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萬一”真正來臨的時候,黃子澄卻有些接受不了,因為這證明了他對燕王將會感恩戴德的設想錯的離譜,朝廷出現如今的局麵,他必須負上很大一部分責任。
他決定懲罰自己,但一切都需等到十萬火急的事情解決之後,殲滅燕王是重中之重,黃子澄很快重振信心,做出了全力反擊的決定。
“嗯……”朱允炆點點頭,但是他沒有從黃子澄的口中得到有關這次懷來戰敗的看法,於是便轉向了齊泰。
“齊尚書,我眾敵寡,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燕王真的如此神勇?”朱允炆把手伸到硯台旁邊緊緊握住架在上麵的毛筆的筆杆,他必須抓住一點什麽,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麵對的燕王不是人,而是魔鬼。
“皇上,勝敗乃兵家常事!”齊泰正氣凜然,同樣一句話從他口中說出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方孝儒為之一震,頹喪的雙眼一下子閃現出希望之光。
“皇上,宋忠是有勇有謀之人,臣猜測他一定中了燕王的詭計才會戰敗。戰敗不要緊,重要的是軍心和士氣。燕王隻是占領了一小塊地盤,這大明江山的城池都還在皇上手中,又有何懼?”齊泰不像黃子澄那般氣急敗壞,他的話卻有無可撼動的力量。
“皇上,齊尚書身經百戰,他說的極是!皇上切莫為一時的輸贏亂了分寸啊!”方孝儒趕緊繼續表達自己堅定的信念。
“嗯……”朱允炆也恢複了些許鬥誌,“那……我們還該派誰出戰?”
“微臣舉薦長興侯耿炳文領兵伐燕!”齊泰胸有成竹。
耿炳文年近七旬,但在齊泰眼裏他老當益壯,善於防守,他和耿炳文雖然隻在自己當上顧命大臣之後才多有接觸,但是他信任耿炳文,相信為了阻止朱棣進一步南下,派出耿炳文是最佳戰略。
“耿炳文雖然年長,但是沙場經驗豐富,正適合對付燕王這種老狐狸。”齊泰在其他人開口指出耿炳文的年老之前先下手為強。
“耿炳文?”朱允炆挺直了身子,幾乎完全拋掉了陰鬱和無助,全神貫注投入新的戰略中。
“雖然年長從某些方麵來說是一個優勢,意味著經驗豐富,可是朕還是擔心他體力不支……”
“臣讚同皇上的想法,”梅殷立即抓住了機會,“微臣推薦曹國公李景隆。”
還未待梅殷闡明原因,齊泰就盱衡厲色,瞪著他:“駙馬,本官絕不同意!”
梅殷低下頭不敢再繼續往下說,朱允炆卻沒有齊泰的偏見,很想知道梅殷推薦李景隆的原因。
“齊尚書不要著急,先讓駙馬說完吧!駙馬,你繼續說。”
“是,皇上。”梅殷清了清喉嚨,“臣以為李景隆是一個將才,他熟讀兵書,年輕有為,得李文忠大將軍的真傳,是朝廷中的新起之秀。耿炳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將領,但是我們不能總是用老將,要給新將領機會說不定李景隆會讓我們大開眼界。而且,正如皇上所慮,老將雖然經驗豐富,但是畢竟年老體衰,若在戰場中身亡,必定影響軍心。”
“駙馬,你胡說什麽?”雖然梅殷在朱允炆的授意下才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齊泰實在無法忍耐破口大罵。
“耿炳文雖然年老,但老當益壯,一點不遜於四五十歲之人。皇上不用擔心他的體力問題,這點微臣以人頭擔保。李景隆毫無實戰經驗,隻練過兵。練兵和實戰完全不同,以後有一些小戰役可以讓他出去鍛煉一下。現在燕王大敗宋忠,燕軍氣勢正盛,我們又怎麽能派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出戰?”
齊泰瞪著梅殷,為梅殷幹涉他調兵遣將非常惱火。
同時他也注意到了梅殷的行為很反常。他所了解的梅殷熟讀經史,可是於用兵之道卻一知半解,通常不會在戰事安排和將領調度上發表意見,今日為何胡說八道,而且一再堅持?
