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二十年,教育部向全國正式推行六年製義務教育。小學、中學的學費全免,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一餐午飯。
塞國的學校已經向鄉鎮一級普及,全國中小學總數超過2000所,在校學生超過50萬人。如果算上職業學校,大學和塞音道場,那麽學生總數有60萬人之多。
即便如此,全國的識字人口也才堪堪二百萬人,占總人口(1800萬)比例10%強些。
提高國民人口素質是個慢活兒,相比之下,城鎮化的進程要迅猛的多。
重慶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人口已經突破80萬,成為塞國最大的城市。
岷都和成都的人口都有50萬,安南的升龍城也有30萬人口。此外,雲南的昆明,廣西合浦,甘肅秦州、臨洮、金縣等城市,都有十幾二十萬人口不等。
若把鄉鎮算上,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500萬。
在一些大城市,人們對街市裏飛馳的小汽車已經見怪不怪,再不會像剛開始那樣,跟在後麵跑二裏地。
市麵上的卡車仍然少見,是因為軍方把卡車的產量幾乎包圓了,汽車兵裝備全軍,甚至淘汰騎兵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剩下不多的產量,被關西物流、蜀道山等有關係的大公司瓜分。
音迅車行去年的汽車產量達到6000台,從以前銷售額不足百萬的公司,一躍銷售過億,成為塞國最大的公司,股價更是一舉突破400元!
最早投資音迅的幾個股東,唯獨趙安是膠菊種植大戶,他手裏的音迅股票一點兒沒賣,結果笑到了最後。
他持有的音迅股份被一再稀釋,已經不足2%,但現在至少值500萬以上,趙安真是做夢都要笑醒。
那個唐一味幹著西洋墾殖的總經理,這些年上跳下竄的,身家卻不如趙安的零頭。
選擇大於努力,這話真是沒錯。
農業人口除了向城市工商業轉移,還有相當部分被新農合吸收。
據統計,新農合保有的耕地麵積已經超過4000萬畝,牧場和林場近5000萬畝,員工超過120萬人。
若加上生產建設兵團和台灣的生產隊,從事集體農業生產的人員總數已經超過250萬人。
這些人已經脫離了傳統農民的身份,因為他們是在企業工作,掙工資的。
其餘還有一千多萬人,他們的身份和地位與之前相比,都沒有太大變化,還是基層的農民或者牧民。
除了不用再納皇糧,種地時偶爾能租用機器,減輕了工作強度之外,生活貌似變化不大。
去年塞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5億元,而占比達六成的底層民眾,隻分到社會總財富的十分之一強點兒,不到2億元。
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仍不可避免地流向塞音教、王室和勳貴,而廣大市民階層和新農合,也從中分到一杯羹。
比如服務業,餐館服務員的月收入可以達到兩三塊錢;迪化生產建設兵團的士兵月響三塊錢,但有許多隱形福利,比如夥食、福利分房,各種名目的補貼。就連找媳婦這種事,上頭也管。
工人階層的收入就比較可觀了,掙多少還是取決於工廠的效益,比如音迅、斯力加這種大廠,普通工人一個月掙幾十塊也很常見。
而向會寧、岷都等地,由於得風氣之先,這些地方的市民幾乎人人炒股。這些年塞國股市雖然有波動,但整體向上的趨勢未變。
上市公司都是績優股,每年有業績分紅,但凡是長期持有,幾乎都是獲利的。
這些股民是切切實實吃到了工業化的紅利。
但,就這種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盛世,還是有人在思考,社會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普通人又該何去何從?
