。
“當初大將軍的方略,是以孤吸引項王的注意,大將軍則在河水以北,麵對魏、趙、燕、齊等國,或與其結盟共抗西楚,或奪其地歸漢,再由趙、齊之地由北向南入薛郡、泗水郡,奪彭城,破掉項王的根基。後因出了義帝被弑之事,此策才未及施行。”
劉邦的聲音中滿含疲倦之意:“此番伐西楚,因孤大意而為項王所趁,現在漢國隻有七萬餘卒的軍力,其中五萬卒還是大將軍與將軍(酈)商編練的新卒。以此七萬卒,最多也就能堪堪抗住項王來伐,那麽大將軍從河水之北繞擊西楚之卒又從何來?”
“韓王遺詔將韓地歸並於漢,可韓地肯定擋不住西楚攻伐,那就趕緊趁項王未至之前從韓地征募新卒就是。”周勃的話音有那麽點兒嘟嘟囔囔的性質,底氣明顯不足。
“勃,現在尚不知項王會否立即來伐,征募的新卒若完全不知戰陣,大將軍帶領這些人如何可戰?”蕭何瞪了周勃一眼。
樊噲是個直性子:“大王是想要以屬國的名義從秦借兵?不是臣給大王潑冷水,大王一旦降秦稱臣,山東各諸侯都會躲大王遠遠的,馬上就會倒向西楚霸王。”
灌嬰的聲音裏也帶著倦意:“大王此一敗,除了齊國田橫外,其他諸國就算仍與漢為盟,又有多大助益?燕趙本來就是應景,兩國一起才發兵一萬,項王擊蕭縣,兩國軍立即逃離。殷連自家的王都薨了,至於衡山國和九江國,本也未參與此次結盟抗楚。”
他先向劉邦拱了拱手,又麵向所有重臣:“最新的消息是,魏王豹已經遣使往楚請降。這一來,大王就算不向秦稱臣,抵禦項王來伐也隻能靠我們自己。”
“可是,”樊噲一拍大腿:“秦已經分明不管山東事,難道就因為我們一說尊奉秦帝,秦就會出關中之兵為大王所用?”
他又相對小聲的嘀咕了一句:“就算秦帝肯發軍來助,還不夠防著他們伐滅我等的呢。”
所謂相對小聲,隻不過是沒有像大聲時那樣震得屋頂都要落土,但殿上所有人都聽得清清楚楚的。
其他老兄弟如陳賀、周苛、沛嘉等,也都表示出了與樊噲同樣的擔心,這秦人要真肯派軍隊出函穀,誰知道他們是來助戰的,還是翻臉來伐漢的?
劉邦一聲不吭的聽著兄弟們唧唧歪歪的把話都說完了,才看向韓信:“大將軍認為孤王向秦稱臣以換取秦出兵相助的想法,是否真無可行之處?”
韓信一直一言不發的聽著,此刻劉邦點將了,他也思忖了半晌,才向劉邦行了一禮:“是否向秦稱臣請封,此非臣可談論。隻是臣對此也有一些想法,大王明麵上降秦請封,實則欲使秦助兵抗楚,可秦帝雖不理政,但軍政事都交與公卿處置,秦的公卿們並不易與。”
韓信邊說邊組織著詞匯:“就算是司農參因是大王曾經鄉友的緣故願為大王說秦臣,可也要顧及公卿們猜忌其立場,所以反而不宜多言。而上卿平其人狡黠多謀,又是秦帝在兵事上最為倚重者,所以對大王降秦之舉定有自己的看法。”
劉邦想到上次與陳平在函穀關前打的那次交道,不禁覺得自己確實太一廂情願了。
“但若大王真能使秦相信大王誠意,並答應出兵相助,剛剛各位將軍擔心反為秦所伐的問題,臣倒是另有看法。”
劉邦眼睛一亮:“大將軍快快講來。”
“如何說服秦臣相信大王,臣無良策。但若說大王能夠使秦出兵相助,則大王可請秦發李將軍良那支軍助大王。將軍良本趙王武臣之臣,因叛武臣轉而降秦,再因上柱國與趙相(陳)餘奉趙王歇,”韓信看了一眼張耳,“將其逐出趙地,所以率軍歸秦,其所領軍皆趙卒,且一直獨立於秦師之外。若大王請秦以將軍良所部相助,於秦而言易於接受,於大王而言也許還能遊說其轉投大王。”
劉邦轉頭看了看張良,張良微微頜首,認同了韓信的判斷:“大將軍此言有理。”
張良又對周勃頜首致意:“將軍勃所言亦是良策。項王若來伐,韓地不可保,所以大王一方麵應即在韓地募卒,另一方麵還要遷韓地富戶於南陽並將糧秣等盡量運出,盡量少給項王留下可用輜重。”
他緩了一口氣繼續說:“臣判斷,韓地新卒應可征募三至四萬,河南與南陽急征下亦可再得三至五萬卒。若大王真能如大將軍所言,向秦請得將軍良之三萬師,可將新卒二萬予大將軍,加上將軍良三萬卒,即可揮兵先取魏之上黨。而大王現有七萬卒加新募卒至少可有十萬,當可抵禦項王軍,不使其急下滎陽。”
張良苦笑了一下:“所以現在真正的難點,就是大王如何能使秦樂助將軍良之軍了。”
周勃被張良肯定,心情大好,又冒出一個想法,向韓信拱了拱手:“大將軍,若隻領二萬新卒,是否有可能攻下長平、屯留之地?這樣就不用大王損失聲名去求暴秦了。”
劉邦也是一臉的苦意,瞪了周勃一眼:“你們以為孤願意?”