難道他和李景隆暗中勾結?齊泰不由自主生出這個想法。
李景隆沒有實戰經驗,自然希望有機會征戰沙場,立下戰功,而作為顧命大臣的梅殷有機會在皇上身邊給出建議,兩人狼狽為奸,將朝廷的戰場當做他們為己謀利的籌碼。
齊泰不想把分秒必爭的時間浪費在討論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他對梅殷施以威脅的口吻,試圖立即結束這場無聊的辯論:“駙馬,朝廷的戰場不是李景隆的練兵場,我不管你們兩個人有什麽交情,現在是國難當頭之時,燕王已經占領北平周邊,如果朝廷再敗的話,燕王就要奪去半壁河山了,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齊尚書莫要動怒。”梅殷不急不躁,恭敬地向齊泰鞠了一躬,他不僅沒有受到齊泰的影響,反而表現出大度的氣魄。
梅殷的目的是按部就班表達自己的想法,他與齊泰不同。齊泰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隻允許接受他的觀點。而他,隻要求別人聽到他的觀點,他的觀點就像擺在鮮魚旁邊的白粥,魚刺卡了喉嚨的時候,白粥就會大放異彩。
“皇上,臣之所以推薦李景隆是想起了先皇曾經談論用人之道。先皇說:金石之有聲,擊之而後鳴;舟航之能運,操之而後動。賢者之有才,用之而後觀。然人之才智,有長於彼而短於此者,若因其短而並棄其所長,則天下之才難矣。1”
朱允炆聽得入了神,像是皇爺爺出現在他的身邊,對他諄諄教誨,這番有關皇爺爺的用人之道的話比什麽話都讓他動容,比什麽戰術戰略,比任何理由都讓他信服。
動容和幸福的根源是它出自皇爺爺之口,朱允炆心心念念可以得到皇爺爺的教導,在沉思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在難以抉擇的時候,甚至是在夢中,它比金子更珍貴,因為全天下最令他信服的人就是他的皇爺爺。
梅殷的策略無懈可擊。
注:1引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
他決定懲罰自己,但一切都需等到十萬火急的事情解決之後,殲滅燕王是重中之重,黃子澄很快重振信心,做出了全力反擊的決定。
“嗯……”朱允炆點點頭,但是他沒有從黃子澄的口中得到有關這次懷來戰敗的看法,於是便轉向了齊泰。
“齊尚書,我眾敵寡,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燕王真的如此神勇?”朱允炆把手伸到硯台旁邊緊緊握住架在上麵的毛筆的筆杆,他必須抓住一點什麽,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麵對的燕王不是人,而是魔鬼。
“皇上,勝敗乃兵家常事!”齊泰正氣凜然,同樣一句話從他口中說出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方孝儒為之一震,頹喪的雙眼一下子閃現出希望之光。
“皇上,宋忠是有勇有謀之人,臣猜測他一定中了燕王的詭計才會戰敗。戰敗不要緊,重要的是軍心和士氣。燕王隻是占領了一小塊地盤,這大明江山的城池都還在皇上手中,又有何懼?”齊泰不像黃子澄那般氣急敗壞,他的話卻有無可撼動的力量。
“皇上,齊尚書身經百戰,他說的極是!皇上切莫為一時的輸贏亂了分寸啊!”方孝儒趕緊繼續表達自己堅定的信念。
“嗯……”朱允炆也恢複了些許鬥誌,“那……我們還該派誰出戰?”
“微臣舉薦長興侯耿炳文領兵伐燕!”齊泰胸有成竹。
耿炳文年近七旬,但在齊泰眼裏他老當益壯,善於防守,他和耿炳文雖然隻在自己當上顧命大臣之後才多有接觸,但是他信任耿炳文,相信為了阻止朱棣進一步南下,派出耿炳文是最佳戰略。
“耿炳文雖然年長,但是沙場經驗豐富,正適合對付燕王這種老狐狸。”齊泰在其他人開口指出耿炳文的年老之前先下手為強。
“耿炳文?”朱允炆挺直了身子,幾乎完全拋掉了陰鬱和無助,全神貫注投入新的戰略中。
“雖然年長從某些方麵來說是一個優勢,意味著經驗豐富,可是朕還是擔心他體力不支……”
“臣讚同皇上的想法,”梅殷立即抓住了機會,“微臣推薦曹國公李景隆。”
還未待梅殷闡明原因,齊泰就盱衡厲色,瞪著他:“駙馬,本官絕不同意!”