這年七月,【新民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資本、機器和貧民】,作者是個叫唐真的前明舉人。
唐真是四川閬中人,塞軍入川後,他也改學塞學,但學的不精。他曾經參加過一次公務員考試,不第,之後便棄文從商,靠著塞國與大明的貿易賺了些錢。
但唐真這人不是普通的生意人,前明舉人這個身份已經不低了,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精英知識分子。
借著塞國擴張的步伐,他遊曆了安南、台灣、迪化等地,也曾多次前往大明拜訪師友。
他所見到的不同生產方式,民生、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巨大鴻溝,令唐真不得不反複思考。
後來他被成都師範學院聘去做講師,在和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他對社會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唐真在文中指出,自秦以來,天子高高在上,從不與民同情,帝王者,皆天下之賊。
老仙實有帝王之功,卻不以帝王自居,對王室也做到前所未有的克製,而且他(老仙)的作為富了天下,此等功績,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帝王可以與之相比。
文中提出,國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若戶空虛,雖府庫積財如山,實為貧國。
塞國與大明相比,編戶(平民)富庶了十倍不止,而且廢除徭役和農稅,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若長此以往,則我國必富甲天下。
然而不知何時開始,資本橫空出世了。原來埋在地下,躺在荷包的銀錢,搖身一變,開始極大地掌控財富分配。
唐真注意到,老仙對資本隻是加以引導,卻似乎是在有意縱容,股市、銀行、蜀道山、塞音係、新農合等等,背後無不是資本在掌控一切。
“(老仙)無心耶?有意耶?思之令人惶恐。”
唐真十分尖銳地指出,如果老仙通過資本實現皇權的運作,那恐非民眾之福,在龐大的資本麵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果是無心之舉,那麽他希望老仙能一碗水端平。
機器的出現,可以說是老仙一人之力的結果,這個過程堪比“創世”,其偉大程度不言而喻。
“堯舜之道無他,耕耨、桑蠶、雞豬。上師之道無他,算數、物理、化學。”
唐真認為老仙的道是超過上古先賢的,不是他這個層麵的人可以評論。但機器的出現,對千百年來形成的社會秩序是毀滅性的,說是禮崩樂壞也不為過。
隻是這種崩壞是不破不立,好的方麵自不必說。但大批升鬥小民因此而破產,這種情況在大明尤為突出。
那些人是否隻能被時代遺棄,成為工業化的墊腳石?唐真自己無法迴答,所以隔空喊話,希望老仙能給世人指點迷津。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社會廣泛議論。
有引起共鳴的,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社會評論文章。
有探討塞國軍事擴張的,說這次擴張前所未有,遠邁漢唐;但又問何時而止?止在何處?
因為當年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大大消耗了國力,到其晚年不得不作【輪台罪己詔】以謝天下。
還有議論殖民政策的,說生產隊是苛政,既然前麵提出廢奴,而如今卻又蓄奴,是倒退一大步,令國民無所適從。
更多的文章則是站在老仙這邊,指責唐真等人“妄測上意”,是大不敬,請斬此獠,以正視聽。
有說資本不過是生產資料,與土地、工具這些並無分別,無需大驚小怪。老仙把資本的力量釋放出來,這正是其偉大之處。
真正剝削貧民的,是掌握著權力的人,而資本隻是背鍋的。
此類議論持續了兩個月,熱度始終沒有降低,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終於,塞音時報刊登了丁春秋的社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提出一個時代的功業,是全民一同成就。文化繁榮,思想先行。因循守舊人之患,不必泥古不化,但要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才能言之有物。
塞國的學校已經向鄉鎮一級普及,全國中小學總數超過2000所,在校學生超過50萬人。如果算上職業學校,大學和塞音道場,那麽學生總數有60萬人之多。
即便如此,全國的識字人口也才堪堪二百萬人,占總人口(1800萬)比例10%強些。
提高國民人口素質是個慢活兒,相比之下,城鎮化的進程要迅猛的多。
重慶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人口已經突破80萬,成為塞國最大的城市。
岷都和成都的人口都有50萬,安南的升龍城也有30萬人口。此外,雲南的昆明,廣西合浦,甘肅秦州、臨洮、金縣等城市,都有十幾二十萬人口不等。
若把鄉鎮算上,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500萬。
在一些大城市,人們對街市裏飛馳的小汽車已經見怪不怪,再不會像剛開始那樣,跟在後麵跑二裏地。
市麵上的卡車仍然少見,是因為軍方把卡車的產量幾乎包圓了,汽車兵裝備全軍,甚至淘汰騎兵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剩下不多的產量,被關西物流、蜀道山等有關係的大公司瓜分。
音迅車行去年的汽車產量達到6000台,從以前銷售額不足百萬的公司,一躍銷售過億,成為塞國最大的公司,股價更是一舉突破400元!
