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黨爭(二)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阮大鉞此公,乃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天啟初,由行人擢給事中,不久因居憂還裏。阮大铖曾經列籍東林,為高攀龍弟子。
同鄉左光鬥是東林在憲司的領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從哲引入的非東林閣老史繼偕等人的“鬥爭”中立下頭功,因此名列東林骨幹,在《東林點將錄》中綽號“沒遮攔”。
天啟四年春,吏科都給事中出缺,左光鬥通知大铖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一夥人因為與左光鬥發生內訌,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準備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為東林闖將的魏大中。
等到大铖至北京時,趙南星一夥人使之補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來按資曆遞補應該輪到吏科的阮大铖。此時,被東林黨人視為奸宦的魏忠賢出現了,他讓阮大铖遂得償心願。
但是,阮大铖的官沒能做多久,東林黨人炮轟阮大鉞,強大的壓力讓他上任未及一月便棄官逃迴老家。從此阮大铖與東林決裂。魏忠賢權傾朝野後,他被召至京城,為太常少卿。他深知自己是東林出身,又當上了反東林楷模,估計是兩麵難討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時間後,他又歸鄉裏,打算觀望形勢。
崇禎二年,魏黨事敗,他上書指出東林與閹黨都“黨附宦官”,應該一起罷去,然後他上京任光祿卿。崇禎不聽,結果他名列逆案被罷官,避居安慶、南京,招納遊俠,談兵說劍,結成文社。中途他想與複社和東林講和,因此在複社領袖張溥為其師周延儒複相而奔走活動時慷慨解囊相助,表示願意重歸東林,但東林黨人始終反對其任職,因此崇禎一朝終未得仕。
但阮大鉞對為官之事孜孜以倦,反複奔走,終於在同窗馬士英權傾弘光朝後,被起複為兵部右侍郎,不久晉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等本兼諸職。此公重列大員之位後,帶著長久以來對東林、複社的仇濉,編著了《蝗蝻錄》,對東林、複社諸人立意報複,成了馬士英打擊東林、複社黨的骨幹力量。
東林和複社中人,也非是什麽公忠體國的正人君子。他們一開始並不想擁立福王朱由崧,原因就是因為當年萬曆朝“逆案”一事,老福王朱常洵(朱由崧之父)爭奪皇位失敗,他們與福藩結下了舊怨,生怕朱由崧上位後,會對他們翻舊賬。
但後來朱由崧被馬士英和江北四鎮擁立做了皇帝,他們又更加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弘光朝廷建立後,東林和複社諸人因為有前債,並且又沒有及時擁立朱由崧,因此被排除出了權利核心圈子,雖然他們也占有部司的一些重要職位,但是真正的實權操於馬黨之手,除此之外的權力就被江北四鎮的武人分攤了,隻剩下了一些渣滓分給了東林、複社諸人。
這些自詡為正人君子,實則熱衷於官位仕途之人,豈能容忍大權旁落?
就在弘光帝大肆興建宮殿、選妃覓秀之時,東林、複社諸人,一針見血的相繼發動了弘光朝著名的“三大案”,即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這三大案無一不是衝著弘光皇帝來的,東林、複社諸人企圖通過動搖弘光皇位,來在朝堂之中擴大自己的權力。
這讓一向不理朝事的弘光帝也感受到了威脅,而弘光帝是馬士英擁立的,也是自己的權力來源,若弘光帝倒了,自己也會成了案板上的牛羊,任人宰割。
於是在弘光帝的認可和支持下,馬阮一黨在弘光朝廷內部大肆打壓東林黨人,東林中的骨幹力量,閣臣薑曰廣、大學士高弘圖、吏部尚書張慎言、禮部尚書劉宗周、兵部侍郎呂大器等人相繼被排擠出朝,辭官歸鄉。
黨爭發展至此,在明麵上馬阮一黨取得了勝利,但是朝堂之下,暗流湧動。
東林、複社在江南勢力龐大,遠沒有到他們認輸的時候,某日,東林黨人編成一幅對聯,趁夜色貼在了馬士英和阮大鉞的府邸前,上書曰:“賊無門,匹馬橫行天下;元兇有耳,一兀直搗中原”,宣示了他們鬥爭馬阮的決心。
