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幹什麽?”石頭擔心海大叔傷害自己,想要衝進屋中阻止他。
青敏又以一聲“噓!”和不容抗拒的力道打發了他。
石頭對青敏異常古怪的舉動大惑不解,他不明白海大叔孩子氣的折騰銅棒有什麽可看。
他們蹲在一棵大樹後麵全神貫注凝視,直到海大叔對銅棒的熱情完全消減,將它冷落一旁。
期間,為了看得更清楚,蹲得舒服,石頭曾提議他們從大樹後麵移到了大樹前麵,遭到青敏嚴詞拒絕。
石頭為一個新的問題納悶——一個瘋子又怎會有洞若觀火的能力,發現別人的窺探?
青敏觀察著海大叔,石頭觀察著青敏,在起身之前,青敏以一句“我就看看海大叔的病好些沒有”解釋了這次足以令腿腳酸嘛的埋伏。
午飯後,石頭要求青敏繼續給他介紹另外四個病人的情況。
“你什麽都不告訴我,我也不和你說了。”青敏把握了交換的資本。
“你想知道什麽?”
“你到耿大叔家發現了什麽?”
“哦,你說的是這個啊,他家有古怪。”
“嗯,然後呢?”
“那個耿二嬸死了孩子一點都不傷心……”
“人死不能複生,人不能總活在過去。”
“不對!耿大嬸提起秋兒過世的時候,耿二嬸不但不傷心,反而說‘你不能咒……’她沒說完,咒什麽?我想她要說的話是‘你不能咒秋兒。’”
青敏歪著頭,撥弄頭發,迴憶那個充滿硝煙的畫麵。很快,她就恍然大悟:“你真細心,當時我都沒發現,她確實這麽說了。秋兒沒死?不可能吧?這麽大的事怎麽能拿來騙人?”
“隻是猜測。”
“我去告訴海大叔!”
“不行,青敏,都說了隻是猜測,暫時不要告訴海大叔!”
“哦,那這真是重大發現,如果秋兒真的沒死,海大叔就有救了!”
“嗯,趕緊告訴我其他家的情況吧,說不定我們能發現更重要的情況。”
“走,去吳大叔家,我們邊走邊說!”青敏神采奕奕,主動帶路,在重大勘查結果麵前,徹底改變了無力迴天的沮喪心態。
“吳大叔也住在誠實穀東邊,離我們最近。吳大叔和吳大嬸特別恩愛。我聽海大叔說,他來他們家看病的時候,吳大嬸總是寸步不離地照顧吳大叔,連吃飯都是吳大嬸喂的呢。他們的小孩五六歲,叫小蛋。別看他年紀小,可懂事了,總能幫著他娘喂喂鵝,洗洗米。”
“吳大叔得的是什麽病?”
“我聽海大叔說是背疽。到了,就是這裏。”青敏指著一棟青瓦白牆的房子,扯開嗓門喊道:“吳大叔!”
院子裏沒有人,幾隻鵝“咯咯咯”歡快地迴應著青敏。
“吳大叔和吳大嬸可能在裏屋,我們進去看看。”兩人往院子裏走,青敏繼續喊:“吳大叔,吳大叔!”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拎著籃子從裏屋走了出來,紅撲撲的臉頰上留著冬季凍瘡的印記。
“小敏姐姐,你在找我爹嗎?”他奶聲奶氣,手中提著一個竹編籃子。
“你爹娘在嗎?”青敏走上前去蹲下身體,握住男孩的小手。
“爹娘不在家,爹去地裏幹活了,娘到集市上賣菜。”
“幹活?你爹生病了,怎麽還幹活啊?”
“娘說地裏的菜早就熟了,再不割就壞了,沒法賣錢了。”小蛋抽出自己的手,往門口走去,手中的籃子發出“哐當哐當”的響聲,一塊褪色的花布遮蓋了籃子裏的東西。
“小蛋這是要去哪呀?別把東西摔壞了喲!”青敏上前提起籃子:“我幫你提吧,你要提到哪兒去呢?”