他把韓信和張良的話在心裏過了一遍,比起剛剛開口就要降秦,現在他多少有了點兒底:“孤的聲名倒不那麽重要,若暫時降秦能得到秦助,擊敗項王之後,嘿嘿。”
劉邦馬上又想起韓信說陳平不是那麽好騙的,又開始灰心:“降秦之說,非不得已孤也不想輕為,若秦隻在口頭上接納並隨意發出一份詔令封孤,卻絕不出一卒,那時豈不是又丟聲名又未得實利?”
“不過,在此危難時刻,最可慮的是秦趁危發難,與項王前後夾擊。”劉邦吸了一口冷氣打了個寒噤:“所以即使不提降秦請封,也要再與秦人,比如陳平接洽,盡力確保秦不會從背後給孤致命的一擊。”
“大王,”韓信在周勃給他再出難題下也在思考,現在似乎是想明白了,帶上點兒振奮之意:“若無秦助以李良軍,大王可讓將軍商隨臣一起練新卒並伐魏,若大王能給臣一至二月的時間,無需秦助而取上黨,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這迴韓信和酈商一起編練新卒,對酈商練兵的能力大大的認可。
“大將軍,非是孤給大將軍時間,而是要看項王能給孤多少時間。”劉邦苦笑:“若依孤對項王的了解,恐怕要不了一個月的時間,西楚軍就會殺至了。”
彭城,霸王宮。
“孤必須趁劉季現在剛剛逃迴,漢軍對孤之西楚軍恐懼心仍在之時,一鼓作氣將其擊垮!”項羽重重的擂了禦案一下。
“王上,”範增滿心糾結:“依老臣看,漢王此番破彭城雖然以義帝之事為名義,但內心中應早有取大王而代之的想法,因此暫棄齊國先不顧,揮師伐漢也是理所應當,不過王上如何進軍則需要認真權衡,”
“現在劉季不是以雒陽為國都嗎?自然是直搗其都,滅其國。”
“若漢王於河南全力與大王敵,此策自是上佳。老臣擔心漢王一麵與王上相抗,另一麵再出偏師繞擊彭城。”範增緊皺眉頭:“且王上想過沒有,秦就在漢之側,漢王能抽空南陽、河南兩郡兵力全力來擊彭城,竟然毫不擔心秦突出奇兵奪去他的國土?”
項羽一怔,冷靜了下來:“亞父的意思是,劉季與暴秦達成了某種盟約?”
“這卻是難說的事情。”範增歎了口氣:“漢王彭城之戰或許是判定王上從伐齊中驟然抽身而迴時會撞入其所布羅網,認為必能破西楚軍而真正占據楚地,因此對南陽、河南是否會落入秦手並不在意,敗王上後再奪迴就是。但也不排除其與秦有盟,實行緩兵之計,遊說秦置身事外。”
“問題在於,”範增加強了語氣:“雖說關中傳出來的消息都說秦除了加強麵向山東關隘防禦外,散卒十萬歸農,又提兵向西入河西胡夷草原說是要開拓胡賈商道,怎麽看怎麽都不再對山東有任何興趣,可這又何嚐不是想看著山東諸侯互鬥?待山東兵乏民疲,其再舉重兵而出,一鼓而重定山東。”
項羽遲疑了。
“你等怎麽看?”他把目光轉向陳嬰、龍且一眾文臣武將。
“漢軍號稱五十六萬,實際不過二十多萬,此番大王撲殺者就有十五、六萬,漢王帶著逃迴去的能有多少?最多二萬。”龍且不以為然的冷笑著:“大王如果動作迅疾,以壓頂之勢砸爛漢國,暴秦也就隻能看著大王撲滅反叛,又如何能讓暴秦看到山東兵乏民疲?”
項聲立即反駁龍且:“將軍且所說的樂觀了點兒,漢王並非舉國之兵而出,其國內應還會有三到五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