蘇州府常熟縣虞山腳下,有一間懸掛牌匾為半野堂的宅邸,這裏正是東林黨人魁首、江南文壇領袖錢謙益的居所。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錢謙益是萬曆三十四年鄉試第三名,四年後高中鼎甲,授翰林編修。崇禎元年年末,吏部會推增補閣輔成員候選人,當時身為禮部右侍郎的錢謙益排名第二,但在崇禎二年因科場舞弊案被崇禎帝“革職察勘”,這一革就是十多年,這十多年他都賦閑常熟老家。因他學問淵博,工於詩詞,且曾在東林黨人中講學,被推為東林黨魁首、江南文壇領袖。
自在朝堂上與馬阮一黨,鬥爭失利後,一眾東林人便將希望寄托在魁首錢謙益的身上,不少東林謙謙君子來到錢謙益麵前控訴馬阮一黨對他們的打壓,並力請錢謙益出山,帶領東林諸人對抗馬阮一黨。
錢謙益敏銳的感覺到了這是自己重迴朝堂的機會,他熱情的接待了眾人,並信誓旦旦的向大家表示,自己必與奸佞鬥爭到底,以期眾正盈朝。
送完大家走後,錢謙益將自己關在書房奮筆疾書至深夜,老先生洋洋灑灑的寫了長達八頁的奏疏,呈上皇帝陳述政見。
正覺腰酸背痛之時,夫人柳如是端著一碗燕窩蓮子羹推門進來,她心疼夫君一把年紀了還要為國操心,特地進來讓錢謙益吃點東西休息一下。
錢謙益滿是疼愛的看著這位少妻,他放下筆連忙合上奏疏道:“夫人辛苦了,快些放下吧,小心燙手”,柳如是心中一暖,便將燕窩蓮子羹放在書桌上,正準備勸慰夫君注意休息。
忽的一陣風吹進來,合上的奏疏頓時散落桌下。
柳如是怕奏疏沾上汙穢之物,連忙彎腰收拾,卻見一頁奏疏上寫著:““臣觀三十年來,文臣出鎮,克奏膚功者,孫承宗後唯有馬士英一人耳”
......
不久,錢謙益被朝廷任為禮部尚書。
同鄉左光鬥是東林在憲司的領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從哲引入的非東林閣老史繼偕等人的“鬥爭”中立下頭功,因此名列東林骨幹,在《東林點將錄》中綽號“沒遮攔”。
天啟四年春,吏科都給事中出缺,左光鬥通知大铖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一夥人因為與左光鬥發生內訌,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準備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為東林闖將的魏大中。
等到大铖至北京時,趙南星一夥人使之補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來按資曆遞補應該輪到吏科的阮大铖。此時,被東林黨人視為奸宦的魏忠賢出現了,他讓阮大铖遂得償心願。
但是,阮大铖的官沒能做多久,東林黨人炮轟阮大鉞,強大的壓力讓他上任未及一月便棄官逃迴老家。從此阮大铖與東林決裂。魏忠賢權傾朝野後,他被召至京城,為太常少卿。他深知自己是東林出身,又當上了反東林楷模,估計是兩麵難討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時間後,他又歸鄉裏,打算觀望形勢。
崇禎二年,魏黨事敗,他上書指出東林與閹黨都“黨附宦官”,應該一起罷去,然後他上京任光祿卿。崇禎不聽,結果他名列逆案被罷官,避居安慶、南京,招納遊俠,談兵說劍,結成文社。中途他想與複社和東林講和,因此在複社領袖張溥為其師周延儒複相而奔走活動時慷慨解囊相助,表示願意重歸東林,但東林黨人始終反對其任職,因此崇禎一朝終未得仕。
但阮大鉞對為官之事孜孜以倦,反複奔走,終於在同窗馬士英權傾弘光朝後,被起複為兵部右侍郎,不久晉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等本兼諸職。此公重列大員之位後,帶著長久以來對東林、複社的仇濉,編著了《蝗蝻錄》,對東林、複社諸人立意報複,成了馬士英打擊東林、複社黨的骨幹力量。
東林和複社中人,也非是什麽公忠體國的正人君子。他們一開始並不想擁立福王朱由崧,原因就是因為當年萬曆朝“逆案”一事,老福王朱常洵(朱由崧之父)爭奪皇位失敗,他們與福藩結下了舊怨,生怕朱由崧上位後,會對他們翻舊賬。
但後來朱由崧被馬士英和江北四鎮擁立做了皇帝,他們又更加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弘光朝廷建立後,東林和複社諸人因為有前債,並且又沒有及時擁立朱由崧,因此被排除出了權利核心圈子,雖然他們也占有部司的一些重要職位,但是真正的實權操於馬黨之手,除此之外的權力就被江北四鎮的武人分攤了,隻剩下了一些渣滓分給了東林、複社諸人。
這些自詡為正人君子,實則熱衷於官位仕途之人,豈能容忍大權旁落?