“我要到地裏去找爹爹,這是給他送的午飯。”
“小蛋真懂事啊。”青敏憐愛地摸了摸小蛋的腦袋,“這麽小就能幫爹娘的忙啦。”
“我自己來吧,姐姐。”小蛋伸手去夠籃子,沒夠著籃子的把手,卻扯下了蓋在籃子上的花布。籃子裏麵放了一個缺口的瓷碗,瓷碗裏麵有兩個饅頭,一些鹹菜,兩塊鵝肉。
“哈哈哈,小蛋明年就夠得著籃子啦!”青敏撿起花布蓋在籃子上。
小蛋拍拍胸脯說:“姐姐,我是個小男子漢,我很快就能幫爹爹種地,幫媽媽賣菜了。”
“哈哈哈,小蛋真能幹。”
“姐姐,我自己去給爹爹送飯。”
“姐姐幫你吧。”
“謝謝姐姐,我自己可以去。”小蛋巴巴的等著青敏把籃子交到他的手裏。
“給他吧,看你還跟孩子搶!”石頭笑道,了然於胸的神情又出現在臉上。
“我哪有……”
“好啦好啦,我們趕緊去下一家吧。”石頭拉著青敏就往外走。
“又有收獲了?”青敏盯著石頭的臉,充滿期盼。
“迴去再說。”
他們穿過兩片草地,繞過一個水塘,來到了另一戶病人的家門前。
“這是張大叔,張大嬸家。張大叔的傷寒可真夠兇的,我聽海大叔說他一直在咳血。”大門敞開著,一股酒香撲鼻而來。
“張大叔,張大嬸,你們在忙呐!”青敏見了誰都一樣熱情。
“哇,好香啊!”石頭吸了吸鼻子,猛然想起幾日前的兇險就在美酒之中,香味變成了催吐的苦味。
“在蒸酒呢。”張大嬸正在刷鍋,鍋底亮得和她抹了頭油的頭發一樣光可鑒人。
“你看這重陽節馬上就要到了,上個月釀的酒現在已經發酵好了,香吧!”
張大叔得意洋洋,蓬亂的頭發像是井底的枯草,幾粒糯米粘在邋遢的胡茬上,隨著他的嘴巴一張一合而上下跳動。
“這酒啊在蒸之前一定要把鍋刷洗幹淨,就怕鹽和油,沾上一點油鹽,這鍋酒有可能就廢了。”
張大叔邊說邊往鍋裏倒了半鍋水,然後放上一個三角木架,又把一個布滿密密麻麻細孔的篦子放在三腳木架上麵,最後再把發酵好的糯米放在篦子上麵。
他每放一樣東西都要眯起眼睛從側麵進行精細目測,一旦發覺略有傾斜,便會做出自以為是的調整。
“小敏,你看,加了篦子煮就不會糊鍋。這水呀,那可是全穀裏最好的水,西邊的那口井。那裏的水釀出來的酒,那味道可香甜了。”比起實幹,張大叔更熱衷於介紹。
“大叔,您可真厲害!地道的行家,這全穀釀的酒就屬你家的味道最好了!”
“嗬嗬嗬!”張大叔笑得很暢快,因為贏得了從夫人那裏得不到的讚揚,他慷慨許下承諾,“小敏,以後我教你釀酒!”
“大叔,您的病怎麽樣?”青敏突然發問,張大嬸趕緊向張大叔使了個慌張的眼色。張大叔咳了兩聲,立即失去了釀酒帶來的快樂,伸手拿起鍋蓋把鍋蓋住。
“小敏,這迴我們家人可是遭罪了。本來不是什麽大病,但給海大叔一治,卻病倒了,連著幾天都起不了床。小敏,我不是要怪海大叔,但是他確實不會看病!”
“不是的,”青敏著急地擺動雙手,憑借石頭對秋兒還活著的合理推測,她有了底氣,“海大叔他醫術很高明的,這其中肯定有什麽問題。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查出來的。”
“小敏,”張大嬸放下手中的抹布,把小敏拖到一邊,用自以為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問道:“這位公子是誰呀?”
