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黨爭(一)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二人喝茶的功夫,茶室下的繁華的街道上被二十幾個應天府差役用水火棒攪得雞飛狗跳,擺攤的小販也好,過路的行人也好,統統被差役們用棍棒趕到了街道的兩旁角落,並用水火棒攔住各人不讓隨意走動。
隨後兩個差役各自扛著兩塊“迴避”、“肅靜”牌子,邊走邊在前麵吆喝,過一陣子就敲響鳴鑼開道。每次鳴鑼共計敲響十三下,代表“文武官吏軍民齊迴避”,被趕到邊上的百姓們則統統被差役們要求下跪,沒來得及下跪的就會被水火棍插膝蓋彎將之插倒在地。隨後一頂前四後四的八抬大轎緊跟在兩塊“迴避”、“i肅靜”牌子之後,轎子後麵還跟隨有十幾個佩刀侍衛,一路走來黃土飛揚,排場極大,好不威風。
正在茶室飲茶的孫稷俠看到這裏,不禁皺起眉頭,此為何人,竟然如此張揚。
卞玉京看到孫稷俠的臉色後,解釋道:“這個是新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阮大鉞阮大官,此人與首輔大人馬士英馬閣老原是同窗,崇禎朝時官至光祿卿,後因附逆魏忠賢一黨被廢黜,寓居南京。首輔大人得勢後,將其起複。聽說阮大官近日在馬閣老的支持下,將許多東林官員下了大獄,此公現在在朝堂內外一時氣焰甚囂”。
孫稷俠對卞玉京越發高看了,居然對朝堂之事了解如此之多。
卞玉京好似看透孫稷俠心中所想,說道:“朝廷文武官將、大儒吏目、市井眾人都好出入風月之地,小女子對這些官場之事,平常聽也聽的熟耳了”。
孫稷俠恍然大悟,確實在這南京城裏,要說消息集散地非這秦淮河畔不可了。
隨後孫稷俠憤怒的道:“黨爭,又是黨爭,從萬曆年間爭到如今,爭得山河破碎,爭的北國淪陷,爭得君王殉國,爭到現在朝廷都隻剩下半壁江山了,還在爭。這群人身居高位,不思如何振興國勢、抵禦外辱,隻知爭權奪利,黨同伐異。我觀這朝廷也是風雨飄搖了,隻可惜了興衰成敗,苦的永遠是黎民百姓”。
這是孫稷俠的肺腑之言。他生在幸福年代,卻沒想到這時代的百姓是這麽苦,百姓們風餐露宿、食不飽腹。
聯想起這段時間自己的所見所聞,孫稷俠隻想將心中的憋悶直抒胸臆:“南京城外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人餓死;更遠的地方正在遭受鐵蹄踐踏,百姓流連失所,屍橫遍野。但在這帝國的中央,執掌最高國策的朝廷大官們,他們享受著錦衣玉食,出入有鳴鑼差役開道,家裏有嬌妻美妾伺候,卻是每天沉浸在黨爭之中,為自己的私人利益明爭暗鬥,這樣的朝廷要它何用?”孫稷俠感到悲哀和憤怒。
他殊不知這番大逆不道之言,要是換在從前讓錦衣衛聽到了,定將其投送詔獄,幸好自北京淪陷後,錦衣衛北鎮撫司、南鎮撫司、案牘庫等諸衙司已經被破壞殆盡,等到弘光朝廷建立後,這南京的錦衣衛威勢早已經不複從前了。
俗話說,真誠是一個男人的必殺技,孫稷俠的這番肺腑之言,讓卞玉京眼前一亮。
卞玉京十三歲和妹妹卞敏一起被賣到秦淮河畔,在這煙花場所摸爬滾打,看慣了虛情假意、人情冷暖,卞玉京對男人的心思和姿態,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孫稷俠說的是不是真話,從他說話的語氣、神情和身體的姿態,一眼就能看出來。
卞玉京故作冷美人姿態道:“孫公子這番話可是有妄議朝廷之嫌喲,被有司聽到了,可是要抓起來治罪的呢”。
孫稷俠無所謂道:“倘若忠義之士都能因言治罪,那我即刻引頸就戮,追隨烈皇而去”。
