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朱允炆和方孝孺正在討論《周官》法度。比起討論戰事,朱允炆更喜歡鑽研儒家典籍。
他可以與方孝儒花費幾個時辰討論一個詞,花費幾天討論一句話,不管花多少時間,他都覺得他的收益遠遠比付出的多。
戰事則全然相反。花的時間越多,損失越大。不管他有沒有丟失任何一個城池,他心中都非常清楚他的一些子民丟掉了生命。
“報!”一個信使急奔入內,“懷來戰報!”
太監從氣喘籲籲的信使身上嗅到了十萬火急的味道,飛速下了階陛,取了戰報,上了階陛,將戰報遞給皇上。
看著步步緊逼的戰報和戰報上的雞毛,朱允炆有種不好的預感。
自從和朱棣開戰以後,他從來就沒有過好的預感,打開戰報的時候,他永遠揪著心,抖著手,喉嚨幹澀,眼睛發直,似乎他正在打的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
這封戰報又給他帶來了什麽信息?懷來出事了?宋忠死了?那三萬將士也……朱允炆的神思在戰報的封套上群魔亂舞。
“皇上,打開吧。”方孝儒從旁提醒,雖然他也提心吊膽,但是年長的他更知道安於天命。
朱允炆屏住唿吸,像是封套裏麵裝滿了火藥,一點微弱的氣息就會將之引爆,把他炸得血肉橫飛。
他揭開封緘,還沒來得及抓住雞毛,雞毛就落在地上,他把這視為對不祥預感的確認。
他遲緩的抽出裏麵的戰報,在展開之前又進行了片刻痛苦的掙紮,最終幾十個剛勁有力的字出現在他的麵前。
“我軍大敗,宋都督和三萬將士戰死,僅餘指揮莊得率十幾人突圍。”
戰報很簡短,朱允炆看了很久,仿佛裏麵有什麽玄機,仿佛敗仗可以變成勝仗。
這是南軍和燕軍第一次最重大的正麵交戰,這一仗意味著朝廷能不能把朱棣扼製於北平,意味著叛亂的火苗是熄滅還是變成熊熊火焰,還意味著,他的帝位隻是搖晃了一下,還是劇烈顛簸。
朱允炆對這一仗賦予了莫大的期望,不是因為他好勝好戰,而是因為他想趕緊結束戰爭,進入一個文治時代。
安定繁榮,歌舞升平是他的夢想。治理國家,管理官員,善待百姓才是他作為皇帝的使命。
他不喜歡戰鼓雷鳴,千軍萬馬,不想麵對生靈塗炭換來的勝敗輸贏。
“皇上,您別著急……”方孝孺滿頭大汗,因為戰事失利心焦如焚,卻更擔心麵若死灰的皇上亂了分寸,方孝儒沒有了平時的優雅。
“皇上,宣齊泰、黃子澄和梅殷商討一下吧。”出於習慣,方孝儒從幹澀的雙唇中擠出這幾個字。看到這個壞消息的人越多,它就有可能變成一個不壞的消息,群策群力有時確實可以扭轉形勢。
“宣齊泰、黃子澄、梅殷!”朱允炆重複了方孝孺的話,他的腦子裏什麽也沒有,隻能撿現成的。
信像像羽毛一樣從他手中緩緩飄落,他陷在針氈一般的龍椅裏不再言語。
“皇上,齊尚書會有辦法……勝敗乃兵家常事……”方孝儒安慰朱允炆,也安慰著自己。
朱允炆沒有從方孝儒的話中得到寬慰,他陷入了沉思,一炷香之後才猛然驚覺方學士立在階陛之下。
“啊……方學士,你在啊……你……遇到過敗仗嗎?”