“哦,他是我的一個朋友,從穀外邊來的,他是好人,張大嬸不用擔心。”
青敏的話並沒有打消張大嬸的顧慮,她的聲音越發小:“小敏,雖然海大叔待你如親生父親,但是他把你張大叔的病越治越嚴重,這是事實啊,還有什麽好查的?”
“張大叔,我看您容光放發,毫無病容,您現在的病是不是好了?”石頭趁防範嚴密的張大嬸和青敏說話的空當,走到張大叔身旁詢問。
張大叔又咳了兩聲:“哪有這麽快好,現在我們找了外地的其他郎中治病,病倒是減輕了不少。”
“是啊是啊,”張大嬸耳聽八方,幫助丈夫補缺補漏,“要不我們哪有這閑工夫釀酒呢。”
“那就好,那祝大叔早日康複!我和小敏先告辭了。”石頭再一次猝不及防告別,抓起小敏的手往外走去。
“又有發現了?”
“還沒有,我想到一些事情,先迴去吧。”
“什麽事……?”
“看書……”石頭道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話,跨過夕陽斜照的籬笆,越過荊棘叢生的小徑,轉過時光遺忘的角落,朝著他不知不覺視為家園的地方走去。
海大叔在院子裏和奇花異草竊竊私語。
石頭沒有打擾他,徑直走到海大叔的房中,想要查閱有關傷寒的論述,可在琳琅滿目的書籍中無從下手。
他記得父親得傷寒的時候,母親絕不讓父親喝酒。張大叔又怎麽能喝重陽酒呢?
盡管帶著明確的否定,可是他卻無法給予切實的依據,第一次在橫七豎八的書本麵前,他產生的不是逃之夭夭的想法而是對自己無盡的失望。
他隨手抓起一本離他最近的《黃帝內經》,翻開書頁,上麵的字像跳蚤一般上躥下跳,怎麽也不肯跳進他的眼裏。
他又翻開一頁,再一頁,它們都已經結成了聯盟,同心協力對抗他的入侵。
青敏又以一聲“噓!”和不容抗拒的力道打發了他。
石頭對青敏異常古怪的舉動大惑不解,他不明白海大叔孩子氣的折騰銅棒有什麽可看。
他們蹲在一棵大樹後麵全神貫注凝視,直到海大叔對銅棒的熱情完全消減,將它冷落一旁。
期間,為了看得更清楚,蹲得舒服,石頭曾提議他們從大樹後麵移到了大樹前麵,遭到青敏嚴詞拒絕。
石頭為一個新的問題納悶——一個瘋子又怎會有洞若觀火的能力,發現別人的窺探?
青敏觀察著海大叔,石頭觀察著青敏,在起身之前,青敏以一句“我就看看海大叔的病好些沒有”解釋了這次足以令腿腳酸嘛的埋伏。
午飯後,石頭要求青敏繼續給他介紹另外四個病人的情況。
“你什麽都不告訴我,我也不和你說了。”青敏把握了交換的資本。
“你想知道什麽?”
“你到耿大叔家發現了什麽?”
“哦,你說的是這個啊,他家有古怪。”
“嗯,然後呢?”
“那個耿二嬸死了孩子一點都不傷心……”
“人死不能複生,人不能總活在過去。”
“不對!耿大嬸提起秋兒過世的時候,耿二嬸不但不傷心,反而說‘你不能咒……’她沒說完,咒什麽?我想她要說的話是‘你不能咒秋兒。’”
青敏歪著頭,撥弄頭發,迴憶那個充滿硝煙的畫麵。很快,她就恍然大悟:“你真細心,當時我都沒發現,她確實這麽說了。秋兒沒死?不可能吧?這麽大的事怎麽能拿來騙人?”
“隻是猜測。”
“我去告訴海大叔!”
“不行,青敏,都說了隻是猜測,暫時不要告訴海大叔!”
“哦,那這真是重大發現,如果秋兒真的沒死,海大叔就有救了!”