梅殷低下頭不敢再繼續往下說,朱允炆卻沒有齊泰的偏見,很想知道梅殷推薦李景隆的原因。
“齊尚書不要著急,先讓駙馬說完吧!駙馬,你繼續說。”
“是,皇上。”梅殷清了清喉嚨,“臣以為李景隆是一個將才,他熟讀兵書,年輕有為,得李文忠大將軍的真傳,是朝廷中的新起之秀。耿炳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將領,但是我們不能總是用老將,要給新將領機會說不定李景隆會讓我們大開眼界。而且,正如皇上所慮,老將雖然經驗豐富,但是畢竟年老體衰,若在戰場中身亡,必定影響軍心。”
“駙馬,你胡說什麽?”雖然梅殷在朱允炆的授意下才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齊泰實在無法忍耐破口大罵。
“耿炳文雖然年老,但老當益壯,一點不遜於四五十歲之人。皇上不用擔心他的體力問題,這點微臣以人頭擔保。李景隆毫無實戰經驗,隻練過兵。練兵和實戰完全不同,以後有一些小戰役可以讓他出去鍛煉一下。現在燕王大敗宋忠,燕軍氣勢正盛,我們又怎麽能派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出戰?”
齊泰瞪著梅殷,為梅殷幹涉他調兵遣將非常惱火。
同時他也注意到了梅殷的行為很反常。他所了解的梅殷熟讀經史,可是於用兵之道卻一知半解,通常不會在戰事安排和將領調度上發表意見,今日為何胡說八道,而且一再堅持?
難道他和李景隆暗中勾結?齊泰不由自主生出這個想法。
李景隆沒有實戰經驗,自然希望有機會征戰沙場,立下戰功,而作為顧命大臣的梅殷有機會在皇上身邊給出建議,兩人狼狽為奸,將朝廷的戰場當做他們為己謀利的籌碼。
齊泰不想把分秒必爭的時間浪費在討論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他對梅殷施以威脅的口吻,試圖立即結束這場無聊的辯論:“駙馬,朝廷的戰場不是李景隆的練兵場,我不管你們兩個人有什麽交情,現在是國難當頭之時,燕王已經占領北平周邊,如果朝廷再敗的話,燕王就要奪去半壁河山了,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齊尚書莫要動怒。”梅殷不急不躁,恭敬地向齊泰鞠了一躬,他不僅沒有受到齊泰的影響,反而表現出大度的氣魄。
梅殷的目的是按部就班表達自己的想法,他與齊泰不同。齊泰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隻允許接受他的觀點。而他,隻要求別人聽到他的觀點,他的觀點就像擺在鮮魚旁邊的白粥,魚刺卡了喉嚨的時候,白粥就會大放異彩。
“皇上,臣之所以推薦李景隆是想起了先皇曾經談論用人之道。先皇說:金石之有聲,擊之而後鳴;舟航之能運,操之而後動。賢者之有才,用之而後觀。然人之才智,有長於彼而短於此者,若因其短而並棄其所長,則天下之才難矣。1”
朱允炆聽得入了神,像是皇爺爺出現在他的身邊,對他諄諄教誨,這番有關皇爺爺的用人之道的話比什麽話都讓他動容,比什麽戰術戰略,比任何理由都讓他信服。
動容和幸福的根源是它出自皇爺爺之口,朱允炆心心念念可以得到皇爺爺的教導,在沉思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在難以抉擇的時候,甚至是在夢中,它比金子更珍貴,因為全天下最令他信服的人就是他的皇爺爺。
梅殷的策略無懈可擊。
注:1引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