“臣……不曾遇到過敗仗。臣入朝時,先皇已平定天下。犯我大明者,實乃窮寇和小賊,不足懼矣。”方孝儒老實作答,盡管這個答案表明了他沒有敗戰的經驗,他的話將更無法令人信服。
“皇爺爺交給朕一個太平盛世,怎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
方孝儒提起先皇,朱允炆的眼淚立即在眼眶中聚集,轉了幾圈之後肆無忌憚的往外滾。
他想念皇爺爺,想念在皇爺爺身邊無憂無慮的看著他批閱奏折,調度軍馬,鎮壓北元,平定邊擾。
他不明白自己從皇爺爺那裏一脈相承,為何他這個皇帝和皇爺爺那個皇帝有天壤之別。
皇爺爺從一介布衣到一統天下,他不費心勞便坐上了這個皇位,卻連一個王爺也對付不了。
“皇上切勿傷神!”麵對皇上的眼淚,方孝孺更慌了手腳。
“朕辜負了皇爺爺,皇爺爺交給朕的基業就要毀在朕的手裏了!”朱允炆眼前一片灰暗,麵前的這份戰報似乎就是將他趕下皇位的催命符。
黑沉沉的烏鴉衝進大殿,立在房梁上,遠遠的俯視朱允炆。
“皇上切勿如此灰心喪氣!按目前的情況,朝廷比起燕王仍有極大的優勢。一場敗仗算不得什麽,朝廷隻是損失了一小部分人馬,我們還有很多良將,有百萬大軍,我們以後一定會打勝仗!”
雖然有關戰鬥的分析從他嘴裏說出來沒有多少說服力,方孝孺還是竭盡全力,但說完之後他發現連自己都沒有被說服。
君臣煎熬了半個時辰之後,黃子澄、齊泰和梅殷急匆匆走進被陰暗統治的乾清宮,他們從傳旨太監口中聽到了風吹草動,一路上各懷心思,有的在後悔,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竊喜。
一一看過懷來戰報之後,齊泰沒有開口的打算,於是黃子澄先開了口。
“皇上,朝廷應該立即削除燕王屬籍,將其謀反罪行公布於眾。之前朝廷還擔心行事不慎,落起兵口實於燕王。如今燕王起兵造反,其原因與朝廷無半點幹係,是他自己野心勃勃,謀篡皇位,大逆不道。朝廷必須把他的罪行公布天下,讓他人心盡失,人人得而誅之!”
黃子澄義憤填膺,他覺得燕王非常對不起他,對不起皇上,對不起朝廷。
他曾經全心全意的替燕王向皇上求情,求皇上放了他的三個兒子,他以為朝廷的仁至義盡會換來燕王的感恩戴德,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恩將仇報。
幸好當時他也想到了“萬一”,萬一燕王起兵造反,朝廷將不再落口實於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全力殲滅他。
他可以與方孝儒花費幾個時辰討論一個詞,花費幾天討論一句話,不管花多少時間,他都覺得他的收益遠遠比付出的多。
戰事則全然相反。花的時間越多,損失越大。不管他有沒有丟失任何一個城池,他心中都非常清楚他的一些子民丟掉了生命。
“報!”一個信使急奔入內,“懷來戰報!”
太監從氣喘籲籲的信使身上嗅到了十萬火急的味道,飛速下了階陛,取了戰報,上了階陛,將戰報遞給皇上。
看著步步緊逼的戰報和戰報上的雞毛,朱允炆有種不好的預感。
自從和朱棣開戰以後,他從來就沒有過好的預感,打開戰報的時候,他永遠揪著心,抖著手,喉嚨幹澀,眼睛發直,似乎他正在打的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
這封戰報又給他帶來了什麽信息?懷來出事了?宋忠死了?那三萬將士也……朱允炆的神思在戰報的封套上群魔亂舞。
“皇上,打開吧。”方孝儒從旁提醒,雖然他也提心吊膽,但是年長的他更知道安於天命。
朱允炆屏住唿吸,像是封套裏麵裝滿了火藥,一點微弱的氣息就會將之引爆,把他炸得血肉橫飛。
他揭開封緘,還沒來得及抓住雞毛,雞毛就落在地上,他把這視為對不祥預感的確認。
他遲緩的抽出裏麵的戰報,在展開之前又進行了片刻痛苦的掙紮,最終幾十個剛勁有力的字出現在他的麵前。
“我軍大敗,宋都督和三萬將士戰死,僅餘指揮莊得率十幾人突圍。”
戰報很簡短,朱允炆看了很久,仿佛裏麵有什麽玄機,仿佛敗仗可以變成勝仗。