“嗯,趕緊告訴我其他家的情況吧,說不定我們能發現更重要的情況。”
“走,去吳大叔家,我們邊走邊說!”青敏神采奕奕,主動帶路,在重大勘查結果麵前,徹底改變了無力迴天的沮喪心態。
“吳大叔也住在誠實穀東邊,離我們最近。吳大叔和吳大嬸特別恩愛。我聽海大叔說,他來他們家看病的時候,吳大嬸總是寸步不離地照顧吳大叔,連吃飯都是吳大嬸喂的呢。他們的小孩五六歲,叫小蛋。別看他年紀小,可懂事了,總能幫著他娘喂喂鵝,洗洗米。”
“吳大叔得的是什麽病?”
“我聽海大叔說是背疽。到了,就是這裏。”青敏指著一棟青瓦白牆的房子,扯開嗓門喊道:“吳大叔!”
院子裏沒有人,幾隻鵝“咯咯咯”歡快地迴應著青敏。
“吳大叔和吳大嬸可能在裏屋,我們進去看看。”兩人往院子裏走,青敏繼續喊:“吳大叔,吳大叔!”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拎著籃子從裏屋走了出來,紅撲撲的臉頰上留著冬季凍瘡的印記。
“小敏姐姐,你在找我爹嗎?”他奶聲奶氣,手中提著一個竹編籃子。
“你爹娘在嗎?”青敏走上前去蹲下身體,握住男孩的小手。
“爹娘不在家,爹去地裏幹活了,娘到集市上賣菜。”
“幹活?你爹生病了,怎麽還幹活啊?”
“娘說地裏的菜早就熟了,再不割就壞了,沒法賣錢了。”小蛋抽出自己的手,往門口走去,手中的籃子發出“哐當哐當”的響聲,一塊褪色的花布遮蓋了籃子裏的東西。
“小蛋這是要去哪呀?別把東西摔壞了喲!”青敏上前提起籃子:“我幫你提吧,你要提到哪兒去呢?”
“我要到地裏去找爹爹,這是給他送的午飯。”
“小蛋真懂事啊。”青敏憐愛地摸了摸小蛋的腦袋,“這麽小就能幫爹娘的忙啦。”
“我自己來吧,姐姐。”小蛋伸手去夠籃子,沒夠著籃子的把手,卻扯下了蓋在籃子上的花布。籃子裏麵放了一個缺口的瓷碗,瓷碗裏麵有兩個饅頭,一些鹹菜,兩塊鵝肉。
“哈哈哈,小蛋明年就夠得著籃子啦!”青敏撿起花布蓋在籃子上。
小蛋拍拍胸脯說:“姐姐,我是個小男子漢,我很快就能幫爹爹種地,幫媽媽賣菜了。”
“哈哈哈,小蛋真能幹。”
“姐姐,我自己去給爹爹送飯。”
“姐姐幫你吧。”
“謝謝姐姐,我自己可以去。”小蛋巴巴的等著青敏把籃子交到他的手裏。
“給他吧,看你還跟孩子搶!”石頭笑道,了然於胸的神情又出現在臉上。
“我哪有……”
“好啦好啦,我們趕緊去下一家吧。”石頭拉著青敏就往外走。
“又有收獲了?”青敏盯著石頭的臉,充滿期盼。
“迴去再說。”
他們穿過兩片草地,繞過一個水塘,來到了另一戶病人的家門前。
“這是張大叔,張大嬸家。張大叔的傷寒可真夠兇的,我聽海大叔說他一直在咳血。”大門敞開著,一股酒香撲鼻而來。
“張大叔,張大嬸,你們在忙呐!”青敏見了誰都一樣熱情。
“哇,好香啊!”石頭吸了吸鼻子,猛然想起幾日前的兇險就在美酒之中,香味變成了催吐的苦味。
“在蒸酒呢。”張大嬸正在刷鍋,鍋底亮得和她抹了頭油的頭發一樣光可鑒人。
“你看這重陽節馬上就要到了,上個月釀的酒現在已經發酵好了,香吧!”