卞玉京吃吃的笑道:“孫公子這樣可不像是會願意束手就擒、引頸就戮的模樣哦”。
孫稷俠抱拳道:“我之所以能這樣大放厥詞,那是多虧了玉京娘子和小盈姑娘包涵,若非你們護著在下,恐怕我現在就已經真就戴上枷鎖向有司作揖求饒矣”。
孫稷俠說完還作勢作了幾個揖,卞玉京頓時掩嘴而笑了起來。
小盈在邊上嘟囔道:“哼,油腔滑調”,但嘴角的笑容卻怎麽也藏不住。
卞玉京看這位孫公子雖然風趣,但用心確是一片赤誠,可比那群滿口道德的君子高出了幾個檔次了。
在她看來,這南京城裏除了隻知道享樂的天子外,就是整天爭權奪利、算計他人的大小官員,剩下的那些個自詡正人君子的大儒風流名士,也隻是些道貌岸然、沽名釣譽者,卞玉京在這秦淮河畔看了不知凡幾,像孫稷俠這般能關注南京城外的那些流民生死情況,就足以證明他是真正將黎明百姓放在心中的人。
孫稷俠的真情流露,再加上他的俠肝義膽,這讓心慕英雄的卞玉京心中,生起了一絲異樣的情感。
孫稷俠卻未察覺,他對這弘光朝廷越發不看好了,皇帝耽於聲色,官將則文恬武嬉,而朝堂又黨爭激烈,這哪裏有一點振興的跡象,分明是末世之兆。
此刻他覺得帶著陳小七跟隨朱聿鍵往南邊走,反倒是件好事,看來當日自己與朱聿鍵的蘊酒夜話,很快就會顯現了。
孫稷俠起身對卞玉京道:“我看這南京也沒什麽好久留的了,我不日即將趕赴南方,今日多謝玉京娘子賜茶,來日若有機緣,我們再會”,說完便準備離去,但走了幾步路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孫稷俠迴頭對卞玉京道:“玉京娘子,那天繡球之會上,我講過敵軍很快就要飲馬長江了,我並非危言聳聽,還請娘子早做打算,南下避禍去吧”。
卞玉京彎腰致謝孫稷俠的提醒。孫稷俠還禮後,便轉身瀟灑離去。他要趕緊迴去了,遲則生變,要催促朱聿鍵出京之事了。
卞玉京站在窗邊目送遠去的那個背影,秋波流轉。女人的直覺告訴他,孫稷俠定非池中之物,一遇風雲變化龍,將來再見時,決計已不同凡響。
隨後兩個差役各自扛著兩塊“迴避”、“肅靜”牌子,邊走邊在前麵吆喝,過一陣子就敲響鳴鑼開道。每次鳴鑼共計敲響十三下,代表“文武官吏軍民齊迴避”,被趕到邊上的百姓們則統統被差役們要求下跪,沒來得及下跪的就會被水火棍插膝蓋彎將之插倒在地。隨後一頂前四後四的八抬大轎緊跟在兩塊“迴避”、“i肅靜”牌子之後,轎子後麵還跟隨有十幾個佩刀侍衛,一路走來黃土飛揚,排場極大,好不威風。
正在茶室飲茶的孫稷俠看到這裏,不禁皺起眉頭,此為何人,竟然如此張揚。
卞玉京看到孫稷俠的臉色後,解釋道:“這個是新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阮大鉞阮大官,此人與首輔大人馬士英馬閣老原是同窗,崇禎朝時官至光祿卿,後因附逆魏忠賢一黨被廢黜,寓居南京。首輔大人得勢後,將其起複。聽說阮大官近日在馬閣老的支持下,將許多東林官員下了大獄,此公現在在朝堂內外一時氣焰甚囂”。
孫稷俠對卞玉京越發高看了,居然對朝堂之事了解如此之多。
卞玉京好似看透孫稷俠心中所想,說道:“朝廷文武官將、大儒吏目、市井眾人都好出入風月之地,小女子對這些官場之事,平常聽也聽的熟耳了”。
孫稷俠恍然大悟,確實在這南京城裏,要說消息集散地非這秦淮河畔不可了。
隨後孫稷俠憤怒的道:“黨爭,又是黨爭,從萬曆年間爭到如今,爭得山河破碎,爭的北國淪陷,爭得君王殉國,爭到現在朝廷都隻剩下半壁江山了,還在爭。這群人身居高位,不思如何振興國勢、抵禦外辱,隻知爭權奪利,黨同伐異。我觀這朝廷也是風雨飄搖了,隻可惜了興衰成敗,苦的永遠是黎民百姓”。