這是南軍和燕軍第一次最重大的正麵交戰,這一仗意味著朝廷能不能把朱棣扼製於北平,意味著叛亂的火苗是熄滅還是變成熊熊火焰,還意味著,他的帝位隻是搖晃了一下,還是劇烈顛簸。
朱允炆對這一仗賦予了莫大的期望,不是因為他好勝好戰,而是因為他想趕緊結束戰爭,進入一個文治時代。
安定繁榮,歌舞升平是他的夢想。治理國家,管理官員,善待百姓才是他作為皇帝的使命。
他不喜歡戰鼓雷鳴,千軍萬馬,不想麵對生靈塗炭換來的勝敗輸贏。
“皇上,您別著急……”方孝孺滿頭大汗,因為戰事失利心焦如焚,卻更擔心麵若死灰的皇上亂了分寸,方孝儒沒有了平時的優雅。
“皇上,宣齊泰、黃子澄和梅殷商討一下吧。”出於習慣,方孝儒從幹澀的雙唇中擠出這幾個字。看到這個壞消息的人越多,它就有可能變成一個不壞的消息,群策群力有時確實可以扭轉形勢。
“宣齊泰、黃子澄、梅殷!”朱允炆重複了方孝孺的話,他的腦子裏什麽也沒有,隻能撿現成的。
信像像羽毛一樣從他手中緩緩飄落,他陷在針氈一般的龍椅裏不再言語。
“皇上,齊尚書會有辦法……勝敗乃兵家常事……”方孝儒安慰朱允炆,也安慰著自己。
朱允炆沒有從方孝儒的話中得到寬慰,他陷入了沉思,一炷香之後才猛然驚覺方學士立在階陛之下。
“啊……方學士,你在啊……你……遇到過敗仗嗎?”
“臣……不曾遇到過敗仗。臣入朝時,先皇已平定天下。犯我大明者,實乃窮寇和小賊,不足懼矣。”方孝儒老實作答,盡管這個答案表明了他沒有敗戰的經驗,他的話將更無法令人信服。
“皇爺爺交給朕一個太平盛世,怎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
方孝儒提起先皇,朱允炆的眼淚立即在眼眶中聚集,轉了幾圈之後肆無忌憚的往外滾。
他想念皇爺爺,想念在皇爺爺身邊無憂無慮的看著他批閱奏折,調度軍馬,鎮壓北元,平定邊擾。
他不明白自己從皇爺爺那裏一脈相承,為何他這個皇帝和皇爺爺那個皇帝有天壤之別。
皇爺爺從一介布衣到一統天下,他不費心勞便坐上了這個皇位,卻連一個王爺也對付不了。
“皇上切勿傷神!”麵對皇上的眼淚,方孝孺更慌了手腳。
“朕辜負了皇爺爺,皇爺爺交給朕的基業就要毀在朕的手裏了!”朱允炆眼前一片灰暗,麵前的這份戰報似乎就是將他趕下皇位的催命符。
黑沉沉的烏鴉衝進大殿,立在房梁上,遠遠的俯視朱允炆。
“皇上切勿如此灰心喪氣!按目前的情況,朝廷比起燕王仍有極大的優勢。一場敗仗算不得什麽,朝廷隻是損失了一小部分人馬,我們還有很多良將,有百萬大軍,我們以後一定會打勝仗!”
雖然有關戰鬥的分析從他嘴裏說出來沒有多少說服力,方孝孺還是竭盡全力,但說完之後他發現連自己都沒有被說服。
君臣煎熬了半個時辰之後,黃子澄、齊泰和梅殷急匆匆走進被陰暗統治的乾清宮,他們從傳旨太監口中聽到了風吹草動,一路上各懷心思,有的在後悔,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竊喜。
一一看過懷來戰報之後,齊泰沒有開口的打算,於是黃子澄先開了口。
“皇上,朝廷應該立即削除燕王屬籍,將其謀反罪行公布於眾。之前朝廷還擔心行事不慎,落起兵口實於燕王。如今燕王起兵造反,其原因與朝廷無半點幹係,是他自己野心勃勃,謀篡皇位,大逆不道。朝廷必須把他的罪行公布天下,讓他人心盡失,人人得而誅之!”
黃子澄義憤填膺,他覺得燕王非常對不起他,對不起皇上,對不起朝廷。
他曾經全心全意的替燕王向皇上求情,求皇上放了他的三個兒子,他以為朝廷的仁至義盡會換來燕王的感恩戴德,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恩將仇報。
幸好當時他也想到了“萬一”,萬一燕王起兵造反,朝廷將不再落口實於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全力殲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