張大叔得意洋洋,蓬亂的頭發像是井底的枯草,幾粒糯米粘在邋遢的胡茬上,隨著他的嘴巴一張一合而上下跳動。
“這酒啊在蒸之前一定要把鍋刷洗幹淨,就怕鹽和油,沾上一點油鹽,這鍋酒有可能就廢了。”
張大叔邊說邊往鍋裏倒了半鍋水,然後放上一個三角木架,又把一個布滿密密麻麻細孔的篦子放在三腳木架上麵,最後再把發酵好的糯米放在篦子上麵。
他每放一樣東西都要眯起眼睛從側麵進行精細目測,一旦發覺略有傾斜,便會做出自以為是的調整。
“小敏,你看,加了篦子煮就不會糊鍋。這水呀,那可是全穀裏最好的水,西邊的那口井。那裏的水釀出來的酒,那味道可香甜了。”比起實幹,張大叔更熱衷於介紹。
“大叔,您可真厲害!地道的行家,這全穀釀的酒就屬你家的味道最好了!”
“嗬嗬嗬!”張大叔笑得很暢快,因為贏得了從夫人那裏得不到的讚揚,他慷慨許下承諾,“小敏,以後我教你釀酒!”
“大叔,您的病怎麽樣?”青敏突然發問,張大嬸趕緊向張大叔使了個慌張的眼色。張大叔咳了兩聲,立即失去了釀酒帶來的快樂,伸手拿起鍋蓋把鍋蓋住。
“小敏,這迴我們家人可是遭罪了。本來不是什麽大病,但給海大叔一治,卻病倒了,連著幾天都起不了床。小敏,我不是要怪海大叔,但是他確實不會看病!”
“不是的,”青敏著急地擺動雙手,憑借石頭對秋兒還活著的合理推測,她有了底氣,“海大叔他醫術很高明的,這其中肯定有什麽問題。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查出來的。”
“小敏,”張大嬸放下手中的抹布,把小敏拖到一邊,用自以為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問道:“這位公子是誰呀?”
“哦,他是我的一個朋友,從穀外邊來的,他是好人,張大嬸不用擔心。”
青敏的話並沒有打消張大嬸的顧慮,她的聲音越發小:“小敏,雖然海大叔待你如親生父親,但是他把你張大叔的病越治越嚴重,這是事實啊,還有什麽好查的?”
“張大叔,我看您容光放發,毫無病容,您現在的病是不是好了?”石頭趁防範嚴密的張大嬸和青敏說話的空當,走到張大叔身旁詢問。
張大叔又咳了兩聲:“哪有這麽快好,現在我們找了外地的其他郎中治病,病倒是減輕了不少。”
“是啊是啊,”張大嬸耳聽八方,幫助丈夫補缺補漏,“要不我們哪有這閑工夫釀酒呢。”
“那就好,那祝大叔早日康複!我和小敏先告辭了。”石頭再一次猝不及防告別,抓起小敏的手往外走去。
“又有發現了?”
“還沒有,我想到一些事情,先迴去吧。”
“什麽事……?”
“看書……”石頭道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話,跨過夕陽斜照的籬笆,越過荊棘叢生的小徑,轉過時光遺忘的角落,朝著他不知不覺視為家園的地方走去。
海大叔在院子裏和奇花異草竊竊私語。
石頭沒有打擾他,徑直走到海大叔的房中,想要查閱有關傷寒的論述,可在琳琅滿目的書籍中無從下手。
他記得父親得傷寒的時候,母親絕不讓父親喝酒。張大叔又怎麽能喝重陽酒呢?
盡管帶著明確的否定,可是他卻無法給予切實的依據,第一次在橫七豎八的書本麵前,他產生的不是逃之夭夭的想法而是對自己無盡的失望。
他隨手抓起一本離他最近的《黃帝內經》,翻開書頁,上麵的字像跳蚤一般上躥下跳,怎麽也不肯跳進他的眼裏。
他又翻開一頁,再一頁,它們都已經結成了聯盟,同心協力對抗他的入侵。