最早投資音迅的幾個股東,唯獨趙安是膠菊種植大戶,他手裏的音迅股票一點兒沒賣,結果笑到了最後。
他持有的音迅股份被一再稀釋,已經不足2%,但現在至少值500萬以上,趙安真是做夢都要笑醒。
那個唐一味幹著西洋墾殖的總經理,這些年上跳下竄的,身家卻不如趙安的零頭。
選擇大於努力,這話真是沒錯。
農業人口除了向城市工商業轉移,還有相當部分被新農合吸收。
據統計,新農合保有的耕地麵積已經超過4000萬畝,牧場和林場近5000萬畝,員工超過120萬人。
若加上生產建設兵團和台灣的生產隊,從事集體農業生產的人員總數已經超過250萬人。
這些人已經脫離了傳統農民的身份,因為他們是在企業工作,掙工資的。
其餘還有一千多萬人,他們的身份和地位與之前相比,都沒有太大變化,還是基層的農民或者牧民。
除了不用再納皇糧,種地時偶爾能租用機器,減輕了工作強度之外,生活貌似變化不大。
去年塞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5億元,而占比達六成的底層民眾,隻分到社會總財富的十分之一強點兒,不到2億元。
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仍不可避免地流向塞音教、王室和勳貴,而廣大市民階層和新農合,也從中分到一杯羹。
比如服務業,餐館服務員的月收入可以達到兩三塊錢;迪化生產建設兵團的士兵月響三塊錢,但有許多隱形福利,比如夥食、福利分房,各種名目的補貼。就連找媳婦這種事,上頭也管。
工人階層的收入就比較可觀了,掙多少還是取決於工廠的效益,比如音迅、斯力加這種大廠,普通工人一個月掙幾十塊也很常見。
而向會寧、岷都等地,由於得風氣之先,這些地方的市民幾乎人人炒股。這些年塞國股市雖然有波動,但整體向上的趨勢未變。
上市公司都是績優股,每年有業績分紅,但凡是長期持有,幾乎都是獲利的。
這些股民是切切實實吃到了工業化的紅利。
但,就這種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盛世,還是有人在思考,社會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普通人又該何去何從?
這年七月,【新民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資本、機器和貧民】,作者是個叫唐真的前明舉人。
唐真是四川閬中人,塞軍入川後,他也改學塞學,但學的不精。他曾經參加過一次公務員考試,不第,之後便棄文從商,靠著塞國與大明的貿易賺了些錢。
但唐真這人不是普通的生意人,前明舉人這個身份已經不低了,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精英知識分子。
借著塞國擴張的步伐,他遊曆了安南、台灣、迪化等地,也曾多次前往大明拜訪師友。
他所見到的不同生產方式,民生、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巨大鴻溝,令唐真不得不反複思考。
後來他被成都師範學院聘去做講師,在和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他對社會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唐真在文中指出,自秦以來,天子高高在上,從不與民同情,帝王者,皆天下之賊。
老仙實有帝王之功,卻不以帝王自居,對王室也做到前所未有的克製,而且他(老仙)的作為富了天下,此等功績,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帝王可以與之相比。
文中提出,國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若戶空虛,雖府庫積財如山,實為貧國。
塞國與大明相比,編戶(平民)富庶了十倍不止,而且廢除徭役和農稅,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若長此以往,則我國必富甲天下。
然而不知何時開始,資本橫空出世了。原來埋在地下,躺在荷包的銀錢,搖身一變,開始極大地掌控財富分配。
唐真注意到,老仙對資本隻是加以引導,卻似乎是在有意縱容,股市、銀行、蜀道山、塞音係、新農合等等,背後無不是資本在掌控一切。
“(老仙)無心耶?有意耶?思之令人惶恐。”
唐真十分尖銳地指出,如果老仙通過資本實現皇權的運作,那恐非民眾之福,在龐大的資本麵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果是無心之舉,那麽他希望老仙能一碗水端平。
機器的出現,可以說是老仙一人之力的結果,這個過程堪比“創世”,其偉大程度不言而喻。
“堯舜之道無他,耕耨、桑蠶、雞豬。上師之道無他,算數、物理、化學。”
唐真認為老仙的道是超過上古先賢的,不是他這個層麵的人可以評論。但機器的出現,對千百年來形成的社會秩序是毀滅性的,說是禮崩樂壞也不為過。
隻是這種崩壞是不破不立,好的方麵自不必說。但大批升鬥小民因此而破產,這種情況在大明尤為突出。
那些人是否隻能被時代遺棄,成為工業化的墊腳石?唐真自己無法迴答,所以隔空喊話,希望老仙能給世人指點迷津。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社會廣泛議論。
有引起共鳴的,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社會評論文章。
有探討塞國軍事擴張的,說這次擴張前所未有,遠邁漢唐;但又問何時而止?止在何處?
因為當年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大大消耗了國力,到其晚年不得不作【輪台罪己詔】以謝天下。
還有議論殖民政策的,說生產隊是苛政,既然前麵提出廢奴,而如今卻又蓄奴,是倒退一大步,令國民無所適從。
更多的文章則是站在老仙這邊,指責唐真等人“妄測上意”,是大不敬,請斬此獠,以正視聽。
有說資本不過是生產資料,與土地、工具這些並無分別,無需大驚小怪。老仙把資本的力量釋放出來,這正是其偉大之處。
真正剝削貧民的,是掌握著權力的人,而資本隻是背鍋的。
此類議論持續了兩個月,熱度始終沒有降低,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終於,塞音時報刊登了丁春秋的社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提出一個時代的功業,是全民一同成就。文化繁榮,思想先行。因循守舊人之患,不必泥古不化,但要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才能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