這是孫稷俠的肺腑之言。他生在幸福年代,卻沒想到這時代的百姓是這麽苦,百姓們風餐露宿、食不飽腹。
聯想起這段時間自己的所見所聞,孫稷俠隻想將心中的憋悶直抒胸臆:“南京城外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人餓死;更遠的地方正在遭受鐵蹄踐踏,百姓流連失所,屍橫遍野。但在這帝國的中央,執掌最高國策的朝廷大官們,他們享受著錦衣玉食,出入有鳴鑼差役開道,家裏有嬌妻美妾伺候,卻是每天沉浸在黨爭之中,為自己的私人利益明爭暗鬥,這樣的朝廷要它何用?”孫稷俠感到悲哀和憤怒。
他殊不知這番大逆不道之言,要是換在從前讓錦衣衛聽到了,定將其投送詔獄,幸好自北京淪陷後,錦衣衛北鎮撫司、南鎮撫司、案牘庫等諸衙司已經被破壞殆盡,等到弘光朝廷建立後,這南京的錦衣衛威勢早已經不複從前了。
俗話說,真誠是一個男人的必殺技,孫稷俠的這番肺腑之言,讓卞玉京眼前一亮。
卞玉京十三歲和妹妹卞敏一起被賣到秦淮河畔,在這煙花場所摸爬滾打,看慣了虛情假意、人情冷暖,卞玉京對男人的心思和姿態,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孫稷俠說的是不是真話,從他說話的語氣、神情和身體的姿態,一眼就能看出來。
卞玉京故作冷美人姿態道:“孫公子這番話可是有妄議朝廷之嫌喲,被有司聽到了,可是要抓起來治罪的呢”。
孫稷俠無所謂道:“倘若忠義之士都能因言治罪,那我即刻引頸就戮,追隨烈皇而去”。
卞玉京吃吃的笑道:“孫公子這樣可不像是會願意束手就擒、引頸就戮的模樣哦”。
孫稷俠抱拳道:“我之所以能這樣大放厥詞,那是多虧了玉京娘子和小盈姑娘包涵,若非你們護著在下,恐怕我現在就已經真就戴上枷鎖向有司作揖求饒矣”。
孫稷俠說完還作勢作了幾個揖,卞玉京頓時掩嘴而笑了起來。
小盈在邊上嘟囔道:“哼,油腔滑調”,但嘴角的笑容卻怎麽也藏不住。
卞玉京看這位孫公子雖然風趣,但用心確是一片赤誠,可比那群滿口道德的君子高出了幾個檔次了。
在她看來,這南京城裏除了隻知道享樂的天子外,就是整天爭權奪利、算計他人的大小官員,剩下的那些個自詡正人君子的大儒風流名士,也隻是些道貌岸然、沽名釣譽者,卞玉京在這秦淮河畔看了不知凡幾,像孫稷俠這般能關注南京城外的那些流民生死情況,就足以證明他是真正將黎明百姓放在心中的人。
孫稷俠的真情流露,再加上他的俠肝義膽,這讓心慕英雄的卞玉京心中,生起了一絲異樣的情感。
孫稷俠卻未察覺,他對這弘光朝廷越發不看好了,皇帝耽於聲色,官將則文恬武嬉,而朝堂又黨爭激烈,這哪裏有一點振興的跡象,分明是末世之兆。
此刻他覺得帶著陳小七跟隨朱聿鍵往南邊走,反倒是件好事,看來當日自己與朱聿鍵的蘊酒夜話,很快就會顯現了。
孫稷俠起身對卞玉京道:“我看這南京也沒什麽好久留的了,我不日即將趕赴南方,今日多謝玉京娘子賜茶,來日若有機緣,我們再會”,說完便準備離去,但走了幾步路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孫稷俠迴頭對卞玉京道:“玉京娘子,那天繡球之會上,我講過敵軍很快就要飲馬長江了,我並非危言聳聽,還請娘子早做打算,南下避禍去吧”。
卞玉京彎腰致謝孫稷俠的提醒。孫稷俠還禮後,便轉身瀟灑離去。他要趕緊迴去了,遲則生變,要催促朱聿鍵出京之事了。
卞玉京站在窗邊目送遠去的那個背影,秋波流轉。女人的直覺告訴他,孫稷俠定非池中之物,一遇風雲變化龍,將來再見時,決計已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