就在弘光帝大肆興建宮殿、選妃覓秀之時,東林、複社諸人,一針見血的相繼發動了弘光朝著名的“三大案”,即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這三大案無一不是衝著弘光皇帝來的,東林、複社諸人企圖通過動搖弘光皇位,來在朝堂之中擴大自己的權力。
這讓一向不理朝事的弘光帝也感受到了威脅,而弘光帝是馬士英擁立的,也是自己的權力來源,若弘光帝倒了,自己也會成了案板上的牛羊,任人宰割。
於是在弘光帝的認可和支持下,馬阮一黨在弘光朝廷內部大肆打壓東林黨人,東林中的骨幹力量,閣臣薑曰廣、大學士高弘圖、吏部尚書張慎言、禮部尚書劉宗周、兵部侍郎呂大器等人相繼被排擠出朝,辭官歸鄉。
黨爭發展至此,在明麵上馬阮一黨取得了勝利,但是朝堂之下,暗流湧動。
東林、複社在江南勢力龐大,遠沒有到他們認輸的時候,某日,東林黨人編成一幅對聯,趁夜色貼在了馬士英和阮大鉞的府邸前,上書曰:“賊無門,匹馬橫行天下;元兇有耳,一兀直搗中原”,宣示了他們鬥爭馬阮的決心。
蘇州府常熟縣虞山腳下,有一間懸掛牌匾為半野堂的宅邸,這裏正是東林黨人魁首、江南文壇領袖錢謙益的居所。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錢謙益是萬曆三十四年鄉試第三名,四年後高中鼎甲,授翰林編修。崇禎元年年末,吏部會推增補閣輔成員候選人,當時身為禮部右侍郎的錢謙益排名第二,但在崇禎二年因科場舞弊案被崇禎帝“革職察勘”,這一革就是十多年,這十多年他都賦閑常熟老家。因他學問淵博,工於詩詞,且曾在東林黨人中講學,被推為東林黨魁首、江南文壇領袖。
自在朝堂上與馬阮一黨,鬥爭失利後,一眾東林人便將希望寄托在魁首錢謙益的身上,不少東林謙謙君子來到錢謙益麵前控訴馬阮一黨對他們的打壓,並力請錢謙益出山,帶領東林諸人對抗馬阮一黨。
錢謙益敏銳的感覺到了這是自己重迴朝堂的機會,他熱情的接待了眾人,並信誓旦旦的向大家表示,自己必與奸佞鬥爭到底,以期眾正盈朝。
送完大家走後,錢謙益將自己關在書房奮筆疾書至深夜,老先生洋洋灑灑的寫了長達八頁的奏疏,呈上皇帝陳述政見。
正覺腰酸背痛之時,夫人柳如是端著一碗燕窩蓮子羹推門進來,她心疼夫君一把年紀了還要為國操心,特地進來讓錢謙益吃點東西休息一下。
錢謙益滿是疼愛的看著這位少妻,他放下筆連忙合上奏疏道:“夫人辛苦了,快些放下吧,小心燙手”,柳如是心中一暖,便將燕窩蓮子羹放在書桌上,正準備勸慰夫君注意休息。
忽的一陣風吹進來,合上的奏疏頓時散落桌下。
柳如是怕奏疏沾上汙穢之物,連忙彎腰收拾,卻見一頁奏疏上寫著:““臣觀三十年來,文臣出鎮,克奏膚功者,孫承宗後唯有馬士英一人耳”
......
不久,錢謙益被朝廷任為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